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潘瑜中短篇小说的文体意识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里快 参加讨论

    倘若没有受过正宗的文学熏陶,以及植入精髓的文体意识,并且密切关注文学前沿的变化,潘瑜的中短篇小说不会是这样一种面貌:凭借一个又一个富有特征的艺术创设,步伐矫健地走进生活的本质;用一支又一支情感炽烈的响箭,穿透人物的内在世界;在曲折嬗变的情节推进中,紧紧抓住读者身心最婉约的部分,驱赶文字,不失深度地酿造氛围,引发共鸣;当文本担负的使命完成以后,立即中断叙述;留下一缕袅袅余韵,诱使读者兴致勃勃地跟从文字继续追寻,而后静静地沉入对社会、对人生、对美的深刻思考中。
    中短篇小说文体意识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内在地包含着多个因素。比如,立意上鲁迅的“借一斑以窥全豹”论、胡适的“横截面”说、当代“与生活拉开距离”的主张;创作倾向上的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谋篇上的线性结构、网状结构、矩阵结构、意识流等;创作手法上的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情节推进中的延宕、游离、断续以及单元过渡与相互渗透;语言上的诗化、移植;风格上的豪放、冷峻、幽默等,都包含在文体意识的范畴之列。所有这些,在潘瑜的中短篇小说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居处。
    在众多中短篇小说中,潘瑜早期创作的短篇《后遗症》,最能代表作家的艺术高度。作品通过政治处长王慎微凡事都要“研究研究”,结果由处长“研究”成干事,最终由于寡断、多虑与爱情擦肩而过并失去生命的描述,凸显了一个镌刻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年代,对人的思维方式与精神世界的戕害。作品从发现、立意到表达,甚至包括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经过高度艺术概括以后诉诸于文字的。其中对人物的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活动场景描写,始终围绕立意进行,没有一处旁枝逸出,自觉与不自觉地传递着一种19世纪欧洲文学的信息。在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上,短篇《枸杞红了》应当是一篇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以枸杞园作为人物活动的基本场景,以枸杞生产、销售为主要线索,表现的却是父亲与儿子两代人新旧两种观念的纠结。小说结尾,将“善河村枸杞技术销售服务站”成立庆典与老福银迟到的婚礼合并举行,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现代农村生活气息,“枸杞红了”也由此获得了很深的意蕴。期间,主线与副线的有机交织,各个场景的自然转换,出色的心理揭示,以及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对话,都从不同角度升华着作品的美学品质。在另外那些由雪花、龙王庙、灯红酒绿、唢呐、时髦装饰作为标记的故事中,比如,《路在何方》《飞舞的雪花哟》《水湾沟传奇》《偏远的善河村》《变色女人》等,同样暗含着对生活重新开启的动力,流泻着同样的精妙。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确切地看出潘瑜的基本创作风格:滴水太阳,钩沉斑斓,于平静的叙述中,在读者的心灵深处激起一片又一片浪花;精心布设,让多种艺术资源走进文本且位置得当;细微之处总是潜藏着某种古典的神韵与精髓。语言细密、体贴,没有一点矫揉造作和装腔作势。本能的艺术倾泻,制造的不是大河奔涌般的波澜壮阔,而是一脉律动有力、节奏分明的涓涓溪流。巨大的穿透力依据题旨的意图效应,直指心灵。
    潘瑜强烈的文体意识不是对传统的固守,不是在既定的艺术层次上盘桓。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一样,中短篇小说的文体同样具有开放性、交融性。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融合,各类文体都在发生变化,表现在中短篇小说上更是气象万千。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是一件好事。对此,潘瑜有着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中短篇小说在保持坚定的中国式的现实品格的同时,也在吸纳和扬弃。技法上,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现代因素的摄入。对场景、人物的描写,不是白描式的简约勾勒,也不是油画般的浓烈涂抹,而是一种介乎两者之间的精心。情感抒发不去借景、状物或托付于事,而是通过人物行动将热烈的情感直接输入读者的深心。极富特征的、结构性的语言,给作品涂上了一层灵动的色彩,在调动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也在有效地消除着单一语言结构可能造成的审美疲劳,其睿智与远见是显而易见的。
    潘瑜所有的中短篇小说,几乎都是对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艺术表现,作品通过他们对美好的追求、对苦难的抗争,展示了他们善良、淳朴、真实的性格,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弱势的理解、同情与怜悯;同时鞭挞了某些丑恶的社会现象,尤其是金钱拜物教对善良、纯正、美好的否决和对人性的戕杀,以及难以逃脱的苦闷。希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除了致人于死地,还会扫荡别的生命。虽然,出现在潘瑜作品中的都是一些平常人、平常事,这些人物的思维、语言、行动却有着确定的时代印记。这些都是经过一定的艺术概括完成的,因而能够在不同层次上为读者提供某种价值评判。可以说,作品中大量表现在思想层面的东西,完全是作家内心价值系统的外在体现。
    小说是植根于生活大地上的想象与虚构。一旦离开这块大地,就会失去生命力。然而,如果过分拘泥于生活,作品的前景就会远离广阔。只有在生活中发现美,然后跳出来,到高处去“生活”、反观,在此基础上,对美进行精神与艺术方面的构建和雕琢,才能创作出高品位的作品。倘若潘瑜能够努力做到这一点,他一定会带给文坛以更多的惊喜。
    原载:《文艺报》2012年01月30日
    
    原载:《文艺报》2012年01月3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