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有一组春灯谜,其中有薛宝钗的灯谜《竹夫人》(据程本):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一般都认为此谜(包括宝玉的《镜谜》)为后人补作,而非曹雪芹原作。原因是:庚辰本的此组灯谜止于惜春的《海灯谜》,并有脂批: 此后破失,俟再补。 暂记宝钗制谜云:......(即《更香谜》) 此回未补成而芹逝矣。叹叹! 根据此批语曹雪芹不可能补作缺失的谜语了,所以宝钗、宝玉之谜定为后人所补作。 但是伪作尚有许多疑点,特别《竹夫人谜》疑点更多。例如:竹夫人为暑热时节人们抱着睡眠取凉的竹器,因而是一种亵物,文人墨客在吟咏此物时,常用一些淫秽的词句。薛宝钗在《红楼梦》一书中的形象,是一位冰清玉洁、恪守女规、知书守礼的大家闺秀,伪作者怎能用这一亵物为她造谜呢?伪作者的理智能欠缺到如此地步么?谜的首句"有眼无珠腹内空",用于宝钗可说是对她的污蔑。宝钗学识渊博,常受到称赞、其灵性不亚于黛玉、其识见不让须眉,怎能说她"有眼无珠腹内空" 呢?补作者能这样胡说么?谜的二、三、及末句似与她与宝玉的"金玉良缘"关系,因为对此谜有批语:"此宝钗金玉成空。"但宝玉心目中只有一个黛玉,对宝钗并无好感,称不上"喜相逢";二人虽结连理,但在宝玉心灵深处,黛玉的阴影挥之不去,因此他对宝钗难有真正的"恩爱";我国民俗常称一冬为一年,这是因为一年四季至冬而结束。宝玉与宝钗成婚至其弃宝钗而出家,已历数年,并非不到一年,因此不能称为"夫妻不到冬"。由此看来这首谜与宝钗对不上号,伪作者不可能如此无知。笔者认为,这首谜应是曹雪芹的真作。那么曹雪芹为什么写出与宝钗如此不沾边的谜呢?原来这首谜并非写宝钗而是写尤二姐!怎样知道写尤二姐呢?我们应注意第三句的"梧桐叶落"四个字:这四个字当然是为表出秋天。但是要表出秋天的事物和方法很多,作者为什么要用"梧桐叶落"来表达?笔者认为,其用意是要点出"秋桐"二字来!有了"秋桐"二字,尤二姐就浮出水面了。秋桐就是贾赦赏给贾琏的那个小妾(第六十九回),她是凤姐借刀杀人治死尤二姐的刀子。借着秋桐就点出此谜与尤二姐有关了。 这首谜如果指尤二姐就容易解释了:第一句"有眼无珠腹内空"对尤二姐来说就完全符合,她贪图贾府富贵,甘愿为贾琏作妾,却看不到凤姐的厉害,最后被迫自杀;尤二姐(连同其母及尤三姐)来到贾府与贾琏"喜相逢"是因贾敬之死,时为初夏,正是荷苞出水的季节,"荷花出水喜相逢"即指这一点;尤二姐与贾琏结缡至其吞金自杀为时不到一年,应是"恩爱夫妻不到冬"之所指。由此可见,除了曹雪芹外,任何人都不可能、也不会写出这一寓义深邃之谜的。 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可以肯定《竹夫人谜》为曹雪芹的作品。那么我们应怎样解释庚辰本上述批语?曹雪芹死后怎能去补作书中破失的谜语呢? 《红楼梦》是一部反清与悼明之亡的犯清朝大禁的小说〔注一〕,作者写作这部小说时,又值文字狱高潮时期,所以他必须采取脂批所指点的"云龙雾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面傅粉""空谷传声""烘云托月"等等特殊笔法来表达这一犯大禁的义旨。将这部小说写成一部假的自传以作掩护,而借其中虚构的人、与事、与物,借着大量的诗词曲赋谜语等等,将其义旨隐藏于其中,实是一个好办法。