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叩问人心是作家的良知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余义林 参加讨论

    肖复兴最近推出了一部新作《底层的叩问》,集子中收录了他近两年来创作的散文和随笔,全书分“民生篇”和“文化篇”两篇,大多是他近两年在《新京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晚报》等报刊发表的专栏文章。从涉及的内容来看,用“民生”和“文化”作为上下两篇的名字非常合适,因为这正是作者一直关心的主题。
    “可能与人生经历有关”,肖复兴这样回答记者。自上世纪60年代从北京远赴东北,肖复兴的青春是在北大荒度过的。他当过小学老师、中学老师,1982年中戏毕业后还留校做了几年大学老师。后来又在《新体育》做了十年的记者,直到1995年才调入中国作协,先后在《小说选刊》《人民文学》工作,成为“文学圈儿”里的人。而在社会生活发生巨变、不少人慨叹文学被“边缘化”的当下,他的写作心态却没有“失衡”,贴近生活、关怀民生、呼吁良知、悲天悯人是他写作的“主色调”。也可以说,他是刻意让自己站在民间的立场,用时而沉郁、时而激昂的文字触及了社会发展及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民生篇”的30多篇文章中,肖复兴涉及了众多矛盾最为集中、问题最纠结当然也较为敏感的话题,对房价、高考、中小学择校、农民工子女教育、农村和农民政策、医疗改革、弱势群体、两极分化、造假和打假、拆迁、城市建设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尽管他的看法可能显得不那样专业,但却显现着一个作家敢于担当的真性情。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即便不够深刻,却足够真诚”。比如在《房价为何居高不下》里,肖复兴这样写道:“欲望是永远封不了顶的大楼,能挣噎得慌的暴利,就不能往外吐出一点吗?”“如果这种情形不加以改变,百姓继续花高价买房,来喂肥房地产商,倒霉的当然是百姓。但是,这种不正常的高房价、不正常的暴利会维持多久?最后导致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几分利常在?几分利垮台?这道题并不难算。关键是想不想算,敢不敢算……”在《唇亡齿寒: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中,肖复兴从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入手,剖析了不同群体间的隔膜:“说穿了,是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农民工子女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还把他们的问题看成是局外的事情,似乎离自己很远,与自己没有切身利害关系。”
    问及他为何勇于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发言,肖复兴说:“在社会的大变革以及很多社会问题的困扰中,作家个人的力量的确是渺小的。但作家距离民生越来越远,只能换来百姓对作家的淡漠。如果作家写作时‘躲进小楼成一统’,不去关心老百姓过的什么日子,只是沉浸在中产阶级的幻想中,这有什么意思?”对于那种缺乏国运系心、重任在身的煎熬之感的自我陶醉,肖复兴不仅不屑,他还有意要“放低”姿态,关注这个天天在变的世界。“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在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种种不协调的事情。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而且是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现实。比如教育,现在虽说国家的教育经费已占全国GDP的4%,但到没到位实际上还很难说。况且即便是4%的投入,也还是低于许多国家,甚至还比不上印度。教育不仅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如果教育失衡,社会的发展肯定是不均衡的”。可能是做过多年老师的原因,他这番评论可谓一语破的。
    肖复兴在作品中对很多文化形象及文艺作品也进行了“热评”。譬如对赵本山小品受大众欢迎现象的分析、对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对演出市场的发展和问题等。正是通过这些跳荡在“风口浪尖”上的话题,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作家“不肯安静”的心。他说,退休之前,还能拿“没有时间”当借口,而退休之后,这个“借口”就没有了。换句话说,退休反而成了他的助力,让他愈发身无挂碍地融入了现实。电视剧《蜗居》热播,他随即写出文章《〈蜗居〉是指向现实问题的一根刺》,指出这部戏虽然也“烧”了所谓官场和二奶文化的“香”,但本意不过是为引出房价这个“鬼”来。因为房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价格的问题,而是揭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发生了什么样致命到骨髓的变化。这种变化,令社会和所有人都始料未及,却紧随房价步步高升而潜移默化,最后,各自都变得面目皆非而令人痛彻心肺”。对《潜伏》的大受欢迎,肖复兴撰文称,《潜伏》是“用一部谍战剧做饺子皮,包成活色生香的一碟三鲜馅的水饺”,在层层剥笋、险象环生的结构依托下,该剧巧妙地满足了大众的欣赏习惯、审美口味与消费模式,值得影视作者思考和借鉴。
    肖复兴就是这样,一支“快笔”直抒胸臆。而不管他写什么和怎样写,其大众视角都不曾改变。人们分明看到,他那些“底层的叩问”,叩问的是人心,是一个作家的良知。正像他所说:“作家是需要社会参与度的。如果每人都能说几句实在话,就会汇集成一股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这方面,我们要像鲁迅等伟大前辈学习。虽然我们差得很远,但不能忘记,不能抛弃。”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17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1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