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学的三大失误(一)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君廷王世林王津 参加讨论
中国清代的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的小说《红楼梦》(八十回本)与《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而且, 是公认写得最好的一部。曹雪芹的《红楼梦》开始只是在自己的亲友中传看。后来,才流传到世上,引起极大的反响。于是,书商程伟元就把《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印出来,成为在世上流传非常广泛并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一部小说。
    《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了,曹雪芹设计的《红楼梦》中的诸多之谜到现在都没有解开。毛泽东主席说过:"《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写得最好的一部。《红楼梦》写出二百多年了,研究红学的人很多,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没有真弄懂,可见问题之难。"确实是这样的!
    由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非常独特!又由于《红楼梦》思想内涵非常深刻!曹雪芹所处的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又正是残酷的"文字狱"非常盛行的年代,曹雪芹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创作意图和主题即"其中味"隐涵在《红楼梦》中,不得不把很多"真事隐"涵在《红楼梦》中,不得不设计很多很多非常隐晦的"梦""幻"之谜。使后人产生极大的探索研究热情。《红楼梦》如果是一部水平一般的小说,比如像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那样,人们肯定不会这样喜爱《红楼梦》,不会产生这样大、这样持久的探索研究热情。
    由于后人见到的《红楼梦》, 除了刊印(程高)本外,就是手抄(脂评)本。直到到现在世上根本就见不到曹雪芹的《红楼梦》手稿真迹。再加上有关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资料非常少,研究起来困难重重。然而,这不但没有使人们放弃探索,反而激起人们更加浓厚的兴趣。更多的人加入到艰难而不懈地分析研究之中,于是,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很多研究者毕其一生的心血进行研究,力图解开曹雪芹设计的这个旷世之谜。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研究、解析浩如烟海,续书者层出不穷,在红学研究领域,各种观点和学派百家争鸣,形成了空前绝后的文学奇观。这种奇特的文学现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都是绝无仅有的。
    二百多年来,人们研究《红楼梦》,之所以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在对文本的理解上出了问题;是研究的方法出了问题。总之,可能是在研究的大方向上出了问题。研究者们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了曹雪芹如何设计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众多女儿的命运上。对曹雪芹为何在《红楼梦》中设计"梦幻"之谜,曹雪芹究竟在《红楼梦》"梦幻"里"隐去"了什么?却缺乏必要的、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探究和分析。曹雪芹就说过:"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大家都说我是情痴。可谁又能理解我在书中隐去的真事和意味呢?曹雪芹让人们通过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去解开隐去的真事和主题,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方法。当然,由于曹雪芹的所处的恶劣的"文字狱"的环境,他所"隐"的真事和主题,确实是非常难以理解的。所以,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似乎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出现。
    清代那些喜爱《红楼梦》的士大夫们就不说了,从蔡元培到胡适,再由俞平伯、周汝昌到毛泽东等红学大家在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又都没能彻底解开曹雪芹设计的这个旷世之谜。
    《红楼梦》的研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就应该鼓励更多的人来进行研究探索;就应该鼓励一些新鲜的见解。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出现了一些以"权威"自居的人打压刘心武先生红学研究成果的"公共事件"。我们不否认我们的研究和探索与刘心武先生的研究是有很大不同之处的。比如我们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只有八十回,八十回的《红楼梦》是一部完整的作品。但我们坚决反对的是:动辙自以为是地以"权威"自居,胡乱给研究者扣上一顶顶大帽子,千方百计地压制不同意见的霸道作风。在此,我们希望有更多喜爱《红楼梦》的人能够加入研究者的队伍中来,为彻底破解曹雪芹的《红楼梦》做出贡献。
    下面,笔者把破解曹雪芹八十回《红楼梦》的学术见解呈献给广大读者:
    一、红学的第一大失误----高鹗续书的误导,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思想
    《红楼梦》的研究之所以产生失误,之所以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一个非常重大的原因,就是高鹗续书的模式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思想。
    现在,尽管红学界公认高鹗续的后四十回从根本上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是狗尾续貂。但在《红楼梦》研究上却出现了一个奇怪而又特别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多少年来,研究者们还是顺着高鹗续书的思路对《红楼梦》尤其是对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结局进行着研究、解释和评论。如果是普通的读者这样认识是情有可原的,但作为专门的研究人员,作为整个红学界也这样进行着研究,就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并使红学研究陷入了一个误区。长期以来,在红学研究中形成的这种特殊的状况,也可以看到高鹗续书对广大读者及《红楼梦》研究的影响之巨大,并深深植入人们的潜意识里。高鹗的续书正如人为设置的一道高墙,使研究者难以突破和逾越,成为正确解读《红楼梦》文本的障碍和樊篱。比如毛泽东主席对《红楼梦》中王熙凤说过的"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大加赞赏,而这句话却不是曹雪芹在《红楼梦》八十回中写的,恰恰是高鹗续书中的内容。
    由于深受高鹗续书的影响,在《红楼梦》研究中,比较普遍并占主导地位的意见认为:《红楼梦》首先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因为高鹗续书设计了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和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的模式。再加上高鹗对这个悲剧进行了比较艺术性的处理,如黛玉的"魂归离恨天"与宝钗的"出闺成大礼"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完成,这样设计虽然增强了可读性和戏剧性,但也将曹雪芹的《红楼梦》主题局限在封建礼教扼杀婚姻自由,局限在封建家族内部矛盾的框架内。降低了《红楼梦》主题的思想意义,歪曲了曹雪芹的创作意图。更在很大程度上为后人正确研究《红楼梦》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要破解《红楼梦》,就必须彻底摒弃和清除高鹗续书的影响,必须有一次彻底的思想解放,必须进行一场革旧出新的理解和评注。一句话,必须彻底斩断高鹗续书这条拙劣的狗尾。只有这样才能为后人的探索开辟出一条正确的路径,才能在《红楼梦》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才不致于继续误入岐途,才能正确理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真正意图。可以设想:假如没有高鹗的续书,对《红楼梦》的研究还会是现在的这种局面吗?那一定会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局面了。
    二、红学的第二大失误----迷信抄本中脂砚斋、畸笏叟等的评注,缺少独立、科学、深入的分析判断
    《红楼梦》的研究之所以产生失误,之所以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第二个非常重大的原因,就是迷信脂砚斋和畸笏叟等人的评注。比如在评注中有关于《红楼梦》结局里有个所谓的"情榜"。于是研究者们就深信不疑。猜测哪些女儿会"榜上"有名,猜测情榜上女儿的名次。却不知曹雪芹怎么会落此俗套。曹雪芹已经在《红楼梦》中借"石头"之口讲出了自己的创作原则"历来野史,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水浒传》的最后有个英雄排座次;《封神榜》的最后有个"神榜";《西游记》的最后有个"封佛"等等。曹雪芹怎么会落此俗套?
    《红楼梦》是"非传世小说"。后来,通过各种途径流传到世上。乾隆中叶以后,八十回的《红楼梦》抄本很多。乾隆末年,已经可以在庙市上公开抄卖,并且价格达"数十金"一部。研究者发现,脂砚斋评本《红楼梦》中,那个号称脂砚斋和畸笏叟的人,与曹雪芹非常熟悉,他们对《红楼梦》中的许多事情非常了解,甚至对《红楼梦》的修改提了很多意见,他们的评注非常有价值。一些红学家认为他们是曹雪芹的亲友,有的红学家认为脂砚斋是个女性,有的红学家甚至认为脂砚斋就是曹雪芹的妻子。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的《红楼梦》有十多个不同的手抄版本。脂砚斋和畸笏叟等人对曹雪芹的《红楼梦》所作的评注,虽然使人们知道了高鹗续书并非是曹雪芹《红楼梦》原著,对曹雪芹的《红楼梦》的结局作了一些揭示。有其正确的地方和值得参考的方面。但脂砚斋和畸笏叟毕竟不是曹雪芹,而且,他们也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很多评注又必须是半遮半掩。因而,对他们的评注也不能一味地迷信,而应当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三、红学的第三大失误----对曹雪芹八十回《红楼梦》的文本特别是对《红楼梦》中"梦"和"幻"的内容缺乏科学的理解,有条理的分析和判断
    要正确研究和破解《红楼梦》,应该从新的角度对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文本进行科学的解读;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和判断。对《红楼梦》的主题进行大胆的探索。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那首名诗:"借道士之口说:"千万不可照正面,"而脂砚斋在这句话的后面批道:"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的正面,方是会看。"曹雪芹写那面镜子时,道:"两面皆可照人。"于是脂砚斋又批道:"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脂砚斋在提示读者,不要用一般的方法来读《红楼梦》;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读,才能读懂《红楼梦》。这个提示是多么重要和关键呀!
