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波德莱尔1869年出版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世界散文诗已走过141年的发展历程,自1917年沈尹默创作了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首散文诗《月夜》,中国散文诗已有93年的历史,散文诗成为了当代文坛一种独立性的存在。 历史积淀与美学传承 2007年11月出版的《中国散文诗90年》,集中展示了自“五四”以来中国散文诗的创作和研究成果。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如鲁迅、刘半农、郭沫若、许地山、徐志摩、茅盾、王统照、朱自清、高长虹、冰心、李金发、汪静之、巴金、丽尼、焦菊隐、陆蠡、艾青、何其芳、唐弢、徐迟、陈敬容、郭风、柯蓝以及台湾诗人痖弦、覃子豪、林清玄、苏绍连皆创作过优秀的散文诗作品。 据统计,1980年代以来,正式出版的中国散文诗选集共100多部,鉴赏集、评论集和理论集80部上下,散文诗选集和鉴赏集流行甚广,以至于进入21世纪,出现了散文诗年度选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散文诗理论研究进入文体自觉和文体建构层面,现代文学史上著名文学理论家如西谛(郑振铎)、郭沫若,当代著名诗评家孙玉石、谢冕、王光明、蒋登科以及港台的林以亮、叶维廉等都对散文诗的美学特质和文体个性进行过理论探讨。 从发生学意义上来看,散文诗所抒之“情”不是古代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散文诗文本亦非战歌、颂歌式的意识形态书写和牧歌式的浪漫书写,从诗的自由性和解放性的本质特征来看,散文诗被引进我国现代诗坛,一度出现战歌、颂歌式的书写方式,这应该可以看做散文诗这种新文体在20世纪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合乎逻辑的演变,可是,进入80年代之后,由于中国快速步入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历史轨道,发生学意义上散文诗所彰显的现代审美意识,得到当代散文诗作家的普遍认同,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散文诗界的重要诗人如柯蓝、耿林莽、许淇、徐成淼等,开始重视都市题材散文诗,林焚、林登豪、红杏、亚楠、李松樟、方文竹、喻子涵、宋晓杰、郑小琼等中青年散文诗诗人都是在现代心灵场景之内通过散文诗的文本建构,寻找情感和思想的突破口,他们的当下诗性体验和散文诗的文本建构路径,实际上与发生学意义上的散文诗形成了一种美学上的回应和互证,并且这种回应和互证还在持续演化之中。 散文诗更适合表现现代都市心灵体验 散文诗作为一种新的文体(文学书写文本),目前达到了广泛的认同,21世纪以来,国内每年出版发行之文学年选文集,都有单独的散文诗年选专辑出版发布。 邹岳汉先生认为,“散文诗乃诗之一体”,散文诗的现代审美意识是中国散文诗获得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波德莱尔曾将散文诗的现代审美意识描述为“灵魂的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散文诗作为一种诗性文本,从其发生的时刻起即为了突显、张扬现代心灵的震惊性悸动,因此,可以认为散文诗与自由分行新诗或现代散文相比,更加倾向于表现现代人的内心生活,现代人的感觉、情绪和想象,尤其更适合表现现代都市人群的现代性心灵体验。波德莱尔在完成了诗集《恶之花》之后,复又以散文笔法去创造“诗的散文的奇迹”——《巴黎的忧郁》,主要是因为分行建制和语言的压缩,无法再现现代人立体交叉组合或网络状组合的情感结构,散文诗采用“自由、细节和讥讽”的叙述、描绘手段,适合表现现代人情感结构的本然状态。散文诗融合散文与诗的双重优势,因缘际会,应运而生,变成了一种与散文、诗歌齐头并进的现代诗性文本,是由于现代性的经验意象积极参与了传统的认知结构,人类情感趋向繁复、细密所引起的。 80年代以来,中国散文诗蓬勃发展,百花齐放,众家争鸣。首先,写作者人数剧增并出现了相关的学术团体,这当然与中国诗歌大国的传统有关。其次,专门的散文诗报刊、网站在全国产生相当的影响力,如湖南益阳的《散文诗》、四川成都的《散文诗世界》。目前以这两个期刊相号召,全国性的散文诗笔会活动得到了各地作家和文化团体的积极响应。此外,全国各地相继办起了10余种当地准印的散文诗报刊,如赵宏兴在安徽编选出版年度《中国当代散文诗选》,各地以发表新诗为主的诗刊也纷纷设立定期或不定期的散文诗专页,进入21世纪以来,还出现了一批散文诗网站,如“中国散文诗”、“散文诗天地”、“散文诗作家网”、“散文诗百家论坛”等。 据散文诗作家灵焚的观察,尽管日本在几十年前就开始肯定散文诗的艺术价值(荻原朔太郎),然而至今日本还没有一本专门刊载散文诗的刊物,更不可能出现像《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散文诗》、《中国散文诗90年》那样的大部头散文诗选集。