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胡勇 参加讨论

         一、华裔文学研究的历史背景
     华裔文学研究是对美国华裔文学获得的发展的积极反映。美国华裔文学虽然可以追溯
    到出生于1865年、欧亚混血的女作家水仙花(1865-1914),但真正形成为一种文学现象,
    则迟到二战以后。
     水仙花的写作,有其特殊的背景,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她只有一半华人血
    统,出生在美国,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的处境与普通华人是大不相同的。水仙花写的是华
    人身上发生的短小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收入在1912年出版的《春郁太太》里。在水仙花以
    后,直至30年代,才偶尔出现了华人的英语写作。1935年,林语堂在美国出版了他用英语
    写的《吾国吾民》。这是一本文化论著,以介绍中国人的生活观及生活方式为己任。它的
    出版,在美国引起了一定的注意。林语堂也因此被誉为“一个中国哲学家,而且是一个对
    生活加以评述、对古代智慧加以阐释的哲学家。”[1]在30年代,《吾国吾民》与赛珍珠
    的《大地》被视为了解中国的新教科书。林语堂代表了那些从祖国大陆迁移美国的华裔文
    学作家,如在50年代在美写作的张爱玲、黎锦扬、刘裔昌、黄玉雪、包柏漪等人。与这一
    批成年后迁移美国的作家不同的是一批在美国出生美国长大的新一代华裔作家。后一批作
    家在人数上要超过前一批。他们大都在70年代后出名,其中包括赵健秀、汤亭亭和以后的
    谭恩美、任碧莲、黄哲伦等人。这一批作家的涌现才使得华裔文学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现
    象。七十年代是华裔文学开始崭露头角的时期,汤亭亭出版了《女勇士》(1976)和《中国
    男人》(1980),前者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赵健秀出版了戏剧《鸡
    笼中国佬》(1972)和《龙年》(1974),黄哲伦创作并上演了戏剧《刚下船的新客》(1979)
    、《铁路的舞蹈》(1981)和《家庭奉献》(1981),包柏漪出版了《春月》(1981),这些作
    品都同样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一时期出现的新作家还有王旭、劳伦斯·于和朱路易等。
    进入80年代以降,华裔文学不断产生新的作品,老作家汤亭亭出版了《孙行者》(1987)、
    黄哲伦出版《蝴蝶夫人》(1989)并获得了美国戏剧的重要奖项托尼奖、赵健秀出版了短篇
    小说集《中国人北大西洋铁路公司》(1988)等作品,更有新作家谭恩美出版广受好评的《
    喜福会》(1989)、《灶王爷的老婆》(1991)和《百种密觉》(1995)、任碧莲出版了《典型
    的美国人》(1991)《莫娜在希望之乡》(1996)。华裔文学正在不断走向繁荣。
     美国华裔文学由其发展的历史、所处的地理文化环境等因素而具有自己的特征。华裔
    文学的读者主要是美国读者和美国华人,尤其是前者。在30年代以前,美国读者对中国的
    印象不但是偶然性的、零碎的,而且大多数美国人仅仅是出于猎奇才会关注对中国和中国
    人生活的描写,而且这样的人数量也有限。华裔文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这种情况。70年
    代《女勇士》等华裔文学作品引起的关注既非仅只为一种商业或文学内部的行为,它还反
    映海外华人社会在一个多世纪中经过数代人的艰苦努力在不断地扩大,其所发出的声音越
    来越强大,还隐藏着更深的时代意义。
     60年代是美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的时代。反战与民权运动引发了美国社会中各种力
    量的冲突。反顾历史,有学者认为,从60年代末至今,出现了一场“亚裔运动”,肯定它
    的起因是“一代大学生年龄亚裔美国人的出现与以反战为中心的公众抗议”,其目的是“
    实现一个文化多元社会的理想”[2](P.1)。正是在这场所谓的“亚裔运动”里华裔文学开
    始获得了发展的新契机。
     从18世纪中叶开始华人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却不能获得美国《自由宣言
