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旧体诗可以写得通俗些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苗得雨 参加讨论

    近些年,旧体诗写作很活跃。有人说,旧体诗作者可能比新诗作者还多。当年有流行语,说抓一块石头,能打着八个诗人,现在则可能打着八个写诗词的了。
    开始主要是一些年龄大的人写,现在也有大批年轻人在写。有的诗乍看像出自老夫子之手,其实作者才是20来岁的小伙子、大姑娘。他们的诗遵循古典诗那些讲究,音韵、平仄,律体诗中的对仗句,以及用文言等。看来,大多写得并不轻松。但读者可能读得轻松,若一看觉得不懂,或觉得没味儿,很可能就一略而过了。
    介绍写旧体诗知识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但我发现,大多没有在诗的特点上去做深入的考究。诗,最重要的是那有诗意的东西,那意味深长、让人展开丰富联想的奇佳妙句。俗说:“画龙点睛”,这诗意的东西,就是“画龙”点的那“睛”。它的形态并不深奥;相反,很朴素,朴素得甚至没有任何修饰打扮,也很通俗易懂。今人写的古体诗中,毛泽东的水平是很高的,但他的旧体诗词却都很通俗。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易懂且有诗味。《长征》一诗,在几个对仗句之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使读者的情绪一下子就上去了。以上诗句用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写古体诗,不能处处学古人,泥古不化。我见有的连韵的讲究都“学古”。如古人把波梭、乜斜韵合进发花韵中用(“远上寒山夕阳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此处“斜”得念“霞”),把灰堆韵放进怀来韵中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此处“回”得念“徊”)。古人这样用,我们习惯了,已经没有什么不得劲。今人照着来,就让人觉得别扭。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它相当通俗。且以一些名诗或名句为例,王之涣的《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的《将进酒》首句与尾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唤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杜甫的《春望》尾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登高》尾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的《前山塞》中一首,开头就先用了四句民间谚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以此起比兴作用,要表达的意思是:“杀人也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多在杀伤?”在谚语的铺垫之后,犹如鲜花绿叶映衬了枝干,使诗人想表达的意思得到了加强,把抽象的东西变得鲜活了。
    深刻不在深奥,也不在修饰词堆砌得怎样天花乱坠。晋代郭璞《江赋》中说得好:“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
    原载:《文艺报》2011年11月18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11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