所以《红楼梦》的表面文章,似真实假;似实而虚,作者运用其妙造自然之笔,使人看不出书中有犯禁的内容来。那么其批语的性质与手法也就可想而知了。批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误导读者以为《红楼梦》是作者的自叙传,使人不往深处着想;另一重要作用,是用上述特殊笔法暗暗指点这部书的真正义旨。例如:第七回对"秦"字有批语:"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对明亡清兴就指点得够清楚的了〔注二〕;程本第十七回对贾蔷有一长批:"孙策以天下为三分,......"〔注三〕;第一回对香菱有四条批语,将她与诸葛武侯、岳武穆相提并论,其悼明之亡的用意也是很清楚的〔注四〕。当然,类似这样的批语不能写得太多,否则是危险的。批语中还有大量无关紧要的批语,起到将水搅混的作用,以掩护有关真正义旨的批语,等等。所以我们对待脂批不能太认真了,以为批语句句都是真实,因而依据批语去研究作者及其家族的情况、推测批书人为谁,十二钗究竟有多少人,等等,实在上当非浅。笔者认为,脂砚斋、畸笏叟有无其人,批语透露曹雪芹的逝世是否真实,都很值得怀疑。作者对自己这部犯大禁的书,在当时危险情况下,为了安全起见什么花招都可能使出来。 当然,《红楼梦》书文中也有大量隐语廋词与象征性的东西,用以表达其根本义旨。例如宝玉衔玉而生,玉上有词意通达的字迹,还有现成的穿眼,只有傻子才会相信这是真事。我们已知口内衔玉是暗指一个"国"字,再借宝玉为"混世魔王"、"绛洞花王"等,说明口内的"玉"是个"王",于是就成为文字改革前简写的口内加王的国字了(口内加王的国字在清代手抄本是很常见的)。类似情况不能一一列举。 批语既然点出"金玉"二字,可见《竹夫人谜》应与"金玉良缘"有关。现在我们已知此谜是虚指宝钗而实指尤二姐,所以这个"金玉良缘"不是宝钗的"金玉良缘",而是尤二姐的"金玉良缘",当然就是她与贾琏的"金玉良缘"了。那么贾琏为什么也是"金"(即满清)? 如上所述,《红楼梦》是一部反清悼明的小说,具体说,是用特殊形式、特殊方法与笔法来表达明亡清兴的一些稗官野史,所以红楼人物在这些历史事件的表演中,非清即明、非满即汉。以书中所虚构的贾府为例,其中即明清满汉交错。清灭明前,其国都在盛京,即今之沈阳,其位置在明朝国都北京之东,所以作者常以东暗指清朝;以西暗指明朝。贾府分为宁、荣两府,宁府居东,荣府居西,在京城及其金陵老宅都是如此,即是以宁府代表清朝;以荣府代表明朝的缘故。曹雪芹祖父曹寅爱用"西"字。例如:他有轩名西轩;有亭名西亭;有池名西池;有园名西园;有堂名西堂;有集名《西农集》;并自称为"西行扫花行者",等等。这都表明他不忘自己祖国的意思。当书中提到"西"字时,脂砚斋也常提出令作者堕泪、令作者酸鼻等批语,就可得到解释了。然而荣府又有东、西之分:贾赦居荣府东院,当黛玉初入贾府(入的是荣府),由邢夫人带领她去拜见贾赦,所走路线清楚地说明这一点。那么在荣府,贾赦应代表清;贾母贾政才是真正代表明朝(已亡的明朝)。如此一来就可解释《红楼梦》的一个问题:贾赦只有贾琏一个儿子,家中人手不足,为什么却让贾琏(连同凤姐)到贾政家去当内、外管家?笔者认为,这是隐指清朝入关,明朝灭亡,华夏由清朝统治、管理的意思。由此看来,贾赦应代表入主华夏后的清朝;宁府代表入关前的清朝。 根据上述情况,贾琏当然属于"金",尤二姐当然属于"玉"。他俩的"金玉良缘"是如何表达的呢?作者用尤二姐吞金自杀,表出"金"来;贾琏初会尤二姐,投给尤二姐一块汉玉九龙佩,以点出"玉"来。