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论花塘村《情人树》传说是重要的非物资文化遗产 ——花塘村《情人树》传说在史料与小说之间牵线搭桥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童力群 参加讨论

    引言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的回目的后半是“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在凹晶馆联诗的为什么是黛玉、湘云、妙玉这三人呢?
    我研究的切入点是“花塘村的《情人树》传说”。
    对部分民间传说,可以用考证的方法予以验证。
    当然,不能用文物考证的特别严格的方法来对待民间传说。
    我强调的是——花塘村《情人树》传说在史料与小说之间牵线搭桥!
    第一章、《情人树》传说
    第一节、花塘村的《情人树》传说
    花塘村有两棵高大的白果树,紧挨着,一公一母,村民们把它叫做情人树,关于这两棵树,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在清朝初年,花塘村有一个道观,名叫花塘观。观内住有几个道姑,供奉的是送子娘娘,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还有每月初一、十五,附近的农村妇女都要来这里祭拜,如果有人得子,还会杀猪祭祀,所以这里经常是曹家大院旁边很热闹的地方。
    这几个道姑里,有一个主持,名字叫妙玉,是一个十分清秀的姑娘,只有她与众不同,因为她是从曹家大院出来的小姐。
    不知是什么原因,她成天哭泣,曹家的老太太只好成全她的心愿,让她出家,在花塘观作了道姑,因为就在曹家大院旁边,也好照应。
    自从她进入道观以来,香火更胜了,传说经过她的手拿过香的妇女,都能夫妇和睦,早得贵子。
    她一进道观,就在院子里种了两棵白果树,就天天给它浇水,这两棵白果树,一公一母,由于她的照应,长得枝叶茂盛,青翠可爱。
    寒冬腊月一到,树叶掉尽,在大雪纷飞时,她就将树枝上的雪块,储蓄到一个小口的瓦罐里,雪化成水,装了满满一罐,她就用这里头的雪水泡茶喝。
    有一件事情,使道姑们惊奇,就是曹家的小公子经常来看她,她只用雪水烹茶款待他,公子吃剩的茶,是她的宝贝。她喝水是继续冲一般的水饮用它,从不用雪水,直到公子再来时。可见,雪水是专门用来款待公子的。
    还有更奇的事,凡是公子坐过的椅子,就是她的椅子了;公子拿过的芭蕉扇,就是她的心爱,就收藏在她的匣子里了;公子喝过的茶杯,就是她的茶杯了;公子来了,是她的节日,公子走了,她就没有了笑容。
    公子喜欢听她吹箫,他一来,妙玉就专门为他吹箫,公子听得泪流满面,她也吹得泪流满面。吹一次,两人就不说话的流一次泪,不知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没有说一句话,只听到箫声。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过去了,传说曹家闯了大祸了,要满门抄斩,也被官府抄了家,曹家是死的死来逃的逃,只有曹家小公子,由于年纪小,没有逃掉。
    在一个鹅毛大雪的晚上,公子悄悄地跑到道观里来,他和妙玉抱头痛哭,直到深更半夜。随后,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了,再也不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乡亲们都说,他们已经化作这里的两棵白果树,直到如今。
    第二节、《情人树》传说故事里的“曹家小公子”
    应是曹雪芹
    
    一、曹家庄园的兴起与败落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许多民间传说是先有其事,然后才有传说,只不过中间有多次变形而已。
    花塘村的红楼梦传说(重要传说有六则),初听荒唐,初看荒唐,细想却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康熙五十三年之后,花塘村突然冒出一个大富大贵的曹家庄园、曹家大院、曹家凉亭,过些年这曹家突然败落,曹雪芹从花塘村失踪。
    二、“曹雪芹从花塘村失踪”
    吴新雷教授在《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二辑里,发表了《惊破红楼梦里心——红学小札七记》。该文第七节是《江宁县花塘村有关曹家的神话传说》。
    该节写道:
    “1995年5月中,南京大学中文系高国藩教授开设的《民间文学》课把这个项目列入了采风计划,由他带领14位三年级学生下乡作了调查。……高金国同学写的《“大观园”遗址纪行》发表在6月30日的《南大报》上……传说曹雪芹在劫难中死里逃生。高金国的采访报告说:
    相传在这次劫难中,一位小男孩和他的姑妈仓皇间从阴沟中爬出,逃得性命。曹宅外有曹家开凿的一条河,直通江宁县的一条大河,连接长江。姑侄俩乘船顺流而下,漂至长江,踏上了流落天涯之路。如今的老人都说,那男孩便是曹雪芹。”
    三、只有曹雪芹到了恋爱的年龄阶段
    (一)
    《情人树》传说故事里的“曹家小公子”有可能是曹雪芹吗?
    雍正六年正月,曹家败落。
    曹雪芹是曹颙的庶长子,曹天祐是曹颙的嫡次子。
    曹颙生于康熙二十八年。
    (1983年11月23日在南京举行的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公布了新发现的曹氏档案材料──康熙二十九年四月初四日《总管内务府为曹顺等人捐纳监生事咨户部文》,该咨文云:案据本府奏称: ……三格左领下南巡图监画曹荃之子曹颙,情愿捐纳监生,二岁。……)
    康熙五十年曹颙得长子时二十三岁(虚岁)。
    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十日。曹家败落时,曹雪芹十七岁(虚岁)。
    曹天祐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六月。曹家败落时,曹天祐十三岁(虚岁)。
    (二)
    曹頫是曹雪芹的堂叔,奉旨过继给曹雪芹的奶奶李氏当嗣子。
    曹頫生于康熙四十年(蒋晓前先生之说)。
    曹家败落时,曹頫二十八岁,即使他十七岁(虚岁。时当康熙五十六年)得子,曹家败落时,他的儿子也只有十一岁(虚岁)。
    (三)
    雍正六年正月曹家败落之前夕,曹雪芹、曹天祐、曹頫之子,三个小字辈,只有曹雪芹到了恋爱的年龄阶段。
    无疑,《情人树》传说故事里的“曹家小公子”就是曹雪芹。
    第三节、对花塘村的《情人树》传说的最初步介绍
    
    一、花塘村的方位
    花塘村是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的一个行政村,现在名为“花塘社区”。该村在南京市区的西南郊,与中华门的直线距离是25公里。
    二、花塘村有关《红楼梦》的民间传说
    是典型的原汁原汤的民间文学
    1980年左右,陆郎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刘绪德先生得知了花塘大队有关《红楼梦》的民间传说。
    1982年,刘绪德先生任职江宁县文化馆馆长,他将花塘大队有关《红楼梦》的民间传说告诉给南京大学的高国藩教授。
    1983年,刘绪德先生任职江宁县文化局副局长,他将花塘大队有关《红楼梦》的民间传说告诉给南京大学的吴新雷教授。
    1992年10月18日,高国藩教授带领研究生朱彤、叶永胜到花塘村来采风。
    1995年5月,高国藩教授带领十五名本科生、研究生到花塘村来采风。
    从高国藩教授及其学生们记录的花塘村的有关民间传说看,当他们采风时,这些民间传说的主要讲述者不是曹宏德,而是章状运老人、高维援老人等非曹姓的老人,这就更表明了花塘村的有关民间传说的真实性!
    从政界、学术界得知花塘村有关《红楼梦》的民间传说的时间序列来看,将此“时间序列”放到全国的大环境里看,可以断定——花塘村有关《红楼梦》的民间传说是典型的原汁原汤的民间文学!
    三、《红楼梦和花塘村之谜》
    记录了《情人树》传说
    高国藩教授2005年5月出版了专著《红楼梦和花塘村之谜》。
    在《红楼梦和花塘村之谜》第40页、41页、42页,记录了《情人树》传说。
    该记录的落款是:
    采集地点:观东村、曹上村、花塘村。
    口述者:粮管所工人、章状运老人等。
    综合整理者:高国藩。
    时间:1992年10月18日。
    在《红楼梦和花塘村之谜》第42页,在《情人树》传说的落款之下,还有这么一段:
    曹氏家族喜欢种白果树,在江宁是出了名的。香林寺是清初南京的三大佛寺之一,曹寅又是当时香林寺最大的施主,在他的建议下,香林寺里就种植了四棵白果树。至今几百年过去了,这四棵古白果树在南京市太平门内佛心桥37号的香林寺旧址,已经长得一个人都合抱不过来了,枝叶茂盛;和花塘村的这两棵古白果树交相辉映。
    所以,白果树在曹雪芹家族的庄园里出现,也决不是偶然的,这是曹家的魂。
    第二章、曹雪芹家籍没
    
    第一节、圣旨与部文
    一、查封曹頫家产的圣旨
    《红楼网·清代红楼资料·清宫曹家档案史料》写道:
    二百八十四  上谕著江南总督范时绎查封曹頫家产
    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奉旨:江宁织造曹頫,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朕屡次施恩宽限,令其赔补。伊倘感激朕成全之恩,理应尽心效力,然伊不但不感恩图报,反而将家中财物暗移他处,企图隐蔽,有违朕恩,甚属可恶!著行文江南总督范时绎,将曹頫家中财物,固封看守,并将重要家人,立即严拿;家人之财产,亦著固封看守,俟新任织造官员绥赫德到彼之後办理。伊闻知织造官员易人时,说不定要暗派家人到江南送信,转移家财。倘有差遣之人到被处,著范时绎严拿,审问该人前去的缘故,不得怠忽!钦此。
    [译自内务府满文上传档]
    二、部文“火速驿送”
    黄进德先生在《曹雪芹江南家世丛考·曹雪芹家世史事系年》里写道:
    “次日,内务府咨兵部:将命范时绎查抄曹頫谕旨,火速驿送江南总督。(内务府行文档)”
    童注:“次日”是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第二节、籍没的时间
    一、查封曹頫家产的圣旨
    十一天可到南京
    
    (一)北京到南京、扬州的距离
    《清史稿第五十八卷·志三十三·地理五·江苏》写道:
    江宁府……北距京师二千四百四十五里。九天。每天272里。
    扬州府……西南距省治二百十里。
    (二)中速“急脚递”从北京到扬州
    九天可到达
    《苏州织造李煦奏颁赐药饵未到曹寅即已病故折》写道:
    “而宸衷又以路远迟延,特命驰驿南回,限九日到扬州。”
    从北京到扬州2235里,九天,平均每天272里。
    这个速度,正是朝廷马驿“急脚递”中速日行三百里的速度。
    (三)   查封曹頫家产的圣旨
    十一天可到南京
    江南总督的衙门在南京。
    曹雪芹家也在南京。籍没的地点就在南京。
    因此,传递圣旨的驿卒必须到达南京。(沿途换马换人)
    从北京到扬州,有直通驿道,九天到达。
    从扬州到南京,必须过长江,当时无桥,必须乘船过渡。
    从扬州到南京,又乘船又骑马,需两天。(若又乘船又步行,得三天)。
    共计需要十一天。
    因此,传递圣旨的驿卒,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从北京出发,雍正六年正月初五到达南京。
    二、衙役一天可到花塘街
    花塘街距离南京城只有六十里。
    江南总督府的衙役,一天可到花塘街。
    因此,可以说,雍正六年正月初六(1728年2月15日),江南总督府的衙役到达花塘街,包围曹家大院。
    第三章、时间的符合使《情人树》传说成为无价之宝
    第一节、令人万分惊叹的“鹅毛大雪”
    《情人树》传说的尾段的首句是“在一个鹅毛大雪的晚上”。
    就在这个“鹅毛大雪的晚上”,曹雪芹失踪了。
    曹雪芹有可能在“鹅毛大雪的晚上”失踪吗?
    雍正帝发出的“查封曹頫家产”的圣旨,雍正六年正月初五到达南京。
    雍正六年正月初六,江南总督府的衙役,到达江宁县的花塘街,包围曹家大院。
    雍正六年正月初六,正在下雪的季节里。
    从时间上看,曹雪芹极有可能在“鹅毛大雪的晚上”失踪!
    南京一带,下“鹅毛大雪”的时间主要是腊月、正月,即“冬末春初”。
    花塘村是一个的偏僻农村,直到1983年,南京大学的吴新雷教授还感叹“交通不便”。
    一个偏僻农村世代传说的略带神话色彩的故事,里面的时间因素“冬末春初”,与历史上的曹雪芹家籍没的时间因素“冬末春初”,完全合拍!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花塘村的《情人树》传说,不是胡编乱造!
    这意味着花塘村的《情人树》传说,曲折的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
    第二节、正月初六南京是否会下雪
    雍正六年正月初六(1728年2月15日)南京是否会下雪?
    目前,我没有直接的资料来说明这个问题。
    近三百年来,南京一带的气候变化不大,主要是近二十年来春初偏暖。
    (南京晨报网2007年6月10日发表《南京气候正变得又暖又干》。该文写道:“昨日天气炎热,在南京市市民学堂上,国家气象中心研究员罗勇作了一场《气候变化与百姓生活》的讲演,认为南京的整个天气呈现暖干的特点。……根据统计,1850年以来最暖10年就分布在最近的12年中……从1997年以来我国年年春季的温度都偏暖。)
    我们以现在的气候来推知清代乾隆年间的气候,也许八九不离十。
    一、2006年2月5日(正月初八)南京下大雪
    南京晨报网2006年2月6日8点49分发表题为《南京昨下大雪明后天-5c 》的报道。该文首句写道:“昨天,南京下起了新年的第一场雪,截至下午3点积雪厚度已有5厘米,达到了大雪标准”。
    童注:1、2006年2月5日是正月初八。
      2、该年农历有闰七月。
    二、花塘村2010年的下雪情况
    施德荣(花塘村人)应我的询问,2010年8月9日来信说花塘村今年春初气候:
    “2010年腊月25左右大雪,持续3天,年三十午夜又下大雪,初一连续一天,积雪较深,初二小雪,初三转晴。”
    童注:2010年春节(正月初一)是2010年2月14日。
    三、符合“冬末春初”就够了
    我想,雍正六年正月初六南京可能会下雪。
    无论“雍正六年正月初六南京”是否“会下雪”,都不妨碍“雍正六年正月初六”时在“冬末春初”,这就够了!
    第三节、《曹家史料》编印成书的时间
    《红楼梦学刊》1979年第二辑发表了易管先生的《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补遗(上)——康熙三十五年至五十九年的曹家奏摺一一五件》。该文写道:
    编者按:一九七五年三月,由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辑,中华书局出版的《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以下简称《曹家史料》)把故宫所存清代档案中有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世的史料,其中包括曹玺、曹寅、曹頫、曹頫四人的奏摺八十五件,新译的内务府满文奏销档六十一件,另有李煦奏摺等,共计二百件,第一次集中编印成书,为国内外的《红楼梦》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一大批宝贵的原始资料,深受欢迎。
    第四节、袁枚对曹雪芹的叙述已模糊
    一、袁枚的叙述
    
