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睡前倚床品读。在虚拟的文字世界里回归心灵的安宁。于是,梦便悄悄多了一些色彩和意境。连续几晚品读熊文辉的《如歌的旅途》,那质朴清淡的文字,仿佛山泉般清冽的水,静静地流淌,满含着土地的踏实,清唱着溪水的柔情,掩映着白云的飘逸。梦,便在自然的协奏中,格外纯净而赤诚地驰骋。 人生如旅途。在路上,我们都在跋涉中寻梦。而梦想在哪儿呢?生命飞逝而过,我们留下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 在走向物欲化的世界中,生活的重压,无情的现实,缤纷的忙碌,无形地销蚀着如诗的情怀和梦想。我们必须迎着变幻不定的风,在钢筋水泥的裹挟中,在熙攘拥挤的人流里,在复杂多变的关系网里,去面对形色不一的脸谱和面具,我们常常忘记自己,像上足了发条的木偶一样东奔西走。我们来去匆匆,甚至忘记或者根本无暇留意岁月的风景。而《如歌的旅途》,却袒现了作家“在路上”的艰难和彻悟,以豁达的心态和宽容的胸怀,以及欣赏的目光和扬弃的态度创造快乐的本源。“不是我不懂得前进的道路有多崎岖,不是我生来就甘愿承受着跋涉的艰难。”但是,“在路上我仍不愿到达终点”。 《如歌的旅途》以作家近年来在旅途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润饰而成的散文为主,让读者一起分享生命旅途的轻松和愉悦。整本书中的散文,一如作家的自语,洋溢着“轻松和愉悦”,即便是有些深沉的思考,也被作家处理得浑然天成,不见雕琢。却不知不觉中,洗涤了你,沉淀了你,叫醒了你。在《活着的水乡》,作家近乎随意地写到临河人家为给路人遮风避雨,约定俗成地在自家门前搭起一段风雨棚。“这一段连着一段,便接起了一道长廊”,他还写到长廊如今给世人带来的福音和安详,写一位老人“一手扶着二胡,一手拉着弓弦。随着弓弦的颤动,一段段明丽抒情的江南小调旋律,飘荡在潮湿的空气中。那老人的神情,是那样的悠然自得,仿佛这世上江河千万条,都比不上眼前的流水亲切;世上的高楼林立、广厦千万间,都比不上身处的砖瓦小房温暖……”是的,如水般的文字,清清于奔流中还原了平常心。没有痴情的呐喊,没有厚重的说教,没有深刻的哲理,作家在心平气和的真实描写中让人感到一种清醒的理性和沉实的思考。是的,美和真诚是需要“长亭连短亭”般延续和继承,“风雨棚”需要一代代人的奉献和支撑,这是精神命脉的搭建,这是幸福的本质……许多的美,或许都在日子的长河中随风而逝,惟有美德,风雨无法洗刷,雷电无法击灭,就像这宛如飘落的仙女裙裾般静卧的“风雨廊”,永远与天地同在。这样静雅深邃的思考,怎不让人回味?怎不让人受到心灵的净化?而诸如这样的文字,不经意间提升了文字的厚度,丰富了作品的文化蕴含,而且因其精炼成熟平淡且诗化的语言,使作品的美绕着清风朗月悄悄画了一个圆。 淡笔写淡情,真情真境界。《如歌的旅途》也无处不充满着优美的旋律。那旋律与旅途的洒脱合拍,从国内到国外,从历史到现在,从野菊到红树林,从九寨沟的水到天上的星星,时空的阔大和延展,精神的跋涉和图腾,都在作家笔尖下奔涌成爱心、信心、虔心的旋律,完成了一次飞翔的人生梦想,凸现了作家孜孜以求超然物外的艺术追求和精神企盼,也让读者于山泉清流中领略了作家殷实豁达的人生力量。作家看城市的色彩,不仅看她“蕴藏着美丽的自然本色”,也看重她“厚重的色彩”,更会凝思“如何巧妙地运用她”;在都市的喧嚣和残酷中,发现维系人情冷暖的是真爱和无私,是“选择了叶的事业”;面对都市的纷繁诱惑,作家没有选择压抑和彷徨,而是宽容面对,“如果讲闹市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现代文明的话,打烊却让我感到一种人类社会的去除喧嚣浮躁后的宁静复归……为此,我既爱鲤鱼门夜市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热闹情景,我更喜欢她打烊时灯火阑珊的静谧境界。”作家还在侃侃而谈中带你无尽遐想:“海风最清,海雾最浓,海天最远,海的情调最令人憧憬和迷恋……”是的,还你“看海的愿望”,需要你把心胸打开,把眼光放远……而归根结底,是要在旅途中用自然这面镜子观照内心,还原本我。“人其实并不需要过多的包装和粉饰,历史本来就是一杆秤。” 蓝天白云,丽日和风。阴霾迷雾,风霜雨雪。所有的自然都是生命的本色。拥有一颗平常心,还原自我的本色,恢复世界的原貌,唤醒沉睡的记忆,生命才会永远焕发生机。而这些,离不开生命之水,而旅途中啜饮到诸如《如歌的旅途》这样的生命原汁,该是多么的满足和幸运!而这杯水,需要我们用心发掘,用心保护,用心珍藏!其实,水无处不在,而污染无处不在。是的,为了大爱和真美,我们应该“选定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去‘掘井及泉’”,然后共同去“环保”思想和灵魂,让更多的人在更多的环境中啜饮到生命的原汁。我想,这也是如歌的旅途中,我们共同的梦想。 《如歌的旅途》,熊文辉著,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25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25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