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什么? 诗人郭新民说:“是一棵思索的绿树”。 这是郭新民诗歌新作《心像一片红叶》里的一句诗。 这一组冠名《缪斯的翅膀》的组诗,是郭新民最新的一组作品。而这一句关于人生的绝妙诗句,则可以看作是这一组诗风格的集中体现;我们惊喜地发现,在郭新民的诗歌创作中有一些微妙的、新的变化。这也许是他人生观的一次深化,把他的诗歌创作推进到了一个更为沉雄劲健的地步。 我和新民很熟悉,一直阅读和关注着他的创作。我之所以此前没有匆忙地写一些评介文字,是对他有着更高的期待。他的写作,真正是诗人的写作,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思索不是对一些生活事件作一些肤浅的感叹和吟咏,而是情感的深沉使深刻的思考摆脱了那种说教式的哲人议论。 我把前人评价杜甫诗歌的四个字“沉雄劲健”,给了郭新民,并非说他已是当代杜甫了,而是他人生的成熟与他诗的风格的沉郁相一致。在这些诗里既有对爱情生活的沉重承诺,又有对社会劣质状态及人生挫折困顿的忧愤与叹息。他不再是触景生情式地写作,他在广阔地思考世界。忧愤,其实也是一种担承。 他也有“天问”。在《天空在想些什么》一诗里,他仰问:“天空在想些什么/我觉得它忧心忡忡”。在这里,他面对的是一个:“骄傲无比的天空/反复无常的天空”,“光芒和色彩涂抹着它”;同时,又是“污浊和黑暗困惑着它”。诗人仰天叹息,内心深处有许多难言的隐忍、无奈与不安。 《把眼睛镶嵌到黑夜》《石头逼近》《还有什么要坠落》几首诗似乎都是《天空在想些什么》的姊妹篇,延续着诗人的痛苦思索。 郭新民对生活的敏感是诗人独有的。但这种沉重的敏感却是他久居官场独有的感触。一根羽毛、一片树叶的坠落,居然能使诗人感到宁静空气的“惊悸”、“秋天良心”的“隐痛”。还有什么更深重的东西坠落下来,让诗人的灵魂“颤栗不已”?他像一位杞人忧天式的预言者:“深刻博大的土地啊/多灾多难的土地/正耐心等待着忍受一切坠落”。自然,天不会塌下来,但坠落的生活会击碎我们美好的期待,提醒与呐喊,绝非多余。 在这一组诗里,我们深深感受到诗人有一种内心被撕扯着的隐痛。在《雁阵》中,他在“无形的鹰爪”、“无常的霜剑风刀”里,听到这一群候鸟:“嘎嘎的叫声/撕心裂肺/凄寒的呼号/让苍穹颤栗”。 一种面对灾难、面对挫折、面对打击的压迫感时时纠缠着诗人,使他感到《石头逼近》。“无棱无角,有棱有角/石头们正以不同的方式疯狂运动/冰冷坚硬的岩质深藏某些哲理/在残酷的困惑中苍茫岁月无不感慨”。基于此,诗人惊觉地提醒我们:“必须认识饥饿的石头/必须深思恐怖的石头”。“石头”,在这里成为一种坚硬、冷漠、沉重的意象,是生活里一切挤压我们生活与心灵的力量。我们不必理解它是某一种具体的、影射的实体。这是真正的诗人的感觉与概括。 我们总在说诗人的责任、担承,我以为这种把一首诗当成一口铜钟,不断地击打,不断发出对我们生命的惊醒,就是责任和担承。说教的力量是苍白的。你是诗人,你在写诗,就应该以诗的方式,把你的感触变成钟声,让他撞击读者的心灵。 说到“沉雄劲健”,并非是说郭新民只有写得深刻、沉重、猎取一些粗砺石头一类形象才是优秀的。不!在这一组诗里,郭新民还写了许多挠人心灵的、柔软的爱情诗,也是一往情深,不同一般。 在《梦与想》里,他写了难分难舍的缘,深入灵魂的爱。那种“一个人在一个人的梦里/一个人在一个人的心坎”,“想了,就梦/梦了,就想”。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爱,是一种千山万水无法隔断的心灵的相依相偎。是一种把偶然的相爱,变成必然相思相聚的人生境遇。 爱情在诗人的笔下,甚至是赤裸裸的,它的思念弥漫着整个床、被子、枕头,毫不遮掩地回想夫妻相互“一丝不挂”地拥睡,“说些该说和不该说的絮语”。这样的诗句,让人读后,心旌摇动:“想,带露的玫瑰/在你的娇媚中盛开/想嘹亮的鸽子/在你的亢奋中放飞”。(《想》)这可以看到诗人情感的另一面。“无情未必真丈夫”,写到忧愤时,可以落泪;写到恩爱时,可以示媚;写到抗争时,“头颅掷处血斑斑”。这才是真诗人,才是真情感,才是真性灵,才会有真诗。 郭新民这一组诗在语言的选择和锤炼上,也较为讲究,少有那种随意的惯用语。像《雁阵》,在自由的语言抒写中,用一些四言,一如古体:“候鸟突围/长空喋血/日月昏庸/悲鸣凌风”。这就使整个诗风变得沉重、凄厉、冷峻,和对雁阵的悲切同情与担忧情感一致起来。 我不很了解郭新民这段时间的境遇与心理。看到他写的《墓志铭》,显然是想到死,或死后之事。如这只是言志之作,或游戏之作,也就罢了。如真当成《墓志铭》却不能算成功。因为它只是在阐述一种有关生死的一般理念与过程,只要人们记着他“曾经是一个写诗的人”,这就没有多少打动人心的东西。我想,他还得再生活一段时间,在经历一些生活的挫折与胜利,更深刻地感受了人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自己,然后再写,那样,会写得更好。 总之,读了郭新民这组新作,十分欣喜,这应该是诗人的新突破,也是诗坛的新收获。如今,人们读诗喜欢追时尚,先看你是什么流派,再看你用的什么方式;“娱乐至死”的理念也左右着一些人的审美观念;至于,诗的内涵常常被降到其次。这是一种可怕的阅读。我推崇郭新民的这组诗,希望读者能将诗读得仔细一点,慢慢地去咀嚼,去品尝,一定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感受。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14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