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很明朗的关于革命、青春、信仰的小说,题材并不新鲜,谍战故事富有悬念的情节也是近年层出的套路。《向延安》的精彩在于,它表现了人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的选择,芸芸众生以各自的生命选择演绎或庸碌平凡或豪迈壮丽或猥琐卑鄙的人生百态。在历史的洪流中,人性是心灵的舵手,信仰是命运的航标。以金喜为中心的向家四姐弟及其亲属和无线电学校的学生们的选择是一个时代缩影,他们中有时局的投机分子,有从热血青年变节的叛徒,有不断变换身份的地下工作者,还有默默支持抗战的牧师……每个人在历史劫难面前的选择都有其充分的理由,但是只有信仰坚定的人才能承受考验,谱写出生命的颂歌。 在多元化的当代社会现实中,关于信仰的讨论热烈喧哗,然而人们的信仰却仍然尴尬地缺失着。现代人审美趣味异彩纷呈,说教式的宣传红色信仰已经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了。近年来的革命题材作品均试图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涌现了如《潜伏》、《借枪》等吸引观众眼球的作品。实际上,不论内容和形式如何翻新,只有在人性、命运、情感等这些较高的精神层面寻找革命人物与现代人的共通点,才能引起读者对于主人公执著追求信仰的共鸣。 《向延安》这部小说的成功正在于此。作者通过精湛的人性分析技巧,以人性的良善为起点,让金喜这个人物确立信仰的过程更具真实性,而达到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故事开始时,金喜是苏州河畔富庶人家的少爷,热衷烹饪,父亲向伯贤被日本人的流弹击中而亡后,他茫然、颓废,沉浸在丧父之痛中。同学们“把延安说成一个热切的词汇”都会让他觉得不舒服,报仇也只是一个遥远的念头。“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学生们走上街头呐喊的时候,他却躲在灶披间里研究一道新菜”,这令姐姐金美十分气愤,连青梅竹马的罗家英也对他逐渐失望。金喜的转变是从他逃避家庭、逃避同学,无所事事地上街游荡开始的。他目睹了战火中的上海滩,哀号求生的难民,被炮火所伤等待死亡的人群……人性的良善、朴素的同情在面对家国破碎、同胞被戕的景象后触发了金喜必须要做一些什么的欲望,“我们没有力量改变一切,那就只能让一切来改变我们”,他的革命理想萌芽于此。在饶神父的教堂照料难民,金喜再次经历精神的洗礼。目睹上海沦陷,拯救被捕同学,经历亲友相残种种事件之后,在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影响下,金喜才一次比一次强烈地感受到“延安”的力量,最终确立了自己的选择,并且在斗争过程中越来越坚定了自己的信仰。金喜的信仰是在残酷的现实斗争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它无须张扬,不动声色,作为一股暗流涌动在金喜的内心深处,坚不可摧。信仰一词在小说中也脱离了空泛的概念,而真正成为一种人物内心可触碰的选择与需要。 小说里,人物内心中未明的区域才是富有魅力的旷野。整部作品从未正面描述主人公对于革命理想的热切追求,也没有渲染人物的革命激情,甚至没有描述主人公在重大选择面前应有的剧烈无比的心理活动,只通过人物富有意味的行动来展现其内心世界,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阅读空间和审美想象。 海飞很擅长写小人物,那种属于小人物的渺小而真实的心理情境,很细致很贴心,能够清晰触摸到人的温度。在塑造金喜这个形象时,海飞也更侧重于从小人物视角而非英雄视角来展现主人公的革命历程。 海飞的叙述以出色的控制力见长,在《向延安》中,他冷静,节制,有条不紊,善于用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对心理活动的描述准确而细腻,塑造了诸多性格不同,选择各异的鲜活形象。比如李大胆,他表面胆小懦弱,但执著地追求爱情和信仰,骨子里也有如金喜一样的执拗,最终这个连蟑螂都害怕的人居然能够忍受酷刑,捍卫住革命理想,虽令人震惊、感佩,但也确实在情理之中。 近年来,海飞的小说有很多被改编为电视剧,但电视剧太过直白,可回味的东西太少,尤其对于海飞的作品来说。海飞的作品语言晓畅明快,绵密而有韧性,始终保持浓郁的诗意,加上安静的叙述,给人一种整体的谐和感与丰沛的感染力,十分耐读。《向延安》起承转合衔接紧密,然细节处理略显仓促、单薄,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但瑕不掩瑜,这部小说无疑是革命题材小说中的佳作。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07月22日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07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