    (一)“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
    袁枚《随园诗话》卷二第二十二则写道:
    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
    (二)“相隔已百年矣”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六第十七则写道:
    丁未八月,余答客之便,见秦淮壁上题云:……三首深得《竹枝》风趣。尾署“翠云道人”。
    访之,乃织造成公之子啸崖所作,名延福。有才如此,可与雪芹公子前后辉映。
    雪芹者,曹楝亭织造之嗣君也。相隔已百年矣。
    二、两则叙述皆有错
    (一)皆有错
    袁枚对曹雪芹的这两则叙述,都将曹雪芹当成曹寅的儿子。这显然错了。因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
    特别是第二则,说“相隔已百年矣”,更错得远。丁未年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上溯百年,就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康熙二十六年,曹寅只有三十岁。
    康熙二十八年,曹寅之子曹颙才出生。
    (二)出错的原因
    袁枚号称“通天神狐”,写什么都来得非常快。但有时难免小小的粗疏。
    袁枚对曹雪芹的叙述出错,主要还是客观原因——时间隔久了,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袁枚写《随园诗话》卷十六第十七则之时,已经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离曹雪芹家籍没的雍正六年(1728年),相隔59年!
    袁枚写《随园诗话》卷二第二十二则之时,已经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离曹雪芹家籍没的雍正六年(1728年),也相隔了38年!
    依我原来的想象来说,袁枚不应该出错。因为他乾隆十三年买下的并多年居住的随园,在雍正六年三月初三日之前,就是曹雪芹家的花园。乾隆十三年之前,袁枚就是江宁县令,江宁县衙门,就在南京城内。
    但袁枚却偏偏出错了,这除了他的“有时难免的小小的粗疏”之外,主要还是因为相隔有几十年,南京城内的后来的人们(乾隆三十一年的人们),对曹雪芹家颇有陌生感。
    第五节、花塘村《情人树》传说反映的时间与
    曹雪芹家籍没的时间相符令人惊叹
    一个偏僻农村世代传说的略带神话色彩的故事,里面的时间因素“冬末春初”,与历史上的曹雪芹家籍没的时间因素“冬末春初”,完全合拍!
    花塘村《情人树》传说反映的时间与曹雪芹家籍没的时间相符,令人惊叹!
    不要小看这个“相符”:
    1、在1982年之前,花塘村《情人树》传说完全处于原生态状态。
    1982年,江宁县文化馆刘绪德馆长告诉南京大学高国藩教授,说花塘大队(村)有《红楼梦》民间故事。
    2、1992年10月18日,高国藩教授带领朱彤、叶永胜两位研究生,到花塘村采风。
    从1982年至1992年10月,这十年,花塘村《情人树》传说仍然处于原生态状态。
    3、1992年10月18日,花塘村的79岁的老农章状运,向高教授讲述了《情人树》传说等民间故事。章状运说“据上人(祖先)传……”。
    章状运生于1913年。若将“上人”算作祖父,又按二十年一代人来算,他的祖父二十岁之时,正当光绪十九年(1893年)。
    也就是说,花塘村《情人树》传说产生的时间下限是光绪十九年(1893年)。
    4、产生花塘村《情人树》传说这样极高质量的民间传说,是极不容易的。
    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在光绪十九年,在一个偏僻的农村里,凭什么产生与《红楼梦》密切相关的《情人树》传说?凭什么能做到《情人树》传说反映的时间与曹雪芹家籍没的时间相符?
    我想,《情人树》传说这样极高质量的民间传说,与历史的事实血肉相连,时间链条直接对接,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解释“如何产生”。
    也就是说,花塘村《情人树》传说产生的时间,就在曹雪芹家籍没后不久,不存在时间下限的问题。
    5、乾隆年间的袁枚,常年生活在南京城,对曹雪芹的叙述已经相当模糊了。
    我们不能苛求袁枚。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比袁枚强多少?
    可以做一个试验,假设某单位存在了38年,先后的一把手有八位,现在的员工有多少人能说清这八位一把手的姓名及其任职先后的顺序?
    有比较才有鉴别,袁枚不清楚的为什么同时期的农民清楚?
    远在南京西南郊的偏僻的花塘街,如果不是与曹雪芹有相当密切的联系,怎能产生与曹雪芹家籍没的时间相符的《情人树》传说呢?
    6、《曹家史料》编印成书的时间是一九七五年三月,在此之前,所有的红学家都没有全文看过《上谕著江南总督范时绎查封曹頫家产》的雍正帝圣旨。
    周汝昌先生1953年出版的《红楼梦新证》里,没有登载雍正帝的这个圣旨。
    7、在1975年之前,连专家学者们都不知道曹雪芹家籍没的准确时间“冬末春初”,花塘村的老农凭什么知道曹雪芹家籍没的准确时间“冬末春初”?
    显然,花塘村的老农是凭世世代代的传说才知道曹雪芹家籍没的准确时间!
    总之,花塘村《情人树》传说反映的时间与曹雪芹家籍没的时间相符令人惊叹!
    第四章、李煦家属考
    第一节、引言
    我一直自以为是考证派。
    《红楼文苑》(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之会刊)2010年第二期,将我的论文《论江苏省如皋市与甄士隐、贾雨村的密切关系》列入《“索隐”之窗》栏目,我突然意识到——我也是索隐派!
    史湘云的两个叔叔名为史鼎、史鼐,而李煦的两个儿子名为李鼎、李鼐,这种故意的巧合,使我今天走上了这趟索隐之路——李煦家属考。
    第二节、《内务府总管允禄等面奏查抄李煦家产
    并捕其家人等解部事》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主编了《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1975年3月第一版)。该书第205页写道:
    《附录一:有关苏州织造李煦被抄家及审拟史料》:
    一、《内务府总管允禄等面奏查抄李煦家产并捕其家人等解部事》:
    雍正元年六月十四日
    总管内务府事务·和硕庄亲王允禄,内务府大臣来保等面奏:据总督查弼纳奏折内称:李煦亏空共银三十八万两,查过其家产,估银十万九千二百二十二两馀,京城家产估银一万九千二百四十五两馀,共十二万八千四百七十七两馀,以之抵补外,尚亏空二十五万一千五百二十三两馀。又,折内称:随从李煦之家属十四名口。等因。复据京城查过折称:李煦家属十五名口。查此等子女既均在苏州,当传知总督查弼纳逮捕,并将沈毅士一同解送交部。等因。此当由和硕庄亲王、内务府大臣来保等面奏。奉旨:依议。钦此。
    (译自内务府满文奏销档)
    第三节、《内务府总管允禄等奏李煦家人
    拟交崇文门监督变价折》
    《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第208页写道:
    《附录一:有关苏州织造李煦被抄家及审拟史料》:
    ……四、《内务府总管允禄等奏李煦家人拟交崇文门监督变价折》:
    雍正二年十月十六日
    总管内务府事务·和硕庄亲王允禄,内务府大臣兼散秩大臣、内务府大臣来保、李延禧等谨奏:为请旨事。
    准总督查弼纳来文称:李煦家属及家仆钱仲璇等男女并男童幼女共二百余名口,在苏州变卖,迄今将及一年,南省人民均知为旗人,无人敢买。现将应留审讯之人暂时候审外,其余记档送往总管内务府衙门,应如何办理之处,业经具奏。奉旨:依议。钦此。经派江南理事同知和昇额解送前来。等因。
    当经臣衙门查明,在途中病故男子一、妇人一及幼女一不计外,现送到人数共二百二十七名口,其中有李煦之妇孺十口,除交给李煦外,计仆人二百十七名,均  y7 L5 交崇文门监督五十一等变价。其留候审钱仲璇等八人,俟后亦交崇文门变价。等因。
    为此缮折请旨。送请总理事务王、大臣阅过,交奏事双全、员外郎张文彬等转奏。
    奉旨:大将军年羹尧人少,将送来人著年羹尧拣取,并令年羹尧将拣取人8 @& Y: g8 S+ S’ D. W数奏闻。余者交崇文门监督。钦此。
    (译自内务府满文奏销档)
    第四节、李煦家属“少了”两人
    一、李煦的某个女儿是尼姑
    《内务府总管允禄等面奏查抄李煦家产并捕其家人等解部事》先说“随从李煦之家属十四名口”,后说“李煦家属十五名口”。
    我想:这多出的一人,就是李煦的某个女儿。
    山东省昌邑市的著名学者赵仲泉先生,在对李煦《虚白斋尺牍》的简介中写道:“我对《虚白斋尺牍》细阅数遍,有几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一是李煦有一女儿遁于佛门;……”
    【童力群注:赵仲泉先生对李煦《虚白斋尺牍》的简介,见于“吴西顺博客KFG”。
    将“吴西顺博客”百度一下,首页第二条是“eerchero新浪博客”。
    点击此条,可进入“吴西顺博客KFG”。
    “吴西顺博客KFG”的“博文目录”有“红楼梦研究”。
    “红楼梦研究”有《曹雪芹与山东(2)——红楼之旅52》。】
    二、“少了”两人
    《内务府总管允禄等奏李煦家人拟交崇文门监督变价折》说“其中有李煦之妇孺十口”,此十人不包括李鼎、李鼐,因为李鼎、李鼐还留在苏州候审。
    “妇孺十口”,加上李鼎、李鼐,共计十二人,比起“十四名口”,“少了”两人。
    雍正帝是何等精明的皇帝,在李煦案的督办中,始终对江南总督、江苏巡抚不放心,像“李煦家属‘少了’两人”这样明显的问题,不会被地方官员蒙哄。这“少了”的两人,无疑是得到他的允许的,只不过当时的有些奏折(包含密奏)后来失踪了,导致现代的我们难以得知其中的详情。
    第五节、李煦家属的一般情况
    一、“十四名口”不包括李煦的生母与妻子
    《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五辑,发表了徐恭时先生的《那无一个解思君——李煦史料新探》。
    该文写道:“这位文氏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病故”。(《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五辑第373页)
    即李煦的生母文氏于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十五日病故,终年九十三岁。
    该文又写道:“李煦之妻韩氏于康熙五十三年八月初六病故”。(《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五辑第387页)
    文氏与韩氏皆去世于李煦家籍没之前,因此,“十四名口”不包括李煦的生母与妻子。
    二、李煦之妾詹氏、苑氏
    武汉理工大学的余运彪先生,在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2009年第25期上,发表了《〈红楼梦〉研究的新发现及发现的新材料——关于姜氏族谱的初步研究及对有关问题的看法》。
    该文写道:“在‘姜氏族谱’中载,李煦配韩氏,詹氏生子以鼎,苑氏生子以鼐。韩氏‘名’下并无子嗣名记载。”
    李煦之妾詹氏、苑氏,应在“十四名口”之列。
    三、李煦的某个女儿是黄阿琳之妻
    吴营洲先生在《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发表了《李鼎其人其事——〈石头记〉评批者脂砚斋行状考辨》。该文写道:
    “……李煦有弟五人,妹一人,均为李鼎的叔、姑辈。据《李士桢墓志铭》得知,李煦有一弟曾任内务府会计司员外郎;有一弟分理畅春园事;其妹夫为佐领周承诏;其女婿为内务府营造司掌印郎中佛保之子正黄旗参领兼佐领黄阿琳。李煦另有侄十三人,雍正朝或有不少在京师者。
    ……李果在他的《李公行状》一文中,记叙了李煦的生平、为人兼及家中亲属,从中,得知李煦有‘同怀弟凡五人’,‘子二人,鼎、鼐;女一人,黄阿琳其婿也,正黄旗参领兼佐领,为内务府营造司郎中佛公宝之子(按,名阿禀)。公卒之日,囊无一钱,韩夫人已先数年卒,二子又远隔京师,亲识无一人在侧。’”
    显然,李煦的某个女儿是黄阿琳之妻。
    李煦的这个女儿能嫁给郎中之子,显然,她出嫁较早,没有受到李煦家籍没的影响。
    李煦生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二十九日,四十岁才得李鼎。
    显然,李煦的这个女儿(黄阿琳之妻)应比李鼎年长。
    李煦的这个女儿,不在“十四名口“之列。
    四、李鼎、李鼐
    余运彪先生在《〈红楼梦〉研究的新发现及发现的新材料——关于姜氏族谱的初步研究及对有关问题的看法》里写道:
    “姜氏族谱中显示,李煦长子是‘以鼎’,亦即李鼎,生于康熙甲戌年(即公元1694年);次子是‘以鼐’,亦即李鼐,生于康熙丁丑年(即公元1697年)。”
    该文还写道:“其后人不知所踪,族谱上也只留下两个儿子‘以鼎’、‘以鼐’之名。”
    康熙甲戌年即康熙三十三年。
    康熙丁丑年即康熙三十六年。
    李鼎、李鼐,应在“十四名口”之列。
    五、李鼎之妻
    张书才先生在《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二辑发表了《李煦获罪档案史料补遗》。该文写道:
    “……9、《两江总督查弼纳奏报送京城折价之李煦家人有顶替情弊折》
    雍正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李鼎:)我岳父名班第,业已亡故。我岳父之父,名陆伯赫,曾为工部侍郎,在镶白满洲旗。……”
    张书才先生对“陆伯赫”注释道:“陆伯赫,即鲁伯赫。镶白旗满洲人。据《清代职官年表》等书,其于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至三十八年任户部右侍郎,非工部侍郎。”
    显然,李鼎之妻是班第之女、陆伯赫之孙女。
    六、李鼎有儿子
    赵仲泉先生(山东省昌邑市的著名学者)有博客《仲泉收藏》。
    赵仲泉先生2009年1月17日在《仲泉收藏》上发表了《我发现研究〈红楼梦〉的重要资料价值》。该文的第三节是《李煦影像》。该节写道:
    影像长2.5米,宽1.5米,李煦居中,其夫人韩氏,詹氏居侧,煦著民服,其二夫人也是便装,无珠光宝气之像,影像是用整张大宣纸绘制,全绫装裱,三人上方牌位中分别书:
    故祖父姜公讳煦字竹村行—灵位
    故祖母韩太君行—之神位
    故祖母詹太君行—之神位
    显然,牌位的书写者是李煦的孙子。此孙的祖母有詹太君,可见此孙是李鼎的儿子。因为李鼎的嫡母是韩氏,生母是詹氏。
    李鼎之子应在“十四名口”之列。
    七、李煦(“十四名口”之内的)家属人口统计
    李煦之妾詹氏、苑氏。
    李鼎、李鼐。
    李鼎之妻(班第之女)。
    李鼐之妻。【此条在必然之中】
    李鼎之子。
    余下的只能靠假设,设李鼎有妾一人,李鼐有妾一人。
    设李鼎之妾、李鼐之妻、李鼐之妾各生子女一人。
    以上共计十二人。
    我将这“十二人”称为“十二名口”。
    第六节、李煦的两个孙女的去向
    我认为:在李煦家籍没时,李煦的两个孙女在长辈的安排下,躲避了籍没之辱,她们就是“十四名口”与“十二名口”的差额的两人!可谓“漏网之鱼”!
    我认为:
    1、李纹来到曹雪芹家,后来不幸病逝。李纹对应黛玉。
    2、李绮随姑母李某师太当尼姑。姑母李某师太去世后,李绮辗转来到江苏省江宁府江宁县的花塘街(曹家庄园)的尼姑庵。李绮对应妙玉。
    我将撰写《话说李纹对应黛玉、李绮对应妙玉》。
    己卯本第三回、杨藏本(梦稿本)第三回皆写代玉(黛玉)自述有“十三岁”,甲戌本第三回之回目后半为《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这里面难道没有玄机吗?
    第五章、话说李绮对应妙玉
    第一节、李纹是姐、李绮是妹
    庚辰本第四十九回写道:
    

原来邢夫人之兄嫂带了女儿邢岫烟进京来投邢夫人的,可巧凤姐之兄王仁也正进京,两亲家一处打帮来了。走至半路泊船时,正遇见李纨之寡婶带着两个女儿──大名李纹,次名李绮──也上京。大家叙起来又是亲戚,因此三家一路同行。后有薛蟠之从弟薛蝌,因当年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薛宝琴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婚,正欲进京发嫁,闻得王仁进京,他也带了妹子随后赶来。所以今日会齐了来访投各人亲戚。
    第二节、李绮嫁给甄宝玉(小说情节)
    程甲本第一百十五回写道:
    

