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人是怎样被记住的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朝全 参加讨论

    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的诗《有的人》发表。在那首诗中,诗人提出,那些骑在人民头上、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的人,即便活着也已经死了;而那些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即便死了却还活着。广东作家孙丽生和诗人杨克引用臧克家的这首诗为他们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好支书罗克》确立主题,以一个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基层党支部书记罗克的平凡事迹,鲜明地提出这样一个严肃而沉重的话题——人是怎样被记住的?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个人纵使长寿不过百岁,而一位63岁即因大面积心肌梗死殉职的支书,死后却依旧活在生者的口碑里,活在老百姓的心里。他是如何被人们铭记于心、念念不忘的呢?
    孙丽生和杨克在书里写到,这只是一个平凡的人,生前在一个2万多人口的社区当支书兼主任。他的一生很寻常,甚至有点平淡,只是做了一些平凡的好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没有感人泪下的生动事迹,亦无闪光或辉煌的事业可言。然而他却被人们记住和缅怀。他就是广东陆丰碣石镇诗书社区党支书罗克,从1970年起,一直到2010年猝然离世,当了40年的支书。作者抱着思考这样一个人人生真谛的创作动机,花费了半年时间,采访了数十位与罗克生前共同工作、生活或打过交道的人,在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为读者娓娓道来,讲述一个好人、一个好支书的故事,揭示一个人是怎样被记住的。
    记事写人是报告文学的基本特色。《好支书罗克》无疑是写好人好事的,但却写得颇具思想深度,能见个性特色。这部作品主要通过还原罗克的生平经历,记述他一生的言行事迹,来塑造主人公形象、表现作品主题的。这些经历和事迹都是历史见证者、在场者、参与者或受益者——当事人亲口讲述的,连语言都带有地方风味和口语特色,因此显得真实可信。在书中,我们读到,罗克自幼接受传统道德的深刻熏陶,受到共产主义等先进思想的深刻影响,好读书求上进,由此奠定了他坚定理想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精神。在他的内心,群众是最重的,用他自己的话讲,叫“人民大过天”。他为人做派“行得正坐得直”,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乐于“做公亲”(处理纠纷),为群众排解纠纷,解决困难;积极办工厂,发展集体经济;四处“乞食”筹集资金,修建自来水,修水泥路,改善民生。他特别关心那些因病因困陷入生活绝境的人,做“大乞食”发动捐款,帮助解决了丈夫因病去世的徐小姑做手术和3个孩子入学等难题,从台风中背出麻风病老人,反赌抓赌,反对引进洋垃圾污染环境……他真心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一心为公无私付出,对亲人不徇私情,两袖清风,重义轻利,安道乐贫。因为他的道德力量、他的人格操守、他的精神品德,老百姓记住了他,拥戴他、敬重他。他是人们心中的标杆,是百姓心里的定心丸。群众以推重他、记住他、把他装在心里,作为对一个好人、一个好支书最高的褒扬。正像作者在书中抒发和议论的那样:“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老百姓的心似明镜,最能掂量分辨真假善恶美丑。老百姓口口相传,为真善美立传,对假恶丑唾骂诅咒。”
    孙丽生和杨克的书写,特别注意引用群众语言特别是当地方言、俗语、谚语和群众口头语,显得生动自然,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地域特色,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一方面,作者注重引用主人公自己的话,通过言语正面刻画和表现罗克崇高的品格。譬如,罗克信奉这样的人生信条:“人民大过天”;他对徐小姑说:“人多办法总会比困难多……我是大乞食(乞丐),你只是小乞食,不要心有不安或者怕丢脸,我们共同来努力。”言语简单,却见性情。另一方面,作者大量运用群众语言和潮汕地方方言,来烘托、赞赏罗克高尚的精神。地道的群众口语和地方方言,都很好地表现了老百姓对罗克这个人的评价,凸显了人物性格,也深化了作品主题——“得民心者永生”,“历史是人民写的,谁真正爱人民,人民就爱他,人民的笔下就有他,他就会万古流芳”。作家满怀热情地书写他、为他作传,就是要让罗克这位好支书青史留名。
    原载:《文艺报》2012年01月11日
    
    原载:《文艺报》2012年01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