据笔者观察,中国大陆散文诗创作和批评较为繁盛,台湾散文诗作者人数寥寥,香港的散文诗创作也是因近水楼台受到大陆散文诗诗人和散文诗团体的影响才于最近几年出现创作、出版、批评的热闹局面,台湾至今还没有出现散文诗专门刊物。可是无论如何,近三十年来,大陆散文诗确实出现了可圈可点的个人专集、选集、理论探讨等著作,在文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并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散文诗独立文类身份已确定 散文诗园地百花齐放,必引起诗评家众家争鸣。如散文诗的文体归属问题,究意是已发展成熟的一种独立文体还是仍旧乃“诗之一体”?是散文化的诗歌,还是诗歌化的散文?散文诗与现代美文、小小说以至杂文如何进行文体划界?散文诗以四五百字以至一千字以内限定其篇幅,还是让其自由伸张成数千言上万言以至更长篇幅的长篇散文诗?散文诗形式和审美取向来自西方,但在21世纪全球文明对话、中国文化充分张扬其价值理念的新世纪话语情境之下,散文诗如何磨合创化现代中国气派的文体语势? 与此同时,自鲁迅的《野草》横空出世以来,好像20世纪以至新的21世纪还没有出现那样深具影响的作品,散文诗界不免产生一种焦虑心态,散文诗诗坛翘首期待散文诗的大师级作家何时出现在文坛的地平线上?提及当代小说,大陆的王蒙、余华、贾平凹、莫言以及台港的白先勇、刘以鬯等,足以充任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提及散文,余秋雨、董桥、张晓风、林清玄(其实林清玄的精短散文可视为散文诗)足以傲视其他文类的大作家、名作家;提及当代诗歌,北岛、顾城、舒婷、余光中、洛夫、痖弦等,也早已进入文学史的书写。可是提及当代中国散文诗(华文散文诗),虽然有一批作家如郭风、柯蓝、流沙河、徐成淼、刘湛秋、许淇、李耕、耿林莽、王尔碑、彭燕郊、昌耀、叶梦以及台港的商禽、痖弦、苏绍连、夏马、钟子美、秀实等,但这些作家只是在散文诗“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而且上述散文诗作家皆无人取得现代文学史上类似于《野草》、《画梦录》那样的骄人成就,因此,散文诗依然呼唤大作家、大手笔的出场。 由于散文诗作家队伍在扩大,散文诗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散文诗刊物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稳住了阵脚,散文诗的学术研究(史论、文体论、批评论、诗学阐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更重要的是,散文诗具有揭示现代意识、表现现代都市情感的特定的文体优势,以上诸多因素形成合力,唤醒了散文诗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身份意识。进入21世纪以来,散文诗年选专辑与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齐头并进从图书流通市场以及文学网络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但21世纪以来的各级各类文学奖中,从不设散文诗奖,即以影响很大的“鲁迅文学奖”而言,它没设“全国优秀散文诗奖”,意味着优秀的当代散文诗作品被拒之文学殿堂之外,对此,散文诗界有人提出质疑:鲁迅是中国散文诗大师,其《野草》是其文学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以鲁迅命名的全国文学大奖,连报告文学都被纳入设奖文类,不设散文诗奖,就值得质疑。 综合考察一百多年来散文诗的创作实绩、散文诗的现代审美取向以及散文诗的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散文诗作为现当代文学大家族中新崛起的一种独立文类的身份已然确立,散文诗是现代人类心灵图景的诗性文本,从格律严密的古诗(中国古代诗赋词曲、西方的十四行诗、日本俳句等)到现代自由分行新诗,人类的诗歌写作不断进行文体形式的突破。 古今中外诗歌的形式都是人类情感结构的外部显象而已,如果我们承认人类的情感记忆在新的生活意象的刺激之下,不断派生出新的情感图式和情感结构,那么,诗的语言文本应具有多向度的延伸和创化的可能性,散文诗在较短的篇幅内,紧扣现代生活中特殊情境,展开诗性叙述,想象、虚构、生发、升华、精炼语词、锻造意象、神而化之,由小见大,见微识著,确实发挥了散文、分行诗歌所无法取代的现代审美功能。因此,可以预见,散文诗写作、传播以及散文诗批评和研究势必继续扩张其话语能量,在中国当代文坛及世界文坛成为一处崭新的景观。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22日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