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2011中篇小说扫描:乡村与城市之间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纳杨 参加讨论

    2011年中篇小说创作量大、质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纵观2011年中篇小说创作,内容上,现实主义题材仍占绝大多数。艺术上总体来说变化不大,有的作品引入了类型小说的写法,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有的语言上大量使用口语,使小说更贴近生活原味;还有的采用记实手法,增强了小说反映现实的力度。
    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的影响引人深思
    2011年的中篇小说中,乡村题材的作品呈现一个新特点,即在展现当下农村的真实面貌的同时,更关注经济大潮对农村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对农民精神、观念层面的深远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性普遍性问题。在作家的笔下,乡村不再是单纯的乡村,城乡一体化造就了一大批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他们的情感、思维、观念正处在激烈变化之中。
    首先要提的是乔叶的《盖楼记》和《拆楼记》。这两部“非虚构小说”聚焦当下最热门最具争议的话题——“拆迁”。作家巧妙地把主角“我”设定为拆迁户在城里工作的妹妹,让“我”既能以当事者的心态来讲述这一事件,又能以旁观者的身份获得拆迁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想法,从而实现了对整个事件的相对客观的讲述。小说透过“我”在一盖一拆过程中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剖析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眼前的利益、长远的利益和各方人物在对抗冲突中的心理变化,表达出作者对这一社会敏感事件的深层思考。
    陈应松的《野猫湖》呈现的是一个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却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社会问题:农村大量人口进城务工而形成的空巢。这里既有现实的空,也有精神的空,而精神的空对人的影响更深远,也是作家着力想要揭示的。小说以一个农村留守妇女吴香儿在艰难生活的重压下从单纯的小妇人逐渐蜕变成女同性恋者,最后杀死自己丈夫的故事来完成这种揭示。作家把正在变成空巢的乡村呈现出的各类社会问题清楚地摆在我们面前。男人离家,留在村里的女人既要种地又要照顾孩子,还要承受经济上的压力,这让女人的生存变得非常艰难。作家看到了今日农村的问题,不夸张、不回避,给读者带来的深深的震撼,并思考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季栋梁的《上庄记》则反映了乡村空巢的教育问题。到上庄扶贫的“我”本来以为自己不会给这里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因为上庄一没资源二没劳动力,想要脱贫非常困难。但当“我”真正面对上庄的贫困,面对精壮劳力都进城打工后留下的空地、空家,还是深受震撼。当“我”了解到希望以教育改变上庄命运的老村长的一片苦心,看到在艰苦条件下仍坚持学习的孩子们,欣然接受了老村长的安排,在村学校里认真地做起了教师。小说带有某种调研报告的色彩,所涉及的问题非常多。
    肖江虹的《犯罪嫌疑人》也是反思农村问题的,但时间不是当下,而是1976年;反思的对象不是现状,而是造成现状的精神根源。小说用3个人的苦难遭遇刻画出了村民们麻木、怕事、残忍的精神状态。这样的精神状态与陈应松笔下的野猫湖如出一辙,不能不引人深思。小说故事不复杂:龙潭村刘老把的大女儿刘桂花被发现裸死在村东头大水井附近。公安老黄带着小梁和小赵来办案,确定了3个嫌疑人:村小学老师林北、做麻糖的王建国和爱喝酒的胡卫国。虽然公安人员在侦查后宣布3人都不是凶手,但村民仍然把他们当凶手对待,对他们及其家人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和折磨,最终导致家破人亡。作者没有站在道德高地上对这些村民进行批判,他的叙述是隐忍的、克制的,反而更突显人性阴暗面的可怖。
    都市生活写照及社会问题的开掘
    都市题材的小说更侧重于人们对人生、爱情、婚姻的理解和思考。作家笔下的现代都市都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但也有共性,即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大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小说在讲述人生的同时,也注重发掘深层社会问题。
    池莉的《她的城》写的是武汉一个因为与丈夫赌气而放弃白领生活转而当擦鞋女工的年轻女性逢春,在经历一番挣扎后拨开迷雾走出阴影,重新找到幸福的故事。小说以一个小小的擦鞋店为点,牵动着整个武汉市井生活的面,把武汉城的人文历史和人情世故融化在每一个细节里,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而更见功力的是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腻,把当代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感悟表达得非常透彻。
    王小鹰的《点绛唇》讲述上海女人叶采萍用尽一生想要进入淮海坊,过上她认为的上等人的生活,却始终没能成功,甚至没能得到一个真心对自己好的人,最终被丈夫、婆家人、女儿、情人抛弃,孑然一身。5万字的篇幅容纳了一个女人20年的坎坷经历,足见作家对语言和素材的掌控能力。
    迟子建的《黄鸡白酒》把我们带到了哈尔滨,一个充满异域风情、气候寒冷的北国城市。小说以90岁寿星春婆婆因在冬季供暖中受到的不合理待遇而打官司的故事,反映出当下城市服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通过老旧城区玉门街在几十年间的变迁,反思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玉门街和许多大城市的棚户区一样,因为房租便宜,吸引了很多艰难谋生的外地人。市里对玉门街进行分户采暖改造,本是对所有住户都有益的好事,但政策不透明、责任不明确、具体操作不人性化、标准不统一、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等问题,使得好事变成坏事,反而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隔阂。春婆婆是这条街上最年长的住户。虽然身世悲惨,生活不幸,却因了天生乐观、善良的性格,独自一人生活倒也自在。这样一位本来与世无争的老人,竟被逼得要靠打官司来出怨气,问题出在哪里,值得深思。
    姚鄂梅的《你们》以类悬疑小说的写法,讲述了“我”与年轻房客高锐的一段经历。这个房客因为极像“我”十年前自杀的弟弟,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的注意。他看似单纯地接近“我”,他的贫困与上进心都让“我”心生怜悯,不知不觉对他敞开心扉,不但在房租上给了很多优惠,还把工作上的一些烦心事告诉他。在一桩突发事件后,“我”对高锐产生了怀疑。在找到高锐真正的住址后,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高锐一手策划的。小说触及了当今社会病态的另一个表现:社会关系网。因为工作、身份甚至住地的不同,人们对社会资源的享有是不平等的。小说中,文化局长可以在没有认真了解“我”弟弟的情况下以没有编制为由拒绝了这个有才华的文学爱好者,间接导致了弟弟的自杀。而“我”在银行工作,负责审批贷款,可以因为弟弟的死而不需要任何理由拒绝所有与文化沾边的单位的贷款申请。大柳可以用贷款与小学校长作交易,把一个与自己非亲非故的流浪儿弄进全市最好的学校念书。这样的关系交易看似合人情,也没有产生伤害,但放到整个社会环境下看,其负面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
    除了上述作品外,还有一些作品,如葛水平的《春风杨柳》、叶广芩的《凤还巢》、董立勃的《小姨的故事》、张庆国的《如风》、阿袁的《子在川上》、田耳的《韩先让的村庄》、孙春平的《沽婚》、张楚的《夏朗的望远镜》、徐则臣的《小城市》、杜光辉的《嬗变》等也值得关注,它们体现着作家们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思考,对人性美的赞美、呼唤和对人性恶的警醒、批判。
    原载:《文艺报》2012年01月11日
    
    原载:《文艺报》2012年01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