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他就是一首大诗——读长篇叙事诗《老乡何其芳》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永权 参加讨论

    诗人何其芳离开我们30多年了,但何其芳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不可替代的。他的诗文,也有着穿透时代的艺术光芒和理论价值。他那曲折、坎坷、精彩的人生和引发人争议的文学道路,成为文学史上的“何其芳现象”,给人启迪,发人深思。何其芳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道路,本身就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大诗。
    重庆诗人向求纬与何其芳,都是出身在三峡这块神奇土地上的万州老乡,又同是毕业于人才辈出的百年名校万州一中的校友,相差30多岁的年龄代沟,并没有影响到两个时代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的心灵感应。去写老乡何其芳,歌唱校友何其芳,礼赞红色诗人何其芳,成为向求纬的一个情结。
    长达万行的长篇叙事诗《老乡何其芳》(作家出版社出版)以诗人何其芳曲折、精彩的人生经历作为构架,又以何其芳老乡的眼光和情感,去亲近何其芳,去审视何其芳;以一位诗人对人生经历的体察和生命感悟,去歌唱何其芳,去思考“何其芳现象”;在广阔的历史风云中,展现了一名红色诗人从封建家庭脱胎出来,在新文化和进步思想影响下,从古城万州、山城重庆到上海、北平直至革命圣地延安,从此在党的指引下,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奉献了一生的壮丽画卷。长诗描绘出一位衷情于文学、诗歌,从追求文学的唯美价值到听从时代的号令,为劳苦大众歌唱,为党和新中国的伟大事业放歌,并在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建设上探索前行的革命文学家的曲折道路。诗歌的平仄就像何其芳人生的曲折坎坷,他在风雨中前行,是一名永远没有停止歌唱的诗人;在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中,他曾担任过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文学评论》主编等,甘为人梯。他有《夜歌》《画梦录》这样美得让人沉醉的诗文,又有《我为少男少女歌唱》《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们最伟大的节日》等燃烧着时代激情的真诚放歌;他有《论<红楼梦>》《托尔斯泰仍然活着》《论阿Q》等有着独特见解的学术论著,又一直和胡风论争直到对胡风们举起刀剑进行批判。当然,由于他是诗人,在诗歌理论上还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他被当代人礼赞为新中国的“开国文勋”,又被他文学所的继任者判定为“思想进步了,艺术落后了”的代表人物。
    这一切要写成诗,难度颇大,特别是要把一位大诗人在另一首诗中再现出来,更是困难。但向求纬却知难而上,以诗人的机智敏捷和何其芳老乡的身份,从何其芳如诗的人生中,提炼出了13个诗歌意象,通过“如梦其芳”、“如火其芳”等13个章节,把诗人生命历程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13个意象叠映出来,以意象的精彩,去表现诗人生命的精彩;以意象的芬芳,去礼赞诗人的人格魅力;以意象的交错,去描写诗人道路的曲折;以意象的张力,去展示“何其芳现象”的多姿多彩。这就使这首为诗人树碑立传的长诗,具有了诗歌的真正品格。
    长诗中的13个意象的叠映,又像一部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有强有弱、有主有次地交响出了一位大诗人的人生之诗、命运之诗。如梦的童年、如火的洗礼、如水如风的浪迹,就在杨柳清风、明月山泉的浅唱低吟中,唱出了诗人童年性格的蜕变。而如雾如烟的晚年和对动乱年代的迷惘以及“如诗一生”的盖棺定论使交响乐戛然而止,却余音缭绕。当然“如归其芳”、“如歌其芳”、“如花其芳”则是他精彩壮丽人生的时代交响,这标志着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诗人,沐浴着延河的清波碧浪,经历了和毛泽东面对面的交流,特别是“近距离地站在一座灯塔的跟前”,聆听伟人关于革命文艺的“讲话”后,也就是“1942年5月23日之后/一个外部的天籁之音/叩醒了心灵深处的声音/一种告诫/一种指引/从此在一位诗人的耳边/就再也挥之不去了”,“三十而立”的何其芳,“就这样立在延安/立在人生路/一个崭新的起点上”。长诗就像交响乐一样,由这里进入到高亢激越的巅峰,一位带着旧时代烙印的诗人,就这样涅磐,完成了人生的根本转变,进入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诗人以满含激情的诗行,为他的老乡、校友诗人歌唱,就像何其芳为我们的党、为新中国歌唱一样,充满了赤子般的真诚。
    一首好的长篇叙事诗,一定是精彩故事的诗化,是叙事和抒情的完美结合。《老乡何其芳》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许多事语即情语,景语即情语,而情语因事而发或触景生情,又让我们很难把叙事和抒情分割开来。特别是以老乡、校友的情感来歌唱何其芳,其事之真,其情之诚,更让人感动,更让人亲切。“如火其芳”中写他们的校友情、老乡情有这样的诗行:“万县的一颗明珠/培养人才的摇篮/何同学进了一中/一位向同学也进了一中/两位地道的老乡/两位地道的同学/如今在一首诗中相遇/我不知道这种缘分/是地设还是天造”。这里用“何同学”“向同学”的朴实诗语,不仅亲切、真实,而且事融于情,使事和情水乳交融,引人共鸣。这首万行长诗,我们读起来无论叙事抒情,诗人都非常注意运用生活细节,细节使长诗充实生动,也使人物性格鲜活。“文革”中,写出100万字检查的文学所所长何其芳,变成了打扫厕所的“所长”:“那厕所也就喜出望外了/多少年邋里邋遢的/遇上一位认真的人/也该他风光一回了/史无前例的窗明几净/史无前例的一尘不染/也许是所长当惯了/他要履行厕所所长的职权/他用楷体发布通告了/请勿往粪池内/倾倒剩饭剩菜烟蒂纸屑/使用完毕/请随手提绳冲洗……”这个“所长”发布通告的细节,不仅表现了何其芳“认真”的性格,也使作品更加恢谐幽默,读起来虽沉重,却又是沉重的轻松。就是对领袖人物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贺龙、王震的描写,不仅人物语言性格化,而且也用细节去表现他们,使领袖人物更加鲜活。周恩来的台灯、茶缸、铅笔,王震的纺车,何其芳第一次到延安时拍下的照片,甚至毛泽东膝下的一个补丁,都被作者巧妙地运用在诗中,拓展了长诗的历史内蕴。
    《老乡何其芳》为新中国的一位红色歌者树碑立传,让本身就是一首大诗的何其芳,鲜活地重新回到当今的诗坛,在当前叙事长诗相对沉寂的情况下,出现这样一部具有某种史诗性品格的长诗,无疑是诗坛上的一个重要收获。
    原载:《文艺报》2011年04月29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4月2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