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自恋与自审——文坛扫描之一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从维熙 参加讨论
老李准在世的时候,让我最最感佩的一件事,是在对其红极一时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一片叫好声中,来了个超前的自我否定。他说:那是图解政策之作,你们就别再给我心上添堵了,请高抬贵手,饶了我吧!有人盘诘他说:那可是你的得奖之作,你让领导如何面对?他说:谁都不是神仙,算他们看走眼了;再不然就是他们认为文艺的功能,就是图解政策。记得,当时老李准之举,曾让文艺界有些人怏怏不快,但他却当了作家中自审的先行者,若干年后让作家们感佩至深。
    李准生前,曾一度在团结湖区与我为邻,是与我在闲聊天时向我倾吐的。本来,这是多少年前的往事了,之所以记忆被唤醒了,实因在读报时看见王安忆的一则新闻。某报报道说:她在2008年3月23日,与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获得者康斯及另一作家马克思·蒙内交谈时,身为上海作协主席的她,竟也语出惊人,她说她获得茅盾奖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是她写得最糟糕的作品。是出于她的谦虚?还是出于她的真实感悟?笔者没有读过她这部长篇,因而难以分辨;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一声响雷;在振聋发聩之余,对她这种自我审视的人文情怀,令同行和读者刮目相看。
    笔者所以有如此的认知,实因当前五颜六色的文坛,看到的多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者,即使有些作品,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指责,很少有为此而自责的作家———恰好相反,轻者以“嬉皮士”的方式自圆其说;重者则反唇相讥,双方形成“楚河汉界”———罕见有李准和王安忆者那般严于自审的人。笔者自身,也曾有过这样一段文学经历: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我的一部题为《雪落黄河静无声》的中篇小说,在人民文学发表后不久,就接到前辈人胡乔木同志的秘书送来乔木的一封长信,他在指正小说个别用词瑕疵之余,从主体上赞美了小说的精神光环;我正沉醉于得意之时,在一家报纸上,突然读到高尔泰一篇评说该篇小说的文章,其内核正好与乔木同志的评说相反;他虽然称赞了小说营造的意境和语言表达,但从小说的主体上,否定了小说主题的时代意义。面对南辕北辙的两种声音,一个来自高端云霄,一个来自同一地平线,我该如何消化?历经心灵阵痛的自我剖析,我得出的结论是,高尔泰站在时代的前沿,他指出的正是我的思想陈腐之疤。因而我真想对高尔泰说声:“谢谢,你的手术刀虽然带血,但使我能在痴迷中清醒。”但是他不在北京工作,又不知他的确切地址,也只能揣于心中,当成一面自照的镜子了。
    也算是生活的巧合吧,有一次他到北京来开会,在午餐的饭桌上,我看到了他的侧影。尽管他坐在离我较远的饭桌上,我还是立刻走了过去,握住他的一只手说:“我是从维熙,真诚地感谢你的文章,它让我自审后有些汗颜!”他显然也为此而动了真情,手掌有些哆嗦,连连谦逊地说:“一孔之见,很可能属于愚见……老兄这么当真,我没能想到。”他同桌多为评论界的人,见此状态忙举起酒杯,祝贺我和高尔泰的别于一般的握手。但也有人,事后批评我是过分之举。其理由是小说有人叫好有人指责,皆属天经地义的事儿———更何况此文受到了一些读者和头面人物的青睐,何必如此这般地自我针砭?但是女作家张洁,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却别出心裁地在中国作家杂志上写了一篇《说说从维熙老哥》的短文,文中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她的认知:“从老哥的诚实,到了冒傻气的地步。”
    古人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作家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何以会没有精神缺失? 自我量身,我虽然不是顺水浮萍式的风标作家,始终把恪守文学的真实当成第一坐标,但有时因为乱了方寸,难免也有败笔出笼。但我从自恋中攀上自审的台阶,是一个精神升华的过程,从而把自审自视看成为人文行为的坐标。纵观中国文坛,能有李准和王安忆这种情怀的人可谓寥寥———正因为其少,才更值得珍贵。君不见有的文化人,在中国曲里拐弯的历史中,曾演绎过丑陋的角色,至今也没有过片言只字的忏悔,还扬言“永不忏悔”吗?
    可笑的是,有个别自恋的作家,病态到了入魔走火的程度,其行为可以纳入《新笑林广记》之中。据报刊报道,某位已然做了古的老作家,在他年逾古稀即将离开人间的日子,对后人说他刚刚完成的这部长篇,发展了“曹雪芹”的什么艺术精髓;其弦外之音,不外是让后人渗透给传媒,经过“煎炒烹炸”之后,步入“经典”的艺术殿堂。这是自恋症的典型例证。殊不知文学经典的认定,不是由评奖人能定位的,也不是当代各种奖项能够赋予的;凡属真正的经典———从远古的《诗经》开始,包括《唐诗》《宋词》,直到晚清期间出笼的《红楼梦》———无一不是经过岁月的磨砺,最后由时间这个无情的法官来裁决的。
    因而,这个结论给评论家提出一个问卷:你是否在当代文学中滥用过“经典”这个字眼?记得,严肃的评论家阎纲,在几年前就行文阐述过“文学‘研讨会’不要开成是文学‘研好会’!”多一些高尔泰式的评论家,像评论界的男女二李(李建军和李美皆),才能对文学有着前瞻性的启迪作用。行文至此,可以停笔了。愿中国的文化人,都能有李准和王安忆的高尚脱俗的情怀!
    原载:《解放日报》2009-11-30
    
    原载:《解放日报》2009-11-3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