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一位真正的报告文学作家的姿态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朝全 参加讨论

    2008年11月,在绍兴大禹陵,当我向诗人于坚祝贺其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时,于坚回答:“村里人”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他这一个留守在“村子”里的老农民。赵瑜也是这样一位留守村中、埋头耕耘自己土地的报告文学作家。从1980年代赵瑜开始崛起文坛至今二三十年间,似乎只有他一人矢志不渝地从事着报告文学这种非虚构文体的创作,从未中断,而且不断有产生较大反响的优秀作品推出。从《中国的要害》、“体育三部曲”(《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到“革命三部曲”(与胡世全合作的《革命百里洲》、尚未公开出版的《牺牲者——太行“文革”之战》——初名《太行文革志》和一部还在创作中的著作),从2008年的《晋人援蜀记》(与李杜合作)、《开眼》(与柴然合作)到2009年《寻找巴金的黛莉》再到2010年接连推出的《王家岭的诉说》(与顺民、骏虎、黄风、玄武合作)和《火车头震荡——宜万铁路始末》,赵瑜的创作势头生猛,尤其是最近两三年,他再次爆发,迎来了报告文学创作又一次的高峰,令人震惊。毫无疑问,赵瑜是当下最优秀的一位报告文学作家。他坚忍不拔的写作,为非虚构文学竖起了一面旗帜、一道标杆。
    20多年来,赵瑜的创作,始终运行在非虚构纪实的轨道上,有着韧的坚守和秉持。他对报告文学文体的认识和把握渐趋成熟和精准。他始终坚持严格的真实性和不虚构原则,在人物塑造、故事讲述以至人物对白、环境描写等方面,力求客观、有据、严谨、准确。凡是自己并无确凿证据和佐证的素材或有可能掺入了作者个人揣测、推断的内容都加以明确的说明。因此,赵瑜写作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执著的踏实的作史的科学态度,其作品因为无可辩驳的真实而具备强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为了力求客观、准确,赵瑜在资料、素材搜集方面舍得下笨功夫、苦功夫、大功夫、真功夫。对于自己的创作对象,他坚定地采取行走者、搜寻者、采集者的姿态,眼睛向下,脚踩大地,目光穿越历史和时间隧道,运用田野调查、考古发掘的方式,开采和搜集写作资源。赵瑜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虽然“笨拙”,却因为充足而奠定了其报告文学创作坚硬、厚实的基础。在汶川地震、户户通电工程的采访中,在寻找赵黛莉的过程中,在抢抓王家岭矿难实录的经过中,在采写宜万铁路的经历中,赵瑜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赵瑜的报告文学大多采用“事实+追问”的方式(或“真相+考问”的方式——李骏虎语),具有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寻找巴金的黛莉》是一个不断追问、探寻最终水落石出的过程。《王家岭的诉说》更是这样一个过程。当特大矿难发生后,赵瑜和他的“战友”不仅仅关注抢险救援,更关注被困矿工每个生命的自救、脱险和种种遭际,更进一步深入探询矿难历史,矿难发生的背景、原因,思考如何应对矿难、避免悲剧。作家不止满足于查明事实、说出真相,更要挖掘出真相背后的根由,激发人们的反思与深思。因此,类似《王家岭的诉说》、“革命三部曲”、“体育三部曲”可谓不只是为今天的时代而作,更是着眼于未来着眼于长远的,是为历史和人民而作。他近年来的创作,不论是抗震救灾、矿难抢险,还是户户通电、铁路建设,都更多的注视民生,关注百姓生存状况,具有自觉的人间情怀和人文诉求。
    赵瑜的创作始终不懈地追求报告文学的纯正品质。他总是在事件发生或完成的第一时间,介入书写,客观地予以再现和表现,讲求作品的报告性、当下性、即时性。他关注现实,立足实际,在作品中及时传递新鲜的信息、内容和发见,从而使作品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汶川地震晋人援蜀、寻访与巴金旧书信有关的人与事、宜万铁路建设始末、王家岭矿难的倾诉,无不如此,桩桩件件几乎堪与新闻报道争一先后,竞一高低。与此同时,赵瑜非常重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追求赋予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趣味性、可读性。在语言上,他也努力精益求精,绝不拖泥带水、苟且随意,逐渐摸索形成了一种干净、简练、流畅、典雅、形象的语言特色。
    最难能可贵的是,20多年来赵瑜一直在寻求突破与超越。既是对自我创作的开拓和创新,亦是对同时代报告文学的突进和开掘。在题材上他不断探索,勇于并善于接受新题材、新领域的挑战。从早年成名的体育题材到《开眼》《火车头震荡》这样的工程建设题材又将回到《篮球的秘密》这样一部即出的体育题材作品,从“革命三部曲”历史题材到追溯还原历史、再现名人情感世界的《寻找巴金的黛莉》,从正面表现抗震救灾、张扬互助大义精神的《晋人援蜀记》到多方面、深层次反映和考问矿难的《王家岭的诉说》,赵瑜一直行进在一条如矿工挖煤式不断掘进向前的道路上。
    在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上,赵瑜也进行了大量的大胆尝试及创新。他没有单纯的写人或记事。他之写人,总是在事件和情节中写人。在他笔下,人物是一个个行动着的人,一个个做事的人。他运用的是“人在做事、事中见人”的手法,通过讲述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情节细节来刻画人物。他具有自觉的史传意识和追求,往往有意地将所写之对象推向纵深的背景,置于历史大背景和层面上来考察和描写。如《寻找巴金的黛莉》不止于记录寻找一个历史人物的曲折过程,更是辐射开去,讲述了山西一个大户人家几代人的命运和西北一隅数十年的历史变迁。《火车头震荡》不光是记录了宜万铁路这一条世界上最难修、耗资最巨的铁路历尽艰辛曲折的修建过程,也不只是追述了这一条铁路的始末,更是放眼近代中国百年史,注视中国铁路建设的每一个历史节点及其发生的一桩桩有标志意义的事件,写下了一部中国铁路简史。《王家岭的诉说》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揭示历史惊人的相似与差异,洞彻灾难的真相和本质。
    赵瑜的写作,大多采用主观进入式、情感浸入式书写,是一种个性介入的写作。在他的作品中,大多有一个叙述主人公,带着寻找探索的目光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潜入历史深处。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书写,容易对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诱导力。如《寻找巴金的黛莉》中作者一直在探访搜寻,悬念四伏,波澜迭起,引领读者跟随着经历了一次探寻之旅,穿越历史无限的风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带给阅读者深刻而趣味横生的艺术感受。
    赵瑜特别重视对其他艺术包括传统和民间文艺的借鉴和吸收。他的作品注意采用小说手法,重视情节和故事的跌宕起伏;重视引入戏剧(山西戏)、传统评书、旧体诗词等艺术,并杂糅于一身,使他的叙述具备了五彩缤纷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如,《寻找巴金的黛莉》《火车头震荡》等新作都采用了类似“有诗为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等传统文艺的结构方式,给人似曾相识的亲切有趣的感觉。
    原载:《文艺报》2010年12月13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12月1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