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青春回望 战士情怀——读《神圣的守望》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丁临一 参加讨论

    读刘长富同志的长篇小说《神圣的守望》,感到分外的亲切。这是一位人到中年的老兵的青春回望,它由衷地抒发着一位曾经有过军旅生活的战士永不磨灭的军人情怀。刘长富同志不是一位职业写作者,他的这部长篇小说却也拥有着一种异于职业写作者的饱满情感与纯真气息。
    《神圣的守望》讲述的是1969年北疆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期间,炮兵某部七连紧急开赴战区并驻防边境六年的故事。从临战状态下的迅速集结,夙夜拉动,占领野战阵地,全员枕戈待旦;到情势稍有缓和转入紧张状态后的构筑永固式炮阵地,建设半地下式战区营房,严密观察敌方在空中、江面和陆地上的行动、部署和耀武扬威的演习,随时准备应对与反击;再到硝烟散去,部队转入日常驻防状态后的训练巡逻,战备值班,衣食住行,四季生活,在作品中都有着生动细腻的描写记述。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自始至终贯注于炮兵七连这些普普通通的基层干部战士精神血脉中的军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突如其来的战场召唤,边境传来的隆隆炮声,瞬间点燃了年轻的军人们浴血沙场、献身国防的战斗激情。进入战区,置身于硝烟弥漫、烈士们用鲜血生命击退了入侵者的边境国土上,军人的情怀自然而然地与国家的尊严、人民的安宁、亲人的嘱托水乳交融般联系在一起。
    作品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战争,正是战争,将这些年轻的军人推到了社会生活的一线位置。军人为战争而存在,军人因战争考验而自豪。军人风餐露宿,爬冰卧雪,闻鸡起舞,流血流汗,因为战争而显现出其价值与意义。通过炮兵七连年轻的官兵们战区生活的切身感受和体验,作品也提升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的人们对于军队和军人存在价值的认识。
    《神圣的守望》的突出艺术特色,是朴实的普通军人的生活视角,完全散文化的叙事笔法。炮兵七连在临战状态下紧急开赴边境,在原始森林环抱的247高地驻守六年,两千一百多个日日夜夜就在这方圆不过四五百平方米的野外高地上度过。作品的十八个章节中,几乎每个章节都由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人物和故事组成。富于生活质感的生活细节,富于性格特征与地域特色的人物语言,在作品中可以说犹如珍珠遍地,俯拾皆是。炮兵七连共有102名指战员,作品中有名有姓有故事的,从连长、指导员、排长、班长直到侦察兵、有线兵、无线兵、炮手、炊事兵,包括文书、通信员,大约不下五六十人。在需要随时准备投入战争的极其艰苦的战区环境下,炮兵七连的衣食住行,春夏秋冬,喜怒哀乐,便都既有着一般军人生活的日常性,又有着战争环境下的特殊性。在生与死、艰苦与寂寞的多重考验下,炮兵七连的年轻官兵们坚守阵地,战胜困难,始终保持了高昂的战斗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可以说,《神圣的守望》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贯穿始终的主线,但是可以让读者牢牢记住了军人、战争、和平这几个关键词;《神圣的守望》中也没有一般长篇小说中常见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但是可以让读者对炮兵七连、战士、战地青春这样几个整体意象永远难以忘怀。这就是《神圣的守望》的独特和成功之处。
    
    原载: 《 光明日报 》( 2012年01月10日 14 版)
    
    原载:《光明日报》(2012年01月10日14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