    》中宣称的“生而平等”的权利,譬如早年华人为修建横穿美国的铁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许多华工葬身在筑路工地上,而当铁路修好通车时,在纪念碑上却没有华工的名字。许
    多新一代华裔文学作家都通过真实地描述这一历史,抗议以往由白人传统主导的美国历史
    歪曲了其真实的面孔,要求自己的声音从沉寂中浮出。不仅仅汤亭亭在小说中揭示那些被
    遗忘、歪曲了的历史事实,像赵健秀、黄哲伦等人均在作品中重述这些历史事实。可以说
    ,美国华裔文学也是随着华人,或者说亚裔对自我的重新认识而发展起来。
     美国华裔文学的引起关注还是新的历史时期多种因素作用造成的。在国际上,冷战趋
    于尾声,尼克松打出了中国牌,1972年签署了中美上海公报,新的民族主义浪潮正在酝酿
    ,新左派的力量也在上升。在美国国内,各种政治与社会力量都对此做出了反应,不同的
    利益驱动,政治的、文化的、种族的、阶级的都走到了要求美国社会变革的前台。正是在
    这种局势里,华裔文学的快速成长与华裔文学研究的开展才成为可能。
         二 华裔文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华裔文学研究从一开始就试图厘清华裔文学的范畴。但一直以来这是一个悬而未决、
    引起争议的专业学科问题。有的人认为应该以地理与国籍来界定华裔文学这一学科,如华
    裔作家与评论家赵健秀主张那些在“美国生美国长”的才能算是华裔作家[3],有的则以
    文化属性界定,认为应该是以Chinese来修饰American,即应该是以华裔美国人来取代美
    国华裔或美籍华人;有的美国评论则在“美国的”界定外强调中国血缘;也有的人强调了
    语言的标准。于是在美国的华裔文学研究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以赵健秀的标准来看,林
    语堂和张爱玲等一大批作家不归属于华裔文学的范畴,而张敬珏的《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目
    录》则收录了林语堂、张爱玲、黎锦扬、聂华苓、于梨华和陈若曦等作家,新近出版的《
    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专门有华裔文学一章,其中也收录了林语堂和张爱玲,其中所列举
    的书目不但包括了他们在美国以英语创作的作品,也包括了他们在赴美前在大陆以中文创
    作的作品,对于他们中文作品的英译,则策略性地认为是一种“创作”,如认为张爱玲小
    说的英文版都是由她本人操刀翻译或改写,因此“当属创作作品。英文本《金锁记》讲述
    一个上海滩背景的中国故事,使用中文式的对话、叙述和描写,是为了取悦于英语读者,
    而且,张爱玲对英语轻车熟路使她能够将英语口语与传统而现代的意识织入小说之中。”
    [1](P.547)显然这些界定根本上都牵涉到作家身份的认定。作家身份界定的复杂性正如美
    国华裔文学专家林英敏所言,“是一个既简单又异常复杂的问题。是以种族、国籍、性别
    、出生地、死亡地、最长久的居住地、职业、阶层、人际交往、个性特征、身型、年龄、
    兴趣、宗教、星相、工资收入、自我认定还是别人的认定来确认身份?答案可能是无数的
    。”[5](P.104)美国纽约大学的巴宇特也认为:“‘国家’的政体、民族、种族以及语言
    地理上的意义在‘留洋文学’及其相关的‘海外文学’中是极其混乱的。这在用外文写作
    的作品中尤其明显。”[6]采用一种单一的标准显然是不可取的。“如果非要以‘中国’
    、‘美国’来定位一个作家……所谓‘国家/民族’在海外作家里是很难界说的。‘落叶
    归根’和‘落地生根’的二元对立,很难概括表与实、内与外、疏与离等等复杂情况。”
    [6]如果仅采用地理的与国籍的标准,则无法界定像林语堂、张爱玲和陈若曦这样的作家
    ,还包括像赛珍珠这样的双重国籍作家。而仅强调他们的写作地,也无法界定像陈若曦和
    聂华苓、白先勇这类在美国写作其作品却主要在大陆和台港传播的现象。如果以语言来界
    定情况就更为复杂。无庸置疑,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身份认定中的意义是巨大的
    ,但文学史的一些例子告诉我们,语言标准同样是含混不清的。例如印度与一些像阿尔及
    利亚这样的非洲国家,由殖民主义造成的一种现象是一些作家使用了殖民国的语言进行创
    作,事实上这部分作品并没有成为“外国文学”,像泰戈尔的英语写作同样是印度文学的
