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为军人的生存证明——2010年军事题材中短篇小说读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朱航满 参加讨论

    关于2010年的军事题材中短篇小说创作,我很兴奋地读到了王凯的两篇小说,一篇是发表在《解放军文艺》2010年第8期上的中篇小说《终将远去》,另一篇则是发表在《西南军事文学》2010年第2期上的中篇小说《换防》。《终将远去》描述了一位连长在老兵转退中面对现实所作出的挣扎、退让和无奈,由此牵引出老指导员张安定宽阔而伟岸的军人胸怀,这位已经远去的上级曾一手培养了自己并把他改造成为一名军官,而为了回报张安定,他曾违背老指导员的遗愿,把他的外甥周文明接纳到部队,但这个带有许三多气质的乡村士兵却最终没有被留在军营。《换防》则叙述了一位连长追述自己与指导员在面对部队离开大城市换防到偏远地方所作出的不同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的人生命运——指导员在换防后等自己从老部队带去的士兵全部复员后选择了转业,但在回老家联系工作的路途中不幸遭遇车祸死亡,而主人公自己则在换防后通过关系得以留守和进修,后又被调往上级机关任职,但因为酒后失言被下放到偏远的基层工作;也就是到基层报到后,由他负责处理指导员的善后问题时,他才慢慢懂得了这位自己曾完全不理解的工作搭档。这两篇小说在我看来,作家均善于通过日常平凡的小事情,直面和审视自我人性中软弱与黑暗的盲区,从而衬托出另一个人物在困境中所作出的奉献与牺牲,以及人性中的善良、高贵甚至是伟大。而更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作家毫不回避现代军人对于欲望的享受、克制、追逐以及较量,无论是对于生理上的,还是物质与精神上的,都是大胆而又很有节制地进行描述,王凯的这种克制冷静又充满摇曳风姿的笔触,似乎让我想起了几许朱苏进早年的小说味道。在我看来,这是对于现代中国军事小说写作的一种具有勇气的突破,因为欲望的绝对纯洁在某种程度上,曾经是描述英雄或正面人物的一个难以言传的“潜规则”。也正因为如此,我才觉得在王凯的笔下,这些人物才是真实又饱满的,但又毫不让人感到猥琐和卑下,而人的命运也往往就是在这种对于欲望处理的复杂交替中完成的。
    与王凯的小说一样充满现代气息的是裴指海的小说创作,但与王凯所不同的是,裴指海的小说在骨子里充满着一种叛逆的气质,这种气质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敢于对现有秩序进行怀疑、挑战和反抗的力量。在近年来的军事小说创作中,这种创作的状态是非常难得的。他的中篇小说《亡灵的歌唱》(《西南军事文学》2010年1期),以一种非常夸张和荒诞的手法书写了一名军校学员在一次意外死亡后,被集体塑造成为了一个抢救落水儿童的时代英雄的闹剧,作家从死去亡灵的角度来审视这一闹剧的开场、发展和高潮,充满了戏剧意味和反讽意味。作家的这种具有勇气的探索,显然带有一种批判和反思的力量,对于谎言的制造与偶像的真实面目给予了充满力量的揭露,而在我看来,作家更深层次的意味则是对于人性中极端现实、愚昧与自私的激烈批判。军人的最高价值就是奉献于战争,军人死亡的最大意义就是在战场上与敌人较量的牺牲,而在和平年代,在作家看来,把一般意义上死亡给以夸大化甚至是扭曲化,几乎就是一种对于生命和个体本身意义上的侮辱。遗憾的是,我以为裴指海在创作中采用亡灵的这一叙述视角降低了批判的力度,增添了小说虚妄的色彩,对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又缺乏细腻和深入的挖掘,给人感觉缺乏一种穿越心灵世界的光亮,终觉不够深邃和大气。
    和平年代是一个没有战争的年代,准确说是一个正在准备一场未知战争的年代。在这个年代里,军人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得并不那么突出,而很多军人的价值正是在日复一日的默默无闻的坚守与奉献中体现出来的,甚至是越有抱负,也便越显得格格不入与孤独无奈,这其中最让人感动的则是那些远离繁华、远离城市甚至是远离人群的军人,他们在一个寂静的世界里完成了人生价值的生成。