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允礽、纳兰性德、墨香、洪升、张宜泉、蒲松龄都不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广文 参加讨论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学界有许多猜想,除曹雪芹之外,脂砚斋、曹颙、曹頫、允礽、纳兰性德、墨香、洪升、张宜泉、蒲松龄等,都曾被认为是《红楼梦》的作者。脂砚斋、曹颙、曹頫不是《红楼梦》的作者,我已经分别作过论述。那么允礽、纳兰性德、墨香、洪升、张宜泉、蒲松龄等人是否可能为《红楼梦》的作者呢?回答也是否定的。现分析说明如下。
    一、允礽
    第三十三回写道:“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有人据此认为宝玉的原型是皇太子胤礽。理由是:宝玉出生时自带通灵宝玉,隐喻胤礽天生的皇太子身份。胤礽在热河打猎时曾夜里窥视康熙皇帝的帐蓬,康熙皇帝以为胤礽意在行刺,并因此废除他的皇太子称号,“弑君杀父”即指此事。我认为这种理解有些牵强。如果宝玉是胤礽,贾政就是康熙皇帝,那么书中的“当今”和“太上皇”又是谁呢?如果宝玉是胤礽,书中的故事都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其实,“弑君杀父”只是大逆不道的一种形象说法,并非只对皇子适用,对普通人也适用。
    《红楼梦》是描写的是一个普通官宦人家的生活,且作者反复声明是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而胤礽从小被立为太子,一直生活在皇宫,不可能有那种经历。
    如果把胤礽当成作者,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都将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词人。
    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
    妻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诰赠一品夫人,婚后三年,妻子亡故,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继娶官氏,赐淑人。妾颜氏,后纳江南沈宛,著有《选梦词》“风韵不减夫婿”,亡佚。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文人祚薄,哀动天地”葬于京西皂荚屯。
    有三子四女。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
    纳兰性德是朝廷命官,有子女,死时生活优越,这些都与《红楼梦》楔子中所说的作者经历和状况不同。
    我已经论述过,贾宝玉也即作者生于雍正(公元1724年),而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比书中的贾宝玉也即作者早出生六十九年。
    从以上的简介看,纳兰性德的出生时间、人生经历和生活景况与《红楼梦》所描写的作者出生时间、人生经历和生活景况绝然不同,可见纳兰性德不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
    三、墨香
    墨香,名额尔赫宜(1743—1790),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的四世孙,瑚玐的三弟,敦敏敦诚的叔父,是《红楼梦》最早的收藏者,永忠即是向他借阅《红楼梦》抄本的。也正因为永忠向他借阅《红楼梦》抄本,有人就认为墨香是《红楼梦》的作者。
    我则认为墨香不可能是作者,理由如下:①作者生于雍正二年,而墨香生于乾隆八年,晚十九年。《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乾隆初年,这时墨香还没出生。②墨香虽为皇室贵胄,但不得势,属于没落家族,生活并不富裕,与《红楼梦》描写的贾府奢华生活相差甚远。
    实际上,墨香的抄本是从敦敏敦诚处得来的。
    敦敏在《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余矣…感成长句》中写道:“秦淮旧梦人犹在”,在《赠芹圃》诗中有“秦淮风月忆繁华”句。敦诚《寄怀曹雪芹》有“扬州旧梦久已觉 ”、“不如著书黄叶村”等诗句;在赠曹芹圃(即雪芹)》中有“废馆颓楼梦旧家”句。这些表明敦氏兄弟是知道曹雪芹写作《红楼梦》一事的。要不然,敦氏兄弟为何要在诗中提到“秦淮旧梦”、“扬州旧梦”、“梦旧家”、“著书”等词呢?敦氏兄弟知道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必然会向曹雪芹借阅。