正想着,只听得卿(甄)夫人道:“前日听得我们老爷回来说:我们宝玉年纪也大了,求这里老爷留心一门亲事。”
    

王夫人正爱甄宝玉,顺口便说道:“我也想要与令郎作伐。我家有四个姑娘:那三个都不用说,死的死,嫁的嫁了。还有我们珍大侄儿的妹子,只是年纪过小几岁,恐怕难配。倒是我们大媳妇的两个堂妹子,生得人才齐正。二姑娘呢,已经许了人家,三姑娘正好与令郎为配。过一天,我给令郎作媒。但是他家的家计如今差些。”
    

甄夫人道:“太太这话又客套了。如今我们家还有什么?只怕人家嫌我们穷罢了。”
    

王夫人道:“现今府上复又出了差,将来不但复旧,必是比先前更要鼎盛起来。”
    

甄夫人笑着道:“但愿依着太太的话更好。这么着,就求太太作个保山。”
    

甄宝玉听见他们说起亲事,便告辞出来,贾宝玉等只得陪着来到书房。
    

见贾政已在那里,复又立谈几句。听见甄家的人来回甄宝玉道:“太太要走了,请爷回去罢。”
    

于是甄宝玉告辞出来。贾政命宝玉、环、兰相送,不提。
    第三节、甄府多半是曹家(曹雪芹家)
    一、总说
    《石头记》(《红楼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将生活元素变为小说元素,其艺术手法非常高明。
    贾府是曹家(曹雪芹家)吗?又是又不是,多半不是。
    甄府是曹家(曹雪芹家)吗?又是又不是,多半是。
    在前八十回里,贾府的人与甄府的人直接打交道时,贾府对应现实生活中的平郡王福彭家,甄府对应现实生活中的曹雪芹家。
    在后四十回里,贾府的人与甄府的人直接打交道时,贾府对应现实生活中的平郡王福彭家,甄府基本上对应现实生活中的曹雪芹家。(但甄宝玉之父甄应嘉对应现实生活中的赵翼)
    二、“代善”联系福彭家
    甲戌本第二回写道:“自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娶的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贾赦,次子贾政。如今代善早已去世,太夫人尚在。”
    宝玉是代善的二世孙。
    现实生活中的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福彭是代善的六世孙。
    福彭之父是讷尔苏,母亲是曹佳氏(曹雪芹的姑母)。
    讷尔苏之父是纳尔福。讷尔福之父是罗科铎。罗科铎之父是罗洛浑。罗洛浑之父是岳托。岳托之父是代善。
    三、“二姑娘”段落
    庚辰本第五十六回写道:
    

刚说着,只见林之孝进来说:“江南甄府里家眷昨日到京,今日进宫朝贺。此刻先遣人来送礼请安。”说着,便将礼单送上去。
    

探春接了,看道是:“上用的妆缎蟒缎十二匹,上用杂色缎十二匹,上用各色纱十二匹,上用宫绸十二匹,官用各色缎纱绸绫二十四匹。”
    

……果然人回:“甄府四个女人来请安。”
    

贾母听了,忙命人带进来。……
    

贾母笑道:“你们大姑娘和二姑娘这两家,都和我们家甚好。”
    

四人笑道:“正是。每年姑娘们有信回去说,全亏府上照看。”
    

贾母笑道:“什么照看,原是世交,又是老亲,原应当的。你们二姑娘更好,更不自尊自大,所以我们才走的亲密。”
    

四人笑道:“这是老太太过谦了。”
    四、对“二姑娘”段落的评说
    我摘录的庚辰本第五十六回的这一段,里面有贾母所言“你们二姑娘更好”,因此。我将此段名之曰“‘二姑娘’段落”。
    甄府送给贾府的礼物,全是“上用”的绸缎。
    在现实生活中,曹雪芹家是江宁织造府,其职能就是监造“上用”的绸缎并押运到京城。
    仅凭这一条,就可断定甄府对应曹雪芹家。
    贾母说“你们二姑娘更好,更不自尊自大,所以我们才走的亲密。”
    贾母可对应讷尔苏之母(曹佳氏之婆母,福彭之奶奶)。
    如果与现实生活对照,贾母的确只能夸奖“二姑娘”,不能夸奖“大姑娘”,因为曹家的“大姑娘”就是曹佳氏,她本来就在平郡王府,是老平郡王讷尔苏之妻,是小平郡王福彭之母。
    总之,自家夸自家是不妥的。
    五、“甄家犯了罪”段落
    庚辰本第七十五回写道:
    话说尤氏从惜春处赌气出来,正欲往王夫人处去。
    跟从的老嬷嬷们因悄悄的回道:“奶奶且别往上头房里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作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反恐不便。”
    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他们的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了家事,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
    老嬷嬷道:“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也是有的。”
    
    六、对“甄家犯了罪”段落的评说
    “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了家事,调取进京治罪”,这些与曹雪芹家都能对上号。
    庚辰本第二回写道:“雨村道:‘正是这意。你还不知,我自革职以来,这两年遍游名省,也曾遇见两个异样孩子。【甲戌侧批:先虚陪一个。】所以,方才你一说这宝玉,我就猜着了八九亦是这一派人物。不用远说,只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甲戌侧批:此衔无考,亦因寓怀而设,置而勿论。】甄家,【甲戌眉批:又一真正之家,特与假家遥对,故写假则知真。】你可知么?’”
    甄府是金陵城(南京城)内高官——“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而曹雪芹家也是金陵城(南京城)内高官。
    曹玺、曹寅、曹颙、曹頫,三代四人,皆为江宁织造。
    江宁织造是“钦差”官。
    江宁织造的职位是内务府郎中,品级为正五品。
    康熙四十四年五月初一日,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已经是“通政使司通政使”,尽管这是个虚衔,但品级是正三品,与“一等侍卫”同级,足见康熙帝对曹寅的信任。
    “通政使司”简称为“通政司”。
    “通政司”与“体仁院”可对仗。
    “通政使司”的职能如何呢?
    百度百科写道:“顺治元年(1644),清廷设立了掌收题本的机关——通政使司,它的主要职责是收纳各省题本,校阅后送交内阁。查有题本不合规制的,揭送内阁参办;如题本有逾限期的,则须移文有关部门议办。在京各衙门的一切奏本,不分公私,也均须送通政使司呈进。”
    《石头记》(《红楼梦》)里的“体仁院”,其职能大约也如此吧。
    品级更高的是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
    黄敬德先生在《曹雪芹家世史事系年》里写道:
    “康熙十七年(1677)戊午。……曹玺‘丁巳、戊午两督运,陛见,天子面访江南吏治,乐其详剀,赐御宴、蟒服,加正一品,更赐御书(‘敬慎’)匾额手卷’。(《江宁府志》、《上元县志》)”。
    小说里的“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无论其官职品级是五品、三品,还是一品,现实生活中的曹雪芹家都能对应。
    七、“独他家接驾四次”段落
    

庚辰本第十六回写道:
    

赵嬷嬷道:“那是谁不知道的?如今还有个口号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了。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八、对“独他家接驾四次”段落的评说
    赵嬷嬷所言“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其甄家显然是曹雪芹家。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四月初十抵江宁。曹寅接驾。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第四次南巡,二月二十六日抵江宁。曹寅接驾。
    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三月十二日抵扬州三汊河宝塔湾行宫,四月二十二日至江宁。曹寅接驾。
    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帝第六次南巡,二月二十八日抵扬州三汊河宝塔湾行宫,三月初六日至江宁。曹寅接驾。
    当然,李煦也接驾四次,其任职的苏州亦在“江南”,但《石头记》第二回已写“甄家”在“金陵省”即南京城,综合起来看,这“江南的甄家”非曹雪芹家莫属。
    【《石头记》第二回赵嬷嬷的原型是傅恒的奶妈,并涉及到《石头记》成书于乾隆三十五年以后,我已经发表了《以“文忠公之嬷”来确定庚辰本第十六回的完稿时间的上限在乾隆三十五年七月之后》。
    元春省亲涉及的“南巡”,是乾隆十六年乾隆帝的南巡;我已经发表了《“借省亲事写南巡”写的是乾隆十六年的南巡》。
    长篇小说的艺术加工是可以“东扯西拉”的。】
    第四节、李绮嫁给曹雪芹(现实情况)
    本节如果展开叙述,必定是千头万绪,千言万语。
    因此,我只将推断过程表述如下:
    1、依李鼎、李鼐的年龄看,在雍正二年至雍正五年间,他俩可以各有一个进入少女年龄阶段的女儿。
    2、这两个女儿无疑姓“李”。
    至于是否名为“李纹、李绮”,尚无史料依据。
    我们不妨将“李纹、李绮”作为她们的代称。
    3、《石头记》许多奇怪的写法,都向读者们暗示籍没的苏州织造李家有两个少女投靠江宁织造曹家。
    4、李鼎生于康熙三十三年,到雍正二年,他虚岁三十一。
    设李鼎于康熙五十年(虚岁十八)成婚,康熙五十一年春二月十二日可得女儿李纹。
    李纹到雍正二年春三月,有十三岁(虚岁)。
    5、李鼐生于康熙三十六年,到雍正五年,他虚岁三十一。
    设李鼐于康熙五十三年(虚岁十八)成婚,康熙五十六年可得女儿李绮。
    李绮到雍正五年,有十三岁(虚岁)。
    6、既然“甄府多半是曹家(曹雪芹家)”,那么,李绮嫁给甄宝玉,就是李绮嫁给曹雪芹。
    7、依据《石头记》对妙玉之来历的介绍,李绮就是妙玉。
    8、依据花塘村《情人树》传说,妙玉与曹雪芹是恋人。
    9、依据靖藏本的批语,妙玉曾在瓜洲遭难。
    妙玉流落到镇江的瓜洲——“屈从枯骨”(嫁给老头子)。
    【淑慎在《瓜洲古渡》里写道:
    千里古运河流出扬州城,在城南16公里处与浩瀚的长江相汇,这个交汇处就是现在江苏扬州市邗江县的古镇瓜洲。
    《嘉庆瓜洲志》上说:“瓜洲虽弹丸,然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实七省咽喉,全扬保障也。且每岁漕舟数百万,浮江而至,百州贸易迁徙之人,往返络绎,必停于是,其为南北之利,讵可忽哉?”
    ……瓜洲城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为防御倭寇而筑的。
    到清代初叶,由于运河漕运发达,瓜洲更显繁盛,康熙、乾隆二帝数次南巡,都巡游过瓜洲。
    后因长江水道变化,逐年坍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瓜洲全城沦于江中。
    今日瓜洲镇是后来重建的,镇域面积约27平方公里,1964年建镇至今。】
    10、  曹雪芹乾隆二十四年春季从北京南下,到瓜洲解救妙玉。
    11、  曹雪芹乾隆二十四年腊月准备从江北到江宁,因大雪封江而滞留瓜洲。(他应是先因有事到了江北)
    12、  曹雪芹乾隆二十五年九月十八日左右回到北京。
    13、  从乾隆二十四年春末到乾隆二十五年秋八月,曹雪芹与妙玉同居。
    14、  曹雪芹返回北京时,妙玉没有随同,而是继续在江宁县的花塘街居住。
    第五节、《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汪易堂
    深知“甄宝玉是曹雪芹”
    (一)《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成书时间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至今仍是个谜。
    我已经论断《石头记》成书于乾隆三十九年八月(甲午八月)。
    我提出《石头记》应有一百六十回,后半部失传了,现今流传的是前八十回。
    现今流传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成书于何时呢?
    据舒本序言,《红楼梦》后四十回至迟成书于乾隆五十四年。
    度程甲本序言,《红楼梦》后四十回至迟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
    度周春笔记,《红楼梦》后四十回至迟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
    【周春于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年)中元日写下《阅红楼梦随笔·红楼梦记》。
    周春写道;“乾隆庚戍秋,杨畹耕语余云:‘雁偶以重价购抄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廿回,微有异同。爱不释手,监临省试,必携带入闱,闽中传为佳话。’”
    乾隆庚戌秋,即乾隆五十五年秋。
    “爱不释手、监临省试,必携带入闱,闽中传为佳话 ”
    省试即乡试,入闱即入秋闱。
    一个“必”字.说明至少有两次,乾隆五十五年前最近的两次乡试,是在哪两年呢?
    乾隆五十五年春有会试,乾隆五十四年春有恩科会试。
    每次会试之前一年有乡试。
    乾隆五十五年前最近的两次乡试,在乾隆五十三年秋和乾隆五十四年秋。
    因此,雁偶重价购得一百廿回《红楼梦》,至迟在乾隆五十三年秋季。】
    甲辰本序言写道:“书之传述未终,余帙杳不可得”。可见直至乾隆四十九年,《红楼梦》后四十回还未成书。
    因此,《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成书时间的上限在乾隆五十年。
    (二)汪易堂深知“甄宝玉就是曹雪芹”
    从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到乾隆五十年,时间仅十一年。
    创作《红楼梦》后四十回,其花费的时间,少则需八年,多则需十年。
    因此,《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至迟在乾隆四十二年,就应拿到《石头记》前八十回的过录本,以便在此基础上创作。
    即使到了乾隆四十二年,《石头记》前八十回的读者圈,还是极其狭窄的。
    是否可以这样说,在乾隆三十九年八月(甲午八月)不久,即乾隆四十年,《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已经拿到《石头记》前八十回的过录本。
    我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应在《石头记》作者的朋友圈里,同时也在曹雪芹的朋友圈里。
    综合各种因素,我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应是汪易堂!(我以后专门撰文来论证)
    汪易堂深知“甄宝玉就是曹雪芹”!
    第六节、《红楼梦》前八十回里对妙玉身世的叙述
    一、判词与曲
    

舒本第三回写道:
    

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舒本第三回写道: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二、“外有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
    

舒本第十七回(沈阳出版社2008年版舒本影印本第526页)写道:
    

又有林之孝家的来回:“采访聘买得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做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只的这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嫫嫫、一个小丫头服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因数上起得:‘在此静居,然后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
    

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
    

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了,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
    

王夫人笑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
    

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次日遣人备车轿去接等后话,暂且搁过,此时不能表白。
    三、妙玉的茶杯
    

庚辰本第四十一回写道: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支杯来。一个傍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支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妙玉斟了一□与代玉。仍将前番自己素日吃茶的那支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
    

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句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
    

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支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
    

……代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么?”
    

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胎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童力群注:罕见字用□标志。
    第一个□音 ban
    第二个□音 qiao
    第三个□音 hai )
    四、怪道我们家庙说是“铁槛寺”
    庚辰本第六十三回写道:
    刚过了沁芳亭,忽见岫烟颤颤巍巍的迎面走来。
    宝玉忙问:“姐姐那里去?”
    岫烟笑道:“我找妙玉说话。”
    宝玉听了诧意,说道:“他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的眼的。原来他推重姐姐,竟知姐姐不是我们一流的俗人。”
    岫烟笑道:“他也未必真心重我,但我和他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炼,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地庙里去作伴。我所认的字都是承他所授。我合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如今又天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改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
    宝玉听了,恍如听了焦雷一般,喜的笑道:“怪道姐姐举止言谈,超然如野鹤闲云,原来有本而来。正因他的一件事我为难,要请教别人去。如今遇见姐姐,真是天缘巧合,求姐姐指教。”
    说着,便将拜帖取与岫烟看。
    岫烟笑道:“他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妄诞诡僻了。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
    宝玉听说,忙笑道:“姐姐不知道,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因取我是个些微有知识的,方给我这帖子。我因不知回什么字样才好,竟没了主意,正要去问林妹妹,可巧遇见了姐姐。”
    岫烟听了宝玉这话,且只顾用眼上下细细的打量了半日,方笑道:“怪道俗语说的‘闻名不如见面’,又怪不得妙玉竟下这帖子给你,又怪不得上年竟给你那些梅花。连他既这样,少不得我告诉你原故。他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若帖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中扰扰之人,他便喜了。如今他自称‘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了他的心了。”
    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嗳哟了一声,方笑道:“怪道我们家庙说是‘铁槛寺’呢,原来有这一说。姐姐就请,让我去写回帖。”
    岫烟听了,便自往栊翠庵来。宝玉回房写了帖子,上面只写“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几字,亲自拿了到栊翠庵,只隔门缝儿投进去便回来了。
    第七节、茶杯透露出妙玉家的富贵
    
    一、妙玉(李绮)的自豪
    

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句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庚辰本第四十一回写的妙玉的几种茶杯,使我们惊诧不已!
    