卢一萍的小说《孤哨》(《西南军事文学》2010年2期)就是对一个士兵在独自坚守一个已经被撤消的岗哨的书写,在大雪封山的封闭世界里,他经历了寂寞、孤独、疾病、疯狂、失落等等折磨后,终于赢来了最后的自我超越,而作家具有创意的是,将主人公的这一经历转换成为人生“成年礼”的一次精神蜕变,赋予了更新的精神意义;海存的中篇小说《我和冰川有个约会》(《橄榄绿》2010年5期)则通过一个列兵陆雪川的视角,描述了在高原哨所上寂寞坚守的青春期,小说通过主人公对于一个供销车上的女售货员关莲的暗恋,来展现在平凡寂寞的岁月里一段珍贵而波澜不惊的内心情感,在结束之处作家通过对主人公回归城市前后的对比,来表达现代人心灵的荒芜与浮躁;最值得一提的是唐本奇的短篇小说《孔雀河水》(《神剑》2010年6期),小说通过一个现代都市诗刊编辑的视角,叙述了一个在遥远的新疆马兰某实验基地从戎几十年后退休的父亲,他每日几乎都沉浸在对于往日岁月的记忆与叙述之中,在他的记忆里,那个几十年奉献年华的地方令人温暖而向往,充满了美丽的自然风物和山川景色,但等到他的儿子真正到达父亲所叙述的地方之后,发现竟是一片荒凉与衰败,也正是在这一刻,父亲一生的荣耀与价值似乎才得到了作为儿子的理解,因为在这荒凉之中,他忽然看到了一副灿烂与神奇的自然景象,那么令人心醉。
    从军是当代中国社会普通人改变命运,而在和平年代,这种上升则更充满了一种生存的智慧与较量,反映在军事文学创作中,一方面是底层官兵的挣扎与奋斗,他们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农民式的智慧与潜能,不惜以于连式的途径和代价来获得改变命运的时机与可能。在2010年的军事中短篇小说创作中,包光寒的小说《营地故事》(《山花》2010年1期下半月刊)就让人感到意外,这篇小说实际上包含三个短篇小说,分别为《虹》《对弈》和《风中鸟》,描写了三名新兵初入军营的遭遇,其中《虹》格调清新而温暖,描写了一个新兵在深山哨所的寂寞光阴,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心灵净化;《对弈》读后则让人感慨,作家在非常短小的篇幅内布局了一个新兵因为与班长有下棋的相同爱好,但从最初的求胜到最后通过精心谋划地求败,显示了军营特有的生存智慧与处世哲学,也从侧面挖掘出人性中庸常的一面;而《风中鸟》读后则让人有些无奈,它与《对弈》相反,描述了一位想在部队考取军校的新兵因为无法融入到现实的环境中,最终只能失败的故事,小说取名“风中鸟”,更有一种无奈而悲伤的哀叹之感。值得关注的还有作家王棵的小说《营门望》(《人民文学》2010年6期),作家以较好的小说技艺描述了一个名叫翠萍的乡村妇女平凡的一生,而巧妙的地方在于,翠萍的一生都与军营产生着密切联系,从她最初作为营门外的修鞋的生意人到最终她作为军人儿子的家属成为军营中的一分子,在这里军营成为一种符号存在于翠萍的心中,而当她真正进入这个似乎如卡夫卡笔下的城堡一样的军营大院之中,却忽然发现自己根本就不属于这里,小说以一种悲剧性的荒诞手法解构了一种本属于神圣的光环,让它显示出平凡的另一面。
    与前者所不同的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中对于中高层军人寻找上升空间的斗争与较量,则显得充满机谋和智慧,这其间或许也不乏存在着对于更大权力所带来的个人能力与才华得以施展的渴求,但在缺乏死亡与危险考验的和平年代,通往上层的路径就必然会更多几许现实与世俗的较量。李忠效的中篇小说《深海》(《芳草》2010年2期),则是对于两个舰艇艇长在争取远航以及共同担任远航艇长这一艰巨任务中进行较量的叙述,其中既有斗智,也有斗勇,更有在面对出现的复杂局势时由各自站立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了相异的态度和认识,而这一较量的背后,既有对于军人光荣职责的担当,但也不乏有对于通过这一任务的完成,成为下一次职务晋升的重要砝码,因此这一较量就显得十分必要也特别激烈。由于军事小说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功能,在小说的结束处往往会有独特的升华之笔,在这篇小说的结尾便以谋求私利者的失败而告终;李骏的中篇小说《机关楼》(《西北军事文学》2010年4期)则把笔触对准了机关楼里的工作人员,通过他们的工作交际、喜怒哀乐以及升迁退败来揭示和平年代里一种独特生存哲学,作家在这篇小说中试图把军队“机关”描述成为一种现实中的“围城”——外面的人渴望里面的生活,里面的人却期盼能够获得解脱。小说富有意味的地方在于,王伟年轻时曾因为喜欢写作诗歌与小说,被当做写材料的笔杆子调往机关,但那颗曾对于世俗进行抗拒与挣扎的心灵,在接纳了更多世俗的益处后,让我备感遗憾甚至是叹息的是,已经逐渐地远去了。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28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2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