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关于新诗的一些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黄东成 参加讨论

    有人说,中国诗歌需要重建。其实,新诗发展到今天才只有九十多个年头,至今仍只是在建,不断探索中,迄无定准,并无灾劫,谈不上重建。
    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对诗坛总体印象,不景气。一字概括:乱。乱在哪儿?从网上铺天盖地恶搞口水诗,到裸诵丑闻,到现代诗人征求包养,到诗人公约,再到诗歌排行榜,某小说丛刊评十大诗人,无非都是热闹和浮躁,诗外的喧腾,与诗歌本身毫无关系。有人提出质疑,新诗九十年,怎能以一个“乱”字作结,是否因审美标准的多元致新诗建设陷入迷茫?
    应该说有关联。现在的状况即是多标准,传统诗一个标准,现代诗一个标准;现实主义一个标准,现代主义一个标准;朦胧诗一个标准,先锋诗一个标准;口水诗一个标准,“下半身”一个标准……各吹各的号,各吟各的调,各有发表领地,各有追逐粉丝。互不买账,各领风骚,摩擦不断,彼此否定。多标准必然陷入无标准的尴尬僵局。大概,无标准便是诗的标准了。这不是笑话,是现实。
    这必然联系到当前为什么人们对诗歌评奖及评“十大诗人”等非议多多。就因为没有了评判诗作优劣共同遵循的标准。评委可以说好得很,大众可以说糟得很,各持不同标准,何需大惊小怪,知道了就里,也就不必对评奖结果忿忿不平了,那只是评委的审美标准决定的,什么评委评出什么结果,一点也不用奇怪,奇怪的反倒是对此心理不平衡的忿忿者。比如评选十大诗人,评委均系20世纪80年代走出校门的年青教授,他们的目力所及和审美趣味,决定了评定结果,当选“十大”者大都为中、青年现代诗人。艾青只得一票,注定名落孙山;其他著名中、老年诗人,更是一票难求。一场搞笑,仅此而已。试想,至今有哪一类十大诗人确系众望所归?有哪一部获奖诗集真正称得上是众所共识的范本?想以评奖来推动和繁荣创作,不太现实。
    2
    那么,诗歌真的没有标准了吗?否。
    我认为,诗的标准还是有的。读者的臧否就是最最权威的标准。
    诗坛的论争,自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初期的“朦胧诗”起即没有断过,至今也已有30年。传统诗与现代诗之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朦胧诗与先锋诗之争,现代主义校园派与草根派之争,直到百万人网上恶搞梨花体口水诗。我很欣赏女诗人后来在作出回应的一篇文章中说的一句话:“如果把这个事件中对我个人尊严和声誉的损害忽略不计的话,对中国现代诗歌从小圈子写作走向大众视野可能算是一个契机。”
    这个契机终于在后来显现了,是汶川特大震灾引发澎湃的诗潮。诗的主体:人民。范围与规模之大,社会影响之深之广,是历史上任何一次诗歌运动都难以比拟的。不用再在广场贴诗稿,而是在现代科技先进的互联网上,人人自由抒怀,自由发表,自由阅读,自由传播,最快捷也最直接。由此可见,诗的流派和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必不可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代终于为新诗正名。
    3
    轻忽地否定中国新诗九十年传统是无知的。
    第一代新诗人,将西方诗歌移植到中国,是为了破除古典诗词“带着镣铐跳舞”的束缚,用现代语言好尽情地抒发自由的思想和情怀。他们汉学功底和文学造诣都极深厚;他们精通外文,善于在传统基础上吸取西方诗歌精髓,创造出绝不同于西诗的中国新诗。1916年最早写白话诗的有胡适、郭沫若,随后有徐志摩、戴望舒、闻一多以及后来的艾青、臧克家、冰心、田间等一大批新诗人,可谓真正繁荣的百花齐放黄金时代。他们的作品各有特点,绝不似今天某些光见旗号林立却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是佶屈聱牙的破句、断句加逻辑混乱无人能读懂的天书,就是无聊、无赖、无耻和让皮肤和器官无病呻吟的大白话。
    郭沫若推崇惠特曼,他的《女神》绝不同于惠特曼。冰心学习泰戈尔,她的《繁星》、《春水》绝不同于泰戈尔。作为唯美主义诗人的闻一多,他的诗歌与西方唯美主义诗派更有极大的差异。可以说,他们写的是能引起人民共鸣的不同于西诗的中国式新诗。那时的诗人,大都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们对人民的苦难忧心如焚,对国土沦丧无比激愤。因此,可以说新诗的传统即是关注时代、关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和现代是生生不息的延续体。没有传统的土壤,何来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当然,也不是说一切旧的都是传统,传统应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文化和文明。那些标榜不读古典诗词不读传统新诗却枉自否定鄙薄传统自诩现代的“先锋”们,也许连新诗传统是什么都不一定真正懂得。
    4
    在一切走向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文学(包括诗歌和小说)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一首诗歌或一篇小说引起巨大社会反响和轰动效应的时代,大概再也不会有了。这其实是极为正常的现象,说明社会进步了,发展了,终于回归文学的本源。文学就是文学,诗歌只能是社会的精神营养大餐,只能创造精神家园,没有诗歌,经济照常在正确指导下按经济规律运行和发展。过去过分夸大诗歌的功用,当做阶级斗争的工具,所谓炸弹、匕首、旗帜,甚至将文坛形容成一支军队,那其实是悲剧,是灾难。
    但,一个时代倘若真的没有了文学,没有了诗歌和小说,也极不正常,社会也许正遭到不幸或者劫难。
    原载:文学报 2011年02月25日
    
    原载:文学报2011年02月2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