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红搂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它全面而典型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内容和生活,以很强的说服力预示了封建阶级必然灭亡的一种历史趋势,还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人们称它是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中有几百个不同类型的人物:上至皇妃、亲王,下至小姐、丫环、侍女等等,无所不有。在这数百个人物当中,“金陵十二钗”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金陵十二钗到底指的是哪些人,最主要的特征有哪些,他们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红楼梦》中人物的确是人们最感兴趣又比较集中的话题。《红楼梦》中的人物就像生活在我们周围一样。在“红学”史上有个小故事,说一派是“尊钗抑林”,另一派是“尊林抑钗”,由于两派意见不合而“几挥老拳”,为了保卫自己喜爱的人物,几乎到了挥动拳头、打了起来的地步。说明文艺作品里创作的人物深深地搅动了读者的心情。 作者为了使分散的内容和众多的人物能清晰地表现出来,在小说结构上,把开头的概括介绍和具体精细的日常生活描写有力地精密结合起来,前五回从不同角度对贾府作了总体而概括的介绍,通过冷子兴的闲谈和林黛玉进府,作者勾勒了贾府的现状。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大虚幻境,作者预示了众多女子的命运和贾府的衰亡。第五回写贾宝玉身入太虚幻境,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到一个配殿,里面有“薄命司”三个字,他翻开箱子发现正册十二钗:有林黛玉、薛宝钗(二人判词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她俩是十二钗里领衔的、冠首人物。还有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命归。)、应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卓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巧姐(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史香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秦可卿(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李纨(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还有又副册,里面有袭人(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晴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香菱(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菱返故乡。)等,她们也应属于十二钗人物,但确指的是以上的十二名贵族女性。 “十二钗”从家庭血统来看,是怎样一种关系呢?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有一简明人物表,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把握这十二人的关系。 其中宁国府有二人:惜春(贾珍妹妹)、秦可卿(贾蓉的妻子);属于荣国府贾赦一支的有三人:迎春、熙凤、巧姐;属于荣国府贾政一支的也是三人:李纨(贾珠寡妻)、元春、探春。元春是正出,王夫人所生。探春是庶出,赵姨娘所生。 还有姑表妹林黛玉、姨表妹薛宝钗,以及史老太君的侄孙女史湘云;另有一位妙玉,她跟贾府没有什么牵连的关系,但书中交待她也是出身官宦人家的小姐,是带发修行的。 十二钗从另一角度看,她们可以代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贾家有元、迎、探、惜春;史家有史湘云;王家有王熙凤;薛家有薛宝钗。除贾、史、王、薛家外,就是黛玉和妙玉。