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卷良久,心潮难平。报告文学《火车头震荡》记述的是宜万铁路的百年血泪筑路史,折射的是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饱受凌辱、革命求生、社会动荡、艰苦奇崛的发展史,是一个民族重整山河、自强不息、重树信心的心路史。这是一部血与火交织的史诗,作家赵瑜压制住满腔沸腾的热血,用冷峻、客观的史诗笔调,用一杆冰冷沉重的铁笔,谱写就了这部百年史诗。 “宜万铁路始末”,是一个毫无感情色彩的副题,正是这个副题决定了整部书的格局和笔调,报告文学要用事实说话,报告文学作家要有这样尊重历史的胸怀。史诗格局,冷峻眼光,客观真实,历史胸怀,把宜万铁路的百年建设者们载入史册,把他们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也为报告文学领域留下一部集思想性、文学性,兼具文本和文献价值的巨著。 我阅读过作家赵瑜的很多作品,也曾和他有过合作,对于赵瑜在报告文学领域独树一帜的地位,以及他给文学和社会贡献的巨著,有过观察和思考。我觉得赵瑜的成功有两方面的决定因素,首先是精神层面,赵瑜有思想高度,有社会情怀;其次是操作层面,赵瑜的采访和写作可以归纳为:下笨功夫,用巧劲。纵观他的所有创作,又可以归纳为两句话: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先说思想性。今年春天,王家岭矿难发生,山西派出五位作家组成小分队,赴王家岭采访,赵瑜是队长,我是作家之一。每天白天采访,夜里开会讨论。赵瑜重点提出的就是这本书的定位和意义问题,这也是他思考最多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采访和写作都会失去意义。最后,在赵瑜的主导下,达成统一意见:事实、拷问!回来后由赵瑜统筹主笔完成了《王家岭的诉说》,“诉说”就是赵瑜的客观态度,是用事实来拷问。在编写目录的时候,他又用藏头诗的方式阐明了自己的思考和态度:“宁可不要此类奇迹,沉痛悼念死难矿工!” 当然,相比王家岭这个事件题材来说,宜万铁路才真正体现了赵瑜作品的思想性高度,这在开头已经说过。 再说文学性。赵瑜的作品具有小说的语言魅力和艺术高度,《火车头震荡》是这方面的典型著作。他编写的章节目录,凝练、形象、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文字美感,比如第二章的第三节“老母亲向崖底飘落”,他给这个悲惨的章节取了一个诗性的、描述性的标题,却更加击中人心,催人泪下。再比如第九章第二三节:“郭大孝赴京再陈情”,“孙永福带来新希望”,这是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笔法,用话本的形式把宜万铁路争得立项的前前后后写得妙趣横生、跃然纸上。这些标题和行文都反映了赵瑜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力。 《火车头震荡》的采访写作历时4年,《王家岭的诉说》赵瑜率领4位作家分头采访7天,下的都是笨功夫。虽然只有7天,却是高强度的7天,采访了王家岭救援指挥部上上下下所有人员,还有几十支救援队、数百名工人和医护人员,回来后又飞赴鄂尔多斯等地继续采访救援专家和获救工人。这些都由赵瑜统一安排和调度,下的全是笨功夫,他自己承担了指挥部主要领导和权威专家的最重要和最繁重的采访。宜万铁路的采访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没有旺盛的精力,充沛的体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可能完成。这正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最基本也是最优秀的品质。 用事实说话,是典型的赵瑜式报告文学体式,《火车头震荡》的第十五章第一节“老兵们的工资手册”,第十六章第四节“老董的笔记本分量重”,附录“宜万铁路参建主要人员”;《王家岭的诉说》里的遇险矿工名单,都是作家占有的第一手资料,而要占有这些宝贵资料,是要想很多办法下很多辛苦的。 下笨功夫,还要用巧劲,才能出好作品。赵瑜是一个文体意识很强的作家,每部著作的采访和写作,他都要首先考虑体式和结构的问题,因此他对报告文学文体创新的贡献巨大。就《王家岭的诉说》来说,赵瑜又根据事件本身的性质和群体创作、任务繁重、紧急成稿等客观情况,制定了一个新的采访和写作体例,那就是5位作家分头采访,然后逐一和主笔赵瑜对谈的形式,进行思想碰撞和全景再现。这本书和《火车头震荡》相比有失单薄,但相对于史笔格局的《火车头震荡》,《王家岭的诉说》在文体上是一个创新和贡献。 纵观赵瑜近期作品,我觉得《火车头震荡》比《寻找巴金的黛莉》和《王家岭的诉说》更厚重大气,更能全面体现他的思想力量、文学修养和社会情怀。《火车头震荡》本事是个史诗题材,赵瑜借助它完成了一部奠定自己大作家和文体权威地位的史诗作品。畅读全篇,惟一感到不解渴的是蒋介石政权时期对宜万铁路的勘测一笔带过,不知道是史料本身的缺乏,还是赵瑜老师写作时的规避,如果这一时期的人物和事件能够更加丰富翔实一些,则更加是史家胸怀、春秋巨著。 原载:《文艺报》2010年12月13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12月1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