    墨香虽然是敦敏敦诚的叔父,但却比他们的年龄小,敦敏生于1729年,敦诚生于1734年,墨香则生于1743年,比敦敏小14岁,比敦诚小9岁。敦氏兄弟比墨香年龄大,藏书自然比墨香多,墨香向敦氏兄弟借阅书籍也是符合情理的。墨香手中的《红楼梦》抄本可能就是从敦氏兄弟处借的,被永忠发现后又转借给永忠看。
    四、洪升
    洪升(公元1645~1704) 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于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一(公元1645年8月21日),时全家正在逃难之中,满月后才回到城里。洪姓是钱塘的望族,世代书香。其父之名不可考,好读书,喜谈论,出仕清朝。外祖父黄机,康熙朝官至刑部尚书和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洪升少年时期曾受业于陆繁弨、毛先舒、朱之京等人,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也受到他们遗民思想的熏染。他学习勤奋,很早就显露才华,十五岁时已闻名于作者之林,二十岁时已创作了许多诗文词曲,受到人们称赞。康熙三年(公元1664)七月,他与舅父之女黄兰次结婚。四年后,赴北京国子监肄业。因未得官职,失望而归。为了衣食而到处奔波。二十七岁前后,遭“天伦之变”的“家难”,为父母所不容,被迫离家别居,贫至断炊。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冬,他再度前往北京谋生。两年以后,他的诗集《啸月楼集》编成,受到李天馥和王士祯诸名流的赏识和培养,诗名大起。卖文为活,而傲岸如故,“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徐麟《长生殿序》),对现实颇为不满。康熙十八年冬,其父以事被诬遣戍,他奔走呼号,向王公大人求情,并且昼夜兼行,赶回杭州。奉侍父母北行,后来遇赦得免。为此他已形容枯槁,心力交瘁。他开始注意到了民间疾苦,写了《京东杂感》及《衢州杂感十首》等诗,对人民历遭兵灾及水灾,倍加同情。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他把旧作《舞霓裳》传奇戏曲改写为《长生殿》,传唱甚盛。次年八月间,招伶人演《长生殿》,一时名流多醵金往观。时值孝懿皇后佟氏于前一月病逝,犹未除服,给事中黄六鸿以国恤张乐为 大不敬之罪名,上章弹劾。洪升下刑部狱,被国子监除名。与会者如侍读学士朱典、赞善赵执信、台湾知府翁世庸等人,都被革职。时人有“可怜一夜《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之句。此案的政治背景为当时朝廷内南北两党之争。南党以刑部尚书徐乾学为首,多为汉族官僚;北党以相国明珠为首,多为满族官僚,互相抨击。洪升与南党中人较为接近,且素性兀傲,其《长生殿》中有触犯当时忌讳之处。北党借此发难,欲兴大狱。康熙帝故示宽柔,除对与会者作了处理外,并未深究《长生殿》剧本。洪升突遭此难,在京中备受白眼揶揄,不得已于康熙三十年返回故乡杭州。他疏狂如故,放浪西湖之上,写诗填词作曲。康熙三十四年,《长生殿》付刻,洪升的老友毛奇龄作序,序中说:“予敢序哉?虽然,在圣明固宥之矣。”明确指出康熙帝已不再追究这部剧本。康熙三十六年,江苏巡抚宋荦命人安排演出《长生殿》,观者如蚁,极一时之盛。洪升在宴席上“狂态复发,解衣箕踞,纵饮如故”(尤侗《长生殿序》)。自此之后,吴山、松江等地相继演出。康熙四十三年江宁织造曹寅集南北名流为盛会,独让洪升居上座,演出全部《长生殿》,历三昼夜始毕。自江宁返,行经乌镇,酒后登舟,堕水而死,时为六月初一(公元1704年7月2日)。
    从以上介绍洪升的生平情况看,有以下几个方面与《红楼梦》作者的情况明显不同。
    一是出生时间不同。我曾在《“饯花会”的真相是什么?》一文中已经论证,贾宝玉则出生在雍正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公元1724年5月18日)。按宝玉就是作者艺术形象的说法,作者也应生于雍正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公元1724年5月18日)。而洪升生于顺治二年七月初一(公元1645年8月21日),两者相隔七十九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洪升是在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将其旧作《舞霓裳》传奇戏曲改写为《长生殿》的,此时洪升已经是四十三岁了。在《红楼梦》第十一回中,戏班演了一出《红生殿》中的《弹词》,在第十八回中演了一出《长生殿》中的《乞巧》,而此时贾宝玉才是“十二三岁的公子”。“十二三岁的公子”哪能写出《长生殿》?
