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人类的生命,而且人类的精神,都离不开土地。”(周国平语)读彝族作家刘存荣的散文集《让我瞧瞧蒙上你的眼睛》,不难发现作家刘存荣的精神发源地就是他所生活过和挚爱的故乡,他的写作是有方向感的写作,不管外界的变化对自身的影响有多大,他一直将写作的根牢固地扎在故乡的乡野大地上,他用朴实而富有诗意的文字将自己对故乡的复杂感情表达出来,不经意间,你的心灵会情不自禁地跟随他的文字在一块叫做 “阿里的”的乡野大地上徜徉,也会被他的文字引领到神秘气息笼罩的彝族、傣族世界里,很难自拔,这就是彝族作家刘存荣乡土散文的魅力所在。 我与刘存荣素未谋面,最初认识他是在《楚雄日报》《金沙江文艺》《百草岭》等州内的文艺刊物上陆续读到他的一些诗文,那些带有彝乡地域气息的文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便开始留意他的作品,后来,在《散文诗》《彝族文学报》《云南日报》等刊物上又陆续读了他的许多作品,以散文和诗歌居多。再后来,就经常到他的博客里去读他的文章。 当我收到《让我瞧瞧蒙上你的眼睛》这本散文集时,我惊诧于彝族作家刘存荣质朴本色的文字,被他所营造的诗意乡土世界所折服。作家贾平凹说过:“散文面对大地和事实,诗歌面对神袛和天空。”当我读完彝作家刘存荣的散文集《让我瞧瞧蒙上你的眼睛》,却发现刘存荣的散文既有面对大地和事实的真诚和朴实,也有面对神袛与天空的诗意和空灵。他用自己朴实的文字,营造出一个诗意、神秘、温情的彝人故乡。 乡土世界中的诗意表达 他是南高原的真情歌手,他用野性质朴的文字,吟唱着一首首乡野牧歌。彝族作家刘存荣最初是以诗歌进入云南文坛的,他最早出版的诗集《黑土地·红村歌》在一种质朴、本色的抒情中,体现出故土的深厚眷恋之情。作为诗人出身的他,驾驭起散文来,显得得心应手。 《让我瞧瞧蒙上你的眼睛》是一本诗化的散文集,语言极富诗意是一个显著的特色。里面很多文章其实就是散文诗,像《正月》《山歌》《风吹疼故乡的云》《高原女人》《又是春天》《又是七月》《布谷鸟的第一声啼叫》《彝人的歌谣》《山里的猎人》等散文诗,既诗意灿然又饱含深情。 “夜色如黛,火塘通红。唢呐是五月乡村的精灵,焦糊的牛粪被火焰炙烤出缕缕清香。”(《正月》) “山歌是一棵饱经风霜的苦楝树,不分季节,不分冷暖,在捣衣的河边,在收割的卖地,在牧羊的山坡,在狩猎的途中,或是山里山外,山上山下,都能生长,一年四季,枝头上结满欢笑和辛酸。”(《山歌》) “在午夜梦萦中,客居异乡缱绻依依的游子,总会攀恋着梦中的彩练,深情返回铭心难忘的故乡,那醇厚的乡音,宛如黑夜中清纯的呼唤,酥酥滋润我久渴的心田,撩拨沉睡在我心底那过于久远了的乡间小调……猛然惊醒,眼前是漫漫黑夜,无奈长叹乡关何处?”(《长长悠悠彝乡路》) 这些语言是富有真情和诗意的,正如著名作家贾平凹所言:“有意思的散文最讲究的是真情和趣味,没有真情它就彻底失败了,而真情才能产生真正的诗意。”作家作家刘存荣用诗意的语言营造了属于自己的乡村世界,这个名叫“阿里的”村庄以及他的故乡,就是他的精神王国。哲学家周国平说“对于写作者来说,重要的是找到仅仅属于自己的眼光。没有这个眼光,写一辈子也没有作品,世界再美丽再富饶也是别人的。有了这个眼光,就可以用它组织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作家刘存荣不仅找到了这种眼光,而且还借助这种眼光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故乡。在这个世界里,村庄、亲人、故土、家园、山歌、唢呐已不是一个个意象,而是打上了精神烙印的符号。 有人说散文里融入诗歌的元素是散文的成功。作家刘存荣的散文融入了大量的诗歌元素,比如诗意的语言,简洁干净的文字,有节制的抒情。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使他的文字似一朵开在乡野大地上的野菊花,质朴、本色却芬芳怡人。 厚重的彝族文化韵味 彝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和深厚的名族文化著称。