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80后文字的文学史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江冰 参加讨论

     这既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时代,也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一切都在流动,一切都在变化,当我们的学者用"液体和气体"来描述时代,"轻灵与流动"便成为一种常态。在我们阅读"80后"的时候,"流动的现代性"理论概括仿佛正在成为眼前的现实。80后文学的文学史意义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语境中逐渐生成。
    信息的爆炸、节奏的加快、媒体的炒作,使得种种社会事件发生的密度加大,从而导致人们关注点急速转移,例证之一就是网络流行语的快速更替,每个关键词的寿命都在不断地缩短。日子过得太快了,而且越来越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谈80后文学的文学史意义,我们或许可以提供话题合理性的两个例证:"80后"是网络流行时间最长的是键词之一,这也说明其内涵之强大;时间密度的加大与网络传播的加速,既加快了文学形态的形成,也使它具备了极大的社会扩张力与影响力,从而也增添了史的意义。
    凸显文学的"代际差异"
    "80后"不仅是指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更是一个代际的符号,一个文化的符号。其代际意义特殊:文化"断裂"的一代;从印刷文化向数字文化过渡的一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五年前,我在论文中曾经这样描述:"在这个急剧变化的年代,代际差异凸显,一条条代沟无情地将50年代生人、60年代生人、70年代生人、80年代生人隔离在彼此的河岸。'十年一代',正是中国当下社会的现实,而80后生人的青年文化正是以精神层面上的某种'断裂'以及价值观的全面'裂变'为标志的。"
    今天,我观察"代际差异"的角度已经不仅仅限制在文学或文化的角度,站在80后一代人的立场上,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与我们--上几代人所面对的人生命题也在发生变化,如果说,"50后"、"60后"乃至"70后"的人生轨迹已经由社会事先作出了某种预设的话,那么,"80后"进入社会,或者说成人之时,预设的力量日愈衰微,预设的前提渐不存在:如果说,前几代人是在摆脱预设中挣扎,"80后"则是在既定轨道消失后茫然无措。市场化使所有职业重新洗牌,大学生不包分配,大众媒体极度扩张,信息泛滥成灾,环境污染严重,城市房价节节攀升,生存压力增加,生活成本加大,生活风险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价值观的混乱,你找不到北!从前你是别无选择,今天你是无法选择!幸好还有网络,但网络无边无际,又从另一个方面加大了选择的难度。
    假如与"80后"进行一下"换位",我们还会发现一个关于"身体"的观察角度,即人类的身体如何面对急速变化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科学技术大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大,当我们"改变"世界的同时,身体也在被改变,值得追究的是这种"改变"有没有一个极限?专家在疾呼这个危险的极限--人类的身体已不再适应今天的世界,人类的世界已经产生了极大的错位!关键是此种错位对于青春期的"80后"、"90后"来说,伤害更大!一个非常醒目的事实就是社会心理成熟与身体成熟之间的错位。了解了这一点,也许可以使我们在理解"80后"乃至"90后"方面多一些宽容:新生一代的生存命题并不比上几代来的轻松!
    携手互联网:拉动文学变革
    新媒体成就"80后","80后"丰富新媒体。网络空间保证"80届"行使他们的文化权利,网络空间形成"80后"的集结地与大本营,"80后"文化追求与网络精神沟通吻合。"80后"及其届续"90后"在改变中国文化结构与民族性格的同时,其作为代言的文学创作,也拉动了当代文学的全面变革。
    首先是文学传播方式的改变。网络传播不但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结构,而且以动摇传统固定空间领域为前提,造就了全新的文化空间。
    需要特别谈到的是网络空间的"虚拟体验"。专家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会拥有现实与虚拟的两个身份。而网络虚拟的出现将会对我们的生活乃至人类的文明产生近乎颠覆性的影响。这一点,对于"80后"、"90后"来说,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中年以上的人群对此却相当陌生。数字鸿沟在此直接转化为代沟。隔岸观火,握有话语权的中年人群常常大惑不解甚至大光其火。其实,这种"数字化代沟"不要轻易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层次去对待,需要的是包容态度下的学习与理解。