以上说的是构成关系。下面对比较重要的人物做一些介绍: 先看贾府的“四春”:元、迎、探、惜。 元春很显贵,是皇妃。她曾为贾府带来很多繁华、兴盛的时光,但这繁华、热闹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的辛酸。看“省亲”一幕就清楚了。说不尽的风流富贵太平景象,背后却哭声不断,默默无言以对,就像元春自己说的“虽然是富贵已极,但骨肉离散终无意趣”。元春的显贵是用骨肉离散作为代价的。作家把元春归为“薄命司”是一悲剧。 迎春懦弱逆来顺受。她被贾赦嫁给了中山狼式的孙绍祖,不到一年就被折磨而死。她是姐妹里结束生命最早的一个。 探春精明、视见过人,才志不凡。因她是庶出而非常“自尊”。“探春理家”是一个重要的情节中,从中可以看出她要兴利除弊,开源节流,她想挽回这个家族的败落,但是不可能,无济于事了。探春本人也在家族败落中舍门远嫁,像断了线的风筝一去不回了。 惜春最小,她从三个姐姐的命运当中,从宁国府那污浊的环境里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出家为尼。但她命运并不比姐姐更好,在清冷孤寂当中度过了一生。 四姐妹命运就如脂砚斋所评说的那样“原来应该深深叹惜”。 薛宝钗被称为“冷美人”,她的性格基本是“冷”。她给人总的印象是“罕言寡语,藏于首浊”。打扮的很肃静,她的住处也很肃雅。她专门服一种药叫“冷香丸”,“冷香丸”以冷治热,她经常用一种封建规范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不能说薛宝钗没有感情,但她那是很自觉地压抑、隐藏着这份情感。因为在那样一个社会条件下婚姻不可能是爱情的结果,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的,所以宝钗经常用这一规范来修养自己,而且用它来规范别人,如经常劝宝玉要留心仕途,要读书上进,引起了宝玉的反感。“这清净女儿,怎么染禄蠢之气。”尤其在金钏投井、尤三姐自刎等情节更可以看到宝钗的狠毒,表现出了冷漠,有时甚至到了冷酷的程度。“姑妈是一个慈善的人,我总是这样想……依我看也许是站在井前赏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呢……就算她生气跳了井也不过是糊涂人,死了也没什么可惜!”“话虽这么说,可我到底心不安。姨妈也不必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送葬,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我们从这些地方看宝钗这一“冷美人”,她怎么能得到宝玉那颗赤子之心。宝钗的最后只能在清冷、孤寂中守活寡,宝玉撒手出家,她只能孤寂抱恨终身,所以宝钗的曲子叫“终身误”。把个美好的前程都躭误了。 表现相反的是林黛玉,与薛宝钗在思想倾向上是相对的。她跟宝玉间的感情是很真挚的,也很珍惜。不仅珍惜还要从宝玉那里得到印证。但在那样一个社会条件下,她不可能直接表白这一感情,总是用试探、猜忌的方式来试探。这就形成了她那曲折、抑郁的个性。一旦黛玉知道宝玉只器重自己之后,按说应该放心了,但她还是感到这种爱情不会开花结果,因为在那样社会条件下,父母双亡,无人主张,而且自己病已成势,也不能久持,所以她觉得前途暗淡,抑郁沉重感情日盛一日。他的孤高是对那世俗的蔑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但尽管这样,她抱着一种“只本洁来还洁去”这样的宗旨。她跟宝玉之间的爱情就像曲子里所讲“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镜花、水月是不可能结成婚姻的。但尽管这样,林黛玉很挚着,是一种生死不渝的感情。从这一点上来看,林黛玉要保持了做人原则和个性尊严,她用“木石姻缘”、生死不愈的感情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也正因为这样,林黛玉流不尽的眼泪,方是我们了解她的思想性格的切入点。也是从这里确立了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第一主人公的地位。从现在看她的价值观念同薛宝钗是不一样的,林黛玉这一人物更加可取,她的悲剧更令人同情。 王熙凤,“凤辣子”这是《红楼梦》里写的非常成功的人物之一。“凤辣子”同李纨不一样,虽然都是儿媳妇,李纨是清心寡欲,凤姐是利欲熏心。辣子之“辣”首先表现的是杀伐果断,有所威振令行。王熙凤既是荣国府的当家奶奶,又协理着宁国府。在荣国府里她的才干、魄力得到了一定的表现。她的才干、魄力跟她对权欲、金钱的追求是结合在一起的。