近年来,通过文学的形式展现彝族文化的优秀作品不是很多,公式化、简单化、片面化的作品倒是不少,要么将彝人的生活写得落后、粗俗,要么过分粉饰,写得太“诗意”,一些表现彝人生活的文学作品其实并不了解彝族的丰富文化,那些走马观花地到彝人生活地区走一圈回来后写成的文章,简单的描摹背后其实是对彝族文化的曲解与亵渎,最重要的是缺乏对彝族文化深沉的爱,缺乏爱的文字是苍白的,是矫情的,与彝人是隔膜的,彝族作家刘存荣的散文集《让我瞧瞧蒙上你的眼睛》的一系列作品却是用一个彝人深沉的爱来表现本民族的深厚的文化,那些文字扎根于彝乡的乡野大地,扎根于彝乡的民间,扎根于彝乡民俗民谣,让人读后沉醉于彝族的乡土世界里不能自拔。 他是烙印着彝乡元素胎记的游子,无论走到何处,他的身上永久地散发着彝人的生命气息。 “女人一回家就直奔锅灶,生火煮饭炒菜,男人抱着烟锅隆隆隆吸个不停,娃儿提着酒瓶呼朋喊友邀约着一起去给大人买酒。等饭菜上了竹编的饭桌,男人还在慢慢地吸烟锅。女人朝他拍一巴掌:干饭!男人将烟锅小小心心地斜靠在墙根脚,搓搓手又搓搓脸,开始喝酒吃饭。” 《我的彝山彝寨》 彝山彝寨的生活场景在简约的叙述和描写中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语言是生活化的,是口语化的,作家作家刘存荣对彝人生活太熟悉了,他的笔下才会有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 像这样关于彝人生活的生动的描写在《高原红》《苴却阿哥刺绣女》《甜甜蜜蜜对山歌》《彝人的歌谣》《白芝姑“荞年节”》《永远的火把永远的情》《唢呐唢呐吹起来》《乡村的腊月,乡村的嘎嘎》等文章里随处可见,作家刘存荣试图以生动的文字将彝人的思想、生活、习俗表现出来,这些文字饱含深情,体现着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这个内心里涌动着彝人血液的彝家汉子,对于故乡以及这片大地上繁衍出来的文化习俗,他首先是虔诚地尊重,然后才是深沉的厚爱。 忠实的故土守望者 “没有独特的情怀和心事,历史、大地就不过是一些材料和物质而已,没有生命可言。那些死去的事实,并不能给活生生的思想以任何启示,那些大地上的花草树石,也不会和人建立起任何对话关系。”(评论家谢有顺语)作家刘存荣对那个名叫“阿里的”村庄以及他的故乡是有着独特的情怀和心事的,有着这种情怀和心事,他笔下属于他世界里的大地、亲人、彝山、彝寨、山歌、唢呐才会与外界联系起来,这片给予他生命的胞衣之地,让他在苦难中认识了生活,在苦难中经受磨练,从而成为一个热恋故乡的赤子。 故土是彝族作家刘存荣写作的根。他是南高原滇中乡野大地上的守望者,爱与恨的交织,情与义的融合,使他的文字在散文与诗歌的空灵中飞翔。彝族作家刘存荣是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外乡人,尽管在城市里生活多年,对故土的眷恋却是深刻而偏执的,他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用朴实的文字表现出来,那些文字直抵一个游子的内心,将这种朴素的故土情结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的彝山彝寨》《长长悠悠彝乡路》《风吹疼故乡的云》《回望家园》《守望乡村》《欢乐童年》《故乡的石板路》《走过乡村》等文章从题目看大多就以故土为题材写作的。在这些直接写故土的文章里,可以窥见作家刘存荣的精神发展历程,同时,这些深情诗意的文字背后,伫立着一个忠实的故土守望者,他像一个朴实的乡下人,用脚步摩挲着故乡的大地,用心灵感受着故土的一草一木,用歌谣吟唱着故土的爱。这是作家刘存荣写作的根,故乡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写作源泉,他才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诗意地飞翔,深情地吟唱。 散文集《让我瞧瞧蒙上你的眼睛》是作家刘存荣对自己精神历程的一次回顾,是对故乡乡野世界的一次情感聚焦,二者的交叉点就是对故土的依恋,这是作家刘存荣写作的根。在一切都有可能变化的今天,记忆中故乡也许早就物是人非,但精神世界的故乡依旧那样令人充满温情,让人眷恋。在这个情感疏离的年代,建立对故土的敬畏之情,重温故土大地上发生的那些温暖的心事,也许就如乌托邦一样遥远。作家刘存荣的散文集《让我瞧瞧蒙上你的眼睛》复苏了一个个关于故土尘封的记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乡,被忽略的,也许是最重要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