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我为什么写孟小冬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万伯翱 参加讨论

    孟小冬是中国京剧史上被誉为“冬皇”的著名女老生,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京剧鼎盛时期,她红遍大江南北,在京剧舞台上大放异彩,天津的戏迷们看完她的精彩演出后当场激情之下竟为之从心底里喊出了“冬皇!吾皇万岁!万万岁!”
    孟小冬早年戏路宽杂,能文能武。9岁先拜仇月祥为师,因其高嗓条件习孙(菊仙)派,后又广纳博学,先后多方求艺学谭(鑫培)派,成名之后终于在而立之年,毅然决然又立雪余门,得京剧余派创始人余叔岩先生真传,并被乃师称其为是“余门惟一弟子”。她1925年出道后,曾先后与梅兰芳、尚小云、张君秋、金少山、郝寿臣、裘盛戎、萧长华、姜妙香、赵碧云、白玉昆、雪艳琴、王泉奎、鲍吉祥、李慧琴等众多著名京剧艺术家同台合作演出,成为那个时代众多京剧艺术明星群中十分闪亮的一颗新星。她用5年时间闭门苦学余派之后,于1947年在上海的中国大戏院成功举行告别舞台义演,被菊坛一致盛赞为“广陵绝响”,从此结束了她的粉墨生涯。
    然而,这位中国京剧舞台上的奇葩,却于1949年后在中国大陆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以致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戏迷们,竟对“冬皇”一无所知。思猛兄可谓是自幼在京剧舞台的后台里随父母泡大的,还时常能亮嗓唱几句“四大名须”名戏名段,他的父亲马彦祥、母亲云燕铭在京剧界都可谓是如雷贯耳的戏剧家、名演员呢!他却从未听双亲和圈内人士再提起过孟小冬的名讳。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而孟小冬的声名为什么会于一夜之间被抹得如此干干净净呢?孟小冬为后人留下了太多说不尽的沉重话题和想象的空间,而且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2007年逢孟小冬诞辰百年纪念,大陆重新掀起“冬皇”热,历史的封尘被渐渐拂去,“凝晖遗音”千呼万唤重返人间。2008年又有贺岁大片《梅兰芳》终于突破禁忌,梅孟之恋的故事80年后再成热门话题,要知道当时这段“游龙戏凤”引起的轩然大波,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几乎是家喻户晓的风流韵事呢!
    我们不是孟小冬同时代的见证人,我们只能在青灯黄卷中来回徜徉,从前辈们留下的墨迹中,寻找孟小冬粉墨人生的艰辛甚至悲壮的历程。当然我仍然坚持作家要深入采访,“只会吃别人嚼过的馍是没有味道的”。在2009年初夏,我终于获得了一次访问祖国宝岛台湾的机会,于是我特地采访了杜月笙的亲生女儿、孟小冬的义女杜美霞女士,还有杜美霞的儿子金先生。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畅谈孟小冬的舞台艺术,杜女士略带京腔的嗓音娓娓道来父母的许多往年轶事:“爸爸太爱京剧了,才有杜孟最后的结合呀!爸爸一生经过多少惊涛骇浪,他都没怕过,惟独在上海熟人面前,全部披挂粉墨正式登场,扮演黄天霸‘拜山’时紧张极了,演完戏全身大汗淋漓瘫坐在后台椅子上了……”杜家母子送给我大量书籍、报刊、照片等珍贵资料,这特别提高了我所写的这本《孟小冬:氍毹上的尘梦》的真实性和品质。
    经过我和马思猛对孟小冬艺术成就的学习总结,我们对当年梅孟的“啼笑因缘”、孟小冬与杜月笙的复杂人生、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女伶人的命运都有了不同于旧的诠释和评说。除了梅兰芳,杜月笙是影响孟小冬至关重要的人物,以往其他关于孟小冬的著述中对杜月笙大多语焉不详,我在书中则给杜以较完整之介绍,从而丰富了对孟小冬的认识。我们以严肃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评说这位曾经轰动中国菊坛的一代名伶的坎坷人生。希望该书能使读者重新认识那些曾被脸谱化了的一代人,重新理解那些曾被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主人公。
    好的人生传评应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观点,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材料,我在台湾告诉杜美霞女士:令尊大人在抗日期间毅然决然振臂高呼抗日,而且见诸于实际行动,募捐金银款项及大量物品(包括孟小冬的金银首饰和义演所得),组织了由店员、帮会成员、工人、学生和失业青年等组成的游击队炸毁了自己和别家公司在长江上堵塞航道的几艘轮船,以阻挡疯狂的日寇西进。他甚至自己斥巨资印刷了大量的《鲁迅全集》、斯诺的《西行漫记》,醒目烫金印上“杜月笙赠”,广散友人以精神食粮鼓舞抗日斗志!他还自掏腰包买了5千支德国造快慢机用来武装游击队。你爸爸虽然不能称为“抗日英雄”,但亦可成为抗日义士或勇士呢!
    他们母子听后十分欣慰。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21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