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朱晓军、李英报告文学《让百姓作主》 新农民是新农村的希望与未来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朝全 参加讨论

    2007年,朱晓军以《天使在作战》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一举扬名文坛,被目为报告文学界杀出的一匹黑马。2007年以来,他的创作激情日益迸发,文思泉涌,每年都有一两部新作令人眼前一亮,产生较大社会反响。最近,他和李英合著了这部约5万字中篇报告文学新作《让百姓作主——浙江省琴坛村罢免村主任纪事》(载《北京文学》2011年第4期)。朱晓军不断以不俗的创作实绩,证明自己是当下报告文学界创作最活跃亦最具创造力的作家之一。
    《让百姓作主》描写的是2009至2010年间发生在浙西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的震动全国的一桩大事件——金华市婺城区箬阳乡琴坛村村民用183个红手印成功地启动村主任罢免程序,通过民主投票,破天荒地罢免了大多数村民不满意的村主任。农村实行村民自治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权建设进程中的一大进步,而今,村民可以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在法律的保护下,罢免曾经由自己投票选举出来的、但实践证明其不能胜任职务的村主任。这,无疑是农村民主建设、法治建设的又一大进步。如果说,蒋巍2003年发表的《你代表谁?》提出的是政府要自觉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百姓作主的主题的话,那么,朱晓军、李英的这部作品则鲜明地提出要“让百姓作主”,要把属于百姓、属于共和国主人翁的权力赋予百姓,让他们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管理自己的乡村社会。“琴坛村事件”,看似只是关系到琴坛村134户374名村民的切身生存和利益,实则关联到全国农村9亿农民千家万户的权力和利益。因此,这个事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意义无疑都相当重大。作者意识到了这样的价值,几乎在该事件结束的第一时间便介入采写,并迅速推出了这一部有分量的作品。
    报告文学是强调和要求新闻性的文体。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包含了记录新事件、描写新事物、刻画新人物、阐述新思想等等。朱晓军的创作善于深入开掘写作对象,善于借鉴小说塑造人物、编织故事、综合运用情节细节等艺术手法。《让百姓作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生动好读,在贯彻报告文学真实性、非虚构的本质要求的同时,力求故事性、趣味性与可读性。这是这部作品成功的一大要素。民选村主任邓士明擅自作主将集体资源龙潭溪廉价承包出去。在城里工作的廖祥海、张林军等人闻讯发起罢免村主任倡议,拥护者纷纷响应,成立了同乡会,具体筹划组织罢免事宜。当廖祥海、张林军等人回村征集更多的村民支持者时,邓士明等人百般阻挠,双方发生冲突,剑拔弩张。因为害怕回村递交罢免申请,同乡会会长邓士勇退出了。邓士明拒收罢免申请。在邓母的跪地哀求面前,廖祥海、张林军等人也退却了,只要求邓士明收回龙潭溪而不再罢免他。家人以利害关系劝阻廖祥海、张林军等人,邓士明兄弟、有实力的承包商Y老板等采取各种手段威胁利诱、软硬兼施。Y老板主动提出退回承包合同只求保住邓士明的村主任。权衡利害得失之后,张明华也退缩了。在乡党委的支持下,罢免办法获得村民会议通过。历尽周折,罢免村主任最终取得成功,票选出了新的主任。全篇情节曲折有致,堪称杯水起波澜,小事件挖出了好故事。
    《让百姓作主》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新农民形象。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培育新农民,而只有新农民才能建成新农村。朱晓军敏锐地发现改革开放这一时代变革给浙西琴坛村这样偏僻贫穷的小山村注入的新因素,带来的巨大变化。那就是,随着大批农民涌进金华、杭州这样的城市,接受现代文明和市场文化的洗礼熏陶之后,变成真正有知识、有文化、有见识,同时不缺责任感的、主体性意识强烈的新农民。是时代的变迁造就了大批的新农民。而这批进城务工、务业、经商的农民,他们的回乡或返乡,又给偏远的山村带去了现代文明的火种,注入民主、法治的因子,使得整个农村面貌都从量到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琴坛村罢免村主任事件,正是由这样一群接受了现代文明洗礼的新农民发起、主导和完成的。当得知村主任以邻村十分之一的价格将村里的龙潭溪承包出去,而且一包就是28年时,以廖祥海、张林军、余根基和张明华、邓士勇等为代表的一批拥有先进思想的新农民当即站出来抗议和反对。他们自发地组织了同乡会,动员并争取到更多在外地工作的村民的支持,进行有理、有据、有节的抗争;几经周折,最终启动了罢免程序,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这群新农民之新,表现在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之新,新农民有着强烈的当家作主的主体意识、鲜明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不仅自觉守法,更善于运用法律武器,自觉维护自己和其他村民(公众)的合法权利。新农民之新,还表现在具备强烈的尊严感和责任感、使命感,在面对集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不袖手旁观,不是到了逼上梁山的时候才大胆出手,而是在群体权利受严重侵害之际当即出手,且不惜牺牲个人的种种利益——克服个人家庭的、工作中的困难,乃至自己出钱出力,为的都是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利。这些新农民之新,还表现在他们珍惜自己的权利,善于运用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权利。在维权和践行民主的过程中讲究策略,积极争取多数村民的拥护与支持。在捍卫权利的过程中,有些人退缩了、屈服了,也有人动摇了、妥协了。但多数的新农民在对方(以村主任邓士明和承包商Y老板为代表)的各种威胁利诱面前,始终顽强地坚持。这些新农民胸怀宽广,为公忘私,忘我投入,并以最终的大获全胜证明了他们是当下农村最富生机与活力的一股新生力量,是新农村的希望与未来,亦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可靠的生力军。作者对这批新农民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与关切,对他们的思想、品格、所作所为进行了无保留的赞美与讴歌。
    与此同时,作者在描写和刻画这批新农民时,并不是千人一面,而特别注重突出其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使之“个个成活”,个个都能在纸面上立起,成为个性鲜明的“这一个”。譬如,通过廖祥海有点粗鲁的语言、有些急躁的举动,表现出他是一个急公好义、正直勇敢、思想坚定的新农民;通过张林军率直干脆的话语——如率先提出免掉村主任的呼声,不念私人利害——如不惜与亲娘舅、无偿占用村礼堂搞加工的邹旺根决裂对抗等举止,表现出他是一位始终坚持正义和真理、自尊自信自立、真诚坦率的新农民;张明华则是内方外圆、善于处世、干练老到、“能人”式的新农民,在对方的威胁利诱面前曾有过妥协和忍让。邓士勇则是一个头脑精明、有创意思维的新农民,是他提议成立同乡会来组织这场罢免村主任的事宜,是他起草了《罢免申请书》。
    与之相对的,是新农民的对立面。在作者笔下,这些人物也大都鲜明可感。村主任邓士明不贪不坏,但是没知识、没能力。他努力想做好村务,但因能力不逮,常常把好事办成了坏事,最终无奈地被村民免职。邓士品这位村小学教师和阿贵这位城里的监狱执法大队长,都竭力地帮衬、扶植亲兄弟邓士明,甚至不惜软硬兼施。邹旺根则是一个善于讨好、讨巧、卑微的普通农民。这些“落后”或老派农民形象的鲜活塑造,很好地反衬了以廖祥海、张林军为代表的新农民,显示出当下农村两种力量的存在与交锋。作者的书写,也为我们揭开了当下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对于帮助读者认识了解当下农村和农民生存状况亦有所帮助。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23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