    要正确解读《红楼梦》就必须对曹雪芹八十回《红楼梦》文本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和判断,对曹雪芹设计的"梦"和"幻"的内容进行破解。比如曹雪芹为何要在《红楼梦》中引用庄子的一大段"绝圣弃智"的论述?如何解读《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如何理解曹雪芹设计的神话、人物及其语言?等等。分析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从破解文本的内容中找出破解《红楼梦》的正确途径。
    四、红学出现三大失误的客观历史原因
    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家,他的先进思想以文学的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曹雪芹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从《离骚》到明代小说各种文体的集大成者。他在《红楼梦》中对诗词曲赋的独特创作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红楼梦》之所以引起众多读者的浓厚兴趣。还因为他用独特叙事方法和笔触描写的那个时代的各种事件、人物和他们所经历的社会生活;也因为曹雪芹还用非常隐晦的笔法,描写了当时的政治历史和他要表达的复杂思想感情。
    毛泽东还说过:"《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不读五遍就不知道中国的封建社会。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呢。"毛泽东认为:"太史公纪三十世家,曹雪芹只纪了一世家,然雪芹一世家,包括百千世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确实只写了一个世家,但一个世家的兴衰与当时的封建制度和政治历史有着必然而又十分密切的关系。曹雪芹的《红楼梦》确实有着其深刻的历史和政治内涵,曹雪芹确实要通过《红楼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明自己的政治见解和主张。但因为他当时所处的"文字狱"盛行的恶劣政治环境,要表达思想感情和政治见解又必须是十分隐晦的,不采取隐晦的方式就必定会陷入"文字狱"的罗网。
    由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只有八十回,而曹雪芹又只设计了众多女儿悲剧结局的大致轮廓,一些人开始续写《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内容,其中高鹗续的后四十回对读者的影响最大,并形成长期"狗尾续貂"的局面。
    "程高本"的大量印刷发行,使得带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人评注的手抄本销声匿迹。曾使得后来的人一度以为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都是曹雪芹的创作。二十世纪的1927年,胡适先生发现了仅存十六回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手抄本;1932年,俞平伯先生又发现了存有七十八回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手抄本。这时,人们才发现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和庚辰本中,脂砚斋对八十回以后内容的评注与"程高本"不一样。于是,人们明白了程伟元关于一百二十回《红楼梦》都是曹雪芹创作的说法并不可信。弄清楚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那个叫高鹗的人续写的。
    虽然"程说"与世人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但乾隆年间,程高本的印行,毕竟迅速扩大了《红楼梦》的流传范围和社会影响。由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先是在封建社会的上层士大夫中不径而走并形成了"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热烈局面。高鹗续的后四十回尽力揣摹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的暗示,一一交代人物的结局,完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并使《红楼梦》成为有头有尾的作品。但是,高鹗续的后四十回违背了曹雪芹原著的精神。如杜撰了贾宝玉中举和贾府的复兴,并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构思方面有许多歪曲和庸俗笔墨,其总体的倾向、风格与原著有极大的距离。
    《红楼梦》的研究之所以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又由于高鹗续书中对金陵十二钗的悲剧设计,比较符合人们对曹雪芹为她们写的判词和曲词的理解,因而,就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对广大读者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束缚。《红楼梦》诞生二百多年来的研究历史及现状,也充分证明高鹗续书模式对研究者的思想是巨大的束缚。而多少年来的事实又证明,突破这种束缚是很难很难的。
    高鹗续书的出现并能够长时期附在《红楼梦》之后,既受当时清王朝君主专制"文字狱"的历史条件的局限,又由于高鹗续书也描写了一些当时的社会现象。虽然高鹗本人的文学能力和思想水平与曹雪芹相比有天壤之别。但高鹗毕竟是与曹雪芹是同时代的人,曹雪芹是以自己家族的生活及败落的实际为背景进行的文学创作。高鹗也生活在那个年代,有可能通过一些途径了解曹雪芹家族败落的真相和真正的结局,虽然这在当时限于相当小的范围内。但为使《红楼梦》能够流传,使清朝统治者能够接受,不得不采取一些折衷的写法,既写了贾府被抄家,众女儿的悲剧结局,又写了皇恩浩荡和贾府的复兴。
    五、笔者对曹雪芹的八十回的《红楼梦》的解读
    笔者是民间的《红楼梦》研究者。在吸收了前辈研究营养的基础上,联系清康熙、雍正、乾隆封建王朝统治下的社会政治历史,经过独立思考,对《红楼梦》特别是对第一至五回及诗词曲赋作了深入的分析判断后有了新的发现,进而对曹雪芹生活的时代和他创作《红楼梦》时落魄的生存状态、严酷的社会环境、艰难的创作过程及创作的真实意图、《红楼梦》的主题有了比较深入和全面的理解。试图破除高鹗续书模式罩在红学家们和广大读者头上的种种框框;试图解开曹雪芹设计的"梦幻"及诸多之谜;提出了与以往研究成果不同的论点,作出了一些新的、大胆的解释;同时,也尝试着从新的角度对曹雪芹八十回《红楼梦》文本作了一些突破前人论点的解读。也就是说,在突破前人红学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解析和评价了《红楼梦》。
    (一)曹雪芹的《红楼梦》只有八十回。既是曹雪芹在那个"文字狱"猖獗的时代所作出的无奈的选择,又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的独特之处
    读者现在看到的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是高鹗续的。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何只有八十回?多少年来众说众说纷纭,也是一个难以解读的谜。
    有一种说法:根据脂胭斋批语认定,曹雪芹创作完成了《红楼梦》一百一十或一百二十回,后三十或四十回被借阅的人给弄丢了,即"亡佚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曹雪芹创作完成了前八十回就泪尽而逝,八十回的《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没有完成的稿子,即"泪尽说"。然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只有八十回,似乎还存在着很多的可能性:或许曹雪芹自觉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无法承受逐一写出那些清纯女儿的悲惨结局的巨大悲痛,自己放弃了《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创作;或许曹雪芹写出了八十回以后内容的初稿,而自己也不满意,亲手毁了手稿;或许是曹雪芹的亲友借阅《红楼梦》看到了八十回以后的内容,怕招至"文字狱"罗网的危险,毁掉了八十回后的内容。当然,或许还有许多或许。可这些说法都缺乏足够的证据。
    笔者根据自己对《红楼梦》文本进行的研究,也提出了自认为比较可信的推断:
    一是:曹雪芹在残酷的"文字狱"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有可能写完《红楼梦》八十回就不得不停笔,忍痛舍弃了对贾府真实悲剧结局的创作。读者现在看到的只有八十回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生前为躲避当时严酷的"文字狱"的罗网,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有意作了"梦""幻"性的艺术性处理的结果。也就是说曹雪芹为自己的《红楼梦》最终定稿只有八十回。这正是《红楼梦》与其他作品不同,而独具特色的重要方面。曹雪芹设计的第五回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是"梦""幻"之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曹雪芹为《红楼梦》众女儿设计的一个题纲式的结局。曹雪芹只能为《红楼梦》的结局搭建一个大致的框架。
    可以肯定的是:曹雪芹非常清楚自己所处的残酷"文字狱"盛行的险恶社会政治环境,是不允许他真实地写出贾府获罪的真实原因和过程的,而曹雪芹又偏偏是一位具有认真的人生态度和性格执着的人,他是不可能违背历史真实和自己的创作初衷而对八十回以后的内容进行胡编乱造的。
    二是:不否认曹雪芹有可能写过一些八十回以后的内容,但那些内容太敏感了,太容易陷入"文字狱"的罗网了。为了《红楼梦》能够问世,曹雪芹不得不彻底毁弃那些内容。
    得出这样结论有以下八个方面的证据:
    1、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其实又是两行"回文诗"。曹雪芹提示读者《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内容是不存在的
    第一回中的甄士隐和第五回中的贾宝玉都经历了"太虚幻境",看到了一幅完全相同的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创作的这幅对联实际上又是两行回文诗。把这幅对联倒过来,也可读作:"无还有处有为无,假亦真时真作假"。
    这样读的字面意思是:"没有的,而还应该有的地方,有的就是没有的了;假也成为真的时候,真的就成了假的了。
    那么,如果结合《红楼梦》的内容,曹雪芹在这幅对联里隐涵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呢?