她放债、收息,营私舞弊,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还有借剑杀人逼死尤二姐。由此可看出只要危害她个人地位、利益时就不择手段,下狠心,下毒手。也正因为这样,凤姐这个人物处在了贾府的焦点上,好像是冰山上的一只雌凤,一旦冰山融化,这个人也就完结了。最后凤姐在贾府败落当中,也就心熬力竭,四面树敌,众叛亲离,“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结局。凤姐的悲剧有其必然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咎由自取。 十二钗都是悲剧结局,不管她们性格有怎样的差别,也不管她们遭遇命运怎么样,最后都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作家对这些年轻女子有不同程度的同情,对在她们身上,她们的品行、气质、才能表现出了许多美好的东西。在男权社会的条件下,一切美的东西,生命、青春都被毁灭了。所以从十二钗的概括中可看出,正如作家讲的那样“千红一哭”“万界同悲”。 这前五回清晰地设下了贾府鸟瞰图,为全书的发展作了多方面的铺垫。特别是在作者原稿后半部散佚的情况下,它为研究作者的原定构思提供了重要线索、资料。 贾宝玉在太虚幻境听到了《红楼梦曲十二支》,还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这曲与词虽各有侧重,但是相辅相成的。十二支曲子前有【引子】、后有【收尾】,构成一组具有特色的悲剧抒情诗。曲名是由作者杜撰的,它像曲牌,又是对内容的概括和提示。曲子的感情饱满,叙述的角度自如,咏唱了金陵十二钗的身世、性格和悲剧命运。这十二支曲子是:【终身误】【枉凝眉】【恨无常】【分骨肉】【乐中悲】【世难容】【喜冤家】【虚花悟】【聪明累】 【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它分别介绍咏叹了薛宝钗、林黛玉、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史湘云、妙玉、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的命运和结局,并对她们的不幸遭遇十分同情和叹惜。它所概括的预言内容贯穿全书始终,这十二钗随着家族的衰亡,最后一一毁灭。从这一角度看,我们说这也是曹雪芹为这组女儿们所唱的挽歌。 这组曲子在作者主体构思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红楼梦》中的诗词都写得很好,但那些诗词大多是作者以作品中主人公的心态来写的,它要打上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命运等方面的烙印。而这十二支曲子完全是以曹雪芹自己的立场来写的。历来对这组曲子都有一些特殊的评价,何其芳说,《红楼梦》中很多诗词里面,还是这组曲子写的最好。下面简要介绍分析有代表性的四支曲子。 《红楼梦》成功地描写了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终身误】【枉凝眉】这两支曲子,婉转缠绵地唱出了这一悲剧。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终身误”,意为误了终身。此曲以贾宝玉的口气,唱出了宝玉与宝钗的婚姻悲剧。曲子运用一一对照的手法,写宝玉在“金玉良姻”与“木石前盟”两种对立的婚姻中所作的选择:写宝玉婚后念念不忘已死去的林黛玉;写宝钗婚后的冷落和难堪。 开头两句是写贾宝玉的选择,“金玉良姻”写的是宝玉与宝钗的婚姻。在封建时代用世俗的眼光看来,门当户对,他俩的婚姻是相当美满的。有金锁的皇商小姐和有通灵宝玉的贵族公子婚配,就像金玉一样匹配,是“天配姻缘”。所以“金玉良姻”象征着封建婚姻;“木石前盟”指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据小说第一回介绍,宝玉是青梗峰下的顽石转化、人格化。黛玉是灵河畔的绛珠仙草的精魂。前世她曾誓言,要以一生眼泪来偿还甘露之惠。这“木石前盟”又是自由爱情的象征。在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奉为天经地义婚姻法则的时代,贾宝玉选择的却是“木石前盟”,追求的是自由爱情婚姻。在“都道是金玉良缘”的普遍看法下,他坚定只念“木石前盟”,并作为自己终生的信念。一直到他被迫与宝钗结婚以后,他还是思念“木石前盟”。这既是对爱情的忠贞誓言,也是对封建婚姻的一声呐喊。 以下两句写宝玉对钗、黛两个对立形象的选择。