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谈过的“所谓‘乾隆武英殿刊印的《红楼梦》’果真存在吗?”是说某“红学泰斗”在他《红楼小讲》最后的“导读”中,引用赵烈文在清同治年间‘听说’的事,就把作为证据,枉下结论,并说什么“完全证实了程高伪续‘全本’是一部有政治背景的产物”。所谓“完全”者,百分之百也。引用一句‘听说’的语言就作百分之百完全结论,甚属可笑!不过,前文只着重在两点评论了他;一是在时间方面,由乾隆到同治,前后是五代,其中还隔着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没有切实的证据是不能枉作结论的。并指出了即是和《红楼梦》作者同时的人所说,也不一定有正确性,当时有明义,袁枚两人都说大观园是随园,因为没有确切的实证,现在仍有很多人不相信,况且相隔了五代人还是‘听说’的,就可‘完全’百分之百的确切吗?二是版本问题,目前只发现最早萃文书屋刊行的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根本没有看到所谓‘武英殿刊印’的一百二十回版本。 本人现在对第二个题目再作补充论述,主要是论述清初武英殿刊印书籍的有关皇家制度与民间书坊刊印书籍的根本不同: “红学泰斗”在所著《红楼梦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说《红楼梦》的作者是“大典章制度学家”,你这位“泰斗”在这方面有多少知识来评论别人?因为你自己也对康,雍,乾,时代的有关“典章制度”不清楚,还能张口评别人吗?不说别的,就说皇宫里的某些制度吧!康,雍,乾,时代在宫庭有一套严格的封建管理制度;有后宫管理体制,有内务府的管理体制,还有不同的殿阁等管理制度。“泰斗”对那时皇宫里的武英殿一套刊印书籍的规章制度都不知晓,硬说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是武英殿刊印的,这就是明显地对康,雍,乾,时代的典章制度知识的缺如!因为那是很严格的封建皇家制度呀!现把道理引述如下; 1,《大辞典》载;“武英殿;‘清’宫殿名,在‘北平’旧‘紫禁城’内,‘太和殿’西。与殿东的‘文华殿’相对称。殿东西向,前后有二重,皆珍藏书版。‘乾隆’时校刻十三经,二十二史于此,称‘武英殿’本,简称殿本”。 今天要谈的就是武英殿的皇权制度,看看有没有所谓“刊印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据有关武英殿的资料称;“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秀丽工整,绘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以上是武英殿刊书的由来,有一套完整的程序。这种程序,也就是皇权规定的封建制度,根据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武英殿原本书籍,上面一般有总阅官,总篡修,篡修官等臣子的名目。有的有“钦定”或“上谕”,与民间书坊刊印的书籍是决然不同的,而且‘殿本’的质量也是民间书坊不可比拟的。所以,“泰斗”把一百二十回<红楼梦>说成是’武英殿印行’的,是对康,雍,乾,时代宫庭制度知识的缺如,也可以说这位”泰斗”评论<红楼梦>作者是”大典章制度家”而自己本身是没有这方面知识基础的.. 2,资料还表明;“ 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清政府曾经用枣木刻成二十五万三千五百多个大小活字,先后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一百三十八种,计二千三百多卷。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枣木活字版在明代又称“枣棃”)因而,“《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用木活字印成的。它包括《四库全书》中138种‘应刻’之书。该丛书在刻印4种之后,主持人金简通过比较,认为木活字花钱少,实用价值高,改为木活字印刷出版。金简把木活字印刷过程写成《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并收入《四库全书》,它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已被译成德文、英文等流传世界。用这套木活字印出的书籍,称为活字本。一生以风雅自居的乾隆皇帝觉得活字的称谓不雅,特地赐名聚珍;用这套聚珍版活字印行的书籍,因称为聚珍本。由于初刻本与聚珍本在版式上基本相同,故统称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木活字印刷术,由于元代王祯用于印刷书籍,从元,明,清各朝就广泛用于社会刊印书籍了。清朝皇家开始是用较贵的铜活字,如康熙朝在武英殿就用的是铜刻的铜活字,但它没有木活字经济,所以乾隆同意金简用优质的木活字印刷。