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下的中国,男女博士们还是少数人群,他们有着高等教育背景,具有一般人不具有的知识水平,正因为少数,所以显得有些另类;也因为知识水平,显得有些孤高,这也许代表了大多数人群对博士的一般看法。而男女博士们又怎么看待自己与自己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及博士毕业以后的生活呢?从张立新博士和梅纾博士的长篇小说《博士男女》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已婚男博士“诗人”和未婚大龄女博士“师姐”遭遇在“零起点”:物质生活水平极低的校园博士生活将这对男女绞和在灵与肉的拷问与耦合状态,自然呈露的欲望和现实的物质及精神的压力又将这对男女裸露的灵魂烤灼得躁动不安,深显现代人的精神特征——焦虑、躁动而又彷徨。“诗人”的性格特征以社会的标准来看,并不是一个成熟、合格的男人,在有妻儿的情况下,并没有积极地去进行仕途经济的活动而是跑到高校读博士,而且有些孩子气地一个女人又一个女人地追求,是一个并不成熟与负责任的有很强的青春期特征的男性形象。他身上有一些贾宝玉的影子,但比贾宝玉多了肉欲。作者对他校园生活的描写是比较成功的,但对他走上社会后走向世俗生活的定位,就显得悲剧意识不够,虽然一如前面所说,人物单纯而又虚荣,但他的社会性成功其实只是满足了普通读者的大团圆式的阅读心理,而诗意的精神追求不够。“师姐”在小说中是一个知性女性形象,她对“诗人”的爱情其实是满足了女性的母性实现心理,当然也有女性虚荣心的满足,更有同龄男女在一起的自然欲望。“师姐”的知性女性特征表现得比较成功,冷静、智慧而又拿捏到位,她最后选择嫁给家乡的副局长则充分表现出这类知性女性的理智。小说中对“师姐”身世的描写其实是继承了当代文学对女知识分子的书写传统,符合普遍的对知识女性高贵身世的写作习惯。“师姐”身上知识性强,与社会女性是有距离的,当然,这也符合小说对“师姐”博士女性的定位。“师姐”的知识世系正与“诗人”的农民出身构成知识分子的两极状态,也是知识界与社会连接的一个交合点。“师姐”是“诗人”的理性与完善,是“诗人”自我实现的一个女性向度,当然,“师姐”最后的选择——嫁给副局长,也是她女性自觉的一种努力。与“诗人”的自然呈现相比,“师姐”形象显得有些苍白。 当然,这部小说并不仅仅在讲述一对博士男女的爱欲,而是试图表现一种生命的自然状态,尤其是通过“诗人”这一形象。在现代社会,人性与人情已经被高度成熟与物质化的社会浸染得有些朽腐,而“诗人”这位有着自然人特征的形象的出现,无异给这个朽腐的社会一种冲击,将人们心中还未泯灭的对自然人性的向往又重新勾起,反照出日常生活的机械与无聊。如果作者能够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而不仅仅是给“诗人”一个世俗成功的结局,也许小说的诗意色彩会更浓。 这部小说情感浓烈而又有知性的节制,这也许要归功于“师姐”这一形象的塑造,“师姐”与“诗人”正构成知性与自然人性的张力结构,二者的互动,不是先行的理念,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细节结构而成,是形象的、感性的,其知性特征通过人物性格而呈现,可读性很强。小说语言流畅跌宕, 人物心思细密,符合博士写博士的特点,是一部比较成功的校园小说。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09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09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