诗是歌唱生活的语言艺术,其题材、感情、思想都与作者所处的“生活”息息相关。郑启谦生于水乡,长于水乡,熟悉水乡,热爱水乡。1958年,青春年少的他在报刊发表第一首诗,就是以水乡为题材的。当开放改革的号声激活了他的思绪之后,就更执著、更热烈地歌唱水乡,并促使他的第一本诗集——《多情的水乡》于1988年问世。这本诗集是新时期以来佛山地区第一本个人诗集,而且能真实折射水乡的特色,所以广东省电视台的“艺术长廊”以《水乡诗情》为题进行了推介,从此,他被誉为“水乡诗人”。近日,他将自己的新旧诗作予以筛选,编成了《郑启谦诗选》。 这是他五十年诗歌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分为“水乡情韵”、“古镇市声”、“四海心音”三辑。第一辑的内容,标明是水乡;第二辑的“古镇”是指佛山,而佛山地区就是典型的水乡;第三辑作品的地域扩展至“四海”,其中自然也包括哺育他的水乡。他的确是水乡诗人。 水乡本身是一个多彩的世界,由于时代不同,其色彩也不断发生变化,郑启谦不断以形象而简练的笔墨真实地展现这个世界。更令人欣喜的是,他的笔尖没有停留在展现上,而是通过这个世界来表现自己的感受与发现——也即感情与思考,让读者不但有所知、有所感还有所悟,这是他的诗作的最鲜明特色。我历来认为:理想的诗,是感情和思想(包括哲理)的结合。看来,他也认同这一观点,并努力付诸创作实践。 《下班,她拿着一扎菜心挤车》是很值得注意的篇章。这首有情节的短诗的主角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名普通女工。诗人通过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和物的描叙(如下班后“工业学大庆”活动,周末宣传队排练,午休半个小时匆忙跑到市场排队买菜,用禾草捆扎的菜心等),刻画那代人特别是劳动妇女艰辛、沉重的生活。细心的读者还可以透过诗行隐约“听”到“芸芸众生这种艰难的生态再也不能如此下去了”的呐喊——这才是他创作此诗的动机和此诗的基本价值。 从技巧上说,这首诗算不上是郑启谦最优秀的作品,其内涵却显现出他高尚的诗德。最令我难忘的,还是那首原收在诗集《玫瑰情》的《小康咏叹调》。 诗人在此诗中凝练地描绘了水乡小城人们小康生活的幸福之后,笔锋急转,将某些不文明的甚至是丑恶的现象揭露出来并予以批判,最后将诗意概括、升华,指出小康只是“通向人间乐园的一个中站”,是“历史进行曲中动听而易变调的一章”,指出人们不应为此满足。我在为《玫瑰情》所写序言中,充分肯定这首既饱含感情,又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认为它“及时地提出了小康之后怎么活这一重大问题,敲响了震荡人们灵魂的警钟,凝聚着诗人的良知和责任感”。无独有偶,它也获得了著名老诗人沈仁康先生的激赏,肯定它是“紧紧把握生活的脉搏”之作(见《当代水乡的热情歌手——读郑启谦的诗》)。如今,时代前进了,水乡人的生活也更加富裕了,可是这首诗所蕴含的思想依然没有过时。真正的优秀诗作,是不会过时的,现在将它收进诗选,依然熠熠闪光。 《关于鸡与蛋的研讨会》显示了郑启谦诗感的敏锐和形象思维的活跃。这首童话式的、富有哲理内涵和含有讽刺情味的作品内容很简单:一群经济学家在开会研讨“母鸡如何下蛋快”的问题,他们喋喋不休地发表高见还未得出结论,可是“会外已有人先去借鸡生蛋”。 诗写于1988年。当时,这类争论正在国内很多地区热烈展开,而珠三角不少城乡早已有人一声不响地积极向海外“借鸡”并且已收获很多“蛋”了。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领域的真实写照。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指出:“诗歌必须用形象和图画说话。”这就是说,诗的感情和思想必须通过形象思维表现出来。这首诗是成功的例子。 除上述外,《书记的画室》《一位农民工接过了工会证》《立交桥》《等待》《土地神与可口可乐》《圣彼得堡夏宫花园》《沧州铁狮子》《卵石和礁石》等,都是形象鲜明、内涵厚重、耐人寻味的篇章。 这本诗选还收入多首旅游诗。旅游诗历来是我国诗坛的一大宗,近年,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出旅游的人多了,这种诗歌也更加繁荣。先贤白居易说得好:“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写这种诗同样必须坚持有感而发,否则读者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另一方面,诗贵创新,作者的感受是否新鲜、独特?这问题也极为重要,如果诗中所抒发的感受是人云亦云的货色,读者就会觉得味同嚼蜡。对此,郑启谦是很有认识的,《张扬》就是令人眼睛为之一亮之作。 这是他在包呼高速公路上发现嫩芽点点的杨树一夜间张开了小叶的景象而抒写的,创造性地将这种生命力蓬勃喷发的状态称为“张扬”,并热情地喝采: 哟,张扬!杨叶舒卷而发/张扬!杨树从含蓄走向开放/……/又如怀胎十月,才能张扬/红旗遇风展,才能张扬/一场及时的雨雪,激发了/整个内蒙古大地的张扬/……/张扬,要有足够的底气/不同的分量,有不同的张扬。 想象独特,感情奔放,堪称郑君诗作中的佼佼者。可见,在时代春风的催动下,他的诗歌质素也在不断张扬,促使创作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26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26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