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在探幽烛微中思考历史和现实——漫评于大清的军旅散文创作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先义 参加讨论

    近些年来,关于散文的创作,有这样一种让人不解的现象:那就是一些作者把消解思想、解构理想、躲避崇高当做新潮,盲目地运用散文这种抒情体裁去表现仅仅属于“小情小我”的狭隘情感。因此,一些声称只写风花雪月、只写茶余饭后的闲适情感的作品便颇为流行。于是,散文这种极具思想品格的体裁便一度成了少数人抒发狭隘个人情感的写作,成了少数人回避现实和远离社会主流思想的一种形式。这种情况,已经引起读者和批评界的关注。
    然而,面对这样一种所谓时尚也好,新潮也好,在散文作者队伍中也同样有一批对散文思想品格特立独行的坚守者,不管吟风弄月的文章多么流行和时髦,这些作者始终在创作中坚持文学的思想性必须是第一位的这个基本方向。在这个队伍中,身居领导岗位近些年却笔耕不辍的于大清便颇具代表性。最近有幸系统阅读了他的一批散文作品,受益很多。他的散文创作多为历史题材,举凡一人一物一事,都能引发作者的深沉思考,都能在对历史的探幽烛微中发现富含哲理的思想光芒,都能看到作者思考问题的独到之处,都能看到作者在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中那种崇高的责任意识。
    诚如作者对自己一部作品的命题一样:《在历史的夹缝中寻找》。作者寻找什么?细读他的大量历史题材军旅散文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就是要在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碎片中寻找属于他自己的独特发现,寻找历史长河里曾被人们忽略的“思想遗珠”的熠熠光辉。所以,他的作品,不论是从思考历史的角度还是文学鉴赏的角度,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总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比如,他的作品中有不少篇章涉及到历史上的名臣名将,他既写过岳飞、韩信、周亚夫、戚继光、袁崇焕等曾经驰骋沙场的英雄,如《名将的命运》;也写过张居正、郭子仪、曾国藩等青史留名的名臣,如《能臣的生存之道》。但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决不仅仅为了再度展示这些文臣武将彪炳史册的赫赫功勋,而是另辟蹊径,以思想者的睿智和胆识,分析他们其中大多数人最后的悲剧命运,去揭示这些名臣武将的悲剧人生的更深层的社会原因。在作者看来,这些历史人物最终多以悲剧结束人生,一方面有这些风云人物本身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是更主要的原因,属于封建社会制度对英雄行为和进取精神的扼杀。同样,作者也有不少作品写了历史上让人触目惊心的奸雄大鳄,如《奸雄底色》《奸雄取势》等,作者通过写历史上这些奸雄们攀援的技巧、贪婪的嘴脸、卑劣的伎俩,让我们看到历史上这些丑类的人生是多么惊人的相像。但作者笔触所及决不仅限于此,而是通过透视这些奸雄们的丑恶人生进一步探究和追问:是什么样的社会基础为这样的乱世奸雄提供了温床和土壤?为什么历史上这样一些遭人民痛恨的丑类生生不息,代不乏人?作者认为,除了社会制度的原因之外,那就是腐朽没落的封建文化,那种为了权力和私利而不惜一切的个人贪欲。从而在对历史的追问中,使人们作出更深层的思考,那就是同一种旧的腐朽思想的斗争将是多么艰难而持久的作战。于大清认为,一个封建统治者的视野和胸怀的局限,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策走向。任何一个英雄要成就大业,不仅要战胜对手,更要战胜自己,实现个人思想意义上的真正“突围”(《英雄的突围》),远比军事意义上的突围更艰难得多。齐家治国平天下,莫不如此,作者这样一种叙述和写作方式,可谓高屋建瓴,让我们一睹历史大散文的风采,这种写作,与那些吟风弄月的闲适散文,一下子在思想高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分野。
    诚然,作者毕竟不是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考据和研究,也毕竟不是文学写作担负的任命,但他在文学写作中,却能另辟蹊径,剑走偏锋,从对历史的研读中发现历史学家们不曾论及的思想内容,从而给读者以更深的思想启迪和哲学思考,也使其作品更具思想的光芒和警世的功能。从这个意义说,于大清的写作已经超然于文学之上。当然,作为一名当代军人,一名在部队机关工作研究军队建设的领导干部,于大清的写作还不仅仅局限于对历史的研读上,同时他还把目光投向当今世界军事的发展,他的不少作品直接写了他所考察的美军西点军校,并且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写了《目击西点》《西点之路》等多部著作,这类作品,从一出版便受到追捧,多次再版都销售一空,之所以受到军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喜爱,是因为人们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了一个极具当代意识的军人所具有的前瞻目光,看到了新一代知识型军人的希望,看到了今天的中国军人不仅善于学习研究外军,而且善于学习研究我们曾经的敌人和对手的一种博大胸怀。《目击西点》,应该是作者军事散文写作的一部代表作,它之所以给人以新意,不仅仅是通过作品传达了西方军校相关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运用文学这样一种形象思维的方式,使人们关注今天我们的军队现代化建设,关注我们的军事生活,从而也是对全民国防教育的一种最好的普及形式。
    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写作中贯注于笔端的那种磅礴气势和阳刚精神。他的作品是典型的军旅散文,作品中所张扬的那种崇高品格和英雄情怀,读之催人奋发、激人斗志。举凡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一处兵要遗址,都能通过作者精彩的叙述给人以新的启示和鼓舞。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28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2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