    曹雪芹通过第一行回文诗"无还有处有为无"暗示:现在读者看到没有的,觉得确实还应该有的地方,即《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众女儿悲剧结局书稿,其实是没有的;
    曹雪芹通过第二行回文诗"假亦真时真作假"暗示:贾雨村说的那些假话,也是他真实思想的流露;而甄士隐那看似真实的经历其实是假的。书中写的贾府也就是甄府,甄府其实就是贾府;贾宝玉也就是甄宝玉,甄宝玉其实就是贾宝玉。
    2、曹雪芹设计的"太虚幻境",暗示众女儿悲剧判词、曲词就是《红楼梦》的结局
    曹雪芹可以把甄士隐的真实遭遇"隐去",写成大火败家,即"假亦真来真作假。"而对于贾府的悲剧结局他是无论如何也"隐去"不了的。他只能忍痛用"无还有处有为无。"的方法,给后世留下这个谜。可曹雪芹又不甘心于读者不知道贾府"水做的骨肉""清爽"的"女儿""薄命"的大致悲剧结局,经过认真思索和仔细权衡,他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在《红楼梦》中设计了"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第五回)",有意用独特的方式插进了隐晦的"梦幻"内容,以提纲式的"判词"和"曲词"有重点地大致演示了那些女儿的悲剧结局。曹雪芹就是以这样的方式避开"文字狱"的罗网。
    试想如果曹雪芹真写了后三十或四十回,他还有必要在第五回中用"梦幻"的判词和曲词的方式演示贾府十二正钗、副钗、又副钗女儿的悲剧结局吗?如果真有后三十或四十回,书中插进的第五回岂不是蛇足了吗?真有后三十或四十回,在"文字狱"的残酷环境下,曹雪芹那八十回的《红楼梦》也一定会被清朝最高统治者彻底禁毁。这部伟大的作品也许就不会流传下来了。
    3、曹雪芹的《红楼梦》章回开篇用语以其独特的方式暗示《红楼梦》只有八十回
    曹雪芹设计的《红楼梦》的章回开篇用语,与其他章回体小说相比有着极其不同的独特性,以及在叙述上进行的特殊处理,证明了第五回的内容是非同寻常的。第五回的内容其实应该是全书的结局。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每一回的开篇语一般采用"话说……"的方式。而曹雪芹有意对《红楼梦》的开篇语作了特殊的处理:第一回的开篇语是"此开卷第一回也。……"表示全书的开始。第二、三、四、六回的开篇语是"却说……。"与第七至八十回的开篇语"话说……。"有着明显的不同。而第五回的开篇语就更特殊了,既不是"却说……"也不是"话说……",竟然是这样的一句话:"第四回中既将薛家母子在荣府中寄居等事略已表明,此回暂可不写了。"
    按说曹雪芹应该在第五回开始,按照第四回结尾所说:"因此薛蟠遂将移居之念,渐渐打灭了。日后如何,下回分解。"的顺序,对薛蟠"日后"的情况继续进行描述。而事实上曹雪芹却一转笔峰。说了:"第四回中既将薛家母子在荣府中寄居等事略已表明,此回暂可不写了"这样一段话。并且既没有使用"话说""却说"这种古典章回体小说惯用的开篇语,又没有按照叙事的顺序进行描述。曹雪芹为何要作这样特殊的设计?曹雪芹有意用这种不同寻常的方式提醒读者:第五回的内容是非同寻常的,是与其他章回迥然不同的,是自己在不得已的环境下设计了一个演示贾府结局和众女儿悲惨命运的提纲,硬插进书中来的。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请看下表中《红楼梦》开篇用语的独特之处:
    第一回:"此开卷第一回也。……"
    第二回:"却说……"
    第三回:"却说……"
    第四回:"却说……"
    第五回:"第四回中……"
    第六回:"却说……"
    第七回----八十回:"话说……"
    所以,如果按照章回用语的顺序排列《红楼梦》,第五回的内容是结局,应该是排在最后的。请看下表:
    第一回:"此开卷第一回也。……"
    第二回:"却说……"
    第三回:"却说……"
    第四回:"却说……"
    第六回:"却说……"
    第七回----八十回:"话说……"
    第五回:"第四回中……"
    曹雪芹在极特殊而又极不寻常的第五回里,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的经历,在全书中起到了构建结局、让读者预知主要女儿命运的画龙点睛的独特作用。而贾宝玉在秦可卿的卧房内经历了"太虚幻境"的恶梦,又暗示贾府的败落与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第七至八十回才用"话说"的开篇语把全书连贯起来,这样使用章回开篇用语吻合了他的创作意图和《红楼梦》的主题。
    有的《红楼梦》版本如《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中第五回的开始是这样的:"却说薛家母子在荣府中寄居等事略已表明,此回暂不能写矣。"这里的"却说"可能是后人抄录时加上的,且与其他版本大同小异,并不影响以上论点的成立。
    4、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结构暗示《红楼梦》只有八十回
    曹雪芹设计的《红楼梦》独特的结构也可以证明他的这种艺术构想。第一、二、三、四回概括介绍了《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是"总说"。其中,在第一、四回以"梦幻"的隐晦笔法重点写了甄士隐一家的悲剧;第一、二、三、四回以写实的笔法写了贾雨村的升迁;第二、三、四回写贾府及四大家族的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以及这个家族的来龙去脉。甄府与贾府的关系。
    对贾府及大观园生活详细而又具体的分述是第六回至八十回。曹雪芹在第六回开始的一段叙述是可以作为证明的:"且说荣府之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思从那件一件事那一个人写起方妙?却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起,倒还是个头绪。"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五回是曹雪芹硬插进书中的,是曹雪芹艺术地设计和演示了众女儿的悲剧结局。而从,构建了众女儿的悲剧的大体框架。更是曹雪芹在一个特定的年代,使用了特殊的方式,创作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并为这部伟大的作品设计了一个独特的结局。
    曹雪芹为《红楼梦》设计的独特结构:
    第一至四回----总说;
    第六至八十回----分述;
    第五回----结局。
    5、曹雪芹以第八十回回末特殊的结束语暗示《红楼梦》只有八十回
    脂砚斋(庚辰本)第八十的结束语是这样说的:"邢夫人本不在意,也不问其夫妻和睦,
    家务烦难,只面情塞再现责而已。终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
    这个结束语中的"终不知端的"很有些莫名其妙。既与前面邢夫人对迎春塞责的描述联系不到一起。又与后面"且听下回分解~相矛盾。这个"终不知端的"应该是曹雪芹独特的设计。"
    这个"终不知端的"应该是曹雪芹对整个《红楼梦》全书而言,是对众女儿悲剧结局而言的。应该在"终"后面加个逗号,而"不知端的"后面应该是句号。即:"终,不知端的。"这是曹雪芹告诉读者:"结束了,读者是不会知道众女儿悲剧结局的具体细节了。而让读者"且听下回分解"也不是真的,而是曹雪芹不得不设计的一个谜。正是后人对这句话的断句发生了错误,以至于在对《红楼梦》原著文本的理解上出现了这样的失误。
    笔者认为程高本八十回的结束语删去了"终不知端的",改成了"要知后事,下回分解"。这样改可能有多种原因。当然,由于程高本删去了《红楼梦》中许多重要的内容,使其价值受到一定影响。