    。一个民族常常包括了一些更为小的民族成份,因此,在一个统一的民族里各个不同民族
    也有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创作的权力,在一些现代民族国家中这些不同的民族语言使用的
    比例甚至是相近的,这种在一个民族国家中有多种民族语言共存是民族融合进程中的必然
    产物。例如瑞士文学就包括了比例相近的意大利语文学、法语文学、德语文学。即使在美
    国也存在着双语问题,英语并不是美国宪法规定的国语,在加利福尼亚还有不少人选择了
    西班牙语为他们的日常语言。也有人主张,以文化向度为参照策略性地界定看待华裔文学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对于华裔文学所栖居其中的海外华人社会来说,与中国相联系的不
    是外在的因素,如国籍、职业、出生地等等,甚至也不仅仅是语言的,而根本上是一种文
    化命脉。中国不仅仅体现为一种国体与制度,而是中国文化归属,一种民族的文化归属。
    古老的民族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发展形成的伦理价值不会轻易随着外在物质环境的变化而变
    化,国籍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文化身份的改变。将文化国家作为地理与政治国家的一种替代
    ,认为“中国人Chinese在英文里是一个文化的观点”[7](P.149)更是海外儒学传播者提
    出文化中国的认识基础。
     但是从文化传统出发而强调中国的视角,又可能与华裔文学所处的历史与现实语境产
    生出入。因此,有人将华裔文学放在美国文学的框架内,声称“有些人把汤亭亭作品中所
    呈现的传奇误认为正确的中国神话”进而又走入一种极端,认为“有些中国学者根据华裔
    美国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忠实程度来加以评断,而华裔美国文学作家其实并无意于只是复
    制或承继中国的文学传统。有些人以高高在上的态度来对待华裔美国文学,把它当作‘分
    支’(branch),‘旁支’(offshoot),或者更糟的是,把它当成中国文学的变种(aberrat
    ion)——而不是完全分离的另一种文学(a separate literaturealtogether)。我认为最
    好是著眼于华裔美国作家如何转化中国的故事,而不是亦步亦趋地呈现。”[8]
     不难看出,种种争论牵涉到一个文化殖民主义的问题,将身份认定问题放入西方霸权
    话语、东方主义的讨论中,将使华裔文学的研究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华裔文学颠覆美国主
    流文化对美国少数族裔的初衷扩大化与复杂化。
         三、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成果
     汤亭亭的《女勇士》出版后,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同时《女勇士》也进入了美国的
    大学课堂。华人作家与评论家赵健秀在1974年与人合作编写了第一部亚裔文学选集《哎咿
    !亚裔美国作家选集》,1991年又重编此书,出版了《大声哎咿!华裔与日裔文学选集》,
    在这两部书中,赵健秀都将汤亭亭和谭恩美等作家排除在外。赵健秀更是在后一本书中写
    了长序,正面对汤亭亭等华裔作家提出了批评。赵健秀认为,汤亭亭这样的作家具备真正
    的美国华裔作家身份,应该归属于美国唐人街,即应该承担起建立与维护唐人街文化的责
    任。他对汤亭亭的创作感到失望,指责汤亭亭任意改写中国神话传说,背叛了唐人街文化
    ,成为西方殖民主义的帮手。对于赵健秀的批评,汤亭亭等作家并不以为然。评论界也都
    对赵健秀提出的文学主张做出了不同的反映,大多数人认为赵健秀所持的观点过于偏激,
    不足以服人。
     赵健秀的批评以及评论界对此的反应可以看成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重要实践。它与
    华裔文学创作一起构成了一种打破沉寂的力量。围绕着赵健秀提出的华裔作家的文化身份
    认定问题,在最近20年来出现了大量论文和不少的论著。华裔文学专家张敬珏1988年出版
    的《亚裔美国文学手册》中所罗列华裔文学著作、论文与作品就达742种之多。对华裔文
    学的研究实际也超出了仅仅对一个作家和一部作品的介绍,而是涉及了更多的层面。总体
    上来说,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成果。