    二是个人经历不同。洪升受业名师,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学习勤奋,很早就显露才华,十五岁时已闻名于作者之林。按照《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经历是作者经历的艺术再现的说法,贾宝玉也应该如此。然而贾宝玉十五时还在女儿队里厮混,拜了一个塾师贾代儒,学习也不勤奋,还在学习里闹了一场风波。洪升曾就读国子监,而《红楼梦》中从未说贾宝玉就读于官学。洪升求官而未果,而贾宝玉淡漠功名,视官僚为“禄蠹”,不屑与士大夫交往。
    由此可见,洪升并非《红楼梦》的作者。
    五、张宜泉
    张宜泉,疑为今北京通县张家湾人。生卒年不详,为汉军旗人。著有《春柳堂诗稿》,现可见者最早为光绪年间刊本,由其嫡孙(辈份应较晚)张介卿付梓。张宜泉的家世亦尚待考定,而他本人的遭际则颇坎坷。他十三岁即丧父,有“缅想孤儿日,悲含舞勺时”(注:引诗均见《春柳堂诗稿》)之句,后又丧母,长兄比他大十五岁。他写有《分居叹》,言“嫂兄悕弃弟”,“亡家剩一身”,为兄嫂不容。他自己则是“纵饮原多故,拈毫只苦呤”。从《春柳堂诗稿》中看,他似是曾落弟,后以授馆课童谋生。生有一子二女(注:张宜泉诗集未按年编排,在《哭子女并丧》之后又有《喜生子》诗,据前诗题,似后又生子),“因出痘,仅存一焉”。他本人的家境也颇凄凉。
    《红楼梦》写的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以上张宜泉的情况看,与书中贾宝玉的情况相差甚远。张宜泉家庭背景不详,无法与《红楼梦》中的贾家进行比较。张宜泉十三岁丧父,而贾宝玉三岁时父母均健在。张宜泉有子一人,有嫡孙张介卿,而《红楼梦》的正文及“脂批”均说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夫妻是有名无实,且不久出家当了和尚,并没有子息。
    从以上分析看,张宜泉为《红楼梦》作者的可能性不大。
    六、蒲松龄
    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死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 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十九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七十一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三十二年,直至六十一岁时方撤帐归家。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七十六岁。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七十一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方刊刻行世。
    从以上的介绍看,蒲松龄的情况与《红楼梦》作者的情况明显不同。
    一是出生时间不同。前面已经说过,《红楼梦》的作者生于雍正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公元1724年5月18日)。而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死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蒲松龄死时《红楼梦》的作者还没有出生呢!
    二是家庭条件不同。《红楼梦》是写作者“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的生活经历,书中描写的是天下望族贾家,虽是末世景况但仍不失为官僚贵族家庭的奢华和气派。而蒲松龄则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二者的景况相差甚远。
    三是人生志趣不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即作者的艺术形象,是一个淡漠功名,视官僚为“禄蠹”,成天在女儿队里厮混,不屑与士大夫交往。而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只到七十一岁还参加科举考试。
    四是写作风格不同。蒲松龄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聊斋志异》的写作风格与《红楼梦》的写作风格迥异。遣词造句的风格也不同。
    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如果蒲松龄是《红楼梦》的作者,《聊斋志异》的有关内容必然会在《红楼梦》中有所反映,然而在《红楼梦》却找不到《聊斋志异》的痕迹和影子。这是因为,《聊斋志异》直至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方刊刻行世,在作者撰写《红楼梦》时没有读到《聊斋志异》,并不了解其中的故事。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蒲松龄不是《红楼梦》的作者。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允礽、纳兰性德、墨香、洪升、张宜泉、蒲松龄这些人的生活时代、家庭背景、人生经历等与书中的贾宝玉相差甚远,或者说与作者的生活时代、家庭背景、人生经历相差甚远,因而都不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