妙玉的茶杯,妙玉的自豪语言,透露出妙玉家比贾宝玉家还要富贵一些。
    

在现实生活中,李绮家与曹雪芹家比,也就是李煦家与曹寅家比,也就是籍没时节李鼎家与曹頫家比,情况如何呢?
    

“贵”方面,两家几乎完全一样,论实际职位,都是织造;论虚衔,曹寅略高半格,我们可以忽略不计。
    

“富”方面,曹家比不过李家。
    


    

二、《有关苏州织造李煦被抄家及审拟史料》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1975年3月第一版)第205页写道:
    《附录一:有关苏州织造李煦被抄家及审拟史料》:
    总管内务府事务·和硕庄亲王允禄,内务府大臣来保等面奏:据总督查弼纳奏折内称:‘李煦亏空共银三十八万两,查过其家产,估银十万九千二百二十二两馀,京城家产估银一万九千二百四十五两馀,共十二万八千四百七十七两馀,以之抵补外,尚亏空二十五万一千五百二十三两馀。’又,折内称:‘随从李煦之家属十四名口等因。’复据京城查过折称:‘李煦家属十五名口。’查此等子女既均在苏州,当传知总督查弼纳逮捕,并将沈毅士一同解送交部。等因。此当由和硕庄亲王、内务府大臣来保等面奏。奉旨:依议。钦此。
    三、《苏州按察使郭朝鼎奏陈原臬司葛继孔
    徇情浮增李煦入官产物银价等四事折》
    张书才先生在《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二辑发表了《李煦获罪档案史料补遗》。该文写道:
    ……13、苏州按察使郭朝鼎奏陈原臬司葛继孔徇情浮增李煦入官产物银价等四事折
    雍正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
    江南苏州按察使奴才郭朝鼎跪奏,为敬陈地方事宜,仰祈圣鉴事。
    窃照奴才荷蒙皇上天恩,畀以江苏臬司重任,受事已及一载。所办刑名案件,惟期执法平允,弗稍姑息。至于属员中如有贪残不法,庸劣无能者,严察得实,立即揭报督抚参处,痛除瞻徇陋习。此皆奴才职分所当为,不敢琐渎圣听。兹于地方事务,奴才有所见闻,谨据实开列,为皇上陈之:
    一、入官产物帑项攸关,承督各员自当详慎经理,庶不致有名无实。江省追变之案甚多,完结者无几,皆缘初估之时徇情浮抵,召变之际胥役刁难,以致经年积岁,售卖无期,历季租息,俱为蠹棍人等朋比中饱。如奴才臬司衙门经管织造李煦一案,搜出苏、扬二府田房什物,原估价银六万三千四百七十五两,雍正八年清查复估,仅值价银三万二千七百二十六两。奴才以前后估价数目悬殊,再四检查卷案,追出底册,始知当日府县原估止三万余两,前任按察使臣葛继孔①瞻徇情面,希图为李煦捏抵赃私,将县估原册任意删改,计浮增银三万一百二十二两。而存玩器什物等项,奴才亲自吊到点验,内有抽匿遗失者,计值银六百二十六两。奴才俱经逐一造册,详情督臣题参,将浮估及侵失之项,分别着落追赔(行间朱批:此等事非法可绳,无衙能理,唯在大员得人,自然清白。若遇葛继孔辈,便神仙亦难疗其疾也。)兹奴才署理布政使印务,见藩司衙门督变现存各案官产,每年所收租息亦皆朦混不清,现在分委干员前赴各州县察盘。据委员查出江宁、无锡、荆溪、山阳四县书役侵蚀各年租息银一千余两,并有将官房徇情私借与人居住者。尚有上元等二十二州县未曾查明报到,其侵欺作弊者又不知凡几。除俟各属查齐,汇详督抚参追,并将现存产物勒限严督变售外,理合奏闻。
    (下略)
    四、《江宁织造隋赫德奏
    细查曹頫房地产及家人情形折》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1975年3月第一版)第187页写道:
    一百七十二  江宁织造隋赫德奏细查曹頫房地产及家人情形折
    (雍正朝)
    江宁织造·郎中奴才隋赫德跪奏,为感慕天恩,据实奏闻,仰祈圣鉴事。 
    切奴才荷蒙皇上天高地厚洪恩,特命管理江宁织造。于未到之先,总督范时绎已将曹頫家管事数人拿去夹讯监禁,所有房产什物一并查清,造册封固。及奴才到后,细查其房屋并家人住房十三处,共计四百八十三间;地八处,共十九顷零六十七亩;家人大小男女,共一百四十口;余则桌椅、床几、旧衣零星等件及当票百余张外,并无别项,与总督所查册内仿佛。又家人供出外有欠曹頫银,连本利共计三万二千余两。奴才即将欠户询问明白,皆承应偿还。 
    再,查织造衙门钱粮,除在机缎纱外,尚空亏雍正五年上用、官用缎纱并户部缎匹及制帛浩敕料工等项银三万一千余两。奴才核算其外人所欠曹頫之项,尽足抵补其亏空。但奴才接任伊始,今岁新运缎匹实属紧要,现在敬谨趱织,以期无误。至于曹頫名下未完缎匹,若一并补办,恐误新运,容俟今年追完所欠曹頫之项,于新运起解后即行续机接办,六续解完。奴才不敢擅便,谨请圣训遵行。朱批:据情报部。 
    再,曹頫所有田产、房屋、人口等项,奴才荷蒙皇上浩荡天恩,特加赏赍,宠荣已极。奴才举家骨肉,自顶至踵,悉皆圣主天恩所赐。奴才感激顶戴之私,镂心刻骨,口笔难尽。惟有竭其犬马之力,图报捐埃,以少申奴才分寸之心。至曹頫家属,蒙恩谕少留房产以资养赡,今其家属不久回京,奴才应将在京房屋人口酌量拨给,以彰圣主覆载之恩。 
    谨薰沐缮折奏闻,伏乞圣鉴。奴才不胜惶悚顶沐之至。谨奏。 
    朱批:览。 
    五、“衣装费至数万”
    吴新雷先生、黄进德先生合著《曹雪芹江南家世丛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吴新雷先生在《曹雪芹江南家世丛考·苏州织造府与曹寅、李煦》里写道:
    李煦在苏州三十年,他的戏剧排场更为豪奢。……正因为生活在这种歌吹沸天的环境里,曹、李两家都长年养着优伶曲师,李煦的儿子更是沉溺迷恋,此事见于顾公燮的《顾丹五笔记》:
    织造李煦莅苏三十余年,管理浒墅关税务,兼司扬州鹾政。恭逢圣祖南巡四次,克己办公,工匠经纪,均沾其惠,称为李佛。公子性奢华,好串戏,延名师以教习梨园;演《长生殿》传奇,衣装费至数万。以致亏空若干万。吴民深感公之德,惜其子之不类也。(见《道光苏州府志》卷148“杂记四”第18叶)
    六、李家比曹家富
    (一)
    在《有关苏州织造李煦被抄家及审拟史料》里,李煦的家产是“十二万八千四百七十七两”。
    在《苏州按察使郭朝鼎奏陈原臬司葛继孔徇情浮增李煦入官产物银价等四事折》里,“搜出苏、扬二府田房什物,原估价银六万三千四百七十五两,雍正八年清查复估,仅值价银三万二千七百二十六两。”
    因此,籍没时,李煦家被多估了三万七百四十九两。
    这样,李煦的家产是“九万七千七百二十八两”。
    这“九万七千七百二十八两”, 减去“苏、扬二府田房什物”的“三万二千七百二十六两”,再减去“京城家产估银一万九千二百四十五两”,余“四万五千七百五十七两”。
    这“四万五千七百五十七两”就是李煦家的现金(浮财)。
    设曹家的南方的“田房什物”和“京城家产”与李煦家的正好相抵,曹家“又家人供出外有欠曹頫银,连本利共计三万二千余两”,这“三万二千余两”就是曹家的现金(浮财)。
    仅以现金(浮财)相比,李家比曹家多“一万三千七百五十七两”。
    显然,李家比曹家富。
    (二)
    李家有“仆人二百十七名”,曹家有“家人大小男女,共一百四十口”,其仆人应是“一百三十口”。
    李家的仆人,比曹家多87人。
    从这个角度看,李家比曹家富。
    (三)
    吴新雷先生在《曹雪芹江南家世丛考·苏州织造府与曹寅、李煦》写道:“李煦在苏州三十年,他的戏剧排场更为豪奢。……公子性奢华,好串戏,延名师以教习梨园;演《长生殿》传奇,衣装费至数万。”
    显然,在人们的眼光中,李家比曹家富。
    【童力群注:“公子”——李煦的大儿子李鼎。】
    第八节、其它“对应”之略说
    其它“对应”内容,皆因篇幅较长,我欲撰写几篇独立的论文以便从容的展开,因此,本节就匆匆结束。还是简略叙述一下“对应”之概况:
    一、妙玉“将老”时“终陷淖泥中”
    妙玉(李绮)中年“将老”之时,“屈从枯骨(嫁给老头子)”,即“终陷淖泥中”。
    其中必有许多心酸,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猜测。
    李清照晚年被“如簧之言,似锦之舌”的张汝舟蒙骗而误嫁。
    不知妙玉(李绮)是否有相似的坎坷。
    二、“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妙玉(李绮)派爱徒华自芳携妹华沁芳到北京寻找曹雪芹,向曹雪芹求助。
    曹雪芹得知妙玉(李绮)的不幸后,立即从北京西郊动身,到瓜洲一带营救。
    曹雪芹乾隆二十四年春季从北京南下,到瓜洲解救妙玉(李绮)。
    这时,曹雪芹的第二任妻子已经去世。她遗留一个儿子给曹雪芹。
    这第二任妻子应是某皇商之女,因深爱曹雪芹而私奔到北京西郊。“薛宝钗”应多半本于此。
    这第二任妻子私奔时携带了一些财物。因此,曹雪芹乾隆二十四年春季能携款到江南营救妙玉(李绮)。
    华自芳在北京西郊曹雪芹家中照顾“孤儿”,以便曹雪芹能全力以赴到江苏。
    曹雪芹乾隆二十四年腊月准备从江北到江宁,因大雪封江而滞留瓜洲。(他应是先因有事到了江北)。(也许曹雪芹到如皋县的水绘园去访友一趟,然后到扬州访友,再途经瓜洲)。(也许曹雪芹到江北的某地看望“远房姑妈”曹光碧。)
    曹雪芹乾隆二十五年九月十八日左右回到北京。
    从乾隆二十四年春末到乾隆二十五年秋八月,曹雪芹与妙玉(李绮)同居。
    其同居地点主要是江宁县的花塘街!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在《石头记》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的结局。
    在“原型”系列中,史湘云是李纹与李绮的综合体,即“二度原型”。
    史湘云的童年反映了李纹与曹雪芹的青梅竹马,史湘云的中年反映了李绮与曹雪芹的同居。
    总之,“秦淮旧梦人犹在”!
    三、“王孙公子叹无缘”
    曹雪芹返回北京时,妙玉(李绮)没有随同,而是继续在江宁县的花塘街居住。
    “妙玉(李绮)没有随同”原因之一:妙玉(李绮)坚决要求曹雪芹娶华自芳。
    “妙玉(李绮)没有随同”原因之二:妙玉(李绮)如果回北京就要面对娘家的众多亲人,但她不愿意面对。
    四、寺庙原型系列
    (一)文山禅寺
    《中国文学网·百年红楼梦·原创红学》2010年9月25日发表了丁三吴先生的《〈红楼梦〉里的蟠香寺是苏州哪座寺庙?》。
    该文写道:“据查,苏州吴中区光福镇玄墓山东南柴庄岭下,有一座名刹,叫天寿圣恩禅寺。”
    我认为:《红楼梦》里的蟠香寺不是天寿圣恩禅寺,而是苏州城内的文山禅寺。其主要原因是天寿圣恩禅寺不能住尼姑,而文山禅寺是尼姑庵。
    (二)鸡鸣寺
    雍正元年正月之后,文山禅寺的住持师太(“李氏姑母师太”)携李纹、李绮来到南京。
    李纹投靠曹雪芹家,被曹雪芹的祖母李氏“收养”,不久,李纹住进了曹家花园(即后来的随园)。
    《石头记》第十七回林之孝家的所言“西门外牟尼院”,应是南京城内的鸡鸣寺
    李绮随“李氏姑母师太”住进了鸡鸣寺,开始当带发修行的尼姑。
    雍正三年,李纹、李绮与曹雪芹相聚在曹家花园半年左右,“娣娣姨姨笑语和”,非常愉快。
    雍正三年冬季,“李氏姑母师太”病逝。
    雍正四年夏季,李纹病逝。
    (三)花塘观
    雍正四年冬季,李绮到江宁县的六郎乡的花塘街。曹頫将花塘街的普光寺改名为花塘观,李绮任花塘观的住持。
    雍正四年的冬季,雍正五年的春、夏、秋、冬,每个季节,曹雪芹都来到花塘街,与李绮相聚。
    雍正五年冬季,曹雪芹来到花塘街,流连忘返,与李绮共度春节。
    雍正六年正月初六,江南总督的衙役包围花塘街的曹家大院,曹雪芹在“远房姑妈”曹光碧(庄头曹光志之妹)的带领下,匆忙离开了花塘街。
    第六章、秦淮旧梦人犹在,妙玉悲哀梦里来
    第一节、  秦淮旧梦人犹在——资料汇集
    