其中以“山中高士”来比喻宝钗具有封建淑女最标准的品格。我们知道,薛宝钗是一个自觉维护封建礼教的正统派形象。她常劝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因此受到贾府统治者的喜爱,被捧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承担了改造宝玉叛逆性格、拯救家族颓败命运的任务。“晶莹雪”,“雪”与薛谐音,表现了宝钗的突出性格,即在封建礼教的毒害下,自觉地按着封建礼教的要求去做人,稳重、平和,善于控制自己,做到“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她的处事哲学是“罕言寡语,一味装愚,恩分随时,自云守拙。”她从来不做一件妨碍人的事,也从来不说一句刺激别人的话。她的一言一行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而是在理智的框架里,将利害得失反复的权衡、精细的盘算之后,再以平静的态度、温和的语言表达出来。她年纪虽轻,但迷惑力却很大。可以说,她是个善于迷惑别人的利己主义者。由于她的伪装,人们往往只看到她稳重、和谐的一面,只看到她贤惠识大体的一面,而往往忽略了她在稳重冷漠的形势下,对世俗利益的那种狂热之心。她的两句俗语深得人心:“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发自她内心深处的独白,也透露出她那勃勃的野心。她不是一个对世俗利益冷漠的人,她有青云之志——入宫;入宫不成,她就要登上宝二奶奶宝座。这里,她不是为了获得爱情,而只是要解决婚姻。为达到这一目的,她奉迎讨好,博得了贾家人的欢喜,连赵姨娘这样的人都赞扬她。我们看,薛宝钗是把对现实的孜孜追求,化为不动声色的“真人”品性,以冷漠的心志,达到了送我上青云的目的。甚至在丫环金钊被迫跳井以后,她也冷漠地对王夫人说:“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我们看,这是践踏着屈死者的身躯去讨好统治者的拱卫。她不仅会做人,还善施小惠,拉拢人。当平儿因贾链两口子吵架受委屈、有冤无处诉时,她面授机宜,教授奴才哲学。“晶莹雪”给人的那种冷森感觉,确实表现出了封建正统派的性格实质。这是一个冷漠而有福气的封建统治者——冷美人。 和薛宝钗对立的林黛玉,是封建礼教的判逆者。黛玉是个锋芒毕露的人。她在性格、为人处事方面正好与宝钗形成相反对照。“宝钗待人接物,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亦未见冷淡之态,行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浓密之情,行诸声色。”她的真情实感藏得很深。黛玉却是锋芒毕露,是非常直率地表达情感和对人。黛玉是直率、率直的做人、大胆地追求爱情。宝钗虽喜欢宝玉,也有那么一份爱,但藏得很深,不轻易表露。正因如此,宝钗才被封建社会这一典型环境所容而黛玉不被环境、统治者、家长们所容。宝钗能与环境熔成一片,黛玉却在所处的环境中孤立无援,尽管这样黛玉也不改初衷。 这是两个对立的人物,宝玉到底选择谁、选择什么?他把黛玉视为知己,选为终身伴侣,爱她、器重她,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思想作基础,都是封建的叛逆者。他和宝钗之间则有着隔阻,可以说宝玉对宝钗有着根本的隔阂。宝钗以仕途经济规劝宝玉,要他攻读八股文,留意于孔孟之间,济身于经济之道;要在外头大事上做功夫,不要在内围厮混。宝玉将这些说成是“混账话”。并明确表示,林妹妹压根就不说这些话。她若说,我早就和她生分了。宝玉这番话恰巧被黛玉听见了,她感到自己眼力不错,宝玉确实是知己。林黛玉的身世很悲惨、不幸,但她所选择的是爱她的人、终身理解她的人,这一点黛玉又何其有眼力。 宝玉在被迫与宝钗结婚后,他对志不同、道不合的宝钗也只是保持着夫妻的名分;宝钗最后虽得到了宝玉,但并没得到宝玉的心。宝玉对不幸早逝的黛玉始终不忘。他的态度又是多么的坚定。 这支曲子从侧面透露了宝钗婚姻的悲剧,宝钗婚后的精神待遇仍是孤独、冷落。宝玉把和宝钗的结合看成是人间悲剧,叹为深深观止。而且他认为既使宝钗像古代妇女孟光那样把饭碗举到齐眉来侍候丈夫那样、敬重宝玉,他也到底意难平。对黛玉那刻骨铭心的爱情,使他的感情永远无法平静。宝钗是“金玉良姻”的获得者,也是封建婚姻的牺牲者,取名【终身误】,误了终身,那不就是宝钗的婚姻悲剧吗!我们说这一悲剧很难引起人们的同情,但它却意义深远。该曲也可视为钗、黛合写的,或看作是三人爱情婚姻悲剧的概括。