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历史题材“非虚构”的重要收获——评《远东战争风云》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雷达 参加讨论

    《远东战争风云》共4卷,252万字,作者罗先明。此书原名《远东大战纪事》,2005年首次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自问世以来,很受读者欢迎,多次重印。2012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增订再版,恢复了初版时删去的部分内容,吸收了近年来远东战场研究最新学术成果,更完整、更真实地向读者展示了二战时期远东战场的全貌。这是目前我见到的我国作者关于二战的纪实类作品中规模最大、分量最重、涵盖面最宽广、特色也最鲜明的一部文史融合的巨作。
    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放在远东战场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大背景中来写,是本书区别于其他抗日战争题材作品的显著特色之一。作品从1927年日本内阁“东方会议”确定以侵占中国为国策写起,写到1948年东京审判后日本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等被绞死止,长达20年,囊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场所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其中包括各国的政治风云、主要的战争态势、重大的战役过程,而中国的抗战则是作为远东大战的主体,突显出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国际意义。于是,上自各国政要,下及普通民众,大波与微澜,宏观与细部,高层与底层,大人物与小角色,大场面与小景致,均被有机地融会于一体,且能做到驱遣自如,详略得当。作者的笔触伸向了重庆,伸向了延安,伸向了莫斯科,伸向了华盛顿,伸向了伦敦,伸向了东京,伸向了柏林,伸向了罗马,伸向了东南亚诸国,其规模之大、涵盖之广,确乎超过了国内诸多同类题材作品。
    本书的结构同样匠心独运。面对浩如烟海、纷繁驳杂的史料,作者选取18年间远东战场乃至息息相关的欧洲战场的一个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点和事发地,时空交错,场景闪回,纵横穿插,自然融合,成就了一座恢弘而缜密的艺术大厦,从而使作品疏密有致,人物、事件一目了然。它的章和节的设置是现代史书的结构法,有内在编年性质,而又以大的历史阶段和阶段中标志性事件为切割点。节以下则标出年、月、日,这是从传统史著中获得的灵感。并且,在每个自成单元的小节结尾处有个背景交代,标出史载字样。作者善于抓住每段历史的关节点,移动变幻,交错展示,增加了全书的历史感、丰富性和文献性。
    作者从上世纪90年代初构思本书之始,就摈弃了相当时期内狭隘眼界和思路的影响,力求写出中华民族全民抗战,反映国共合作、与全世界同步的全景式宏大的历史真实。作者具有比较明显的超越性眼光,注意吸取海内外现代史和抗战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发挥自己钻研史料的不少独到理解,有相当的自由度和独立思考精神。对于美国军民在远东战场的巨大作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强力支持,也有恰如其分的描写。缅甸作战是远东战场重要内容之一,作者围绕缅甸战场,将中、美、英三国首脑各自从本国利益出发的决策过程,前线将士浴血苦战的惨烈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采用了白描手法,精心谋篇布局,写来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让读者欲罢不能。如台儿庄战役、长沙保卫战、孟关苦战、反击滇西、轰炸东京、收复马尼拉,都写得有声有色。
    史传文学与历史学的研究与描写对象都是曾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及其引发的重大事件。而纪实性文学与史学著作的最大区别,可能就在于前者必须以人物为中心,运用多种文学手法,浓墨重彩地写出历史人物的真实与鲜活。此书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至100多个,在评价上,力克绝对论、脸谱化、单色调,尽可能融入某些新的评价眼光。例如对毛泽东、蒋介石、斯大林、罗斯福、裕仁天皇的评价,分寸掌握比较好。作品始终以人物为中心,充分调动文学手段,充分挖掘事件本身的紧张性和戏剧性,在不失其真的前提下展开合理想象, 让历史变成活的人物惊心动魄的真实生活,有活的对话、细节、举止、氛围,但又不是历史小说的那种想象。当然,这里有个分寸问题,合理程度和合理假设的规定性问题。作品中不能说没有推想成分,但总体上是符合历史情境的。例如日本天皇裕仁被美国著名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赫伯特·比克斯称之为“在现代君主中,裕仁是最为阴险奸诈者之一”。本书对裕仁的刻画,与赫伯特·比克斯的论断不谋而合,其“心怀慈悲的杀人”的伪善阴险与极端奸诈之嘴脸,给人印象深刻。历史在作者笔下不再是僵硬的史实陈述,不再是干巴巴的结论,也不再是交代清楚事件就算达到了历史真实。作者使用的语言很口语化、日常化,简洁、通俗,有时颇传神,这在同类史著中是罕见的。显然,作者借鉴了中国古代小说、讲史、演义、章回小说等等文本和文体的某些长处,不但写出史实,还力求写出“史趣”。
    史传文学是我国最重要的文体之一,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即是开山之作。可惜这一优秀文学传统在历史中的光大不够,逾两千年来,几乎无作品能望其项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皇皇大著,却偏重于史,以事件为中心,淡化了人物的完整与分量。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题材的纪实文学曾有风起云涌之势,却又因一些作者对纪实文学的偏执理解,或史学功力不足而少有能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大部头作品。《远东战争风云》虽然仍存在一些缺点,如某些阶段历史的展开不够充分,某些场面的处理存在随意化倾向,某些推想缺乏足够的可信性等等,但总体上看,作者花费近20年精力,写出这一规模宏大的作品,是难得的文与史融合的、尊重历史真实的、雅俗共赏的、有益于人们认识历史并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情操的优秀之作,也是近年来历史题材纪实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现在,中日关系正经受着新的检验,日本右翼势力蠢蠢欲动,大有强行抬头之势,依我看,《远东战争风云》的增订再版恰当其时,读者温故而知新,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原载:《文艺报》2013年03月27日
    
    原载:《文艺报》2013年03月2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