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一部气势恢宏的战争史诗 ——彭荆风《解放大西南》的艺术魅力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刘广雄 参加讨论

    彭荆风先生已81岁高龄,历时12载,在详尽占有史料和实地踏勘的基础上,十易其稿写成的《解放大西南》一书,是一部集史料性、文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史诗性的军事史学、文学作品。
    一、《解放大西南》是一部气势恢宏的战争史诗
    解放大西南,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军事战略家使用大迂回、大包围战略,基本肃清蒋介石集团大陆军事力量的决胜之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继三大战役打破国共军事平衡,我军开始以压倒对方的优势对蒋介石军队“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追歼合围之战。
    彭荆风先生在谈及本书的创作时,曾经说过:“写书与打仗异曲同工,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就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员。”如果说在战争中将军指挥的是真实的士兵,那么作家在创作作品时,他的各路将士就是大量的素材,纷纭的思绪,以及沉落在历史迷雾中的大小事件和人物关系。所以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像指挥打仗一样,思路清晰,分清主次,理清条理来使用自己掌握的兵力,有时候需要集中优势兵力,有时候需要长途奔袭,有时候需要深入敌后,有时候需要排兵布阵后一举合围。
    彭荆风先生写作《解放大西南》,也正如这场战争本身,使用的是大迂回、大包围的办法,先是精当地介绍了解放大西南之前的国内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继而对云、贵、川的地理人文,以军事史家的目光进行了梳理。从川陕边界到中缅边境,从四川腹地到云雾山中,作者像一个决胜千里的将军,运筹帷幄。从而使作者呈现出这样的风貌:既有关于战役整体态势的解说,又对战役中的每一个节点详加剖析,既有双方高层的战略思想,也有双方基层指挥员的具体行为。正是对素材得心应手的掌控和剪裁,使本书以55万字的大篇幅,厘清了解放大西南这一重大军事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
    二、《解放大西南》是一部条理清晰的军事教科书
    对解放大西南之战做军事历史意义上的书写,在结构上和叙述中如何做到条理清晰,从而使作品杂而不乱,简而不空,无疑是对作者的重大考验。作者的优势在于:解放大西南之战的几百幅军事地图,书中涉及到的有名有姓的数百个历史人物,都已经深深地烙印到了作者的脑海里。作者胸中自有雄师百万,而且这百万雄师是在活生生的高山大川平原森林里,活生生地上演着一幕幕大剧。
    这不仅仅是因为作者用12年的时间,查阅整理了大量与这一重大军事历史有关的素材,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也不仅仅因为作者本人就是解放大西南战役中的一名战士,作者与这场战争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更因为作者已81高龄,尽可能对书中涉及的战场和重要地点进行了现地踏勘。彭荆风先生写作《解放大西南》是如此,写作全面反映中国远征军的《挥戈落日》是如此,写作反映血肉筑成滇缅公路的《滇缅公路祭》也是如此。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正是因为作者不仅详尽占有了关于解放大西南的诸多史料,更因为作者坚持把自己的文字写在大地上,不仅用脑、用手去写书,而且还要用脚去“写”。这就使得《解放大西南》成为一本不用借助任何地图,只要对云贵川的地理稍有认识,认真读上一遍,就会对这场跨地域之大、历经战斗之多、涉及人物之众、各阶层人物心理状态之复杂多变的重大军事历史事件有一个基本了解的教科书。
    三、《解放大西南》是一部深刻睿智的反思历史之作
    作品没有停留在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而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站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思想成果的高度,对解放大西南这一重大军事历史阶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为什么曾在北伐和抗日中屡建奇勋的某些国民党精锐部队,面对解放大军却只能是望风而逃?为什么卢汉会选择和平起义?为什么蒋介石“固守大西南”的战略构想只能是纸上谈兵?诸如此类问题,作者都基于大量的史实,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经受得起历史检验的回答。不仅对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作出了正确的评价,而且对林彪率领的第四野战军进行的衡宝战役,包括军事史家众说纷纭的“兵败青树坪”,以及第三野战军叶飞将军指挥的金门之战中,我三个团的部队全军覆没等历史事件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包括对胡琏这一解放战争后期所谓的“国军名将”,也没有因权威的军事史家已做出的评价,就放弃提出彭老自己的看法。
    正因为作品有着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使《解放大西南》这部著作超越了一般的军事纪实,而上升到了对战争、对人性进行深刻反思的新高度。
    四、《解放大西南》是一部文采飞扬的长篇历史散文
    作为一个有着60年创作历程的老作家,作者的文字没有僵化凝固,而是愈发清新,宛若千年梅树上开出的朵朵新花,清香袭人而又沉厚古朴。如写到解放大西南之战即将打响,卢汉悄悄派出宋一痕主动与共产党联系,这里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乌黑的云团在滇池的上空移动,南下北上的冷暖空气正分别越过乌蒙山、哀牢山脉相互撞击,惊雷闪电和暴风雨即将来临。
    短短几十个字,融地理、气象为一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战前夕的双方态势,令人拍案叫绝。像这种完全可以朗诵的,华彩般的句子和段落在55万字的《解放大西南》一书中随处可见,这就使本书更进一步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军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成为一部以精准的军事历史为书写内容的长篇散文。
    五、《解放大西南》很好地解决了在军史中写事和写人的关系
    以《左传》为代表的编年体史书长于叙事,《左传》写战争也写得很精彩,如齐晋《鞌之战》,战斗经过写得非常详细,在战斗中刻画人物形象也非常生动,但这些人物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性格却让人不甚了了;另一方面,以《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长于刻画人物,如《项羽本纪》《刺客列传》等等,当然,刻画人物也必须通过叙述事件来完成,但这又导致了历史事件前后脉络的不清。《解放大西南》很好地解决了刻画人物与记叙事件的矛盾,总的来说,《解放大西南》以时间为结构基线,但又绝不停留于事件本身,而是围绕事件,交代背景,刻画人物。每一重大人物出场,即以简短而精当的文字交代此人的经历和特点,这就使得重大历史事件深深地打上了历史人物的人格个性,同时,由于将人物性格置身于宏大的历史事件之中,从而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真实。
    正是由于《解放大西南》的这一特点,本书对卢汉、宋希濂等人物的刻画,远远超越了同类作品,既不虚构历史以烘托人物,也不拘泥于史实而不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开拓,从而使卢汉、宋希濂等人物在本书中成为真正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从这个意义上,《解放大西南》同样是一部历史小说,是一部塑造了众多生动人物群像的优秀历史小说。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在阅读《解放大西南》过程中,我的脑海中一次又一次闪过毛泽东主席的千古名句。解放大西南之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战斗,新近问世的《解放大西南》,同样是彭老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扛鼎之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