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金色弯弓的歌者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苗林 参加讨论

    《金色弯弓系列》是去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肖亦农八卷本作品集。包括了肖亦农三十多年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
    肖亦农一直生活在八百里河套包围的鄂尔多斯大地,那是他播撒青春、流淌汗水、锻造心灵的地方。从知青时代在黄河边和一群河路汉子共同与黄河风浪搏斗,到在荒凉寂寞的道班干修路工,基层的生活体验和苦难艰辛,不但磨练着他的肉身,也磨练着他的精神。青春岁月的记忆,时时激荡着他的文学梦想,在生活积淀和文学天赋有机融合并碰撞出火花的时候,这位有才华有深度的作家就浴火重生般的出世了。上世纪80年代初,他创作了中篇《红橄榄》,讲述了知青在黄河岸边亲临亲历劳苦群众生存状态以及情感纠葛的感人故事,表现了黄河儿女的淳厚之风。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的长篇小说《黑界地》出版了,小说讲述的清末民初发生在黄河滩地的抗争纠结、善恶情仇、俗世百态和悲悯情怀,不但让文学编辑们震撼,也让阅读了这部小说的人们震撼。可以说,八九十年代,是肖亦农创作丰收的年代,也是成就辉煌的年代。 他的小说,多反映他曾经历的黄河岸边那个特殊而苦难年代人们的生存状况、生活态度和人性的美好、人间的希望。他的作品地域色彩浓烈,生活气息逼人,气势雄浑、苍凉,文笔质朴、遒劲,感情真挚、深沉,呈现出壮阔鄂尔多斯大地的凝重和激越、生命的美丽和坚韧、生活的多彩和严酷,展现了作家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宽广的人文情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肖亦农生活的鄂尔多斯大地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变,肖亦农开始关注家乡的变化发展,在鄂尔多斯大地上东奔西跑地采风,热情洋溢地写作,鄂尔多斯的点滴变化,都在他的心头、在他的笔端。他创作了诸如《人间神话——鄂尔多斯》《第五十个是民工》等大批具有时代气息的报告文学和散文。
    初识肖亦农,总觉得他有点人如其名,有种朴素到家的感觉。他不修边幅,夏天穿一件体恤,冬天穿一件灰色半大衣,还都有点皱巴。面相老成略显沧桑,较重的鄂尔多斯口音,没有时下一些名人特有的张狂浮躁和自恃才高,倒像一个厚道质朴的农人。可是时间长了,就会慢慢感受到这位“农人”骨子里透出的那种文人气质:谦和、淡定、宠辱不惊。我总觉得,像肖亦农这样闲云野鹤、游侠散仙、落拓不羁的样子,挺适合他的气质和他的生活状态。他是从黄河边上、从鄂尔多斯高原来的,他的身上浸淫着黄河的质朴,高原的粗犷,应该带着那一方水土的味道和印记。为了推进蒙古族文学创作,肖亦农还帮助东方路桥策划设立了全国首个专门奖励蒙古族文学创作的专项奖“朵日纳奖”。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在文企联姻的事业中,肖亦农是桥梁是纽带,也是磁铁。但是,在当官与写作之间,在热闹与寂寞之间,在实惠与清苦之间,在世俗与清雅之间,肖亦农却选择了后者。
    对文学的执著和勤奋,使肖亦农一直为文坛和读者所热爱。肖亦农说:“‘金色的弯弓’是指我生活的鄂尔多斯大地,它被黄河三面环绕,南面与陕北高原接壤,老少边穷它都沾边……在这里生活的蒙古族同胞和走西口来的汉族同胞,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他们在这里创造了璀璨的鄂尔多斯文化,这文化让我顶礼膜拜,并浸淫在我的骨血之中。我的洋洋百万字的《金色弯弓系列》只是摘取其中的一斑,就像是从滔滔黄河水中舀起了一捧带着泥沙的水花……”
    他的小说《红橄榄》结尾有句话:黄河怎样流,我就怎样活。我很欣赏这句话,我认为这是肖亦农永远不变的黄河情结的最好诠释,也是肖亦农的一种生活态度。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9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