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大气 精致 真挚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雷抒雁 参加讨论

    李瑛有一首诗,叫《今秋的最后一个细节》,诗人以他独到的“李瑛式的细致”,描写了那只蜗牛的行旅,“轻摇着两对触角/并用顶端的眼睛望着我”,“孤独的搬着梯子/驮着它超现实主义的小屋和/一轮惨淡的夕阳/向上爬行”。
    一只蜗牛,值得写吗?是不是题材太小了一些?
    其实,从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结集《诗经》里,就大量地以草木鸟兽昆虫入诗。像蟋蟀这样小的一只昆虫,诗人留下了“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诗句,写下了人对自然界各类事物的关注,以及人与自然的亲和。
    李瑛注目一只蜗牛在晚秋的一次生命之旅,其间体现了诗人全部的诗歌理念、诗歌技巧和生命哲学。
    如果我给这首诗写下评语,我以为可以用三个词概括:大气、精致、真挚。这六个字也可以大致概括李瑛的全部诗歌品质。
    李瑛善于细致地表现生活细节,他会凝神地观察和表现他书写的一切事物,一只小鸟,一朵云彩,一条昆虫,或者一窝刺蓬,在李瑛的笔下都会成为带有浓烈情感色彩的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
    李瑛不是专注写细碎的、细微末节题材的诗人,祖国、人民、军队、时代,这些重大的主题,是他诗的主调。他写下无数感人的诗篇。但即使是写这样宏大题材的诗章,李瑛也会让形象和细节说话。他鄙弃那种把政治和新闻术语残忍地斩断成短句的所谓政治抒情诗。
    李瑛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独特的诗人,他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的诗歌写作道路。他在北京大学接受完整的文学教育之后,在行囊里背着前人的经典诗篇、几千年中国诗歌传承下来的诗歌精神、诗歌立场,以及西方现代的诗歌意识与诗歌技巧,开始了火热的军旅生涯。
    在当代诗人中,李瑛大概是独一无二地走遍了祖国的边防线、海防线,上过战场,下过军营。这一切,他都以自己热情的诗篇留下了记录。只要我们细致地阅读李瑛的全部诗作,就会看清诗人一生的履历。
    正是这两种身份和经历,使李瑛的诗具有了自己的风格和方式。一方面他摆脱学院派诗歌那种情感苍白,诗格晦涩,语言从书本到书本的欧化枯燥;另一方面,他又不满足战争年代军旅诗歌为了鼓舞斗志、服务战争的快板诗、枪杆诗那种简陋直白。
    生活改变着李瑛的诗歌理念,李瑛也改造着军旅诗歌。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李瑛就以他的写作实践和在《解放军文艺》担任诗歌编辑的工作,改变着军旅诗歌。一批批年轻的军旅诗人,开始写出大量战斗意志饱满、抒情意味浓厚的诗作。即使在“文革”那样极端的年代,李瑛也以他的优秀诗集《红花满山》补充了那个荒漠年代的写作空白。
    人民和军队的火热生活成就了李瑛,也拯救了李瑛,使他的诗在那个劣质年代避免成为某种错误政治理念的传声筒。这是十分难得的!我有幸作为李瑛的部下和学生,和他在《解放军文艺》一起编辑过差不多十年诗歌。有著名作家,写过数百行的长篇政治抒情诗,阐释《共产党宣言》,也有著名诗人写过百余首歌颂“英明领袖”的诗篇,李瑛同志都委婉地退还给了作者。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李瑛形成了自己大气、精致、典雅、真挚的诗歌风格。
    我们重新回到《今秋的最后一个细节》。那只蜗牛,以孤独者的高傲,跋涉者的执著,旁若无人,临灾变而从容不迫。诗人以工笔为我们精雕细镂出一只如此生动而独特的艺术形象。
    但是,如果只是生动地写了一只蜗牛的旅行过程,那还不是李瑛。李瑛给了蜗牛一个巨大、壮阔、惨烈的背景,“挥着刀子的冬天就要来了/呼啸的大雪就要来了”。
    把细小的生活情景放在一个巨大背景的烛照下,就会产生出另一种出乎意料的效果。杜甫把秋叶的纷谢置于滚滚大江之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让我们产生出瞬间与永恒和谐的美感与深邃的哲思。
    从艺术美学上说,这种泼墨式的背景与工笔式的刻画,是美术大师齐白石常用的手法,也是齐白石画作魅力之所在。
    《今秋的最后一个细节》在结构上的匀称、完整,寓言式幽默语言的抒写,都使它映射出一种大师品格。
    风暴来临,严寒在即,蜗牛选择了保护自己,躲开伤害。我们可以赞赏高尔基的海燕,翱翔在暴风雨里,但是对于渺小的个人,不能对抗时代,保全自己也不失为一种选择。我们看到过太多海燕式的英雄,折翅在自己呼唤的暴风雨里。
    李瑛是聪明的,也是智慧和平和的,在中国60多年波浪激荡的政治洪流里,他也受到过不少冲击,但他最终都能以低调的哲学保全了自己。在今天,在中国,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李瑛这样出版50多部诗集。他扎进生活的底层,写士兵、写人民、写山水、写大地、写文化、写历史,生活保护了李瑛和他的诗。
    进入新时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李瑛已进入自己人生的晚年,但是他的诗歌艺术青春依然生机勃发。新的生活、新的创作氛围,李瑛在保持自己创作风格的同时,写得更为深沉与凝重,除了歌颂自己的祖国与人民,他更多地给予那些尚处于贫困的群体以同情与关注。
    在李瑛同志获得郭沫若诗歌散文一等奖的会后,我曾真诚地向他祝贺,说了三个愿望:“希望我能幸运地活到您这样的高龄!希望我在那样的高龄上还能写诗!希望那时我的诗还能像您的一样好”。
    我知道这是很难的,但我以这样的语言表达着我内心对他的敬佩和羡慕。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9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