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工业题材小说佳作:精读与发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雪 参加讨论

    2010年10月,作家王十月的中篇小说《国家订单》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引起广泛关注。小说把中国沿海工厂的小老板、管理者和工人的生存境遇放置在全球化背景下,来审视其希望与失望、梦想和死亡。小老板经营的小小制衣厂因为香港人赖查理拖欠货款濒临倒闭,工人纷纷跳槽,正当小老板一筹莫展之际,美国发生了“9·11”事件,急需大量的美国国旗。赖查理带来了一份加急的国家订单,小老板以为借此可以打个翻身仗,便督促工人加班加点,5天5夜连续工作,中间只休息了4个小时,最终虽然完成了订单,赚到大钱,但身体较弱的工人张怀恩却因加班过度劳累而死,小老板也因无法承受压力而意欲自杀。该小说笔触细腻,构思新奇,叙述绵密,是一部揭示全球化时代工业生活的优秀作品。
    我们还惊喜地发现,2010年底有两部工业题材长篇小说面世:刘华的《车头爹车厢娘》和肖克凡的《生铁开花》。前者堪称一部中国铁路人的成长小说,它反映了自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蒸汽机车时代至90年代末以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为标识的“后蒸汽机时代”的铁路生活,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背景下叙写了三代铁路人的成长历程。小说以奶奶的人生命运为叙事线索,在半个多世纪的时空背景下,细致呈现了几代铁路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伦理。后者的新意则在于从“体制与人”的层面剖析了国有工业企业的命运演变,细腻而深切地揭示了产业工人从捧着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到经历转制、竞争等痛苦的蜕变这一过程。作者巧妙地选取文工团员转为国企工人的身份变化和心理蜕变展开叙述,娓娓道来且蕴涵着厚重的文化韵味,折射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当代作家在工业题材创作上的不懈追求和艺术表现是令人钦佩的。实际上,工业题材小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史中无疑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作家都曾经创作过描写工业建设和工人生活的作品,较著名的如艾芜的《百炼成钢》、草明的《原动力》和《乘风破浪》、周立波的《铁水奔流》等长篇小说。它们受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较关注工业生活中的先进与落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问题,专注于塑造共产主义新人,但画卷宏伟,富有革命浪漫主义气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工业题材小说主要由改革文学浪潮推进,影响很大的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柯云路的《三千万》等。这些小说浓墨重彩地展示了工业体制改革中的矛盾,揭示了改革的艰难,也反映了人自身观念变革的过程,塑造了工业战线的新人形象。而上世纪90年代的工业题材小说主要以“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一些作品为代表,如谈歌的《大厂》、刘醒龙的《寂寞歌唱》、张宏森的《车间主任》等,它们主要描绘了社会转型期工人的艰难生活和理想追寻。新世纪以来,较重要的工业题材小说主要有王立纯的《月亮上的篝火》、焦祖尧的《飞狐》、肖克凡的《机器》、贺晓彤的《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曹征路的《问苍茫》、刘庆邦的《红煤》、李铁的《长门芳草》、王十月的《无碑》等。这些作品视野更为开阔,有的叙述工厂史,有的询问社会发展道路,有的关注人的终极意义,有的展示工人的英雄主义风格。
    不过整体看来,工业题材小说相对于乡土题材、历史题材、都市题材乃至军旅题材而言,在当前文学创作中仍居于一种弱势地位,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实际水准与壮阔的工业化进程不相适应。当然,这其中有作家难以把握现代工业生活的问题。现代的大工业日益机械化、数字化,人的因素日益稀薄甚至成为机械的附庸,作家很难深入到封闭的现代大企业中去了解第一手材料,像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到厂矿去蹲点体验生活也难以实现。既有的工业题材小说由于没有较好的历史经验可供借鉴,也没有较自觉的理论引导,容易陷入自我重复之中,出现明显的类型化倾向。为了促进工业题材小说进一步发展,有必要厘清几个基本问题。首先,工业题材小说依然要以人为中心。蒋子龙曾说:“即便是工业题材,最迷人的地方也不是工业本身,而是人的故事——生命之谜构成了小说的魅力。”当然,这是受工业生活影响和塑造的独特的个人。也就是说,要从工业生活角度展示出人性的独特性、普遍性乃至超越性。其次,需要进一步确立人文精神的批判立场。工业文明对于现代人的异化是应予关注的,此外如在现代工业侵蚀下广泛出现的自然生态危机等,都需要作家加以人文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例如英国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和美国奥尼尔的戏剧《毛猿》都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人文批判的力作。再次,当下的工业题材小说应当具有宏阔的全球化视野,因为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工业与全世界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了,单就一个车间已经无法理解工业生活了,就像王十月的《国家订单》那样。
    “十一五”结束时,中国工业化进入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也就是说,现阶段中国整体上已经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工业化推进的关键时期,工业化浪潮气象万千。我们期待着越来越多的作家投入工业题材文学创作,把那些受工业生活影响和塑造的人性景象以最美的文学样式呈现出来,让人能够真正在精神上超越工业化,获得自由和幸福。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21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