    6、曹雪芹设计探春的结局是流放而并非远嫁,在《红楼梦》全书的作用极其重大。暗示曹雪芹的《红楼梦》只有八十回
    在红学研究中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在高鹗的续书中,把探春的悲剧结局设计为远嫁,整个红学界也都顺着高鹗的这个思路进行研究,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意见。以至于各种书刊、影视作品都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再创作,对广大读者和观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没有人出来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现象充分说明高鹗续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对红学界和普通读者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高鹗笔下的探春远嫁,迷惑了广大读者和红学界二百多年,也有他的设计似乎合情合理的因素。高鹗对探春远嫁是这样描述的,由贾政作主许配给周琼之子。周琼与贾政原来同在京为官,后来周琼调任镇守海门,贾政升职外派到江西粮道衙门,收到周琼为儿子求亲的信:"贾政看了,心想'儿女姻缘果然有一定的。旧年因见他就了京职,又是同乡的人,素来相好,又见他那孩子长得好,在席间原提起这件事。因未说定,也没有与他们说起。后来他调了海疆,大家也不说了。不料我今升任在此,他写书来问。我看起门户,却也相当,与探春到也相配。但是我并未带家眷,只可写字与他商议。'"(九十九回)"宝钗在贾母屋里听得王夫人告诉老太太要聘探春一事。贾母说道:'既是同乡的人,很好。只是听见说那孩子到过我们家里,怎么你老爷没有提起?'王夫人道"'连我们也不知道。'贾母道:'好是好,只是道儿太远。虽然老爷在那里,倘或将来老爷调任,可不是我们孩子太单?'王夫人道:'两家都是作官的,也是拿不定。或者那边还调进来;即不然,终有个落叶归根。况且老爷既在那里做官,上司已经说了,好意思不给么?想来老爷的主意定了,只是不敢作主,故遣人来回老太太的。'贾母道:'你们愿意更好,但是三丫头这一去了,不知三年二年那边可能回家?若再迟了,恐怕我赶不上再见他一面了!'说着掉下泪来。(一百回)"宝玉知道后大哭一场。"难舍难分。探春倒将纲常大体的话说的宝玉始而低头不语,后来转悲作喜,似有醒悟之意。于是探春放心辞别众人,竟上轿登程,水舟陆车而去。"后来贾政来信说:"探春于某日到了任所,择了某日吉时,送了你妹子到了海疆,路上风恬浪静,全家不必挂念。(一百二回)"更荒唐的是,高鹗竟然又在续书中设计了贾政走水路送贾母的灵柩回乡,得知探春随夫家奉诏回京(一百十八回),探春到京回家,"出挑的比先前更好了。"探春的夫家因在海疆靖寇有功,"圣心大悦,命九卿叙功议赏。(一百十九回)"这样的设计就更加违背曹雪芹的原意,更加荒诞了。
    高鹗做出这种错误理解和设计是根据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一个交待:"且又官媒来求说探春等(七十七回)。"加上他对探春的判词、曲词的理解,或许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笔者不再缀述。然而,高鹗设计的探春的结局正确吗?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吗?这样的设计难道就不值得质疑吗?笔者认为:高鹗设计的探春的结局是完全错误的,是完全违背了曹雪芹原意的,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曹雪芹笔下的探春,在元春让姐妹们制灯谜时,她就了制了一个风筝的谜面:"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二十二回)"预示了探春的悲剧结局,就象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再也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了。
    曹雪芹在判词和曲词中对探春的悲剧结局是这样描述的:"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第五回)
    那么,曹雪芹设计的探春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呢?探春的结局在《红楼梦》中的作用如何?笔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探春悲剧结局应当是随获罪的夫家流放。而且探春的结局应当是与元春的结局互为先后,曹雪芹借秦可卿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已经预示:探春的悲剧结局,正是贾府败落、众女儿悲剧命运的开端。在《红楼梦》中,是有着非常关键和至关重要作用的事件。曹雪芹如果写八十回以后的内容的话,探春的悲剧结局可能来在八十一或八十二回就开始了。而且,她的悲剧来得非常突然,卒不及防,而且迅速牵连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
    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以曹雪芹给探春的判词、曲词的正确理解作为推断依据的。"判词"暗示:"探春虽然才华能力出众,志向高远,但她生于贾府的末世,祖上的好运气已经消耗尽了。清明哭祭过亲人后,她站在江边望着千里远的家乡,过去大观园里的生活象梦一样是那么的遥远。"
    如果说判词对探春悲剧结局的表述得还比较模糊的话,"曲词"就讲得非常明确和具体了。
    请看唐朝的韩愈因一桩历史公案而写的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唐朝尊崇佛教,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要去躬迎佛骨,刑部侍郎韩愈上《谏佛骨表》进行劝阻,触怒了宪宗,要处死韩愈,幸亏宰相裴度等大臣苦苦相劝,宪宗才成命,改判韩愈贬官流放潮州,韩愈早晨上书,晚上就接到圣旨被流放,紧接着冒着大雪被迫走上八千里的流放之路。
    探春的"曲词"一帆风雨路三千,……恐哭损残年……"暗合了唐朝韩愈的诗。探春的曲词"一帆风雨路三千,"正是韩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缩写,曲词"损残年"暗合了韩诗的"惜残年。"探春的判词、曲词为何与韩愈因这桩历史公案而写的诗如此惊人相似?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曹雪芹暗示,探春和韩愈的命运是相似的,获罪流放。而判词上的画"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和曲词"告爹娘休将儿悬念"暗示贾府只有探春一个人被流放。贾府没有获罪,贾府的一个小姐又怎么会被流放呢?只有一个可能,探春嫁到了同样是贵族或官宦之家后,夫家获罪被流放,探春只能随之而去。判词"清明涕泣江边望"暗合韩诗"好收吾骨瘴江边。"暗示探春夫家没有韩愈幸运,有人死于政治惨变。可能会有读者认为这样联系是否有些牵强?
    试问:探春若是远嫁,贵族官宦之家的媳妇回趟娘家也不是什么难事。语言大师曹雪芹怎么会误用"抛闪"之词?女儿出嫁到再远的地方,也是一桩喜事,爹娘怎么会悲切得"损残年"?若是远嫁,怎么会涉及到(途)"穷"和"通"(达)这样关乎官员命运的话题?还做出"皆有定","岂无缘"这样悲观缩命自我安慰式的解释。若是远嫁,"莫牵连"就更文不对题,更讲不通了。一位远嫁的贵族小姐怎么会无缘无故地祈盼"莫牵连"上娘家呢?
