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在文化现场研究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利 参加讨论
 《体验文化现场》  厉震林著  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
    文化是个大而空的概念,泛泛地谈论显得苍白无力;而文化现场却是个充满活力的场所,它具体、生动、直观,有强烈的冲击力,电影、电视、话剧等文化形式在当下各显神通,热闹非凡。当文化随同它五彩斑斓的外衣尽情喧嚣时,我们忽然发现,当下多的是坐而论道的学院派知识者,缺的是自身能够深入文化现场并且带领人们去体验文化现场的引路人。学院派的立场固然有其价值,但不能以此否认那些有勇气深入文化现场,有勇气面对大众的知识者。现如今某些象牙塔里的所谓学院派对文化现场要么自命清高不屑一顾,要么人云亦云全盘否定,最后发出的声音听来振聋发聩实则虚张声势。心态端正的学术争鸣理应提倡,每一种声音都有其价值,但是将活跃在文化现场传播文化、研究文化,等同于抛头露面、争名夺利显然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跳出文化现场以超然的姿态思考文化,和深入文化现场在体验中研究文化只是两种不同的视角,无须厚此薄彼。后一种研究视角同样能够产出理论性强、学术价值高的研究成果。厉震林的《体验文化现场》正是其中的代表。厉震林一直以来紧密关注文化现象,并且频繁出入文化现场,甚至参与文化现场的创造,本身就构成文化现场的一部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边体验边研究,既是一位热心的参与者,又是一位冷静的思考者。
    《体验文化现场》一书汇集了厉震林十八年来的部分散论,其内容涉及戏剧、电影、电视、对话录、书评、杂谈和译文,可谓五花八门。这样一部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书的出版足见作者对自己文字的自信。在这个信息迅猛,文化现场瞬息万变的时代,十八年是一个不敢想象的概念,但作者就是有这个自信,将一篇篇散落在各种报纸、杂志、书籍中对当年文化现场进行思考的文章集结在一起,还原在读者眼前,诉诸于此是源于作者不大不小的一个野心——“可以较为完整地看到文化现场的连续性和全局性,使文化现场的历史面貌更加清晰”。
    厉震林是搞经济出身,辗转到文艺领域,确实是出于对文艺发自内心的热爱。热诚之心方能认真作文。在这部书中既有严肃规整的学术思考,也有轻快敏锐的散论短评。读完本书,笔者发出了与序言作者张仲年先生一样的感叹——一个读经济出身的人怎么会具备如此深厚的艺术理论功底,能够那么纯熟地掌握学术话语。其中,《德国游学杂记》就是一个明证。这篇文章虽说是杂记,但其学术性不言而喻。作者长期着力研究中国话剧尤其是实验剧,在此基础上对德国戏剧的深入考察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照,在两者比照中,作者以独到的眼光对中国话剧的前景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论小剧场话剧的本体美学》、《论曹禺艺术成长的文化密码和人格结构》、《传统的完善者——吴贻弓导演美学论纲》等应该是标准的学术论文,但也许是因为从经济学转行的关系,作者的论文全然没有学院派学术规范的束缚,对理论驾轻就熟,紧密结合艺术实践,不论是小角度的洞察还是宏观的论述,都游刃有余、圆融自适,极强的原创能力使其能够摆脱学术思维的惯性,时时产生发人深省的真知灼见。在五光十色的文化现场逗留观望,作者依然能保持着理性的头脑抽身而出,探索艺术的奥妙,实属可贵。
    这本集子中数量最多,也颇能吸引人眼球的大概还要数那些现场感极强的散论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作者的目光就从未离开过文化现场,他敏锐地捕捉各个文化现象的枝枝蔓蔓,那些过往的文化印记重新被挖掘,令人倍感亲切。从《编辑部的故事》、《艰难的抉择》到贺岁片,再到生不逢时的第六代导演,作者在对这些文化现场深入感知后,不满足于客观呈现,而是更多地展现个人的思索和体悟,有喜悦、有担忧,有褒扬、有批判,其中也不乏尖锐的言辞,可见作者对艺术的激情和批评的锋芒。细数这些我们与作者共同经历的文化现场,的确能够触摸到一个时代文艺走向的脉络,也更能从中体会到作者试图把握文化转型的连续性和全局性的努力。
    厉震林不仅是戏剧理论家、批评家,同时也是个创作者,写过不少剧本,还出过剧作选。我相信,一个会搞创作的批评家从来都知道怎样自如地摆弄语言。这本集子虽然收集了一些专论,不乏理论深度,但依然可以触摸到性情的文字,进行轻松的阅读,更遑论那些朴实轻巧的散论。书中的对话录、专题片解说词、大量海报剧照的插图,丰富了我们的阅读视野,带我们回到一个个鲜活的文化现场享受体验的快感,一同经历者感到亲切,未能经历者可借此补充缺席的遗憾。
    文化现场是繁杂的,没有独到的眼光,只能抓到文化的一鳞半爪。厉震林在文化现场研究文化,慧眼独具,带着最初的野心攫住了文化现场中至关重要的几幕,小处着眼竟也能一针见血把握住文化律动的脉搏,给人思索与启迪。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02月05日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02月0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