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鱼尾狮之歌》:“南洋风味”的选集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古远清 参加讨论

    2010年,在中国与新加坡建交20周年之际,移居上海的新加坡作家蓉子编了一本新加坡诗歌散文选《鱼尾狮之歌》(上海文艺出版社)。这本书作为中新两国文化交流的见证,显得特别有意义。
    蓉子对文学史编写缺乏兴趣,甚至可以说是门外汉。虽然是资深作家,可她写的均是小说、散文,而非评论和文学史。由于她对新加坡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深切了解,使其编选的《鱼尾狮之歌》,不同于一般的作品选而具有文学史品格,入选的文章均有代表性和典范性,可以作为文学史编写者的重要参考文献。
    蓉子离开新加坡已超过10年,她一方面和新加坡作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和文坛的是非圈子保持着距离。她深知:应把作家作品和“文坛”区分开来。正因为她不是从圈子出发,而是从作品质量着眼,故她的选本作者阵容强大,包含面广:既有资深作家,也有文坛新人;既有自己熟悉的朋友,也有不投缘或未曾谋面的作家。在艺术风格上,有传统的也有现代和后现代的,有写实的也有浪漫和唯美的,可谓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中国大陆出版的《鱼尾狮之歌》,之所以能受到读者青睐,是因为这本书有不同于中国的“洋味”(南洋也是“洋”)。书名中的鱼尾狮,是一条有狮头的大鱼、一头有鱼尾的巨狮,它坐落在新加坡河口枢纽。“鱼尾狮”意象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南洋与都会图象的形象化表述。新加坡本称狮城,“鱼尾狮”所借助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尤利西斯洋过海的探险与竞争精神,是新加坡人性格的写照。狮身天然有华族文化的属性,再加上鱼尾,形象灵动雄健面向浩翰大海的“鱼尾狮”,就这样成了世界人民认识“万里外新加坡”的标志。
    蓉子的《榴莲情结》,写的也是和“鱼尾狮”一样有特色的南洋风物。在开篇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道:“无论天涯何处,南洋风物自难忘/再求索,料是此生难再!”结尾“在这无星无月的晚上,莫名淡愁伴着榴莲浓香悄然闯入,半生漂泊,此身何所归?人在申江,是客非客?茫茫然然!”这里“浓香”二字,道尽了南洋人特有的感受。人在上海,仍能品尝到南洋的美食,作者作为一位漂泊者由此发出“是客非客”的感叹。
    吸引读者不能光靠异国风光,还必须有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而《鱼尾狮之歌》中的作品,正具有这种功力。以蓉子的新诗《人生》而论,它短到只有一页,却写出了自己“四十载挣扎于习演人生”的经历。“似一颗遗漏种子/随风落下”,这是写自己的幼年经历。“看似飞舞一方的胜利者”,写移居南洋后,背负沉荷,坚毅寸进的历程。通篇无具体细节描写,但“错投人间世”这句已道出了漂泊者甜酸苦辣的复杂经历和感受。第三段写自己“投身字里行间”:当作家著有三几百万字,却无法塑造出自己的伟岸形象。这自然是谦虚,但也是实情。最后写人生苦短“将落幕”,不甘默默无闻而要留张“高贵名片”在人间。从这里看到了作者的挣扎和奋斗,挫折和胜利。短短几行诗竟用“自传”做标题,三段诗就写完漫长的人生,笔墨精炼。
    《鱼尾狮之歌》重现与重构了新加坡人民独立后的生活风貌,不少作品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是一部有南洋特色,表现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社会的选集。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18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