    对曹雪芹用曲词暗示探春悲剧结局的正确解释应当是:"探春在夫家经历了'一帆(番)'获罪的'风雨'后,随着走上了'路三千'的流放之路。把娘家的亲人和家园都一齐扔了甩了,不可能再回来了。她让转告诉爹娘,不要悬念女儿,过度悲痛会损寿的。从古到今官宦的途穷和通达都是有定数的,离合悲欢怎么会没有因缘?从现在开始两地分离,各自保住平安吧。我走了,但愿别牵连上娘家。"
    封建社会一人获罪诛连九族甚至十族是司空见惯的事。"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十三回)。""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第四回)"探春随获罪的夫家流放去后不久,贾府的恶运随之而来,悲剧命运也就不可避免地降临到大观园诸女儿头上了。
    7、"痴公子杜撰芙蓉诔"证明曹雪芹已经把对众女儿悲剧的描写转移到对造成众女儿悲剧命运根源的探索,暗示曹雪芹的《红楼梦》只有八十回
    "芙蓉女儿诔"(七十八回)(略)是曹雪芹以屈原《离骚》式的大手笔淋漓尽致发泄自己悲愤感情的力作。看似是贾宝玉在悼念晴雯,其实是曹雪芹在悲悼以林黛玉、晴雯等为代表的清纯女儿。
    读者切不要忽略了曹雪芹在宝玉"读毕""芙蓉女儿诔"后的一大段描写:"遂焚帛奠茗,依依不舍。小丫环催至再四,方才回身。忽听山石之后有一人笑道:'且请留步。'二人听了,不觉大惊。那小丫环回头一看,却是个人影儿从芙蓉花里走出来,他便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的来显魂了!'唬的宝玉也忙看时,----究竟是人是鬼,……(七十八回)""……只听花阴中有个人声,倒吓了一跳。细看不是别人,却是黛玉,满面含笑,口内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了。'宝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答道:'我想着世上这些祭文,都熟烂了,所以改个新样。原不过是我一时的玩意儿,谁知被你听见了,有什么大使不得的,何不改削改削?'黛玉道:'原稿在哪里?倒要细细的看看。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中间两句,什么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陇中,女儿命薄'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绡帐里未免俗滥些。放着现成的真事,为什么不用?宝玉忙问:'什么现成的真事?'咱们如今都系霞彩纱糊的窗槅,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宝玉听了,不禁跌脚笑道:"好极!到底是你想得出,说得出。可知天下古今现成的好景好事尽多,只是我们愚人想不出来罢了。但只一件,虽是这一改新妙之极,却是在这里住着还可以,我实不敢当。"说着,又速说"不敢"。黛玉笑道"何妨"?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何必如此分晰,也太生疏了。古人异姓陌路,尚然'肥马轻裘,敝之无憾',何况咱们?"宝玉笑道:"论交道,不在肥马轻裘,即黄金白壁,亦不当锱铢较量。倒是这唐突闺阁上头,却万万使不得的。如今我索性将'公子''女儿'改去,竟算是你诔他的倒妙。况且素是你待他甚厚,所以宁可弃了这一篇文,万不可弃这'茜纱'新句。莫若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陇中,丫鬟薄命。'如此一改,虽与我不涉,我也惬怀。"黛玉笑道:"他又不是我的丫头,何用此话?况且小姐丫鬟,亦不雅。等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呢。"宝玉听了笑道:"这是何苦,又咒他!"黛玉笑道:"是你要咒的,并不是我说的。"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恰就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陡然变色。虽有无限狐疑,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点头称妙,说:"果然改得好。再不必乱改了。(七十九回)"
    人们研究《红楼梦》,应当对曹雪芹描写宝玉和黛玉的这段大有深意的对话给予特别足够的重视。曹雪芹通过设计的宝黛的这段对话暗示:我创作的这篇诔文表面上似乎是悼念睛雯一个人,其实是在悼念大观园中性格率真、清纯而又命运悲惨的所有女儿。
    曹雪芹为何让宝玉和黛玉对"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进行反复的"改削"。 先是让黛玉说:'只是'红绡帐里'未免俗滥些。"咱们如今系霞彩纱糊的窗,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林黛玉的"咱们"泛指了大观园中的众女儿。然后,宝玉又"改削"成:"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陇中,丫鬟薄命",黛玉不同意,宝玉最终定稿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好一个:"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
    一、暗示了宝玉与大观园中所有的女儿都没有缘份。"卿"亦泛指大观园中的众女儿,更对应了第五回"薄命司"中的众女儿。
    二、曹雪芹又让宝玉将陈述句"女儿命薄",改成了疑问句"卿何薄命?"这一改动是惊心动魄的。曹雪芹这样改动提出了一个大问题:这些女儿为何这样薄命?
    三、这不是一般地提出问题,而是曹雪芹在痛心地大声发出质问:这些女儿的命运为什么会这么悲惨?!是谁使他们的命运这么悲惨?!曹雪芹把质问的对象直指清朝的统治者和残酷的专制制度。这一问实际上点出了这首诗的核心。
    黛玉的"无限狐疑"和"改得好。再不必乱改了……"就是让黛玉给定稿了。人们再读时,应该读修改后的"芙蓉女儿诔"。所以,应当把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看成是曹雪芹对遭到扼杀的大观园中的众女儿的凭吊和纪念,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强烈控诉。在《红楼梦》中起到了对封建专制造成众女儿悲剧结局的最全面和艺术的总结。应当把"卿何薄命!"看成是对清朝最高统治者和专制制度的强烈质问和控诉。
    而"红绡帐里"和"黄土陇中",暗合了甄士隐对"好了歌"作的注解中的句子。曹雪芹在此暗示了甄士隐等的悲剧命运已经和将要降临到大观园中的众女儿的身上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作了颇有意思又耐人寻味的设计,林黛玉创作的重要诗篇如"葬花词""风雨词""桃花行""五美吟"后,贾宝玉都会出现,或"痴"、或"赞"、或"恸倒"、或"叫好。"而贾宝玉创作的重要诗篇"芙蓉诔"后,林黛玉也参与"改削"。曹雪芹暗示《红楼梦》中的宝玉和黛玉是思想感情上的知音。曹雪芹在为贾宝玉、林黛玉创作的重点诗篇中宣泄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8、曹雪芹甄府的结局暗示贾府,影射自己的家族----江宁织织造曹府,暗示曹雪芹的《红楼梦》只有八十回
    曹雪芹还在《红楼梦》中设计了一个与贾府是老亲的"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府,"设计了一个与贾宝玉酷似的人物----甄宝玉。并在第二、七、十六、五十六、五十七、六十四、七十五回中,用了不少笔墨对甄府和甄宝玉作了非常详细的插叙。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曹雪芹在暗示:甄府就是贾府;甄宝玉就是贾宝玉。甄、贾两府就是自己的家族曹府,甄、贾宝玉就是曹雪芹本人艺术性的化身。甄府获罪就是贾府获罪,也就影射了自己家族曹府的获罪。曹雪芹已经没有必要再写八十回以后贾府获罪了。因为如果要写贾府获罪,就必然涉及到获罪的原因,而获罪的原因正是雍正掌握了曹府参与了夺嫡之争的确凿证据。这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写出来的。而曹雪芹又是一个思想性格非常执着的人,他不可能不负责任地胡乱瞎写八十回后的内容,在这样两难的境遇下,曹雪芹只能无奈地选择了不写八十回以后的内容,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思维想象的巨大空间,同时,也留下了一个难以解读之谜。
    曹雪芹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第二回)中,当冷子兴介绍荣国府时,利用贾雨村之口推出了甄府和甄宝玉。冷子兴说到贾宝玉对女儿的态度:"如今长了十来岁,虽然淘气异常,但聪明乖觉,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疑了!"