    一、 秦淮旧梦人犹在
    
    敦敏在明琳的养石轩,写下了《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余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诗云:
    “可知野鹤在鸡群,隔院惊呼意倍殷。
    雅识我惭禇太傅,高谈君是孟参军。
    秦淮旧梦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醺。
    忽漫相逢频把袂,年来聚散感浮云。”
    曹雪芹于乾隆二十四年春季突然(事先没有告诉朋友们,仅告诉张宜泉)离开北京而往南方,乾隆二十五年秋突然返回北京。
    二、花塘村的《情人树》传说
    花塘村有两棵高大的白果树,紧挨着,一公一母,村民们把它叫做情人树,关于这两棵树,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在清朝初年,花塘村有一个道观,名叫花塘观。观内住有几个道姑,供奉的是送子娘娘,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还有每月初一、十五,附近的农村妇女都要来这里祭拜,如果有人得子,还会杀猪祭祀,所以这里经常是曹家大院旁边很热闹的地方。
    这几个道姑里,有一个主持,名字叫妙玉,是一个十分清秀的姑娘,只有她与众不同,因为她是从曹家大院出来的小姐。
    不知是什么原因,她成天哭泣,曹家的老太太只好成全她的心愿,让她出家,在花塘观作了道姑,因为就在曹家大院旁边,也好照应。
    自从她进入道观以来,香火更胜了,传说经过她的手拿过香的妇女,都能夫妇和睦,早得贵子。
    她一进道观,就在院子里种了两棵白果树,就天天给它浇水,这两棵白果树,一公一母,由于她的照应,长得枝叶茂盛,青翠可爱。
    寒冬腊月一到,树叶掉尽,在大雪纷飞时,她就将树枝上的雪块,储蓄到一个小口的瓦罐里,雪化成水,装了满满一罐,她就用这里头的雪水泡茶喝。
    有一件事情,使道姑们惊奇,就是曹家的小公子经常来看她,她只用雪水烹茶款待他,公子吃剩的茶,是她的宝贝。她喝水是继续冲一般的水饮用它,从不用雪水,直到公子再来时。可见,雪水是专门用来款待公子的。
    还有更奇的事,凡是公子坐过的椅子,就是她的椅子了;公子拿过的芭蕉扇,就是她的心爱,就收藏在她的匣子里了;公子喝过的茶杯,就是她的茶杯了;公子来了,是她的节日,公子走了,她就没有了笑容。
    公子喜欢听她吹箫,他一来,妙玉就专门为他吹箫,公子听得泪流满面,她也吹得泪流满面。吹一次,两人就不说话的流一次泪,不知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没有说一句话,只听到箫声。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过去了,传说曹家闯了大祸了,要满门抄斩,也被官府抄了家,曹家是死的死来逃的逃,只有曹家小公子,由于年纪小,没有逃掉。
    在一个鹅毛大雪的晚上,公子悄悄地跑到道观里来,他和妙玉抱头痛哭,直到深更半夜。随后,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了,再也不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乡亲们都说,他们已经化作这里的两棵白果树,直到如今。
    三、【世难容】
    舒本第三回写道: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四、他日瓜州渡口屈从枯骨
    (一)
    2006年,我到北京进修,承蒙杜春耕先生赠送《靖本资料》。
    《靖本资料》的集者是裴世安先生、柏秀英女士夫妇俩,以及沈柏松先生。
    《靖本资料》是非卖品,非常珍贵。
    毛国瑶先生辑录了靖应鹍先生藏抄本《红楼梦》的批语。
    (二)
    《靖本资料》第29页,载有经唐茂松先生校对的靖本第四十一回的一条批语。其文云:
    妙王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妙玉不收成窰杯一节眉批,缺字前二字看不清,似是“各示”二字,第三字为虫蛀去,文义也不可解)
    (三)
    《红楼梦研究集刊》第十辑,发表了徐恭时先生的《卅回残梦探遗篇——曹雪芹〈红楼梦〉八十回后原稿考索之二(下)》。该文写道:
    幸靖藏本第四十一回存有述妙玉最终结局的批语。可是这一则批语的后半段错乱,研究者作了不同校读句。笔者认为中有缺字,今参引并试添缺字如下:
    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红颜[终陷泥淖],固屈从枯骨,不能各示劝惩[之旨,岂]不哀哉![叹叹!畸笏老人。]
    五、曹雪芹瓜洲绘《天官图》
    《红楼梦学刊》1979年第一辑,发表了吴恩裕先生的《新发现的曹雪芹佚著和遗物》。在该文的第21页(该辑的第295页),吴先生写道:
    一九七三年二月我在《文物》上发表《曹雪芹的佚著及传记材料的发现》一文以后,曾接得镇江江慰庐同志于同年五月六日来信。信中告诉我: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有一位沈君,现年五十多岁,幼年在扬州读书,他的先人世居瓜洲镇。沈君曾告他的朋友,谓他家里世代珍藏着一幅《红楼梦》作者所绘的《天官图》。沈君说:乾隆某年,曹雪芹因事由北京去江宁,取道扬州、镇江。行至瓜洲,天气突变,封江停航。曹被阻于江的北岸,滞留瓜洲镇上。沈家当时是瓜洲的大姓,久慕雪芹之名,延为上宾,热情款待。因宾主相得,雪芹在瓜洲留居一月有余。才渡江去江宁。行前,并曾作《天官图》一幅以贻主人。沈家对这张画,世代珍藏,视为瑰宝,并嘱其后人,妥为保存。
    六、曹雪芹雪夜受阻瓜洲留《天官图》
    扬州旅游网今天仍载有《曹雪芹雪夜受阻瓜洲留〈天官图〉?》
    该文的来源是《扬州时报》,其发表的日期是2008年3月20日,其作者是“本报记者王蓉、乔国军”。该文云:
    本报12日独家刊发了《瓜洲“大观楼”年内开始复建》一文后,引发了读者对《红楼梦》与扬州、曹雪芹与扬州之间故事的浓厚兴趣。有读者报料称,曹雪芹曾在扬州瓜洲一沈姓人家留下墨宝,据考证,这是史料有记载的曹雪芹的唯一一幅画作。然而令人痛惜的是,这幅名为《天官图》的画作在“文革”时期毁于一旦。日前,受赠此画的沈觐宸第十代传人向本报记者独家披露了《天官图》的来龙去脉。
    曹雪芹雪夜受阻瓜洲留墨宝。
    “我小时候见过这幅画!”说起和《天官图》的奇缘,沈家第十代孙71岁的沈志安感慨万千。作为沈家嫡长孙,沈志安从父辈那里继承了这幅被作为传家宝的曹雪芹画作。尽管画作后来不幸被毁,可关于先祖和曹雪芹之间的友谊佳话,一直在沈家后人们之间流传。
    那是清朝中期一个飘着鹅毛大雪的冬天,曹雪芹应两江总督尹继善邀请,沿着大运河扬帆南下,途经瓜洲。因傍晚时分又下了一场漫天大雪,过不了长江,曹雪芹就到街上溜达起来。后受邀至一位沈姓商人家中小住,这位沈姓男子就是沈志安的先祖沈觐宸。
    曹雪芹在沈家一住就是十来天,与沈觐宸相谈甚欢十分投机,直到冰融雪化恢复航运才离开。临别之际,曹雪芹泼墨挥毫作画《天官图》馈赠给沈觐宸。
    沈半街珍藏《天官图》传后世
    沈觐宸曾是瓜洲镇上赫赫有名的大商人,瓜洲北门的沈家大场就是以其姓氏命名的。曾任瓜洲镇诗文社副会长、区政协文史委员的高惠年告诉记者,当时瓜洲镇上的“商业中心”沈家大场有超过一半的店铺都是沈觐宸置办的,所以乡邻们送给沈觐宸一个外号“沈半街”。
    沈半街虽然有钱,可为人十分和善厚道,喜读诗书,结交了不少文人雅士,得到曹雪芹的墨宝后,沈半街十分高兴,并作为传家之宝代代相传下去。
    沈志安回忆,孩提时代逢年过节,家里都要供奉祖宗像,每每到这个时候,家里的男性长辈就小心翼翼地从箱子里“请”出几幅祖宗像挂在家里后厅的板壁上,进行供奉。除了祖宗像外,还有一幅《天官图》也被摆放在祖宗像之列,而且还是中间的显要位置。
    “那幅《天官图》约摸有1.2米宽,0.8米高,画面上是一位威严的长须‘天官’,两边还各伴有一位童男童女”,沈志安介绍道,供奉一直要到正月十八“落灯”才结束,供奉结束后,《天官图》就和其他祖宗像一起被精心地收藏起来,等待来年的供奉。
    “作为沈家的传家宝,《天官图》是轻易不给外人看的!”如今已年过七旬的高惠年向记者介绍,尽管自己和沈家沾点亲,可也从来没有眼福见到《天官图》。
    “是我亲手烧毁了 《天官图》”
    作为为数不多的接触过《天官图》的沈家后人之一,年过半百的沈志萍是沈志安的堂妹,当记者辗转找到沈志萍时,她的一番言语让记者大吃一惊:“是我亲手烧毁了《天官图》!”
    “说起来,我也该算是沈家的罪人呢!”沈志萍说,“文革”初期‘破四旧’的动乱岁月里,身为学校老师的堂哥沈志安受到有关方面的审查而终日惴惴不安,为避免引起麻烦,沈志安暗中授意堂妹沈志萍赶快去把那些东西给毁了。
    “那时候我还是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呢!”沈志萍介绍道,为了赶快给堂哥洗清“罪责”,她急忙赶到沈志安的家里,在一只箱子里找到了用来供奉的祖宗像和《天官图》等物,“那些画用绳子扎在一起,有好几幅呢!”眼见着《天官图》慢慢地化成了灰烬,现在想想真是后悔呀!这么宝贵的东西就这样没了,太遗憾了!
    第二节、  妙玉悲哀梦里来——我的解说
    一、六条资料互相激活
    以上六条资料,如果各别孤立,可能让我们“笑笑”而已。
    但是,将这六条联系起来,就了不得!
    可以说,六条资料互相激活了!形成了一个珍贵的信息串!
    二、青灯古殿人将老
    (一)
    林冠夫先生著有《红楼诗话》(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红楼诗话》第77页写道:“较难理解的是以下几句:‘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贾府败落,大观园群芳风流云散时,妙玉的年岁,还论不到‘青灯古殿人将老’和‘红粉朱楼春色阑’,此后她一定还有一段尘世的坎坷道路。”
    《红楼诗话》第78页写道:“前几年有人从迷失了的靖本中发现了一条脂批,有‘瓜州渡口红颜屈从枯骨’语。似乎妙玉经历了长期颠簸,不得不违心嫁给一个什么老头子。作这样解释,曲子结尾几句,不可解的都有了着落。”
    (二)
    乾隆二十四年春末,曹雪芹动身到江苏解救妙玉(李绮)时,妙玉(李绮)的年龄是多少了呢?
    我在《话说李绮对应妙玉》里写道:“李鼐生于康熙三十六年,到雍正五年,他虚岁三十一。设李鼐于康熙五十三年(虚岁十八)成婚,康熙五十六年可得女儿李绮。李绮到雍正五年,有十三岁(虚岁)。”
    设李绮生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李绮有四十三岁(虚岁),恰好是“人将老”的年龄阶段!
    如此巧合,只能说明《石头记》的作者是将原型人物的年龄写进了小说!
    (三)
    “青灯古殿人将老”,林冠夫先生敏感的觉察到妙玉“此后她一定还有一段尘世的坎坷道路。”(我深受启发,我深深的谢谢林先生!)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亦预告史湘云步入中年后的坎坷。
    正是原型人物的长期的坎坷经历,促使《石头记》的作者制定了一个漫长的写作计划。
    我借此机会大声的重申一遍:全部的《石头记》是一百六十回!
    三、对沈家传说的初步思考
    “那是清朝中期一个飘着鹅毛大雪的冬天,曹雪芹应两江总督尹继善邀请,沿着大运河扬帆南下,途经瓜洲。”
    尹继善四督江南,第四次是乾隆十九年八月至三十年四月。
    从史料来看,曹雪芹自雍正六年到北京后,唯有乾隆二十四年春至二十五年秋到了南方。
    因此,“清朝中期一个飘着鹅毛大雪的冬天”,只能是乾隆二十四年的冬天。
    然而,乾隆二十四年冬季或之前曹雪芹并没有回北京,因此,我们只能说曹雪芹乾隆二十四年冬季或之前因事在江北逗留。
    “曹雪芹应两江总督尹继善邀请”,此话应作两面看:一方面在两江总督府里当幕僚的是俞雪芹,而不是曹雪芹。另一方面,“曹雪芹应两江总督尹继善邀请”而去做客倒是有可能的,曹雪芹毕竟是平郡王福彭的表弟,这次为了营救妙玉,说不定曹雪芹曾经主动找过尹继善。
    即使曹雪芹事前事后两度见过尹继善,估计也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否则,时间一长,曹雪芹稍展才华,就逃不过袁枚的眼睛。
    四、曹雪芹的名气从何而来?
    第四条资料是“他日瓜州渡口屈从枯骨”,来源于靖本批语。
    靖本批语是真是假,我琢磨《靖本资料》(共计787页),今年初的寒假整整半个月,理不清头绪。
    最近,我重温吴恩裕先生的《新发现的曹雪芹佚著和遗物》,其中的“曹雪芹瓜洲绘《天官图》”传说,令我眼睛一亮!
    “沈家当时是瓜洲的大姓,久慕雪芹之名,延为上宾,热情款待。”这一句,颇值得思考。
    曹雪芹的名气,仅限于北京右翼宗学的那个朋友圈,再加几个圈外的朋友如张宜泉等。在当时的北京,曹雪芹也是个默默无闻的底层文人。
    在南方,汪易堂是深知曹雪芹的;袁枚没见过曹雪芹,只是通过明义的来信略知曹雪芹。除此之外,曹雪芹何曾有名气?
    曹雪芹为何在瓜洲这小镇有名?
    我想:“曹雪芹瓜洲绘《天官图》”之前,曹雪芹在瓜洲必定有一次较长时间的逗留!
    这“逗留”是:曹雪芹在得到年轻尼姑华自芳传递的妙玉求救的信件后,迅速携款南下,到瓜洲一带解救妙玉。曹雪芹与“枯骨”(妙玉屈从的“丈夫”)斗智斗勇,曹雪芹能说善辩,能诗善画,软硬兼施(曹雪芹的身份是平郡王府的至亲),使“枯骨”不得不佩服,从而放开了手,让妙玉获得了自由。因而,曹雪芹在瓜洲一带名声大振!
    不然的话,曹雪芹的名气从何而来?
    五、花塘街是热恋的起点与传宗的归宿
    李纹、李绮姊妹俩,在爷爷李煦刚被罢官之时,就在长辈的安排下,在苏州按察使葛继孔的包庇下,逃离灾难之漩涡。
    李纹直接投靠曹府,被远房的姑祖母李氏“收养”。
    李绮随“李氏姑母师太”住进了尼姑庵。
    李纹与曹雪芹在曹家花园里青梅竹马,然而,李纹因病早逝。
    李绮辗转来到江宁县的六郎乡的花塘街的花塘观,根据《情人树》传说,妙玉即李绮与曹雪芹热恋于花塘街。
    “曹雪芹瓜洲绘《天官图》”资料写道:“曹雪芹因事由北京去江宁”,后来“曹雪芹雪夜受阻瓜洲留《天官图》”资料补充写曹雪芹的目的地是江南总督府。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曹雪芹在南方逗留一年半,而这江南总督府只不过是他“蜻蜓点水”之地。
    曹雪芹在“江宁”(南京)一带的哪个地方能多逗留呢?
    “秦淮旧梦人犹在”,那个“人”在秦淮一带的哪个地方能长住呢?
    南京城,没有他俩的立足之地。唯有以前的曹家庄园才有长久的藏身之处。
    曹家庄园共有八个,两个进入史料,但这两个曹家庄园没有关于曹雪芹的传说。
    其余的六个庄园至今还是一团谜。
    但其中的花塘街却有许多有关曹雪芹的传说。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现今花塘村(花塘社区)的曹宏德老人一直自称是曹雪芹的后裔!
    联想到我推断的妙玉(李绮)与曹雪芹同居一年多,他俩应该有后代。
    因此,花塘街是曹雪芹“传宗的归宿”!
    ————————————
    第七章、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触目凄凉滴血文
    第一节、甲戌本的正文与批语
    甲戌本写道:
    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右侧批【二字触目凄凉之至!】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大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甲戌侧批:可怜!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云不往?
    ……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嬛,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才刚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甲戌侧批: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好看煞!】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栊,【甲戌侧批:真有是事,真有是事!】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甲戌眉批:此书得力处,全是此等地方,所谓“颊上三毫”也。】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甲戌侧批:几千斤力量写此一笔。】
    第二节、触目凄凉滴血文
    一、其“收养”二字的确是写得太重
    黛玉进贾府时,父亲林如海还健在。甲戌本第三回的回目的后半“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其“收养”二字的确是写得太重!
    其它的抄本、版本就逐渐收敛了这种锋芒。
    己卯本第三回的回目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京都。
    庚辰本第三回的回目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甲辰本第三回的回目是: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戚序本第三回的回目是: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甥贾母惜孤女。
    彼本第三回的回目是:讬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舒序本第三回的回目是:托内兄如海酬闺师,接外孙贾母怜孤女。
    卞藏本第三回的回目是:托内弟如海酬训教,接外孙贾母恤孤女。
    杨藏本第三回的回目是:贾雨村寅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王府本第三回的回目是:讬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程甲本第三回的回目是: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二、批语强调真事,语气触目凄凉
    (一)批语强调真事
    1、【甲戌侧批: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好看煞!】
    2、【甲戌侧批:真有是事,真有是事!】
    3、【甲戌眉批:此书得力处,全是此等地方,所谓“颊上三毫”也。】
    (二)语气触目凄凉
    1、【甲戌本第三回之回目右侧批:二字触目凄凉之至!】
    2、【甲戌侧批:可怜!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
    3、【甲戌侧批:几千斤力量写此一笔。】
    三、触目凄凉滴血文
    (一)批者生怕读者不明白“收养”的严重性
    如果是孤立的看甲戌本第三回之回目的“收养”二字,孤立的看有关的正文和批语,就可能以为作者、批者故作令人惊诧之语。
    然而,我们若联想到在《石头记》第三回林如海还健在,还稳稳当当的当两淮巡盐御史,就会感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也就是说,林如海的状态与贾府的“收养”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林黛玉还没有落到被“收养”的地步。
    更有甚者,批者生怕读者不明白“收养”的严重性,特别批下了【二字触目凄凉之至!】、【可怜!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等令人惊心动魄的批语。
    (二)悲剧来自于苏州
    史湘云的两位叔叔名为史鼎、史鼐,直接把我们的目光引向苏州织造李煦的两个儿子李鼎、李鼐,直接把我们的目光引向苏州!
    香菱来自于苏州。
    黛玉来自于苏州。
    妙玉来自于苏州。
    显然,这已经极明显的暗示我们——史湘云、香菱、黛玉、妙玉都与苏州织造府李煦家极有关系!
    此等悲剧来自于苏州!
    史湘云是李煦的两个孙女的综合体。
    香菱是悲剧之缩影的后辈女儿的总代表。
    黛玉对应李鼎之女李纹。
    妙玉对应李鼐之女李绮。
    (三)这就是“一句一滴血之文”!
    雍正元年,李煦被罢官,被押解到北京,雍正四年十二月,李煦坐牢。雍正五年二月,李煦被流放到打牲乌拉。雍正七年二月,李煦死于贬所。
    雍正元年,李煦家籍没。
    雍正元年十月至雍正二年十月,李煦家二百多奴仆在苏州站于行市被变卖,因无人买,雍正二年十月之后,这二百多奴仆站在北京崇文门被变卖。
    雍正元年、二年,李鼎、李鼐在苏州被关押受刑受审。
    雍正三年至雍正五年,李鼎、李鼐在北京被圈禁。
    这就是“一句一滴血之文”!
    ————————————————————
    第八章、事前的“三等仆妇”迎接和
    事后的“风刀霜剑”恐惧
    第一节、事前的“三等仆妇”迎接
    