贾琏为"金"为什么有"玉"呢?原来这是表明"玉"(华夏)已成为"金"(满清)的囊中物了。又所谓"汉玉九龙玉佩",当指龙生九子不成龙这一俗传,其实是说那些成就"金玉良缘"的汉人都是龙的不肖子孙(汉人常以"龙"的传人自居)。《竹夫人》这首春灯谜是借尤二姐甘为贾琏作妾,讽讥那些为功名利禄、为荣华富贵而抛弃自己的"根",乐意成就"金玉良缘"投入满清怀抱的汉人。并警告尤二姐的结局就是他们的结局! 贾琏与尤二姐的夫妻关系既然是"金玉良缘",那么他与凤姐的夫妻关系也就是"金玉良缘"了。不过凤姐是代表那些在清朝当了大官并握有实权的汉人。即使这样的汉人日子也不好过。第七回"贾琏戏熙凤",贾琏对凤姐白昼宣淫,不避下人,这是为表出,即使有权有势的汉人大官也被满清视同贱妓。凤姐临终时,除平儿一人外,处于无人过问的凄凉境地,因而就可解释尤二姐鬼魂出现,不但不向凤姐索命,反而安慰与同情凤姐(第一百十三回),这是为表明他们同是"金玉良缘"的受害者。邢夫人与贾赦当然也是"金玉良缘",她所代表的是那些在清朝有职无权,为"金玉良缘"装潢门面的汉人大官。由于宁府代表入关前的清朝,尤氏与贾珍的"金玉良缘"应代表那些入旗的汉人。第七十六回尤氏讲笑话,不过只开了个头: 一家子养了四个儿子:大儿子只一个眼睛;二儿子只一个耳朵;三儿子只一个鼻子眼;四儿子倒都齐全,偏又是个哑巴。 这个有头无尾的笑话,是讽讥那些自觉比关内汉人高一等的入旗的汉人,说他们不过是半个满人而已。第个四儿子虽都齐全,但却是残疾的人,因而也不是一个完整的满人。第七十五回,尤氏在窗外窥听贾珍与一班纨绔在屋内吃酒赌博。邢大舅赌输了没好气,嗔骂娈童们只巴结赢家而不来服侍他这输家,旁边就有人说:"舅太爷虽然输了,输的不过是银子钱,并没有输掉了鸡巴,怎就不理他了?"这粗话其实是针对尤氏说的(不然为什么让尤氏听到)。这粗话的意思是说:明清两国之间的战争,明朝虽然输了、灭亡了,但是华夏种族依然强大,并没有灭种(用生殖器代指一个民族的种是恰当的),你们(以尤氏作代表)原本是华夏人,为什么入了旗就对本民族冷淡、疏远了呢?由此可看出曹雪芹运用隐语廋词的登峰造极!我们能以看待一般小说的眼光去看待《红楼梦》么? 为了表达某种政治隐意,书中还有一奇异的"金玉良缘",是针对汉族文人名士而发的,那就是黛玉与湘云的"金玉良缘"。第二十一回有一段文字,写黛玉与湘云同床而眠。湘云腕戴两个金镯子。这事明显不合理:金镯重而凉,女人睡觉前都将其褪下来,怎能戴着睡眠呢?笔者认为,这是为点出"金"来(湘云与宝钗都属于" 金"〔注五〕);黛玉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对此有批语:"写黛玉身份。"黛玉睡眠裹着杏子红绫被表现什么身份?原来杏红、杏黄只有皇帝或其后妃才能使用的一种颜色,黛玉裹着杏红色的绫被,说明她是湘云(即"金")的后妃了,也就是说成就"金玉良缘"了。湘、黛成就"金玉良缘"的用意,写于第二十二回:大观园搭起小戏台唱戏,戏后凤姐指着一个小戏子说:"这个孩子扮上活象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众人都看出小戏子象黛玉,但害怕得罪黛玉都不敢说出来,而是由湘云捅破的。这件等闲小事却有大内涵,这表明湘云拿黛玉作戏子!能够当上"金"的戏子为清朝皇帝寻开心的,只有那些为清朝歌功颂德的汉族文人名士了,所以这个角色只好由黛玉来担当。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纪晓岚与乾隆皇帝之间的逸事,纪晓岚就属于这样的角色。