    贾雨村在与冷子兴胡诌"正邪两赋"后,也谈到了甄府的甄宝玉对女儿的态度与贾府的贾宝玉是惊人的相似:"我自革职以来,这两年遍游各省,也曾遇见两个异样孩子,所以方才你一说这宝玉,我就猜着了八九也是这一派人物。不用远说,只这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你可知道?"子兴道:"谁人不知!这甄府就是贾府的老亲,他们两家来往极亲密的,----就是我也和他家往来非止一日了。"雨村笑道:"去岁我在金陵,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我进去看了其光景,谁知他家那等荣贵,却是'富而好礼'之家,倒是个难得之馆。但这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说起来更可笑,他说:'必得两个女儿陪着我读书,我方得认得字,心上也明白,不然,我心里自己糊涂。'又常对着跟他的小厮们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瑞兽珍禽、奇花异草更觉希罕尊贵呢!你们这种浊口臭舌,万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要紧!但凡要说的时节,必用净水香茶漱了口方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眼的。'其暴虐顽劣,种种异常;只放了学进去,见了那了那些女儿们,其温厚和平,聪敏文雅,竟变了一个样子。因此他令尊曾下死笞楚过几次,竟不能改,每打得吃疼不过时,他便'姐姐''妹妹'的乱叫起来。后来听得里面女儿们拿他取笑:'因何打急了只管叫姐妹作什么?莫不叫姐妹们去讨情讨饶?你岂不愧些!'他回答的最妙,他说:'急痛之时,只叫姐姐妹妹字样,或可解疼,也未可知,因叫了一声,果觉疼得好些,遂得了秘法,每疼痛之极,便叫姐妹起来了!'你说可笑不可笑?为他祖母溺爱不明,每因孙辱师责子,我所以辞了馆出来的。这等子弟必不能守祖父基业、从师友规劝的。"(第二回)
    曹雪芹通过贾雨村与冷子兴以上的对话,告诉人们,甄宝玉和贾宝玉对女儿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当凤姐和赵嬷嬷谈到元妃省亲时,赵嬷嬷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这样说起,咱们家也要预备接大姑奶奶了?"……凤姐笑道:"果然如此,我可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过大世面了。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我偏偏的没赶上。"趱嬷嬷道:"嗳哟!那可是千载难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船,修理海塘,只预备一次,把银子花的象淌海水似的!说起来----"凤姐忙接道:"我们王府里也预备过一次。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淅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赵嬷嬷道:"那是谁不知道的?如今还有个俗语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了。如今还有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好势派!独他们家接驾四次,要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粪土,凭世上有的,没有不是堆山积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是顾不得了!"凤姐道:"我常听见我们太爷说,也是这样的。岂有不信的?只是纳罕他家怎么就这样富贵呢?"赵嬷嬷道:"告诉奶奶一句话:也不过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十六回)"
    好厉害的曹雪芹!在此,让两个妇人聊闲天,一个显摆自家如何富有,一个羡慕甄家的巨富,竟捅出了一个惊天的秘密:你现在的皇帝不是给我们曹家定了一个"巨额亏空"的罪名,调进京城问罪吗?其实那些"亏空"也是在伺候你那皇帝老子康熙南巡时"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欠下的!怎么那时不治罪?现在才想起来治罪了?是那么回事吗?蒙谁呀!
    曹雪芹的笔下,贾府还与甄府有着十分密切的经济往来。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开始了浩大的修建大观园工程。为筹建戏班子,派贾蔷等到江南去请聘教习,采买女孩子。议到所需费用时,贾蔷说:"赖爷爷说:竟不用从京带银子去。江南甄家还收着我们五万银子。明日写一封书信会票我们带去,先支三万两,剩二万存着,等置办彩灯花烛并各色帘帐的使用。(十六回)"
    曹雪芹还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中用了近三千字的篇幅描写了贾母接见江南甄家四个女家人。曹雪芹描写这次接见其实就围绕着一个中心,就是贾母与甄家四个女家人议论甄贾宝玉的像貌如何相似,简直就是一个人了。
    只见林之孝家的进来,说"江南甄府里家眷昨日到京,今日进宫朝贺,此刻先遣人来送礼请安。"说着便将礼单送上去。探春接了,看道是:"上用的妆缎蟒缎十二匹。"李纨探春看过,说:"用上等封儿赏他。"因又命人去回了贾母。贾母命人叫李纨、探春、宝钗都过来,将礼物看了。李纨收过一边,吩咐内座上人说:"等太太回来看了再收。"贾母因说:"这甄家又不与别家相同。上等封赏男人。只怕转眼又打发女人来请安,预备下头。"
    好一个"又不与别家相同,"甄家与贾家本来就是一家子嘛!
    一语未了,果然人回:"甄府四个女人来请安。"贾母听了忙命人带进来。那四个人都是四十往上年纪,穿带之物皆比主子不大差别。请安问好毕,贾母便命拿了四个脚踏来。他四人谢了坐,等着宝钗等坐了,方都坐下。贾母便问:"多早晚进京的?"四人忙起身回说:"昨儿进的京,今儿太太带了姑娘进宫请安去了,所以叫女人们来请安,问候姑娘们。"贾母笑问道:"家眷都来了?"四人回说:"老太太和哥儿,两位小姐,并别位太太,都没来,就只太太带了三姑娘来了。"贾母道:"有人家没有?"四人道:"还没有呢。"贾母笑道:"你们大姑娘和二姑娘,这两家,都和我们家甚好。"四人笑道:"正是。每年姑娘们有信回来说,全亏府上照看。"贾母笑道:"什么照看?原是世交,又是老亲,原应当的。你们二姑娘更好,不自尊大,所以我们才走得亲密。"四人笑道:"这是老太太过谦了。"
    好一个"世交!"好一个"老亲!"这不过是曹雪芹使的一个障眼法,其实曹雪芹是在告诉读者,甄家就是贾家。
    贾母又问:"你这哥儿也跟着老太太?"四人回说:"也跟着老太太呢。"贾母道:"几岁了?"又问:"上学不曾?"四人笑说:"今年十三岁。因长得齐整,老太太很疼,自幼淘气异常,天天逃学,老爷太太也不便十分管教。"贾母笑道:"成了我们家的了?你这哥叫什么名字?"四人道:"因老太太当作宝贝一样。他又生得白,老太太便叫作宝玉。"贾母笑向李纨道:"偏也叫个宝玉!"李纨等忙欠身笑道:"从古至今,同时隔代重名的很多。"四人也笑道:"起了这个小名儿之后,我们上下都疑惑,不知那位亲友家也倒象有一个的,只是这十来年没进京来,却记不真了。"贾母笑道:"那就是我的孙子。----人来。"众媳妇丫头答应了一声,走近几步,贾母笑道:"园里把咱们的宝玉叫了来,给这四个管家娘子瞧瞧,比他们的宝玉如何。"
    好一个"今年十三岁!"好一个"老太太很疼!"好一个"淘气异常!"好一个"成了我们家的了。"好一个"偏也叫个宝玉!"甄、贾宝玉本来就是一个人嘛!
