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悦于心 聚于行 化于魂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程步涛 参加讨论

    接到蔡多文新近出版的《讲坛随笔》一书时,心里曾产生过一丝异样的感觉。所以异样,是因为大众对那个驰名荧屏的《百家讲坛》批评渐多,且不说选题的随意性和趋利性,连许多基本的历史事实都淹没在讲课者的个人主观情感里,“讲坛”沦为“戏台”,已和民间艺人说书无二。这时候将随笔辑录成书,取什么名不好,非用“讲坛”二字?
    读完该书,又觉得此书是离不开“讲坛”二字的,因为全书二十讲,都是作者近年来为部队指战员讲课的讲稿。此“讲坛”非彼“讲坛”,在蔡多文的“讲坛”上,没有故意的渲染,没有虚妄的激情,更没有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不可一世,作者将自己讲课的主题集中在人生追求和道德规范上,按他的说法,是希望能为我们的“核心思想体系的大厦”增砖添瓦。他说自己是在“耕心”,故希望听者能“会心”,对授课的标准则直接道出了九个字:“悦于心,聚于魂,化于行。”他像平日和大家谈心一样,将自己读书的心得娓娓道来,那些经过缜密思考的思想结晶和精神钻石,就这样沉入人们的心海,激起久久不散的涟漪。
    质朴晓畅的叙述风格是“悦于心”的重要因素。
    如今,许多著书立说者多喜追求文字的奇崛和瑰丽,并以此来表现所谓的驾驭能力。在叙述风格上,不是字字珠矶,而是不惜笔墨地肆意渲染。岂不知,这种刻意的本身,已经远离了写作的真谛,非但不能让读者“悦于心”,反倒会使读者掩卷之后,再也不会打开。
    蔡多文的叙述风格十分流畅,扎实的文字功力,使他在语言运用上几乎到了可以随心所欲的地步,谈到妙处,更是大有走斝飞觞之势。但是,他的这种娴熟,这种自如,是建立在质朴的叙述风格上的。他用最平易、最朴素的语言,引证最感人、最真切的故事,讲述最真切、最深刻的道理。就讲坛而言,要想让听者坐下来,听进去,并非是只要口吐莲花,就能变幻出千姣百媚来。蔡多文说,要“克服听众对思想教育的逆反心理”,就必须“改变和避免那种概念化的照本宣科、照转照抄”,“要反思我们思想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并进行“革命性的改造”,这样,受众的接受才会是自觉的。而讲课的效果,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是最好的。蔡多文深谙此理,他熟悉自己的听众,知道他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趋向,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叙述,能让他的听众“悦心”。他为实现这一目的所确定的叙述风格就是质朴,就是晓畅。因为,只有质朴,才能拉近与听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只有晓畅,才能使自己所要阐述的道理一气呵成。于是,使叙述文字尽量口语化、变教授为交流,成了《讲坛随笔》的一种写作追求。这种追求,成就了该书,也成为该书的风格与特色。
    犀利尖锐的思想指向是“聚于魂”的关键所在。
    讲者如果能达到“聚于魂”的境地,必须要有深刻的思想和精当的见地。能做到这一点十分不易。一个人要想在寻常中看到不寻常,言人之所无,言人之所不及,不仅需要具有犀利的思想指向和认知深度,更需要具有巨大的思想勇气和写作勇气。
    蔡多文是一位将军,他的阅历不可谓不广,资历不可谓不深,不然,他不会登上今天一挥动千军的高度。难能可贵的是在他经受过万千磨砺后,个性的棱角非但没有磨去,反而更加鲜明。他直言,“在我们的文化中”,由于“精神上的软弱和消极,生活中过多倚重立身处世的智谋和技巧”,“忽视了对精神和心灵层面的关注”。他把是否“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拥有“一往无前的勇气以及成熟独立的人格”,视作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及事业成就的决定因素。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他不回避,不躲闪,而是举起投枪,猛击罪恶和丑陋。他引用孔子所说的“甚爱必大废,多藏多厚亡”警示人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取得成功,以对社会的奉献去追求崇高的荣誉,以勤奋的创造去获取正当的利益。他告诫人们要坦然冷静地对待自己的荣誉,因为荣誉只能代表过去而不能代表未来,人不能生活在过去的光环中。靠已经取得的荣誉经营人生,总有一天会坐吃山空,“人生也因此黯然失色,甚至划出畸形的轨迹”。这样的振聋发聩之语,几乎在该书中的每一章都能看到。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深深的忧患意识,是正气的张扬,是信念的昭示。在讲述中,他不是把着力点放在诠释抽象的道理上,而是勇敢地解剖自己的心灵,袒露自己的心迹,用赤诚的心去感染读者,“聚于魂”就这样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真谛。
    准确精当的用典使“化于行”有了生动榜样。
    在《讲坛随笔》一书中,作者大量引用了古今中外的典范和案例。这些典籍的运用,使他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审视人类精神和情感的发展历程。正如陈先义先生在序言中所言,他“努力寻找人类精神先烈和道德先驱留下的火种”,“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索和写作来还原、显现它们”,以“照亮心灵,点燃激情”。作者把自己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了这些精神道德的楷模,他拉开了历史的帷幕,让读者一睹榜样的风采。他把在历史长廊的另一端燃烧的曾经将人类解救出来的思想光焰,捧到了我们的面前。
    从浩瀚的历史汪洋中遴选典范而且运用得准确精当,绝非易事。史海钩沉,不仅需要精力、需要眼光,更需要思想高度。对信仰的坚守,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生的关注,构成了蔡多文将军的精神世界。于是,他给我们奉献了一部道德读本。他用榜样的力量,震撼我们的思想,而这时的榜样,已经成为人生的坐标,指引并照亮我们生命的全部路程。这时,作者也潜移默化地实现了自己“化于形”宣示。
    政治思想工作的境界与智慧。
    我历来认为,做政治思想工作,是需要具有一种境界和智慧的。政治工作者除了党性修养,还要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文学修养,有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与深刻感悟。这样,他就能细致地观察问题,深刻地研判问题,就能将高深、抽象的理论,讲解得透彻而浅显。无论举证或引用什么样的事例,都能从心理学和哲学的源头进行分析阐释,使平凡的生活迸发出思想的五彩霞光。
    可以说,蔡多文的《讲坛随笔》,就体现了这种政治思想工作的境界和智慧。在这本近四十万字的著作里,我感受到了他的豁达谦逊的人生态度,感受到了他的纳百川、立千仞的阔大胸怀。他的文字平实,但在平实中却闪耀着飞动与灵性。他的叙述朴素,但在朴素中却透着深刻与精湛。正是如此,该书无处不充满强烈的艺术和思想张力。
    《讲坛随笔》是一部恰逢其时的好书。在习惯了快餐化娱乐和娱乐化阅读的今天,《讲坛随笔》的出版,可以说是一次道德的收获。
    原载:《文艺报》2010年07月02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7月0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