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鲜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起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曲名的意思是枉然皱眉悲叹。曲子以第三人称来写宝黛爱情多灾多难的过程。写得如泣如诉。 曲子开头两句是对宝玉、黛玉的高度赞美。“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是说黛玉就像仙境花园里的鲜花一样,宝玉则恰似那无暇的宝玉。这就告诉我们,宝玉、黛玉的像貌、人品、人生追求、爱情,都像“阆苑仙葩”、“美玉无暇”,作者在这里用事物的纯洁、美好、脱俗不凡,高度赞美了“双玉”。 宝黛爱情的一个突出特点,他们的感情是建立在志趣相投、人生理想一致的基础上。如“林妹妹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混账话”即让宝玉去走仕途经济之路。不说混账话,说明他们在人生道路、人生追求上是一致的。正因为人生理想、生活追求的一致,他们才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这样深厚感情基础上,他们的爱情之花必开得鲜艳夺目。他们不仅是爱情的叛逆,也是叛逆的爱情。红楼梦在爱情描写上是新颖、深刻的,它打破了以往文学作品在爱情描写上,郎才女貌、才子佳人的俗套。作者通过宝黛的爱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爱情必须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并且作者以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来赞美这种爱情。所以开头的两句用非常鲜明的形象、美好的比喻来赞美作者理想中的人物、爱情。当然,这种爱情只能属于阴暗社会的。这种爱情与封建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立,这就注定了这种爱情必然以悲剧告终。 “若说没……若说有……”这两个假设句,就是写造成悲剧原因的。它从“没奇缘”、“有奇缘”这两个方面提出了相爱不能到终生,并不是缘分问题。那是什么问题呢?曲中并没明确地说出来,而且是以问的口气、委婉地表现出,是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造成了纯洁爱情的破灭。那种无可奈何又叹息万分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下面的排比句,对宝玉、黛玉两个人进行了对衬描写。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写两个人互相牵挂、互相思念、互相叹息。这两个人的爱情:一方面爱的火焰非常炽烈,一方面爱的崎岖又无法消失。在那个时代,他们的感情经常是抑塞的,他们的爱情只能是冰面下的激流、绝望死水下的一团火,包孕育着爱,但只能是无声的渴望,过敏的猜忌和浪费的心潮;不能有现代人那明白通俗的交织,所以他们的恋爱常常是伴着苦涩的。“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这两句是哀叹爱情成了幻虚的影像、都幻灭了。两个人爱得愈深,为失去爱的痛苦愈深切。这四句曲子抒发了宝玉、黛玉彼此相思之苦,以及爱情幻灭后的无限悲痛之情。写得哀怨、凄婉。 最后三句,是黛玉悲苦流泪的一个特写镜头。我们知道,林黛玉寄人篱下,自幼孤独任性,非常敏感,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她还具有诗人的气质。她从来不懂得去适应环境,她过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即使日子这么难过,她也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秽陷其身。所以她这种性格与环境形成尖锐矛盾。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日子过得非常痛苦、非常孤独。终日与她做伴的除了紫娟以外,就是眼泪了。她和宝玉由两小无猜发展成心心相印。但“金玉良姻”的舆论,宝钗、史湘云客观形成的威胁,使黛玉灵魂经常处于紧张、惊吓之中。忧郁孤独不断地浸蚀着她;她满腔的心事无处诉说,只能通过眼泪来宣泄。她的眼泪无穷无尽,从秋流到冬,从春流到夏!黛玉这一流泪悲苦的特写镜头,写出了黛玉这种悲剧性格和悲剧命运的丰富内涵,很值得人们深思。 