当凤姐说小戏子象某一个人时,有如下文字: 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 如此平淡的几句话,谁会料到其中有重大隐寓?这几句话所含的意思为:"金"(宝钗)知道"玉"(黛玉)是"金"(湘云)的戏子,但不肯说出来;"玉"(宝玉)知道"玉"(黛玉)是"金"(湘云)的戏子,但不敢说。作者利用这两"金"(宝钗湘云)、两"玉"(宝玉黛玉)最终表达出:满清皇帝知道汉族文人名士是自己的戏子,但不说出来;汉族文人名士知道自己是满清皇帝的戏子,但不敢说。我们不能不赞佩隐语大师曹雪芹用笔的巧妙,几人能看得出识得透!由此可使我们体会到"解味"《红楼梦》之难,这是由于曹雪芹无与伦比的运用隐语廋词的天才,使我们招架不住的缘故。 由以上关于"金玉良缘"的讨论来看,《红楼梦》所谓的"金玉良缘"是在书中深深埋藏着的,是指那些为了功名利禄、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忘记自己祖国,并全心全意投靠满清,为满清统治中国服务的汉人。至于书中表面上的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那只不过是欺骗人的假招牌而已。——这符合第十二回关于风月宝镜正面为假;背面为真的叙述,也符合脂批要读者"深入腠里"、要看书的背面,不要看正面,方是会看这一提示。 根据拙文红楼人物影射中关于凤姐的影射〔注六〕,曾指出她影射南明的福王。本文又提出她与贾琏有"金玉良缘"的关系,岂不矛盾?但是我们应知道,红楼人物都是虚构的,是为了表演明亡清兴一段历史的人物与历史事件。在作者笔下,红楼人物影射的角色绝非固定不变,而是逢场作戏,根据需要担当起各式各样的角色。特别是,某一红楼人物在这件事上扮演正面角色,在另一件事上却扮演反面角色;在某件事上担当清朝的人,在其它事上却担当明朝的人;书中表现不佳的人物,却与赫赫有名的人物有关,——例如贾蔷与史可法有关;精明强干的凤姐,却影射昏庸无能的福王;宝钗为贤女形象、湘云天真直爽,深得人们喜爱,但在书中却主要代表清朝;惜春、迎春都影射明王室的人〔注六〕,但惜春出自宁府、迎春出自贾赦家;红楼人物只扮演一个角色的人很少,多数都扮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等等。作者如此写法,是为规避文网的缘故,因为人们难以意识到这一情况。脂批所提到的《红楼梦》的种种写作秘法,恐怕这也是重要的一种。曹雪芹自称《红楼梦》是"游戏笔墨",是"满纸荒唐言",当指这种非常特殊的影射而言的。如果我们以读一般小说的心态去读《红楼梦》,那么就不会看懂这部书了,也就枉费作者的苦心了。 〔注一〕见拙文《从一条脂砚斋批语看〈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学术研究2006.7.2) 〔注二〕同〔注一〕 〔注三〕同〔注一〕 〔注四〕见拙文《〈红楼梦〉人物影射》中的迎春的影射(学术研究2007.2.6) 〔注五〕见拙文《薛宝钗史湘云不属于金陵十二钗》(学术研究2006.10.30) 〔注六〕见拙文惜春的影射(学术研究2007.3.3);迎春的影射见〔注四〕 原载:红楼艺苑 原载:红楼艺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