     (一)华裔文学史的建构 在关注新一代华裔文学作家的同时,开始追溯华裔文学的历
    史。华裔文学被追溯到20世纪初的华裔作家水仙花。30年代和40年代的华裔文学代表作家
    林语堂、朱路易和黎锦扬等人重新得到确认,50年代赴美的张爱玲也被看成是华裔文学中
    的代表人物。像过去一直被忽视的林语堂的《唐人街》重新得到了阐释,被确认为华裔文
    学中最早反映文化身份认定主题的经典文本。其它的如《吃碗中国茶》、《父亲和光荣的
    后代》、《花鼓歌》等作品也都被确认为华裔文学中的代表作品。林英敏的专著《在两个
    世界间:美国的中国血统女作家》对自水仙花以来的华裔女作家做了宝贵的挖掘与分析,
    是华裔文学研究的重要作品。
     (二)确定了华裔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所包含的社会意义 许多文章与论著认为华裔
    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美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如有的论述能从华裔文学的
    发展看到了美国主流对少数族裔发言权的剥夺的事实,看到了熔炉理论的局限,能认识到
    华裔文学是对美国主流白人文学中国与华人生活题材文学的抗议,看到了西方文化殖民主
    义对异己文化的摧残。
     (三)拓宽了对华裔文学作品的分析 许多华裔文学研究人员从伦理学、文化学与文学
    审美等不同的角度对华裔文学作品进行了诠释,更为宝贵的是有的研究应用了新的文学理
    论,灌注了自己的史观。这些分析与诠释丰富了华裔文学的内涵。如有的论述者从西方女
    权主义的角度来解读汤亭亭的《女勇士》,有的论述者从艺术审美与文化学的角度来分析
    汤亭亭的《孙行者》等。在美国已经有不少的华裔文学选集出版。
     (四)将华裔文学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的范畴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为单纯的文学研讨。一些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已经利
    用华裔文学研究的成果来从事社会与历史研究。Ronald Takaki的《彼岸来的陌生人》和S
    ucheng Chang的《亚裔美国人史》综合描述了美国亚裔的历史,填补了美国史研究的空白
    ,其中都有专门章节在美国亚裔史的框架中讨论华裔文学。
     但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也有局限,大多数研究没有能突破国家文学的界线,以一种真
    正的世界眼光来看待华裔文学,更多的是在国家——身份认定的模式下一厢情愿地关注华
    裔文学反映的对美国文化的皈依,带有浓重的美国白人文化优势论色彩。虽然有些论述也
    集中在分析华裔文学的跨文化特征上,但行文中仍然带着西方中心论的有色眼镜。
         四、国内华裔文学研究的成果
     与美国学术界对华裔文学的关注相比较,大陆文学界对华裔文学的关注相当滞后。这
    其中既有外在的原因,也有内在的原因。地理与语言上的隔离和冷战时期人为造成的交往
    障碍是造成华裔文学远离中国学术界的视野的外在原因。近年来,已经有人开始关注海外
    华裔文学。早在80年代,林语堂与张爱玲就重新被发现,陈若曦、於梨华和聂华苓也被放
    在移民文学的范畴内介绍进来。林语堂赴美后创作的作品,包括当年他托付郁达夫翻译而
    未果的《京华烟云》与描写美国唐人街的小说《唐人街》都有了汉译本,既有收入到《林
    语堂作品全集》中出版,也有其它的单行本。在80年代国内还出现了韩素音作品的汉译本
    。1994年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被翻译过来,随后,汤亭亭的《女勇士》、《中国男
    人》与《孙行者》也相继被翻译出版。同时,有关美国华裔文学的评介也在报刊上出现。
    《外国文学》、《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中国图书评论》、《国外文学
    》、《世界文学》等学术杂志上先后出现了一组对新一代美国华裔文学的评介文章。人大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仅在1998年就全文转载了关于水仙花、谭恩美等华裔文学作