通过【终身误】【枉凝眉】两支曲子,介绍了《红楼梦》中最主要的三个人物形象: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从内容上说,这两支曲子写了宝、钗的婚姻悲剧,宝、黛的爱情悲剧。通过这一爱情、婚姻悲剧,可以看到《红楼梦》在描写爱情婚姻上的新颖性。从另外角度看,《红楼梦》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也提示了封建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这是任何人都不能逆转的。无论是能干的王熙凤,还是英明的探春,她们都不能挽救家族的衰亡。【聪明累】【分骨肉】两支曲子,以两位女强人的悲剧,很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曲名的意思,是受了聪明的连累。曲子内容是写王熙凤聪明自误的悲剧。看了《红楼梦》的读者都有这样一个体会,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最活跃的一个人物形象,也是作者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王熙凤是在家族走下坡路的时候,她去掌管荣国府贾家大权的。于是很自然的成为家族中嫡庶、长幼、主仆复杂矛盾的交集点。王熙凤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她被人们称谓是万个男人所不及的女强人。她确实有能力、有才干,但最终还是同腐朽的家族同归于尽。【聪明累】这一曲子,反复咏唱王熙凤的悲剧是为聪明所累。把王熙凤的命运同家族的命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来描写。前四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这是写王熙凤作为女强人的悲剧。开头两句,是咏叹并带讽刺语气,说明王熙凤悲剧的特点是咎由自取。“机关”,生计、阴谋权术的意思。王熙凤煞费苦心,策划盘算,她真是聪明过了头,结果连自己的性命也算掉了。这两句词挺拔有力,而且尖锐、鲜明。通过王熙凤这一典型形象,作者准确概括了这一类人悲剧命运的一个特点,就是聪明自误。这一总结概括,颇能给人以启迪、警示。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作者把人物从生到死来一个高度概括。总括了王熙凤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一生。王熙凤聪明机灵,她善于权术,善于机变。在贾府那么多的矛盾中,她抓住了最有力于自己的一环,千方百计去讨好贾府最高权威——贾母。给年纪大的、什么都不缺的贾母制造一些热闹、笑话,以获取贾母的欢心,来巩固她这当家人的地位。她往往以自己的口才和威势作为武器,来达到她掌权和夺取财物的目的。王熙凤的性格也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她性格中最本质的特点,有很强的财欲、权欲。可以说她短短的一生就是为了财产、权势,操碎了心。她弄权于铁槛寺,捞了三千两银子,但逼死了一对相爱的年轻人。为了巩固她正妻的地位,她设计骗尤二姐,在骗尤二姐时,她是面带微笑,心藏杀机,最后逼得尤二姐吞金自尽。她大闹宁国府,闹时又哭又闹,像个泼妇,但这只是表面的。她闹时很有底板,闹的目的很明确,她先是向尤氏脸上唾了一口,她骂尤氏将自己的妹妹送到贾家,那是钱财迷了心窍。她又假说官府要捉她。她害怕,非常委屈。然后一头滚进尤氏的怀里,号天动地,大放悲声,哭着用两手扳着尤氏脸逼问,如今闹到这步天地,惊动了官府,国孝一层罪,家孝一层罪,背着父母偷娶一层罪,把贾家老脸都丢尽了。最后才是“图穷匕首见”露出了真正的目的——“少不得偷偷把太太五百两银子拿去打点。”我们看,王熙凤在这百忙的洒泼耍赖中,她也不会忘记讹诈五百两银子。真是算尽了机关。甚至她和自己的丈夫也勾心斗角。贾琏向她借钱,也要利息。总之,王熙凤这人是目光四射,手腕灵活,口才灵利,善于看风使舵。她的一生是为自己谋划、盘算的一生。可这一切操持,最后都付诸东流,反而使她落个财产荡尽,身入囹圄的可悲下场。死了,以前的一切都是白费劲,连惟一的女儿巧姐也保护不了。“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这工整的对句,总结了王熙凤的一生,具体阐明了取名【聪明累】的涵义。 以上这几句是写作为女强人的王熙凤的悲剧。“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是写王熙凤作为管家人的悲剧。作为管家人,应该使俱家都富有,人口平安。