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属于战士 属于祖国 属于艺术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铁凝 参加讨论

    李瑛是我国诗坛的巨匠,是我们几代人的良师益友,《李瑛诗文总集》出版暨李瑛同志诗歌创作座谈会的召开,是我国文学界的一件大喜事、大好事。为此,我怀着特别喜悦的心情与敬意,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李瑛老师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李瑛诗文总集》顺利出版!祝贺李瑛同志诗歌创作座谈会的顺利召开!
    李瑛今年85岁高龄了,但他的艺术生命却一直是年轻的。在他68年的创作生涯里,没有停止过手中的笔墨和心灵的歌唱,先后出版了50多部诗集,近4000首诗歌。他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春的笑容》《生命是一片叶子》《我的中国》《在燃烧的战场》等诗集,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诗集奖、鲁迅文学奖、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等全国大奖。他的《一月的哀思》《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生命是一片叶子》等诗歌不但成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成为我国文学宝库的宝贵财富,被一代又一代人学习和传诵。
    李瑛是属于战士的,李瑛是战士的歌手。自1949年北京大学毕业后,李瑛就投笔从戎,融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英雄和伟大的集体。在这个集体里,他先后做过随军记者、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和社长,做过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军营和哨所,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他像一把嘹亮的军号和一支挺拔的枪杆,属于军旅、属于战士,属于英雄伟大的人民解放军。也正因为他既是战士的歌手,也是其中的一员,他的许多诗歌,都是关于战士和军旅,关于沙场和铁血,关于理想和牺牲,关于祖国和人民的。他的《野战诗集》《战场上的节日》《红花满山》《静静的哨所》《战士们万岁》等诗集,都是他作为一名祖国的战士,献给祖国、军营和战士的歌。这些金戈铁马的歌谣,不仅是他个人的心灵独唱,更是全军将士心灵的和声。军人的生活,战士的情怀,都在他的这些诗歌里,呈现出别样的军营景象和影像而让人感念和感动。比如嘹亮的军号,呼啸的子弹,飞翔的和平鸽和枪尖上的花朵等,庄严、壮美、雄阔。
    李瑛是属于祖国的,是祖国的赤子。翻开李瑛的人生履历,我们不难看到李瑛的心是和祖国命运脉搏一起跳动的,李瑛的诗是和着祖国前进的足音一同共鸣的。他在大学时就接触了党的地下工作,后来又参加了抗美援朝和云南边境自卫还击战,在拿起笔歌唱祖国时,也拿起枪保卫祖国。他和他的诗歌都经历了枪林弹雨的洗礼,都享受了祖国给诗歌和民族带来的尊严、幸福和荣光。尽管,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他和他的诗也经历了多次的浩劫和磨难,但他从没有抱怨过生活,没有抱怨过历史,更没有抱怨过祖国。早在中学时,他因组织文学活动,被校方以莫须有的罪名开除。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因为发表过评价绿原和歌颂彭德怀的文章而遭到迫害。让人敬仰的是,无论怎么被打击、批斗、抄家和下放,他都没有放下过自己的笔,没有放弃过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他诗歌的血管里,依然流淌的是一个人民诗人对祖国的忠贞不渝;他歌唱的喉咙里,依然发出的是人民歌者对祖国的由衷礼赞。磨难和苦难给他沉淀下来的,是一颗对祖国和人民闪闪发亮的心。他的《戈壁海》《雅鲁藏布江上的霞光》《青海的地平线》《贺兰山谷的回声》《黄土地情思》等大型组诗,是他用爱丈量祖国大地时,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建设成就的纵情放歌;而他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我的中国》《生命是一片叶子》《我的另一个祖国》等诗篇,则是在他经历风和雨的洗礼后,用全部的生命把爱奉献。他的心,也因此装得下整个世界。
    李瑛是属于艺术的,李瑛是艺术的英华。李瑛的诗歌题材广泛,情感饱满,意象纷繁,意境高远。其丰沛的诗意和充沛的诗情,使得李瑛的诗既质朴简洁,又扑朔迷离;既真切厚实,又婉约飘逸。雄浑中蕴涵着儒雅的气质,古典里充满着时代的情怀。李瑛善于在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攫取独到的诗歌意象,表达独到的诗歌情愫,从而给我们展现出别样的诗意之美。很多诗意和诗情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比如他说山鹰是长翅膀的石头,说落日是在余烬中炭火般闪亮的唐诗,说蟋蟀是夜里会叫的白露和霜花,而雨声是不休的天籁召唤每双无家可归的耳朵。难能可贵的是,在他60多年孜孜不倦的艺术探索里,他的艺术视野不是越来越窄,而是越来越宽。如果说他早期的诗歌更多是军营意象、战地歌谣,是军旗军号,那么他后期的诗歌呈现的是千帆竞发之势和繁花迷眼之景。时代生活、日常事物、社会万象、自然风光,都成了他笔下的世界和心中的恋曲。更可贵的是,其多姿多彩的艺术题材和艺术风格所始终指向的精神世界与高度都是一个诗人博大美好的艺术情怀,是一个诗人“俯下身子珍重地倾听一个满负历史隐痛的民族”时,一个民族“惊心动魄的美”(《土地的声音》)。正因为他孜孜不倦的艺术探索与追求、持之以恒的艺术情怀和爱,他的艺术生命才如此常青,他的艺术光华才如此灿烂。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9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