    "80后"、"90后"人群已身处数字化的环境中,虚拟世界与虚拟体验,为青春写作与网络文学提供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全新体验空间,几个亿的网民在网络生存的"第二人生"空间里成长,形成一种你无法忽视的阅读经验与认知方式,以及对于"虚拟体验"的强烈欲望与诉求,同时,这也意味着人类新的审美方式与审美习惯的形成--比如空间界限的模糊、时间长度的消解、历史时空的穿越,等等。也许,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封神榜众神的演义,可以帮助我们去联想那种完全自由的天地。由此来看,80后文学的两个表现形态--纸媒为主的青春写作与新媒体为平台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非仅仅是共荣并存的现状与前景,而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文学的问题。
    明白了这一点同,80后文学对传统文学全面变革的拉动也就可以理解了,其态势岂止是侵入与渗透。从郭敬明的《幻城》,到网上大批的"历史穿越"小说的出现,以及他们受欢迎的程度都可引为例证。
    "去意识形态化"写作
    "80后"文化属于青春文化、青年亚文化。处于非主流文化与边缘另类文化之间。它是全球化、网络化、民主化、市场化背景下的文化,是成长中的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80后文学继"先锋小说"与"70年代人写作"之后,彻底完成了"去意识形态化"的文学过程,并以青春文学与网络写作两种形式蓬勃生长,形成与主流文坛的某种对峙与挑战的态势。
    我试图用两种模型来描述当前中国的文化现状:一是"同心圆"模型。简言之,就是以主流文化核心价值为圆心,非主流文化为包围,另类文化为边缘。主流文化起稳定圆心的作用,而边缘与非主流始终保持一种指向主流的运动力量。二是三种文化"缠绕共存"模型。国家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三种文化相互缠绕,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国家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以承继传统为己任的高雅文化,大众文化是民间的、市场的、消费的、通俗的文化。三种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十分重要。
    80后文化恰恰属于处于非主流文化与边缘另类文化之间的青春文化、青年亚文化,其成长过程完成了对于原有意识形态化的消解,而这一消解过程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冲突中得以体现--精英与草根的对峙与交流,主流与非主流的冲突与融合,边缘与另类的张扬与生长,印刷文化与视觉文化的抵触与妥协。
    与青年亚文化、与网络密切相关的80后文学,正是在上述对峙、挑战、冲突的过程中蔚为大观,开始了一个属于21世纪的文学新时代。而引发文化冲突的原因。也恰恰是新一代对传统权威型文化的一种挑战。传统权威型文化所代表的庄严、持重、宏大、集体、中庸、规范、平稳、坚固的城堡,被掏了一个小洞,中庸之道借由恶搞文化走向"酒神文化",无拘无束、狂放不羁、抨击社会、展现自我,而且集体地进入了巴赫金狂欢理论中所提出的"狂欢生活",这种与强调服从等级秩序、严肃禁欲的"日常生活"相异的"反面生活",则是平等、自由、快乐、无拘无束,充满对权力、神圣的戏谑和不敬。
    另类视角提供新的文学经验
    主流文坛以接受"80后"代表作家和"拥抱网络"两种行为。表示对于80届文学的亲近姿态,所谓"传统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三分天下,平行发展"的新格局说法也渐被认可。但在我看来,冲突与妥协的结果,并非简单的融合,80后文学也并非只是作为一种流派此长彼消,关键还在于80后文学将为中国当代文学带来新质的多种可能性,而我看重和强调的即是"新质"。我在论文中曾写道:80后文学欲以自身独特的创作成就取得应有的文学史地位,就必须逾越青春资源、都市生活、网络空间这三大标杆,否则,即可能成为喧嚣一时过眼烟云的文学现象,而不能造就属于"80后"一代人独有的文学纪念碑。今天看来,它们既是标杆,也是特点和优势。在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李傻傻、颜歌、笛安,以及唐家三少、明晓溪、郭妮、尹珊珊、安意如、我吃西红柿等一大批纸媒与网络写作的80后作家作品中,我们都不难看到他们不同于传统主流与纸媒作家迥然不同的题材、角度、技巧、风格、观念,也许根本的差异还在于体验世界的方式与人生价值观的不同,这里肯定不仅是年龄差距的问题。而所有的不同,我暂且都称之为"另类",目前可以得出结论的是:另类的网络时代、青年形象、生存空间,为我们提供了另类的文学阅读经验。我们可以批评80后作家写手们的浅尝辄止、经验虚拟、类型化的情景设置、目韩剧的模式影子、商业化的运作,但不可忽视的正是他们的"另类",属于80后的"另类"。吸引我们走进"小时代",走进"他的国",去"欲望"一把,去"另类"一把。这既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时代,也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一切都在流动,一切都在变化,当我们的学者用"液体和气体"来描述时代,"轻灵与流动"便成为一种常态。在我们阅读"80后"的时候,"流动的现代性"理论概括仿佛正在成为眼前的现实。80后文学的文学史意义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语境中逐渐生成。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13号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13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