王熙凤处于贾府种种矛盾中心。她对贾府种种衰败景象是很清楚的。贾府经济枯竭,统治松弛,内部矛盾激化,王熙凤对这一切比别人了解的更早、更清楚。但她的态度和探春不一样。探春是为了接济、挽救家族。王熙凤是为私、为己。基于极度贪婪和利己的本性,她利用贾府现有的条件来充实自己的私房。她拿大家的月钱放高利贷,等到抄家时,她房子里那一箱借票,就是一大罪证。可以说,她是一方面费尽了心计,支撑着贾府这个摇摇欲坠的局面,另一方面她又千方百计动摇这一基础。所以才出现“家亡人散,各奔腾”的局面。“奔腾”是写灾难临头时,各自急忙找生路的样子。这是“树倒猢狲散”的写照。所以作为管家人王熙凤也是个悲剧人物。其根源来自于她自私,聪明过了头。无论作为女强人,还是管家人,她的一生都是悲剧。这悲剧完全是她那自私、贪婪,聪明过了头所造成的。这是咎由自取。下面几句是写王熙凤死前的追悔。“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意悬悬”写王熙凤时刻的劳神,放心不下的那种精神状态。但这只是枉费了心计。只招来上不见翁姑,中不见爱己髭须,下不见诸奴仆。她费尽了心计作英雄,最后只落个重病缠身,心志恍惚,犹在三更梦中。她回首自己的一生,是多么追悔莫及。“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是写王熙凤的惶恐。王熙凤最看得清大家族的矛盾和危机,她文化程度不高,她不会作诗。《红楼梦》写她只作过一句诗:“一夜北风紧”。这句诗写她已预感到大祸必将来临的那种不安心情。而现在已是“忽喇喇”、“昏惨惨”,这两句以绘声绘色的比喻预示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彻底崩溃的前景,以及王熙凤在大难将至时的那种惶恐不安之心。“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是以王熙凤的深深叹息来结束本曲的。 【聪明累】这支曲子把王熙凤的命运和贾府家族的衰亡紧密维系在一起。从一个女强人的角度,揭示了封建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这是写贾府三小姐探春远嫁的悲剧。从《红楼梦》对探春的全部描写来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探春远嫁的悲剧绝不是偶然的。探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她是贾府小姐中的佼佼者。她头脑清醒,做事果敢,反映敏锐,在她身上可以说书卷气多于脂粉气,男子气多于闺阁规范。她发起组织海棠诗社,给宝玉写了一封信,信中有一句话:“孰谓莲花之雄才,独取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从中可见她要与男子一争长短的雄气。探春还想冲破女孩的束缚,到广阔的世界一展雄风。她曾非常悲哀而又无耐的说过,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的去,我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的道理。探春很想有一番作为,她不甘于在闺阁中作一个千金小姐。她清醒地看到了家族衰亡的前景,并且想竭尽自己的全力挽救它。在王熙凤卧病、探春理家期间,探春是积极进行改革。看,她在改革时,确实是不徇私情。围绕她舅舅赵国基丧事问题,出以公心,她先是揭穿管家大娘子吴新登家的刁难,接着顶住了亲生母亲赵姨娘的软硬纠缠。不管她母亲如何的吵闹不满意,她坚持照章办事,最后她拒绝了王熙凤给她行使权利的方便条件。王熙凤要拉拢她,说,规定是规定,但探春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可以通融一下。探春坚决拒绝了。这样她就掌握了拿王熙凤开刀的改革权。在兴利除弊时,她先拿王熙凤开了刀。她主张节流,免去了一些重复的支出。另外她又主张开源,把大观园要变成生产园。让仆人承包,料理各种花草树木,来增加一些收入。所以在理家的几回描写中,探春确实表现出了不凡的才气和胆识。尤其表现了她对本阶级的那种耿耿忠心,这点留给大家的印象很深。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可以体会到,探春非常懂得个人与阶级之间的利害关系的。她理家,想有一番作为,她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贾府的整体利益,她要给那摇摇欲坠的封建大厦加一块砖,添一片瓦,要给这封建大厦加柱脚,打紧箍。