    "众媳妇听了忙去了,半刻,围了宝玉进来。四人一见,忙起身笑道:'唬了我们一跳!要是我们不进府来,倘若别处遇见,还只当我们的宝玉后赶着也进了京呢!'一面说,一面都上来拉他的手,问长问短。宝玉也笑问个好。贾母笑道:'比你们的长得如何?'李纨等笑道:'四位妈妈才一说,可知模样儿相仿了。'贾母笑道:'那有这样巧事?大家子孩子们再养的娇嫩,除了脸上有残疾十分丑的,大概看去都是一样齐整,这也没什么怪处。'四人笑道:'如今看来,模样是一样!据老太太说,淘气也一样;我们看来,这位哥却比我们的好些。'贾母忙笑问:'怎么?'四人笑道:'方才我们拉哥儿的手说话,便知道了。若是我们那一位,只说我们糊涂。慢说拉手,他的东西,我们略动一动,也不依。所使唤的人,都是女孩子们……'
    四人未说完,李纨姊妹等禁不住失声笑出来。贾母也笑道:'我们这会子也打发人去见了你们宝玉,若拉他的手,他也自然勉强忍耐着。不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凭他们有什么己刁钻古怪的毛病,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正经,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就是大人溺爱的,也因为他一则生的得人意儿;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还周到,使人见了可爱可怜:背地里所以才纵他一点子。若一味地只管没里没外,不给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四人听了都笑道:'老太太这话正是。虽然我们宝玉淘气古怪,有时见了客,规矩礼数,比在人还有趣,所以无人见了不爱,只说:'为什么还打他?'殊不知他在家里无法无天,大人想不到的偏会说,想不到的偏会行,所以老爷太太恨的无法。就是任性,也是小孩的常情,都还治的过来。第一,天生下来这一刁钻古怪的脾气,如何使得?……
    这里贾母喜得逢人便告诉:也有一个宝玉,也都一般行景。众人都想着天下的世宦大家,同名的这也很多,祖母溺爱孙子也是常事,不是什么罕事,皆不介意。独宝玉是个迂阔呆公子的心性,自为是那四人承悦贾母之词,后至园中去看湘云病去,湘云因说他:'你放心闹罢,先还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如今有了个对子了。闹利害了再打急了,你好逃到南京找那个去。'宝玉道:'那里的慌话,你也信了?偏又有个宝玉了?'湘云道:'怎么列国有个蔺相如,汉朝又有个司马相如呢?'宝玉笑道:'这也罢了,阳货虽同貌却不同名;蔺与司马虽同名,而又不同貌;偏我和他就两样俱同不成?'湘云没了话答对,因笑道:'你只会胡搅,我也不和你分证。有也罢,没也罢,与我无干!'说着,便睡下了。"
    曹雪芹写到这里还没有停笔,他甚至又进一步设计了贾宝玉与甄宝玉相会的梦中梦情节:在这个梦中梦里,甄、贾两个宝玉竟然互称"宝玉"。好一个曹雪芹!分明是在暗示甄、贾宝玉就是一个人。
    "宝玉心中便又疑惑起来:'若说必无?----也似必有;若说必有?----又并无目睹。'心中闷闷,回至房中榻上默默盘算,不觉昏昏睡去。竟到一座花园之内。宝玉咤异道:'除了我们大观园,也竟还有这么一个园子?'正疑惑间,忽然那边来了几个女孩儿,都是丫鬟,宝玉又咤异道:'除了鸳鸯、袭人、平儿之外,也竟还有这一干人?只见那些丫鬟笑道:'宝玉怎么跑到这里来?'宝玉只当是说他,忙来陪笑说道,因我偶步到此,不知是那位世交的花园?姐姐们也带我逛逛。众丫鬟都笑道,原来你不是咱们家的宝玉!他生的也还干净,嘴儿也倒乖觉。
    宝玉听了,忙道:'姐姐们这里,也竟还有个宝玉?'丫鬟们忙道:'宝玉二字,我们家是奉老太太、太太之命,为保佑他延年消灾,我们叫他,他听见喜欢;你是那里远方来的小厮,也乱叫起来!仔细你的臭肉,不打烂你的!'又一个丫鬟笑道:'咱们快走罢,别叫宝玉看见。'又说:'同这臭小子说了话,把咱们熏臭了!'说着一径去了。
    宝玉纳闷道:'从来没有人如此荼毒我,他们如何竟这样的?莫不真也有我这样一个人不成?'一面想,一面顺步早到了一个院内。宝玉咤异道:'除了怡红院,也竟还有这么一个院落?'忽上了一个台阶,进入屋内,只见榻上有一个人卧着,那边有几个女儿做针线,或有嬉笑玩耍的。只见榻上那个少年叹了一声,一个丫环笑问道:'宝玉,你不睡,又叹什么?想必为你妹妹病了,你又胡愁乱恨呢。'宝玉听说心下也便吃惊,只见榻上少年说道:'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我只不信。我才做了一个梦,梦中到了一个花园子里头,遇见几个姐姐,都叫我臭小厮,不理我。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往哪里去了!'宝玉听说。忙说道:'我因找宝玉来到这里,原来你就是宝玉?'榻上的忙下来拉住,笑道:'原来你就是宝玉!这可不是梦里了?'宝玉道:'这如何是梦?真而又真的!'一语未了,只见人来说:'老爷叫宝玉。'吓得二人皆慌了。一个宝玉就走,一个便忙叫:'宝玉快回来!宝玉快回来!'袭人在旁听他梦中自唤,忙推醒他(五十六回)。"
    曹雪芹用了这么大的篇幅,写一个甄府,一个甄宝玉,甚至还设计了贾宝玉与甄宝玉相会的梦中之梦。不厌其烦地在说他们是多么地相象。"若说必无?----也似必有;若说必有?----又并无目睹。"的意思是:"如果说一定没有姓名容貌都一样的人?----也好象有确实有这样的;如果说一定有这样的?又并没有亲眼看到。曹雪芹让贾宝玉这样想的目的,就是说:没有亲眼看到,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曹雪芹似乎在肯定:世上有姓名容貌都相同的人,实际上在肯定甄、贾宝玉就是一个人,甄宝玉就是贾宝玉;那么甄府就是贾府;后面又写了甄府的获罪。甄府获罪,就暗示了贾府获罪的结局。
    贾敬死后,曹雪芹又通过贾珍的口说出了甄府与贾府的密切经济往来:
    "昨日出殡后,有江南甄家送来的吊祭银五百两,未曾交到库上去……(六十四回)"
    尤氏正欲往王夫人处去,跟从的老嬷嬷悄悄的道:"回奶奶且别往上屋里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恐怕不便。"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你们老爷说:看见抄报上,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老嬷嬷道:"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贾母正歪在榻上,王夫人正说甄家因何获罪,如今抄没了家产,来京治罪等。贾母听了,心中甚不自在。……贾母叹道:"咱们别管人家的事,且商量着咱们八月十五赏月是正经。"(七十五回)
    曹雪芹这样设计用意何在?"假作真来真亦假"。曹雪芹无法正面真实地写出贾府的获罪败落,只好用写甄府与贾府是"老亲,"写甄府与贾府密切的经济关系,写"独他们家接驾四次",写甄宝玉与贾宝玉的酷似,写甄府的获罪,暗示贾府的结局也是获罪"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曹雪芹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暗暗影射了自己的家族----曾经显赫一时的江宁织造曹家和它的败落结局。
    在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里,为贾府写了一个彻底败落的提纲:"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高鹗续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从根本上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曹雪芹设计的贾府在败落之前,是有很多征兆的,如贾敬的暴亡,暗示了贾府因"党附诸王"事发,贾敬惧罪而死。对于贾敬的暴死意味着什么,贾赦是十分清楚的,面对家族所处的险恶形势,为保平安,他必须采取补求措施,他还要到处寻找门路,避免祸事的降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此是用了不少描述的笔墨透露出来,只是这些笔墨是隐涵在贾琏偷娶尤二姐和发嫁尤三姐的叙述之中,虽然这样写非常隐蔽,但如果仔细阅读分析,是仍然不难看出其不同寻常之处的:
    "只见隆儿又来了,说:"老爷有事,是件机密大事,要二爷往平安州去。不过三五日就起身,来回也得半月功夫。今儿不能来了。"
    "至次日午后,贾琏方来了。尤二姐因劝他说:"既有正事,何必忙忙又来,千万别为我误事。"贾琏道:"也没甚事,只是偏偏的又出来了一件远差。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月工夫才来。"
    "是日一早出城,就奔平安大道,晓行夜住,渴饮饥餐。"
    "且说贾琏一日到了平安州,见了节度,完了公事。因又嘱他十月前后务要还来一次,贾琏领命。(六十六回)"
    "贾琏起身去后,偏值平安节度巡边在外,约一个月方回。贾琏未得确信,只得住在下处等候,及至回来相见,将事办妥,回程已是将两个月的限了。(六十八回)"
    "那贾琏一日事毕回来,……来见贾赦与邢夫人,将所完之事回明。贾赦十分欢喜,说他中用,赏了他一百两银子,又将房中一个十七岁的丫环名唤秋桐者,赏他为妾。贾琏叩头领去,喜之不尽。(六十九回)"
    曹雪芹设计的贾赦让贾琏去"平安州"办的是件什么"机密大事"?"平安州"又指的是什么?曹雪芹故意不说出来。然而,曹雪芹在连续三回中既对此作了详细的描述,又不说出是件什么样的机密大事,用意是十分明显的:这件机密大事可能关系到贾府的的生死存亡。曹雪芹在书中确实是不能说出口的。曹雪芹又用"平安州",暗示贾赦要保贾府平安之意,贾赦对贾琏又是赏银,又是赏妾。起码说明贾赦认为贾琏确实办好了这件机密大事。可结果却未必是这样!这确实又是曹雪芹设计的一个谜!高鹗对曹雪芹设计的贾赦派贾琏去平安州也是非常敏感的。在续书中就有了"聪马使弹赅平安州"一回。不过高鹗对此的设计是贾赦"交接外官"又是亲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贾府为保平安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八十回之后,贾府败落的结局,迅速而不可避免地到来了。曹雪芹在"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让王熙凤说的一个笑话,对此做了预示:
    "一家子也是过正月节,合家赏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媳妇、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里搭拉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姨表孙女、姑表孙女……嗳哟哟,真好热闹!"众人听他说着,已经笑了,都说:"听数贫嘴,又不知编派那一个呢。"尤氏笑道:"你要招我,我可撕你的嘴。"凤姐儿起身拍手笑道:"人家费力说,你们混闹,我就不说了。"贾母笑道:"你说你说,底下怎么样?"凤姐儿想了一想,笑道:"底下就团团的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就散了。"众人见他正言厉色的说了,别无他话,都怔怔的还等着下话,只觉得冰冷无味。史湘云看了他半日。凤姐儿笑道:"再说一个过正月节的。几个人抬着个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报怨卖炮的扞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湘云道:"难道他本人没听见响?"凤姐儿道:"这本人是聋子。"众人听说,一回想,不觉一齐失声大笑起来。又想着先前那个没说完的,问他:、先一个怎么样?也该说完。"凤姐将桌子一拍,说道:"好罗嗦,到了第二日是十六日,年也完了,节也完了,我看着人忙着收拾东西还闹不清,那里还知道底下的事了。"众人听说,复又笑将起来。凤姐儿笑道:"外头已经四更,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五十四回)?"