    一、小说正文
    甲戌本第三回写道:“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
    甲戌本第三回又写道:“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遂同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
    甲戌本第三回又写道:“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庚辰本第三回写道:“他近日所见的这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二、悄悄的秘密行动
    荣国府派来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是老妇人,我想,大概是后来怡红院里的宋妈之类的仆妇。
    刚开始,我注意的重点在“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认为《石头记》通过“这几个三等的仆妇”折射荣国府的富贵。
    后来,我想,贾母为什么不派一等仆妇、二等仆妇来迎接黛玉,而派三等仆妇来呢?贾母未免太轻视迎接黛玉之事了。
    这个疑问放在我心里,至少有五六年了吧。
    今天,我想明白了:《石头记》写的这一点,极可能有现实生活的依据。
    李氏(曹寅之妻,贾母之原型)委派仆妇去苏州迎接李纹(黛玉之原型),若派一等仆妇、二等仆妇去,恐怕引起江宁(南京)、苏州两地官府的注意,因此就派几个精明干练的三等仆妇去迎接李纹。
    因为李纹是钦犯李煦的孙女。
    这就是曹雪芹家的一次悄悄的秘密行动。
    第二节、事后的“风刀霜剑”恐惧
    
    一、小说正文
    甲戌本第二十七回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这就是著名的《葬花辞》里的两句醒目的诗文。
    二、钦犯之家属的恐惧
    
    (一)小说情节构不成“风刀霜剑”
    林黛玉第三回进贾府,第十二回末离开贾府,第十六回又进贾府,从此长住在贾府。
    到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在贾府过的是国公府的受宠的小姐的极富贵的生活。
    第二十五回,王熙凤还向林黛玉开玩笑“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林黛玉怄气,在第二十七回之前,主要是两次:
    第一次是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给林黛玉,周瑞家的顺着路途的远近送花,并没错。
    第二次是第二十六回林黛玉欲进怡红院,晴雯不开门。这就是林黛玉悲吟《葬花辞》的直接起因。
    在悲吟《葬花辞》之后,林黛玉很快的大度的原谅了“不开门者”。
    

第二十八回写道:“黛玉听了这个话,不觉将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云外了,【甲戌侧批:“情情”本来面目也。庚辰侧批:“情情”衷肠。】便说道:‘你既这么说,昨儿为什么我去了,你不叫丫头开门?’【庚辰侧批:正文,该问。】宝玉诧异道:‘这话从那里说起?【庚辰侧批:实实不知。】我要是这么样,立刻就死了!’【甲戌侧批:急了。】林黛玉啐道:【庚辰侧批:如闻。】‘大清早起死呀活的,也不忌讳。你说有呢就有,没有就没有,起什么誓呢。’宝玉道:‘实在没有见你去。就是宝姐姐坐了一坐,【庚辰侧批:不要兄言,彼已亲睹。】就出来了。’林黛玉想了一想,笑道:‘是了。想必是你的丫头们懒待动,丧声歪气的也是有的。’宝玉道:‘想必是这个原故。等我回去问了是谁,教训教训他们就好了。’【庚辰侧批:玉兄口气毕真。】黛玉道:‘你的那些姑娘们【庚辰侧批:不快活之称。】也该教训教训,【庚辰侧批:照样的妙!】只是我论理不该说。今儿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或明儿宝姑娘来,【庚辰侧批:也还一句,的是心坎上人。】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甲戌侧批:至此心事全无矣。】说着抿着嘴笑。宝玉听了,又是咬牙,又是笑。”
    


    (二)钦犯之家属的恐惧
    林黛玉曾名为“林代玉”。
    林黛玉代表的是李纹“这块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玉”。
    李纹是钦犯李煦的孙女,因“权势不容”(第六十三回邢岫烟对妙玉的评语),在曹雪芹家躲藏,她在曹府内无疑是春日融融,但曹府外的环境对于她来说是乌云密布——“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因此,林黛玉在《葬花辞》里悲吟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时时刻刻惴惴不安,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钦犯之家属的恐惧!
    ——————————————————————
    第九章、论曹雪芹的第三任妻子是
    华自芳(花自芳)
    第一节、月下梨花
    院落溶溶暗自芳,是空是色费评章。
    画栏幽隔花无影,皓魄光摇雪有香。
    好向晶帘看漠漠,疑从云路梦茫茫。
    天然合作婵娟伴,沽酒何须更洗妆。
    
    《月下梨花》是敦敏《懋斋诗钞》的第160首诗。
    第二节、《月下梨花》藏“花自芳”
    
    一、合起来就是“花自芳”
    《月下梨花》第三句第五字是“花”字。
    《月下梨花》第一句第六字、第七字是“自芳”字。
    合起来就是“花自芳”。
    二、花自芳本名“华自芳”
    因为花自芳的妹妹是华沁芳(花沁芳),所以,花自芳本名“华自芳”。
    从姓氏源流看,“花”姓来自于“华”姓,两姓本是一家。
    
    三、诙谐之笔
    《红楼梦》(《石头记》)里花自芳是花袭人之兄。
    我想:也许是“程日兴”(《石头记》的主要作者)故作诙谐之笔,将曹雪芹之妻华自芳如此虚构。
    四、曹雪芹的三任妻子
    我猜测:曹雪芹的第一任妻子可能是马氏,是嫡母马氏的娘家侄女。她不幸英年早逝。
    我想:曹雪芹的第二任妻子是富商(皇商)之女,私奔到曹雪芹身边。她留下一子后,不幸英年早逝。她不愧为“山中高士晶莹雪”!
    曹雪芹的第三任妻子就是华自芳,她就是以后“飘零”的那位“新妇”。她原是尼姑,是妙玉(李绮)的爱徒。她将曹雪芹原创的《红楼梦》带给“程日兴”,她将许多素材带给“程日兴”,客观上使《石头记》发生了质的飞跃。她将半部《石头记》(《红楼梦》前八十回)带给汪易堂,促使《红楼梦》后四十回诞生。
    华自芳是伟大的女性!
    第三节、《月下梨花》藏“雪”(曹雪芹)
    《月下梨花》第四句第五字是“雪”字。
    我认为,这个“雪”字代表曹雪芹。
    第四节、伤芹溪居士
    谢草池边晓露香,怀人不见泪成行。
    北风图冷魂难返,白雪歌残梦正长。
    琴裹坏囊声漠漠,剑横破匣影釯釯。
    多情再问藏修地,翠叠空山晚照凉。
    