为了这个,可以说她献出了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她虽是个女孩儿,闺阁千金,但仍属本阶级利益的代表。由于封建大家族实在是太腐朽、太堕落了,连“探春式”的改革都不能接受。“抄捡大观园”就说明了探春改革的彻底失败。在“抄捡”中探春对家族内部这种自杀自灭感到非常痛心。她流着泪对抄捡人说:“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早起不是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自己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段出自肺腑的话,充满了对本阶级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怒,以及自己竭尽全力要挽救本阶级,却挽救不了的那种沉痛。探春对自己的这个阶级真真是爱得深,痛得深。所以探春看到了家族衰亡的情景,她时刻为家族灭亡深深的忧虑。 探春的远嫁,不仅仅由于家族的衰败,也和她庶出的地位有关系。我们知道,在封建大家庭里,姨娘生的姑娘往往是被人轻视的。探春的这种出身是她的痛苦,所以她非常敏感,她也格外的自尊,她要处处维护她要做主子的尊严。在抄捡大观园中,她打了王善保家那一记响亮耳光,很多文学评论者对探春这一记耳光的意义有着不同的分析和看法。我们认为这一记耳光实际上她要严格主奴间的界限,她要维护自己做主子的身份。但是庶出的地位是抹煞不了的。当家族大厦将倾斜时,远嫁就成了她必然的归宿。在探春远嫁期间,王熙凤与平儿聊天时,王熙凤叹息说,三姑娘真是了不的,很能干,可惜的是投错了胎,生在姨娘的肚子里。王熙凤看到了探春以后的前途、命运。这就是她庶出的地位给她造成的印象。 【分骨肉】这支曲子以探春的口吻,来咏叹自己被迫远嫁和自己父母兄弟骨肉分离的痛苦心情。她站在岸边看浩渺水上的船支,不禁悲从中来。“一帆风雨路三千”,是展望探春旅途遥远,想到此去一路风风雨雨,旅途艰辛、险恶时,一种前途茫茫,吉凶未卜的惶恐感觉涌上心头。惶恐什么?惶恐家族噩运难逃;惶恐自己踏上风雨飘摇之途。“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写她只身远去,离家园,抛骨肉,是多么的孤单。“齐来抛闪” 四个字不仅写出了生离死别使她难以忍受,也写出了她壮志难酬的遗恨,并写出了她眼睁睁看到家族衰亡而无能为力的痛苦心情。但探春是坚强的、明理的,她看到送别的年老爹娘,虚虚恍恍,强忍悲痛,反过来劝慰他们,不要惦念女儿,要看到人的穷困显达,都是命中注定,离合悲欢也是有缘分的,不必太悲伤。这一番开导,说明探春性格的豁达,处事的刚强、果断。最后写分手之际,探春对家人的再三叮咛,从今以后我和你们天涯海角,今分两地只能各奔前程,各自保平安。我走了,爹娘啊,不要把我牵连。探春已预感到自己将一去不复返,她清醒地感受到外界的压力和即将到来的大风暴,她只能忍泪离去。有雄心壮志的探春生逢末世,不能挽救家族的命运,而自己又落个只身远去,这就有力的说明了,封建阶级的灭亡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历史趋势。 这里我们只介绍了四支曲子,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也只能从红楼梦曲这一角度来介绍,只能介绍这些女子的形象及《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把“红楼梦曲”作为理解《红楼梦》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要大家自己掌握了。 “红楼梦曲”虽写得很好,但它远远不能概括《红楼梦》全书那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它只是书中人物命运的预言和假设。尤其是《红楼梦》的后40回,不是曹雪芹写的,高鹗对人物命运的安排与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有些出入,甚或有比较大的出入。这人物命运究竟怎样安排的,我们通过这组曲子还是能够看出一些线索的,这也是写这篇文章的缘由。 其它曲子也都写得很有特色,作者感情很饱满。这些曲子能很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性格及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重要文献: 《红楼梦》共三册,曹雪芹、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