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让故事彰显更多的魅力 评黄鱼小说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洪治纲 参加讨论
从来没读过黄鱼的小说,这是第一次。第一次读一位陌生作者的小说,我通常会放弃挑剔的眼光,更多地揣摩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想追求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在我看来,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怎么写”比“写什么”或许更重要一些,因为生活无处不在,趣闻满地都是,要编一个好看的故事,并不是很难。
    黄鱼显然不满足于编一个完整且好看的故事,但他对故事确实比较迷恋。在这三篇小说中,他在叙事的开头都做了精心布设,使故事像一只鱿鱼丰富的触爪,每只触爪都向某个不同的方向不停地招手,似乎在预示着故事将有可能向某个方向发展,而最后,故事却滑向了不可预知的领域。
    《沙县小吃》就是由“沙县小吃”的概念入手,煞有介事地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多义性的解析,似乎要讲述某个与吃有关的故事。随后作者却笔锋一转:“但我们到沙县来,不是冲着沙县小吃来的,我们到沙县来,是来开会的。”于是,故事滑入了另一种向度:某机关一班人马,利用如今的文山会海,四处“走穴”替别人主持会议,还打算为后现代社会的到来铺设新的发展空间。
    《攻打大门寺》更是火借风势,叙事从一开始就制造了一场大战将临的严峻氛围:大门寺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亟待人民军队来解放,为此,上级还派来了一位青年的司令指挥这场战斗。可是,随着叙事的深入,我们才发现,这只是一群红小兵挑起来的“武斗”,他们带着革命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理想,自我导演了一场小小的“解放战争”。
    《我来讲一件事情》也是如此。故事从县里出版的抗战文史资料讲起,由日军“掳走南大街安记鞋帽店伙计壹人”说到在南大街显赫一时的安家,又由安家说到拆迁,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还频繁地说到“这不是我要讲的”,然后才慢慢抖出七八年之后的内战时期,安家的安四小姐在空空的大宅里等待丈夫的故事。
    作者为什么不选择单刀直入,而要在故事的开端便设置这么多的岔径?而且,作者对此津津乐道,甚至是不遗余力。我的判断是,作者试图在追求一种故事在讲述过程中的魅力,或者说是为了传达故事本身的叙事特质——本人一开始就告诉你,故事有这么多种可能性的走向,但最终的走向却出乎你的意料。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炫技,也不是单纯的声东击西式的叙事策略,而是作者的某种姿态,它似乎在表明:故事的写法本身就深得玩味。
    记得詹姆斯就曾说过,小说这个房屋,不是有“一个窗户,而是有一百万个窗户”。《小说修辞学》的作者布斯也说:“实际上一个故事有五百万种讲述方法,其中的每一种只要给作品提出一个‘中心’,它就是正当的。”当然,我们有理由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窗户”或所有的“故事讲法”都是最合理的,合理的或者有价值的,可能只有那么三两种。但是,在叙事中,将故事的一些窗户多打开几扇,是否也会有一种特别的效果?
    鉴于作者对叙事本身非常在意,甚至有些博尔赫斯式的迷恋,所以,当故事向某个方向挺进之后,明净和单纯就成了作者自觉反叛的目标。在这三篇小说里,作者都采用时空挫断的方式,将两三个故事事件放在一起交替叙述,且故事与故事之间的意义关系颇为迷离,彼此杂糅。
    譬如,《沙县小吃》至少讲述了三个故事:一是我们这班机关干部利用主持会议的特长,四处走穴替别人主持会议,为了适应后现代社会的到来,我们还打算另开专业公司,将“会议主持”这一技术服务做大做强;二是我们选择沙县开会,可以让与会者边看海边开会,以消除会议睡觉打呼噜的尴尬;三是我们寻找一下艳遇刺激,结果我与暗娼小黑艳遇了一回。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它指向后现代,即对所有“意义”的全力消解。所谓开会,不是要解决某些问题,而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统治别人的思想,满足一下参会者的统治欲;所谓看海,只是为了排遣被统治过程中的无聊和空虚;所谓艳遇,也纯粹是为了满足一下感官的需要,并没有情感介入。有意思的是,面对这些荒诞,作者最后却安排了一个警察在酒店保安的陪同下,开始了解“我”的艳遇问题。这是很有意思、也充满了现实注脚的一笔。它似乎又一次颠覆或解构了这种“无意义”的故事。
    《攻打大门寺》则将革命战争的各种情境还原在一场红小兵的革命游戏之中。这个故事仍然纠结了两重现实:一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暴力经验;一是文革时期的革命主义激情。围绕着一群红小兵的激情想象,作者以攻打大门寺中的“坏分子”为中心,将革命化的暴力经验和文革时期的革命激情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寓言化叙事。于是我们看到,在小说中,从攻战策略、作战指挥手段到战前动员、敌情侦察,乃至军民关系,这些曾经的战争经验,被新一代人活灵活现地复制出来。这种复制看似一场游戏,其实却暗含了“革命化的暴力启蒙”对这些红小兵们的深刻影响。尤其是那只还带着血丝的鸡蛋,将庄严和圣洁的军民关系赋予了某种荒诞的意味。可以说,这篇小说以喜剧的形式,展示了特殊时代人性启蒙的悲剧。
    《我来讲一件事情》依然是多头并叙,并相互纠结:一是作为安家后代的“我”以叙事人身份进入即将拆迁的南大街,不断叙述这条古老大街日趋颓败的情形;一是安四小姐在空寂的大宅中急等丈夫刘舆明来接她,在等待中,作者借安四小姐的脚步,对安家大宅进行了一番实景描绘;一是和坤对安四小姐所讲述的自我身份,以及刘舆明的被害。这几个故事融会在一起,彼此渗透又相对独立。它指向革命年代的残酷记忆,又直入血缘伦理的隐密内核,将革命、性和血缘聚合在一起。它的余韵在于:“我”的亲生父亲刘舆明死于和坤手下,而“我”在漫长的成长里,却一直将和坤视为父亲。这种认贼作父的羞辱和尴尬,又与历史的正义性结合在一起,“我”将如何面对?又如何承担?
    总之,如果不用过于挑剔的眼光来看,从这三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具有一种良好的叙事意识。他明确地意识到了故事本身的特殊魅力,意识到了“怎么写”的重要,并且尽力将它复杂化,以锻炼自己的叙事智慧。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原载:《西湖》2010年第04期
    
    原载:《西湖》2010年第0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