据清乾隆年内府朱格抄本《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目录》记载,到清乾隆三十九年,聚珍本书籍已刊刻了一百二十九种,包括:经部三十一种,史部二十六种,子部三十三种,集部三十九种。武英殿聚珍本丛书始印于乾隆三十八年十月,止于乾隆五十九年,历时二十余年,共印行了一百三十四种书籍,二千三百九十三卷,一千四百二十册;加上初刻本四种,共计一百三十八种,二千四百十四卷. 上叙这些,把乾隆时代武英殿刊印书籍来龙去脉讲出来了。这里面并没有刊印过什么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红学泰斗”所说的话,已证明是谎话了!我在前篇文章中说过;‘手抄的少量的脂评本现在都能找到,为什么皇家宫殿印的书籍还找不到,这不是怪事吗’?武英殿刊印的书籍是有一套严格管理体制的,况且现在的北京故宫也没有遭到过大的毁损,即使是有一部份外存或转移到别的书阁及书馆,现代学者按其藏书目,基本可以找到原始文本,总不能单独缺少一种书籍?所谓‘宫庭印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在‘殿藏’本中找不到,已是天大的笑话了!难道“泰斗”不正是在说谎吗!? 3,“泰斗”引用俄国汉学家卡缅斯基在某本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上一句题记,就断定该书是‘宫庭印行’的,那当然是错误的。是不是宫庭印的书籍,要看原始文本。文本上面没有宫庭印行的字记,没有“钦定”或“上谕”等字样,没有总阅官及篡修官等臣子的序文或凡例,用什么来证明是宫庭印刷的呢?以后的别人在文本上题的一句话能作根据吗?还有;“泰斗”提到俄国汉学家,为什么不提到同是俄国学者孟列夫,李福清两氏的论文?在他们合写的论文中加注解说:“一般认为萃文书屋系苏州印刷馆在北京的分馆”。除此以外,在我们国内也有红学家王佩章对萃文书屋进行过专门考据,结果也是和俄国学者孟列夫,李福清所说相似。萃文书屋只是民间书坊,它所刊印的书籍,无论在纸张方面和工艺方面,都是比不上宫庭刊印的质量。武英殿刊印书籍,有大臣及亲自参加篡修的官员们总其事,而民间书坊,只是某些文人和印刷者参加的工作,其相差是很大的,因为皇宫直接管理的武英殿,它是有一套制度和特点的,“泰斗”连康,雍,乾时代宫庭之典章制度都不清楚,还要强调无根无据的己见,人家会怎样看待你的作品和人品呢!?现在再引用北京宣武区某负责人介绍的资料说:“需要特别书及的是宣南还是《红楼梦》这本盖世奇书问世、出版的发祥地。曹雪芹的原写本八十回《石头记》,最初只在少数亲友间传阅评批。乾隆后期开始有人售卖渔利,同时不同的传抄本开始流布于世。程伟元在《红楼梦》序中记述了当时的情形:“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矣”。“庙市”在哪儿呢?《郎潜纪闻》卷八指明: “京师书摊,今设琉璃厂火神庙,谓之庙市”。比之《红楼梦》的问世,琉璃厂的‘萃文书屋’做出了更为令人铭记的善举。乾隆五十六年辛亥 (1791年)程伟元、高鹗整理修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由萃文书屋以木版活字排印出版即程甲本,次年改版重印谓之程乙本。程甲本、程乙本的相继排印问世,在红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但使“神龙无尾”的《红楼梦》具备了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结束了《红楼梦》以手抄本传播的时代,造成了《红楼梦》在全社会的大普及、大扩散。宣南琉璃厂的萃文书屋是把《红楼梦》传播到海内外的策源地。当然,在琉璃厂流通的不仅仅是各种版本的《红楼梦》,还有大量的《红楼梦》续书,《红楼梦》子弟书和有关研究《红楼梦》的著作。这里必须一提的是清嘉庆三年(1798年)前后,甲戍本脂批《红楼梦》流入京都藏书家刘位坦手中,而刘位坦就住在今天琉璃厂旁边的后孙公园胡同。其后人数代精心保藏的这部甲戍本《红楼梦》在1922年前后散落到胡适手中。正是凭着曹雪芹的这位故旧脂砚斋对《红楼梦》写下的数以万字计的评语,我们今天才有可能对曹雪芹和《红楼梦》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说宣南的琉璃厂在《红楼梦》的传播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4,纵观以上各种资料,充分证明“泰斗”的话,是不讲实际的主观臆断,是随心所欲的,不是严格的治学态度,也是对康,雍,乾时期有关典章制度知识的缺如。本人不是有意贬低什么人,而且面对资历老的红学家,本人只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这条思想路线,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进行讨论。在学术研究方面,应该是人人平等,这就是我再补充写此篇文章之目的。 雪森 xuesen16821, 2010年6月10日于南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