    曹雪芹借王熙凤之口,说了一个"冰冷无味"的笑话。而在王熙凤在说的这个"冰冷无味"的笑话中,却隐涵了贾府运败时乖,败落的"冰冷"结局。贾府一大家子人如同一棵大树倒了,猢狲散了。而曹雪芹笔下,贾府树倒猢狲散结局,又象是"聋子放炮仗"一样,迅雷不及掩耳地到来了。所以曹雪芹又借王熙凤的口,以"聋子放炮仗"来暗示贾府"……家业凋零,……金银散尽……"的悲剧结局到来的迅速和惊心动魄。
    尤氏没有说完的笑话:"一家子养了四个儿子,大儿子只一个眼睛;二儿子只一个耳朵;三儿子只一个鼻子眼;四儿子倒都齐备,偏又是个哑叭。(七十六回)"从来没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其实这个没有说完的笑话暗示:贾府在封建帝王治罪之前,已经是个半瞎、半聋、还有半口气、有嘴也不能说话,不能为自己辨解的哑叭了。
    贾府的败落很可能是由于一个偶然的事情引发的,但是在事件的偶然性中却孕育着必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设计的很多事件,起因都是非常偶然的,但在看似偶然的事件起因中却孕育着必然的因素。
    如贾母禁赌事件的起因,竟然是由于赵姨娘向贾政为自己的儿子贾环讨彩霞为妾引起的。贾府的丫环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放出去,由自家寻夫结婚。赵姨娘想让自己的丫环彩霞给贾环做妾,将来自己也多个膀臂。赵姨娘与贾政说这个事,贾政说自己已经看好了两个丫环,将来一个给宝玉,一个给贾环。丫环鹊儿听到贾政提到宝玉二字,误以为是赵姨娘又说宝玉的坏话,于是跑到怡红院通风报信,宝玉及众丫环以为明天贾政要问宝玉的功课,宝玉一晚上都"不自在",着了慌。这时,突然两个丫环"从后房门跑进来,口内喊说:不好了!一个人打墙上跳下来了(七十三回)!"晴雯为让宝玉"脱此难",马上利用这个事,大肆宣传宝玉"吓病了"。贾母知道后,细问原由,探春又说出奴仆中有婆子开局设赌。于是贾母大怒,把三个大头家撵出去。其中被撵的就有迎春的奶妈子。
    再如王夫人发起的抄检大观园,起因是绣春囊事件。迎春的大丫环司棋,与自己的姑舅弟弟潘又安在大观园苟合,被鸳鸯无意发现,二人慌乱之中,丢下了一个绣春囊。贾母的丫环傻大姐捡到了绣春囊,又被邢夫人发现,派王善保家的给王夫人送去。于是,贾府的女主人们为了遮丑,以"丢了一件要紧的东西,……恐怕有丫头们偷了,所以大家都查一查,去疑儿"为名,在大观园中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扫黄和清洗整顿行动。曹雪芹通过探春的话,把这个事件与甄府被抄,"调取进京治罪"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
    此前,还曾发生了司棋大闹大观园伙房事件。司棋因一碗鸡蛋羹,与柳嫂子发生了矛盾,竟然到大观园的伙房喝命小丫头子动手,小丫头子们"七手八脚抢上去,一顿乱翻乱掷。"柳嫂子后来"蒸了一碗鸡蛋羹,令人送去。司棋全泼了地下(六十一回)。"
    这几件事都是起因于迎春身边的奴仆。这当然都与迎春懦弱的性格有着必然的联系。曹雪芹这样的写法似乎在说明一个问题,即在偶然发生的事件中孕育着某种必然的因素。联系到曹雪芹的家族的败落,清雍正六年,曹家因"搔扰驿站"和"巨额亏空"的罪名,而"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曹家获罪败落的真正原因,难道仅仅是"搔扰驿站"和"巨额亏空"吗?难道不是与曹家在清康熙年间与废太子过从太密,而雍正六年和乾隆初年,又发现了曹家与废太子之间的某些对封建帝王构成威胁的证据,从而对曹家进行了残酷的打击吗?对贾府治罪的罪名不过为了稳定政局、隐瞒真相的一种手段,随意给扣了一个罪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可能具体地写出贾府败落的真正原因,曹雪芹只能让读者从《红楼梦》中的某些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中去体会贾府最终结局的真正原因,以及结局的具体形态。
    曹雪芹笔下的贾府就是一个专制封建的小社会,贾母的就如同一个皇帝。一家人都敬着她、哄着她、瞒骗她。凭她再怎么精明,也就如同一个瞎子、聋子。在这样的状态下,这个家族的悲剧迟早会到来,一个家族的悲剧不正是一个民族悲剧的缩影吗?
    根据曹雪芹八十回《红楼梦》的描述,以及目前已知的红学研究成果,可以作出一些推断:《红楼梦》八十回以后贾府的获罪败落,到来之迅速,速度之快,肯定是迅雷不及掩耳。
    八十回以后的内容应当是怎样的呢?贾府中的女儿的悲剧结局究竟是怎样的?首先是探春出嫁到也是王公贵族之家;紧接着是元春的死于非命;探春的夫家获罪被流放,"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随夫家流放而去;然后,就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同时获罪,"一损俱损",迅速败落。由于贾府的败落,迎春在孙家被折磨致死;然后,就开始了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众女儿的悲剧。曹雪芹为探春作的"南柯子"柳絮词的上阕:"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暗示了众女儿各自流落漂零的命运;然后,又以宝玉续的下阕:"落去君休惜,归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七十回)"暗示了宝玉在经过一年的牢狱生活后,有可能与个别女儿再见面。而这已经是相隔一年的时间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