    《伤芹溪居士》是张宜泉《春柳堂诗稿·七言近体》的第29首诗。
    第五节、《伤芹溪居士》的“漠漠”、“釯釯”
    对应《月下梨花》的“漠漠”、“茫茫”
    一、
    《伤芹溪居士》的写作时间在后,《月下梨花》的写作时间在前,这是可以肯定的。
    二、
    《伤芹溪居士》的第五句、第六句是:
    “琴裹坏囊声漠漠,剑横破匣影釯釯。”
    《月下梨花》的第五句、第六句是:
    “好向晶帘看漠漠,疑从云路梦茫茫。”
    三、
    令人惊奇的是——
    《伤芹溪居士》的第五句第六字、第七字与《月下梨花》的第五句第六字、第七字,都是“漠漠”!
    《伤芹溪居士》的第六句第六字、第七字是“茫茫”。
    《月下梨花》的第六句第六字、第七字是“釯釯”。
    “茫茫”与“釯釯”虽然不是完全相同,但两者的近似是太明显了。都是叠音词,都音mang。
    四、
    张宜泉的《伤芹溪居士》,对于敦敏的《月下梨花》,虽然够不上步韵(这是因为两人所写题材差别太大),但两人七律的六个韵脚字有两个字是完全相同的——“香”、“漠”,有一处的对应字的声母、韵母、声调乃至于声符“芒“都相同——“铓”与“茫”。可以说,张宜泉是特意追随敦敏之韵的。
    五、
    这两首诗,在相同的位置,有完全相同的叠音词或非常近似的叠音词,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索吗?
    六、
    写《伤芹溪居士》的张宜泉是曹雪芹的好朋友,写《月下梨花》的敦敏也是曹雪芹的好朋友,这一点,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索吗?
    七、
    张宜泉本是写诗的高手,如果敦敏的《月下梨花》写的不是曹雪芹,他为什么要追随其韵、模仿其式(颈联之式)呢?
    倒过来说,因为张宜泉的《伤芹溪居士》是写曹雪芹的,所以,敦敏的《月下梨花》无疑也是写曹雪芹的!
    第六节、《伤芹溪居士》写于乾隆二十九年暮春
    一、
    《伤芹溪居士》是悼念曹雪芹之作,必定与曹雪芹去世的时间紧密相关。
    曹雪芹去世的时间有三说:壬午除夕、癸未除夕与甲申初春。
    在《伤芹溪居士》的写作时间的问题上,癸未除夕与甲申初春这两说可以合并。
    因此,《伤芹溪居士》的写作时间,或在癸未暮春,或在甲申暮春。
    二、
    我认为,曹雪芹的儿子早殇与痘症流行有关,而癸未春夏秋京城内外痘症大流行,曹雪芹“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所以,曹雪芹去世于甲申初春。
    因此,《伤芹溪居士》写于乾隆二十九年暮春。
    第七节、“上巳已三日”
    一、《小诗代简寄曹雪芹》
    东风吹杏雨,又早落花辰。
    好枉故人驾,来看小院春。
    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
    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
    《小诗代简寄曹雪芹》是敦敏《懋斋诗钞》的第159首诗。
    二、“上巳前三日”应为二月底
    《小诗代简寄曹雪芹》第七句是“上巳前三日”。
    《辞海》写道“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后亦有不用三日,而仍用巳日者。……”
    敦敏、敦诚兄弟逢上巳节必相聚。奇巧的是,上巳节又是敦诚的生日。
    “上巳前三日”,应为二月底。
    三、争论热烈
    有些红学家认为《小诗代简寄曹雪芹》写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年)春季。
    有些红学家认为《小诗代简寄曹雪芹》写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年)春季。
    这个争论曾经非常热烈。
    四、《小诗代简寄曹雪芹》应写于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年)二月底
    我认为:《小诗代简寄曹雪芹》应写于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年)二月底。
    我以后将专门写一篇论文来论证这个观点。
    第八节、《月下梨花》写于乾隆二十六年暮春
    一、《月下梨花》受《小诗代简寄曹雪芹》的制约
    《懋斋诗钞》第159首是《小诗代简寄曹雪芹》。
    《懋斋诗钞》第160首是《月下梨花》。
    《小诗代简寄曹雪芹》和《月下梨花》在同一页(《懋斋诗钞》第90页),且皆言春季之事,因此,这两首诗的写作时间极相近。
    《小诗代简寄曹雪芹》在前,《月下梨花》在后。
    既然《小诗代简寄曹雪芹》写作时间是二月底(若倒扣“长随送信及其返回时间”,具体写作时间应为二月二十七日),那么《月下梨花》的写作时间就是三月。
    《小诗代简寄曹雪芹》所言聚会,后来到场的朋友兄弟共七人,其中有敦敏、敦诚。
    也就是说,《小诗代简寄曹雪芹》所言聚会有敦诚,《月下梨花》所言“评章”者亦应有敦诚。
    二、《月下梨花》可供讨论的时间点
    《懋斋诗钞》起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夏季,止于乾隆三十年乙酉。
    曹雪芹去世于乾隆二十九年初春。
    因此,《月下梨花》可供的时间点是:乾隆二十四年春、乾隆二十五年春、乾隆二十六年春、乾隆二十七年春、乾隆二十八年春。
    因为敦敏要为先母守制,“闭门谢客”,所以,应排除乾隆二十四年春。
    又因为乾隆二十七年二月二十日至三月二十日,敦诚出外旅游,而《月下梨花》又受《小诗代简寄曹雪芹》的制约,必须考虑敦诚的行踪,所以,应排除乾隆二十七年春。
    《月下梨花》是写曹雪芹的,而曹雪芹乾隆二十五年春季在南方还没有返回北京,应排除乾隆二十五年春。
    这样,《月下梨花》可供的时间点是:乾隆二十六年暮春、乾隆二十八年暮春。
    三、《月下梨花》应写于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年)三月中下旬
    我认为:《月下梨花》应写于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年)三月中下旬。
    我以后将专门写一篇论文来论证这个观点。
    第九节、阎肃林先生(西安科技工作者)解《月下梨花》
    首句“院落溶溶暗自芳”是纪实,说那梨花独自在溶溶院落里寂寞自开,是喻那一女子独自在空山野寺中寂寞生活。
    次句“是空是色费评章”,是分析缘由,她出家离尘独处空山当然“为空”——因看破红尘,万念俱空,才归空门的。但又是“为色”——是为了爱情,为了她心爱的人,为了爱他,才独处尼庵的。因此才说“为空为色”是“费评章”——难以评说的。
    二联“画栏幽隔花无影”,是说画栋雕梁间无她的影子;“皓魄光摇雪有香”,是说只有在山间月下、洁白的月光中才可以嗅到花的清香。两句影香并列是互补写法,总写她的深居简出。
    三联从雪芹角度写,“好向晶帘看漠漠”,他好向、爱向、常常向晶帘处“看漠漠”——看不见她的踪影,漠漠无人,但他仍是好看,禁不住要看;“疑从云路梦茫茫”,是说有时她真的出现在面前,又常常令他不敢相信而以为是梦,是从茫茫的云路即梦中来的——只是梦罢了。两句写出了二人相思相恋的情景,颇为动人。
    结句“天然合作婵娟伴,沽酒何须更洗妆”,是敦敏的意见,他认为他们俩本是天然合作的婵娟伴侣。
    “梨花”——李氏和曹子雪芹本是天生佳偶,人间良伴,又何须要这样两地分居,彼此痛苦,连沽酒都须重新洗妆一番,——太不该了!诗表达了敦敏的良好愿望。
    第十节、我(童力群)再解《月下梨花》
    “院落”是曹雪芹在西郊“黄叶村”的住宅。
    “院落”较大,有院有宅。院中栽有梨树。
    “院落”虽不华丽,但也不简陋,有“画栏”。
    “院落”之所以较大、较为讲究,是曹雪芹的第二任妻子的出资之功。
    至于敦敏、敦诚的几篇诗歌反映的曹雪芹住宅的状态,给人以贫困之感,那是因为敦敏、敦诚的那几篇诗歌用了些典故的缘故,而那些典故容易引起误解。
    “是空是色费评章”,显然,花自芳本是个尼姑。
    “好向晶帘看漠漠,疑从云路梦茫茫。”说的是花自芳非常羞怯,迅速躲进屋内,令敦敏、敦诚们在门帘前探头也看不清楚。
    “沽酒何须更洗妆”,更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花自芳借口“洗妆”,千呼万唤还是不肯出来见客人。
    “梨花”既指梨花,又指花自芳,而不是“李氏”。
    这首诗,是敦敏代表敦诚等人,向曹雪芹、花自芳恭贺新婚之诗。
    乾隆二十六年二月底或三月初一,曹雪芹虽然因事没有来到敦诚家中,未能与敦敏、敦诚等朋友一起提前过上巳节,但是,曹雪芹讬敦敏的长随带信,在信中热情邀请朋友们到他家参加婚礼。
    紧接着,在三月的中旬或下旬的某一天,朋友们应邀到曹雪芹家参加婚礼。
    ————————————————————
    第十章、重新讨论“曹雪芹书箧”
    第一节、《曹雪芹书箱》
    《中国文学网·百年红楼梦·图说红楼·大观园》载《曹雪芹书箱》。其文字说明是:
    图一
    1979年发现的座位曹雪芹的一对书箱。按此书箱安放时应左右并列。题字自右至左,兰花则左右相对。
    图二、左边的箱面
    右下端题“拙笔写兰”,右上端刻楷书“清香沁诗脾,花国第一芳”,正中上端刻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已。
    图三、右边的箱面。
    题芹溪处士句
    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
    图四、书箱门背面右上端题字,传系曹雪芹笔迹。
    第二节、《雪芹书箱与悼亡诗》
    《中国文学网·百年红楼梦·图说红楼》载柴华林先生的《雪芹书箱与悼亡诗》。其文曰:
    香山曹雪芹纪念馆内有一对曹雪芹的黄松书箱,是一九七七年秋在北京一位名叫张行的工人家里发现的。箱门内面糊的一张纸上写有“春柳堂藏书”几个字。“春柳堂”是曹雪芹的朋友张宜泉的斋馆号,张宜泉著有《春柳堂诗稿》,内有关于曹雪芹的诗,是曹雪芹研究的重要文献。冯其庸推断该书箱是曹雪芹或其续弦夫人逝世后,由张宜泉保存下来的。
    这是一对木制的书箱,两个书箱的正面,左右相对刻有兰花。右边的兰花下有一拳石,兰花上端有行书题刻:题芹溪处士句: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左边一幅兰花上端题刻: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左边一幅兰花的右下角题刻:拙笔写兰。还有两句题刻:清香沁诗脾,花国第一芳。左边书箱的背面,用章草书书写着“为芳卿编织纹样所拟诀语稿本”等五行书目,是曹雪芹的亲笔。
    由此清单可见,此箱的主人是一个名为“芳卿”的女子,箱中物品是她与丈夫所绘的编织一类的草图和歌诀稿本,即所谓“花样子”。清单共五行字,五行字左边,则是用娟秀的行书写的一首七言悼亡诗,括号里的文字,是书写当时被勾掉的:
    不怨糟糠怨杜康,
    乩诼玄羊重克伤。
    ( 丧明子夏又逝伤,地圻天崩人未亡。)
    睹物思情理陈箧,
    停君待殓鬻嫁裳。
    (才非班女书难续,义重冒)
    织锦意深睥苏女,
    续书才浅愧班娘。
    谁识戏语终成谶,
    窀穸何处葬刘郎。
    雪芹逝后,他的夫人“芳卿”在整理他的遗物时,睹物思情写下的一首悼亡诗:雪芹与她续婚时,已经在落魄困顿之中,过着“举家食粥”的生活,这位“芳卿”在贫困之中,甘愿与雪芹结合,在危难中无怨无恨,他们才是真正的糟糠夫妻。不怨糟糠,只怨雪芹常常借酒消愁,因饮酒过多在乾隆癸未年的除夕夜而逝。玄羊之年,是流年不利,这个年头对雪芹的命运很不利,是“重克伤”之年,这一年的八月十五发生克子的悲剧,雪芹五岁的儿子患病夭亡。敦诚挽雪芹的诗在“肠回故垅孤儿泣”句下注云:“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雪芹的逝世,他夫人称自己遭到了“地坼天崩”一样的大祸,自己成了“未亡人”。虽然自己对雪芹的感情之深,但愧自己才华之浅,不能续写雪芹未完《石头记》一书。戏语成谶,意想不到;窀穸何处,无地可埋。雪芹生时穷困潦倒,死后无埋骨之土。悼亡诗表达了“芳卿”与雪芹感情至深,对雪芹的无比伤痛的真实感情。
    看到雪芹书箱及他爱妻写得文笔一般,但感情真挚的悼亡诗,心情十分沉重,雪芹是在那样一个生活处境下艰难地创作《红楼梦》,他的生活经历是先富后穷,他深切体验了“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的世间冷暖,感悟到贫富终究都是梦,人间真情才长存,用他那只笔写下了那么多可爱的女子,在贫困中去追忆和体验人间那份美好的情感。
    第三节《二百年来的一次重大发现
    ——关于曹雪芹的书箧及其他》
    今天上午,我翻开《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一辑查资料,本来想翻到第323页,随手一翻,翻到了第240页,这正是冯其庸先生的论文《二百年来的一次重大发现——关于曹雪芹的书箧及其他》的第4页。
    冯其庸先生写道:
    这次发现,我认为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从右边书箧上“芹溪”的上款和“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等诗句来看,看来是“芹溪”的友人送给“芹溪”续婚的贺礼,其时间是“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上巳。”那末,曹雪芹续婚的时间,肯定是在乾隆二十五年的上巳,也就是三月三日以后,或许是在三月中或末。这样,我们就可以具体地知道,曹雪芹是在完成了“己卯冬月定本”以后,在开始“庚辰秋月定本”以前续婚的,“庚辰秋定本”是他续婚以后的“定本”。
    第四节、敦敏诗《可知野鹤在鸡群》
    《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馀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
    可知野鹤在鸡群,隔院惊呼意倍殷。
    雅识我惭褚太傅,高谈君是孟参军。
    秦淮旧梦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醺。
    忽漫相逢频把袂,年来聚散感浮云。
    (《懋斋诗钞》抄本第65首)
    第五节、张宜泉诗《怀曹芹溪》
    似历三秋阔,同君一别时。
    怀人空有梦,见面尚无期。
    扫径张筵久,封书畀雁迟。
    何当常聚会,促膝话新诗。
    (《春柳堂诗稿》五言近体第12首)
    第六节、我的分析与结论
    1、敦敏诗《可知野鹤在鸡群》写于乾隆二十五年秋。
    曹雪芹刚从南方返回北京,他不是先回到西郊的自家,而是在大运河最北端河畔张家湾上岸后,直奔北京“齐化门”(今朝阳门),直接来到明琳的养石轩。
    正巧,敦敏“偶过明君琳养石轩”, “急就相访,惊喜意外”,与曹雪芹相会。
    从敦敏的诗题注“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馀矣……惊喜意外”可知:曹雪芹于乾隆二十四年春季突然离开北京到南京(秦淮),又于乾隆二十五年秋季突然从南京(秦淮)回到北京。
    顺便说一下“鸡群”二字,用的就是成语“鹤立鸡群”之义。“鸡群”是谁?就是贵族子弟,包括敦敏自己,包括明琳等等,这是敦敏一帮贵族子弟自谦之语,亦可见他们的境界之高。
    2、张宜泉的“同君一别时”,无意中叙述了曹雪芹乾隆二十四年春匆匆忙忙离开北京西郊时,只与张宜泉道别。
    3、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年)秋,曹雪芹与北京的朋友们分别一年多后,从南方回北京,急切的与朋友们再相聚。
    他是独自一人回北京的,没从南方带个女人回。
    4、既然乾隆二十四年夏季、秋季、冬季,乾隆二十五年春季、夏季,曹雪芹都不在北京(包括郊区),怎么会有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初三或三月中下旬曹雪芹在北京西郊续婚之事呢?
    因此,冯其庸先生所言“看来是‘芹溪’的友人送给‘芹溪’续婚的贺礼,其时间是‘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上巳。’那末,曹雪芹续婚的时间,肯定是在乾隆二十五年的上巳,也就是三月三日以后,或许是在三月中或末。这样,我们就可以具体地知道,曹雪芹是在完成了‘己卯冬月定本’以后,在开始‘庚辰秋月定本’以前续婚的,‘庚辰秋定本’是他续婚以后的‘定本’。”,都是不能成立的!
    5、书箧——书箱,是曹雪芹特地购置而赠送给张宜泉的。
    赠送时,书箧上没有任何文字和绘画。
    曹雪芹为祝贺张宜泉与花沁芳的定婚而赠送书箧。
    曹雪芹还赠诗一首,诗云:
    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
    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
    赠诗后,曹雪芹与张宜泉道别,匆忙南下。
    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上巳”,即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初三,曹雪芹还没有返回,于是,张宜泉书写了曹雪芹所赠之诗,加上了题目《题芹溪处士句》。
    “拙笔写兰”。写兰就是画兰。“拙笔”者,就是花沁芳!
    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初三,张宜泉请工匠将兰花、诗歌及其他文字都刻在两只书箧的正面。
    书箧的用途,就是张宜泉、花沁芳放置书籍、诗稿、画稿。
    如此说来,“曹雪芹书箧”应改名为“张宜泉书箧”。
    6、“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上巳”,即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初三,应是曹雪芹离开北京西郊而南下的周年。
    因此,可以说,曹雪芹于乾隆二十四年三月初三突然离开北京西郊而南下!
    7、顺理成章,“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上巳”,即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初三,张宜泉写下了《怀曹芹溪》:“似历三秋阔,同君一别时。怀人空有梦,见面尚无期。扫径张筵久,封书畀雁迟。何当常聚会,促膝话新诗。”
    ——————————————————————
    第十一章、论张宜泉续婚之妻是华沁芳(花沁芳)
    第一节、华沁芳(花沁芳)
    一、曹雪芹的贺诗
    北京的张行先生保存了“张宜泉书箧”。
    其右边的书箱正面有《题芹溪处士句》。其诗云:
    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
    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
    二、书箱落款及张宜泉的两句诗
    “张宜泉书箧”左边的书箱正面,刻的主要是落款。
    其右侧竖行刻有“拙笔写兰”,其上侧刻有“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
    在这两个落款之间刻有较小字体的“清香沁诗脾,花国第一芳”。
    三、我的解读
    
    (一)合起来就是“花沁芳”
    我认为,“清香沁诗脾,花国第一芳”隐藏了张宜泉之妻的姓名。
    “花国第一芳”,藏“花”与“芳”字。“清香沁诗脾”,藏“沁”字。
    合起来就是“花沁芳”。
    (二)“华”者,花也
    “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这两句就是对花沁芳所绘兰花的赞美。
    “华”者,花也。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一有“春风拂槛露华浓”。
    “顽石”,在“张宜泉书箧”中,右边书箱的正面的兰花底下就是一块石头。
    至于“顽石”是否有深意,本文就不展开说了。
    
    (三)花沁芳本姓“华”,即华沁芳
    “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
    “华”字蕴含了姓氏。花沁芳本姓“华”,即华沁芳。
    从姓氏源流看,“花”姓来自于“华”姓,两姓本是一家。
    
    (四)第二句藏了张宜泉的“宜”字
    “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两句无疑是祝贺新婚或祝贺定婚的。
    这两句是藏字诗。
    第一句藏了花沁芳的姓“花”字。
    第二句藏了张宜泉之名的第一字“宜”字。
    不过,“宜”字加了个“言”旁。
    如果“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是曹雪芹祝贺自己的新婚,就完全用不着“第二句藏了张宜泉之名的第一字‘宜’字”。
    如果“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是曹雪芹祝贺自己的新婚,就意味着这对书箱是张宜泉赠送给曹雪芹的,张宜泉本人就是写诗的高手,他为何不写一首贺诗,却要抄录曹雪芹的祝贺自己新婚的诗还赠给曹雪芹?
    总之,《题芹溪处士句》这首诗的原创者是“芹溪处士”,张宜泉只不过是书写者。
    (五)这是曹雪芹留存于世的唯一的一首完整的诗!
    对于“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这一首诗,大约不能用严格的格律诗来要求。四句话,把想说的都表达了,有何不行?
    仅从诗歌的形式看,可算作“打油诗”的高档。
    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这是曹雪芹留存于世的唯一的一首完整的诗!
    至于《红楼梦》正文里的诗歌,那是代小说人物而作的。
    
    (六)张宜泉只不过是书写者
    《题芹溪处士句》。
    “题”,就是书写。若是自己的原创,又带有“写作”之义。
    题芹溪处士句——书写芹溪处士的诗句。
    芹溪处士就是曹雪芹。
    《题芹溪处士句》这个题目的独特之处在于最后是个“句”字,因此,这首诗的原创者是“芹溪处士”,张宜泉只不过是书写者。
    第二节、《春柳堂诗稿》里的时间坐标
    一、“三十年来百无一就”写于乾隆五十二年
    《春柳堂诗稿》有张宜泉的《自序》。其文曰:“……书剑飘零,三十年来百无一就,命也!……想昔丁丑礼部试……”
    显然,这“三十年”应从“丁丑”算起。
    丁丑年就是乾隆二十二年,该年有会试。张宜泉参加了该年会试。
    张宜泉写《自序》的时间应是乾隆五十二年,该年亦有会试。
    张宜泉虽不会参加乾隆五十二年的会试,但该年必定要举行的会试却刺激他写出“三十年来百无一就”。
    二、《哭子女并丧》写于乾隆二十八年
    (一)
    
