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坛,无论喧嚣还是落寞、繁荣或者芜杂,始终无法忽视两个不凡的身影——贾平凹与王安忆,这两位坚守创作前沿的常青树作家,不约而同地在2011年推出了长篇巨著——《古炉》与《天香》。日前,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常熟理工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学科和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天香》《古炉》创作研讨会,在常熟举行,与会评论家和青年学子对这两部新作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批评。 对于贾平凹的《古炉》,陈思和认为,贾平凹在《古炉》这部小说的创作中达到了一种通天地的境界。他认为,好的作品必然是作家生命气象的浑然天成,在泥沙俱下的“藏污纳垢”中获得极致的艺术张力,而《古炉》在小说叙事和人物塑造上几乎达到了随心所欲、自由圆融的境地。王尧则指出,“文革”这一命题对于作家而言是非常具有难度的,贾平凹在《古炉》中描绘的中国底层乡村在“文革”时期的人间百态,完美地诠释了古炉村之于整个中国的象征寓意。张学昕则认为,作家觉察到乡村的裂变,以“文革”为背景书写一代人、一段历史、一个民族的命运,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道德崩坏的当下。杨剑龙从费孝通的中国乡村差序格局的理论出发,指出《古炉》其实是当下人性的真实写照,贾平凹向着记忆深处苦思求索,试图写出整个民族的精神。季进则以比较文学的视野透过写实与先锋、理性与疯狂两个方面,把小说放在世界文学的平台上作了细致的阐述。何言宏侧重个体思考,就文学评论究竟是关注历史叙事还是文学叙事本身,虚构中的历史与写实中的历史如何平衡,肯定了《古炉》给予我们的重要提示。 围绕王安忆的《天香》,徐德明从“分宾主”、“析人情”、“辨虚实”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深入的剖析,指出《天香》以女人为主,男人为宾,着力刻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说实现了一种时间上的位移。汪政认为《天香》是人与物的对话;语言典雅、古意、诗兴;《天香》就像一道私房菜,通过一种典雅的高贵对粗糙的当下写作进行讽喻。续小强则谈到,《天香》是王安忆自觉的本土回归,体现了王安忆的挽歌心态,象征着文化和心灵的复苏。王侃表示,历史形象可以用故事建构,故事也可以用历史解构,王安忆凭借丰富的古典文学功底,以勤勉的态度追寻民族的精神。何平提到了《天香》背后的加速度以及小说绵延的结构。陈思和也谈到,《天香》是一部知识性非常强的小说,是王安忆回归到中国历史框架下的独创的艺术世界。虽然小说写的是三百年前的上海,但是其中描绘的繁华和虚假正是对当下的一种关注和警示;同时,小说还呈现出一定的女权主义思想。 栾梅健在总结中认为,在国内外某些评论家看轻当下长篇小说创作的今天,《古炉》和《天香》无疑是最有力的回应。几十年后回顾这段文学史,这两部小说也将傲立于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列。谈及贾平凹的《古炉》,王安忆认为,贾平凹通天彻地的本领是别的作家很难拥有的。贫富不均和种种矛盾斗争积蓄在小小的古炉村里,而“文革”只是作为一种抽象的外部力量,刺激着村庄中事态的发展。贾平凹本人也发表了对《天香》的看法,他认为王安忆的文字有一种高贵的气质,空间感很大。他觉得王安忆已经到达了自由的创作阶段,足以单纯地为自己、为中国文学而写,这也是《天香》问世的动机。范小青、丁晓原、许霆、王光东、宋炳辉、林建法、贺圣遂、胡志德、罗兴萍、金理等专家学者,以及复旦大学的研究生代表也都在会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原载:《文艺报》2011年12月02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12月02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