    家的评论数篇。潘亚暾在《海外华文文学的现状》一书中介绍了汤亭亭等华裔文学作家。
    陈辽等在《地球两面的文学——中美当代文学及其比较》一书中也专门介绍了美国华裔文
    学。公木在为《海外华人作家名作系列》撰写的总序中写道:包括华裔文学在内的海外华
    人文学“在反映众多不同地域性风采的同时,更将从总体上具备着20世纪中国文学之延伸
    的特色。这便是它理应受到普遍瞩目与关注的根本原因和主要根据。……这些作品的创作
    空间,虽散在五洲,而其主体基因则或隐或显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和中国现代文学品格
    ,它更突出地构建起沟通东西或中外的津梁。”[9]汪应果著文提出包括华裔文学在内的
    “海外华人文学应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关注的领域”,指出其所关系的是“中华文化
    战略的大问题。”[10](P.486)可喜的是目前已经出现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论著。卫景宜
    的《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从汤亭亭入手,对华裔文学的边缘文化特征与华裔文学的发展
    与生存背景做了论述;胡勇的《文化的乡愁——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认同》一书则从华裔
    文学的属性分析入手,强调了其中的中国文化向度,这两部书都是由作者的博士论文修订
    ,学术性强,不但论述富有启发性,其中包含的资料与信息也无疑将为其它的华裔文学研
    究者提供很多便利。但是,总体而言,目前华裔文学研究的大部分成果主要还是介绍美国
    华裔文学研究的现状,有自己独立的批评视角的论述还不多,这限制了华裔文学研究的深
    度与广度。华裔文学作品翻译的严重不足,更造成了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瓶颈效应
    。
     收稿日期:2003-04-23
    【参考文献】:
     [1]Chan,Wing-Tsit.Lin Yutang,Critic and Interpreter[J].College English.8.4
    (1947):163-69.
     [2]Wei,William.The Asian American Movement[M].Philadelphia:TempleUniversit
    y Press.1993.
     [3]Frank Chin,et al.The Big Aiiieeeee:An Anthology of Chinese American and
    Japanese American Literature[M].New York:Penguin Group.1990.
     [4]Shirley J.Paolini and Chen-Shen Yen.Moon,Madness,and Mutilation inEilee
    n Chang'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Golden Cangue[J].Tamkang Review,Vol.XIX,N
    o.1-4,August,1988-Summer 1989.
     [5]Lin,Amy.Between Worlds:Woman Writers of Chinese Ancestry[M].New York:Pe
    ngamon.1990.
     [6]巴宇特.海外文学、亚美研究及其它[J].外国文学评论,1998,(3).
     [7]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
     [8]张敬珏.张敬珏访谈录[Z].单德兴,等.文化属性与文化研究[C],台北:中研院欧
    美所,1994.
     [9]公木.《海外华人作家名作系列》序[Z].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10]汪应果.艰巨的啮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C].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原载:《新疆大学学报》2003年04 期
    
    原载:《新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