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冯至致巴金函两通之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北塔 参加讨论

    信函之一
    巴金兄:
    前些天在上海《大公报》上看到文化生活社出版书籍的广告,里边有"翻译小丛书",使我想到一篇翻译小说,不知能否放在这里边出版?这篇小说原文写得很好,曾经销行一时到数十万册。现在我寄给你请你看看。如果你认为可以收入"翻译小丛书"里,则请你回我一封信,我再请译者把其中的错字及值得斟酌的地方从新改正一次。
    我的《十四行集》,你编入"文艺丛刊"第十集里,甚佳。过几天我整理好了,即行寄上。
    此祝
    著安
    弟冯至上
    七·十七
    附收据一纸
    信函之二
    巴金先生:
    上月得九月手书,知《伍子胥》已出版,并云托萧乾兄带来十册。萧乾兄在平时,曾经提及,惟彼云行前兄并未将该书送到。兹请兄将弟应得之二十册航邮寄下,如之琳启行有日,托彼带来亦可。因文化生活出版社所出之书在北京一本也见不到。交通阻隔,我们仿佛在两个国度里。
    此上即祝
    著安
    弟冯至上
    十月十九日
    《山水》后记不想写了,如能付印,请即付印,无后记亦未为不可。
    两封信写于何年?孰先孰后?
    2009年文化艺术出版社所出《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之信函卷第1辑收的全部是巴金的往来书信,其中有冯至给巴金的这两封信,这是文学馆书信库中两人通信的全部。这两封信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冯至全集》12卷(第12卷为书信、自传和年谱卷)所未收,而且笔者至今尚未见到别的两人的通信,因而弥足珍贵。在徐开垒写的《巴金传》(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冯至的名字一次都没有出现,让人以为巴金和冯至没什么交往。但从这两封信看来,两人是有往来的。
    信函卷第1辑没有标出两封信写作的年份,把7月17日写的那封放在了10月19日那封的前面,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不对的。"七·十七"的称呼是"兄",表示关系近,"十月十九日"的称呼是"先生",表示关系远--至少还不太亲近(虽然落款自称为弟)。怎么可能先近后远?社会上确实有一见面就称兄道弟的,但这不符合巴金和冯至两人的性格。
    我们再来看两封信写作的具体年份及其先后。初版《十四行集》(1942年桂林明日社)确实早于初版《伍子胥》(1946年文化生活出版社),但问题是,由巴金编入"文学丛刊"第十集的《十四行集》已经不是初版,而是改订本,迟至1949年1月才问世。
    再说,《伍子胥》列于"文学丛刊"第八集,哪有第八晚于第十的逻辑?
    "整理"云云即指"改订",其间还写了序,序中讲明了初版本没有写序及其原因:"作诗本来应该和一座雕刻或一幅画一样,除却他本身外不需要其他的说明,所以这个集子于一九四二年在桂林明日社初版时,集前集后并没有序或跋一类的文字";序中还讲明了补写此序的缘由:"如今再版,我感到有略加说明的必要。"冯至女儿冯姚平所编定之《冯至年谱》说此序写于1948年2月,刊于当年的《中国新诗》第3期。冯至自己给序的落款是:"一九四二年五月二日"。序写完之后,文稿却还没有整理好,所以到"七月十七日",他还说"过几天我整理好了,即行寄上"。因此,此信写作的年份应该是1948年。
    《山水》与《伍子胥》到底哪本书先出版?
    "《山水》后记不想写了"是怎么回事呢?
    《山水》是冯至的一部散文集,关于其缘起,冯至《自传》说"昆明民主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小型周刊……我应这些周刊的要求,写了不少杂文和抒情的散文。后来我把十几篇抒情散文编成一个集子,题名《山水》,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伍子胥》先后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从这话得出的信息是:《山水》里的文章都是抗战期间写的,而结集出版是在抗战后,而且,《山水》在先《伍子胥》在后。但事实上,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山水》是在1947年,而出版《伍子胥》是在1946年。原来,1947年版的《山水》不是初版,其初版则早在抗战期间就问世了,是1943年9月由重庆国民出版社出版的。初版时只收了10篇。再版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5月1日,散文集《山水》被巴金收入"文学丛刊"第九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再版,收入散文13篇,新版本增加了1942年后写的3篇,并附'后记'。"初版里的10篇都是1942年前写的,再版时不仅补了3篇,而且还补了"后记"。这就是说,冯至在信中说不想写的"《山水》后记"还是写了,巴金并没有在没有"后记"的情况下付印这本书,而冯至之所以答应写,可能出于巴金的要求和坚持。就在10月19日的信发出后不久,大概巴金就给他回信,还是要求他写,于是,他在1946年冬写了。
    有待考证的一个小问题
    冯至信中所言"翻译小丛书"和"文艺丛刊"应指"翻译小文库"和"文学丛刊"。"翻译小丛书"是1920年代后期上海北新书局推出的一套丛书。"翻译小文库"则是巴金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时推出的一套典型的口袋书,64开本,收有名著名译,如毕修勺译左拉的《磨坊之役》和李林译布宁的《伊达》等。"文学丛刊"是巴金主持编辑出版的一套大丛书,可能是冯至一时记忆有误。至于冯至推荐的是谁翻译的哪部小说?巴金有没有接受并出版那部小说?有待进一步考证。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文学馆)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日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