《哭子女并丧(余生二女一子,因出痘,仅存一矣)》
        不获家门幸,重重祸痘疮。
        才含娇儿泪,又割爱女肠。
        怀免功非浅,心连痛莫忘。
        慰妻看乳上,犹有一啼娘。
    (《春柳堂诗稿》五言近体第22首)
     (二)
    乾隆二十八年,著名诗人蒋士铨曾赋诗一首:
    三四月交十月间,九门出儿万七千。
    郊关痘疹莫计数,十家襁褓一二全。
    三、《见老妻病起作》应写于乾隆四十一年
    《见老妻病起作》是《春柳堂诗稿》五言近体的第58首。其诗云:
    笑改从前象,山妻病可知。
    瘦容争岛魅,脱发误庵尼。
    女喜归宁早,儿嫌侍药迟。
    扶筇踉蹡态,缓步下阶时。
    “女喜归宁早”,此女儿就是《哭子女并丧》诗中“慰妻看乳上,犹有一啼娘”的那个吃奶的女婴。
    假设张宜泉的“归宁”的女儿是早婚的,且婚后不久就“归宁”,那么,可进一步假设这个“归宁”的女儿这时刚满十四岁。
    又假设“慰妻看乳上,犹有一啼娘”的吃奶的女婴当时只有一岁。
    于是乎,可以推断出《见老妻病起作》比《哭子女并丧》迟十三年。
    因此,《见老妻病起作》应写于乾隆四十一年。
    四、伤芹溪居士》写于乾隆二十九年春季
    《伤芹溪居士》是张宜泉《春柳堂诗稿·七言近体》的第29首诗。其诗云:
    谢草池边晓露香,怀人不见泪成行。
    北风图冷魂难返,白雪歌残梦正长。
    琴裹坏囊声漠漠,剑横破匣影釯釯。
    多情再问藏修地,翠叠空山晚照凉。
    五、《五十自警》应写于乾隆四十二年
    《春柳堂诗稿》是张宜泉生前亲自审定过的《诗稿》,分为三种诗体,每种诗体内部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五十自警》是《春柳堂诗稿》五言近体的第64首。
    其第58首《见老妻病起作》应写于乾隆四十一年。
    其第59首《通州道上》写的是秋季之事。
    其第60首《牛市店中作》写的是冬季之事。
    其第61首《赴张家湾寻访曾祖灵》写的是三月之事。
    其第63首《书禧儿与弟争食苹果以此示之》写的是秋季之事。
    其第66首《冬晚》写的是年底之事。
    可见,《五十自警》应写于乾隆四十二年秋季。
    第三节、年龄与家庭
    
    一、张宜泉的年龄
    张宜泉应生于雍正五年(1727年)。
    乾隆二十二年春,张宜泉参加会试时,三十岁。
    乾隆二十五年春季,张宜泉与花沁芳结婚时,张宜泉三十三岁。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初春,曹雪芹五十二岁,因病去世。
    该年春季,张宜泉三十七岁,写《伤芹溪居士》悼念曹雪芹。
    乾隆五十二年春,写《春柳堂诗稿·自序》,张宜泉六十岁。
    二、花沁芳的年龄
    乾隆二十五年春季,张宜泉与花沁芳结婚时,花沁芳可能在二十五岁左右。因为《见老妻病起作》写于乾隆四十一年,花沁芳若有四十一岁,可称为“老妻”。
    乾隆二十四年初春,花沁芳陪同姐姐花自芳找到曹雪芹。
    花自芳、花沁芳从江苏省的瓜洲出发的时间,可能是乾隆二十三年冬季。那么,花沁芳时年二十三岁。
    巧的是——《石头记》里有个待字闺阁的大龄美女傅秋芳,正好也是二十三岁。不知傅秋芳的年龄,是否源于花沁芳?
    
    三、家庭
    乾隆五年(张宜泉十三岁),张宜泉的父亲病故。
    乾隆二十四年之前,张宜泉的第一任妻子刘氏病故。
    乾隆二十五年三月中下旬,张宜泉与花沁芳成婚。
    乾隆二十七年,张宜泉的母亲病故。
    乾隆二十七年,花沁芳生女。
    乾隆二十八年,前妻所生一儿一女皆因痘症而夭折
    乾隆二十九年秋季,花沁芳生长子,张宜泉写有《喜生子》(《春柳堂诗稿》五言近体第26首)。
    乾隆某年春季,花沁芳生第二子,该子名为春儿。
    乾隆三十七年,张宜泉的哥哥病故。
    乾隆三十八年,花沁芳生第三子,该子名为禧儿。
    乾隆四十年,花沁芳生第四子。(张宜泉四十八岁)。
    四、张宜泉与张行
    乾隆四十年是1775年,与《春柳堂诗稿》刻本付梓的光绪十五年(1889年)相距114年。
    如果张介卿之父是花沁芳的第四子,那么,是否可以这样假设——张介卿之父五十岁时(1825年,道光五年)生张介卿——张介卿生于1825年,张介卿六十四岁(1889年,光绪十五年)出版大父(祖父)张宜泉的《春柳堂诗稿》。
    张行生于1945年。如果张行是张宜泉的六世孙,那么,张行的祖父(张介卿之子)可能生于1855年(咸丰五年)左右。
    张行之父是张继善。
    1855年距离1945年有90年。
    张行的父亲张继善先生的年龄,目前还没有公开。
    如果张行是张宜泉的七世孙,这“年龄账”可能好算一些。
    第四节、《春暮续婚》写于乾隆二十五年三月
    一、《春暮续婚》
    张宜泉《春柳堂诗稿》七言近体第十八首是《春暮续婚》。诗云:
    锦瑟重弹再结丝,今番花烛异前期。
    脸波还见牵帷处,眉样难看却袖时。
    鸣雁已嘲司马愿,夭桃又笑孟光痴。
    漫言一刻千金价,留恋春宵梦破迟。
    二、《春暮续婚》写于乾隆二十五年三月
    《春暮续婚》写于哪一年?
    《春柳堂诗稿》七言近体诗的第二十九首是《伤芹溪居士》。该诗作于乾隆二十九年春季。
    《春柳堂诗稿》七言近体诗的第二十八首是《题芹溪居士》。该诗第四句是“堂前花鸟入吟讴”,其景应在春夏之际。因此,该诗作于乾隆二十八年春夏之际。
    《春柳堂诗稿》七言近体诗的第二十七首是《为过友家陪饮诸宗室阻雪城西借宿恩三张秀书馆作》。该诗应作于乾隆二十七年冬季。
    《春柳堂诗稿》七言近体诗的第二十六首是《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该诗应写于乾隆二十七年的夏末秋初。
    《春柳堂诗稿》七言近体诗的第二十三首是《中秋夜邻友郭元度邀饮即席赋》,写的是中秋之事。该诗应写于乾隆二十六年中秋。
    《春柳堂诗稿》七言近体诗的第二十一首是《赋得“风飘万点正愁人”限“花”字》,写的是春季之事。该诗应写于乾隆二十六年春季。
    《春柳堂诗稿》七言近体诗的第二十首是《书慰卜士段纯一》,写的是秋季之事。该诗应写于乾隆二十五年秋季。
    《春柳堂诗稿》七言近体诗的第十九首是《送同学张次石归东安》,写的是秋季之事。该诗应写于乾隆二十五年秋季。
    《春柳堂诗稿》七言近体诗的第十九首是《春暮续婚》。
    因此,《春暮续婚》写于乾隆二十五年三月。
    《春暮续婚》写于乾隆二十五年三月,正好与“张宜泉书箧”上的落款“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已”相吻合!
    第五节、大观园里有“沁芳”
    《石头记》(《红楼梦》)的大观园里有沁芳溪、沁芳池、沁芳亭桥、沁芳闸桥,现在看来,这“沁芳”二字不是随便写的,而是“程日兴”应花自芳的要求,为赞扬花沁芳而写的!
    第六节、乩诼玄羊重克伤
    (一)
    “张宜泉书箧”的背面有诗一首:
      不怨糟糠怨杜康,
    乩诼玄羊重克伤。
      ( 丧明子夏又逝伤,地圻天崩人未亡。)
    睹物思情理陈箧,
    停君待殓鬻嫁裳。
     (才非班女书难续,义重冒)
    织锦意深睥苏女,
    续书才浅愧班娘。
    谁识戏语终成谶,
    窀穸何处葬刘郎。
    (二)
    许多红学家将“玄羊”解释为“癸未年”。
    我认为:
    “玄羊”的本义就是黑羊,直接引申义为宝羊。
    在《不怨糟糠怨杜康》诗中,“玄羊”之义是“未羊”之年。
    羊年对于张宜泉家是种不祥之年。
    乾隆二十八年是癸未年,张宜泉的前妻所生的一儿一女,皆死于痘症。
    乾隆五十二年是丁未年,张宜泉在写《春柳堂诗稿·自序》后不久,死于醉酒之中。
    逢羊年必伤心,所以是“重克伤”。
    “续书”不是续写《红楼梦》,而是另有意义。
    “续书”是双关语,既是说仿效“苏女”写回文诗,又是说书写织锦的秘法。
    “织锦”在该诗中是双关语,既是说自己写的回文诗的情意超过“苏女”织的(锦绣)回文诗,又是说织锦的秘法。
    花沁芳应是织锦工匠的后代(南京市江宁区至今还有聚居的华姓)。说不定《红楼梦》里晴雯为雀金裘“界线”的高超本领之素材就来源于花沁芳的技艺。
    《不怨糟糠怨杜康》诗是花沁芳悼念张宜泉的悼亡诗!
    (三)
    《百度百科》写道:
    回文诗的创作由来以久。现在可见到的回文诗,以苏伯玉妻《盘中诗》为最早.。“旧说以温峤和苏蕙诗为最早,实为谬误。温峤为东晋元帝(317-320)时人;苏蕙为苻秦时人(公元351年苻秦建国);苏伯玉妻为西晋初年人;故应以苏伯玉妻为最早。” 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中国最早的回文诗是盘中诗。
    …………
    前秦妇女苏若兰,武功(今陕西人)人,是秦州刺史窦滔的妻子。若兰知识广博,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耀,深得丈夫窦滔敬重。 
    窦滔有个宠姬名叫赵阳台,若兰十分嫉妒,每每相见,总免不了一番嘲讽,窦滔常常为此遗憾,心中十分不快。一次,窦滔到襄阳做官,若兰不肯与他同往,他就带着赵阳台去赴任,渐渐和若兰断了音言。若兰十分悔恨,于是费尽心机,织成一块八寸见方的五色锦缎,用文字织成回文诗,这便是有名的《璇玑图》。
    ————————————————————
    第十二章、李纹仿佛林黛玉,偷下瑶池脱旧胎
    第一节、李纹的《咏红梅花》
    

咏红梅花(得“梅”字)
    

李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石头记》第五十回)
    第二节、黛玉的《葬花吟》
    葬花吟 
    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石头记》第二十七回)
    
    第三节、周书昌先生对李纹的《咏红梅花》的理解
    周书昌先生编译了《红楼梦诗词赏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该书的第212页写道:
    李纹姊妹是李纨寡婶的女儿,从诗中泪痕皆血、酸心成灰等语来看,似乎也有不幸遭遇,或是表达丧父之痛。
    “寄言蜂蝶”莫作轻狂之态,可见其自恃节操,性格上颇有与李纨相似之处。大概是注重儒家“德教”的李守中一族中共同的环境教养所造成的。
    
    第四节、“血”字触目惊心
    李纹的《咏红梅花》有“冻脸有痕皆是血”。
    林黛玉的《葬花吟》有“洒上空枝见血痕”。
    我翻遍《石头记》前八十回里的小姐们写的所有的诗歌,只有这两句带“血”字!
    2010年10月11日,我在《中国文学网》发表了《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触目凄凉滴血文》。该文写道:
    甲戌本写道:
    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右侧批【二字触目凄凉之至!】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大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甲戌侧批:可怜!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
    第五节、以《咏白海棠》为例,《石头记》里的
    小姐们的诗歌许多符合各自身份
    《石头记》第三十七回里,探春、宝钗、黛玉分别写了同一题目的诗歌《咏白海棠》。
    

一、符合探春身份
    

咏白海棠
    

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这一联暗含着探春的伤感。她身为女儿之身,无力扭转家族的命运,只能在暗中担忧。”(见陈文新、郭皓政编著《红楼梦诗词曲赏析》第151页)
    “尾联中,‘多情’的海棠与忧患的诗人融为一体。‘缟仙’是将海棠形容为白衣仙子,它本有羽化成仙的可能,却不愿离去,而是留下来陪伴在黄昏中吟咏的诗人。探春后来远嫁异乡,虽然生活还算不错,但却难以割断对故乡亲人的牵挂,心中满含悲苦。”(见陈文新、郭皓政编著《红楼梦诗词曲赏析》第151页)
    二、符合宝钗身份
    咏白海棠
    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淡极始知花更艳)“‘淡’既是指颜色,也是指心态。这句诗其实是宝钗的自我写照。小说第八回有一段关于宝钗的赞语:‘ 看去不见奢华,惟觉雅淡。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见陈文新、郭皓政编著《红楼梦诗词曲赏析》第152页)
    三、符合黛玉身份
    咏白海棠 
    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与宝钗淡而不露的风格不同,此诗淡化了现实的外部环境,突出了诗人的主体形象,写出了一个热恋中的少女的心声。……”(见陈文新、郭皓政编著《红楼梦诗词曲赏析》第155页)
    第六节、“配角之配角”吟出如此悲苦诗歌令人“纳罕”
    《石头记》共一百六十回。前半部八十回,流传于世。后半部八十回迷失。
    《石头记》第四十九回写道:“原来邢夫人之兄嫂带了女儿岫烟进京来投邢夫人的,可巧凤姐之兄王仁也正进京,两亲家一处打帮来了。走至半路泊船时,正遇见李纨之寡婶带着两个女儿──大名李纹,次名李绮──也上京。大家叙起来又是亲戚,因此三家一路同行。后有薛蟠之从弟薛蝌,因当年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薛宝琴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婚,正欲进京发嫁,闻得王仁进京,他也带了妹子随后赶来。所以今日会齐了来访投各人亲戚。”
    上述这些人都是荣国府的亲戚。
    从小说的人物和情节的设计来看,这些人互相比较,其重要程度如下:
    一、薛宝琴
    薛宝琴最重要。她是“解套”人物——为元春赏赐的节礼而造成的误会“解套”。
    《石头记》第二十八回写元春对荣国府多人赏赐端午节的节礼,宝玉和宝钗的节礼完全一样,这在荣国府里造成了误会。
    元妃在恩赐的礼物中,第一等的是宝玉和宝钗同样各一份,这是不是元春借机为宝玉、宝钗订婚呢?
    我们可用推理来检验元春的恩赐行为。
    我们可以这么设定:如果元春有意为宝玉和宝钗决定婚配,如果元春的“指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那么,荣府的当权者们应该照办。
    然而,在第五十回里,贾母细问宝琴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准备“与宝玉求配”,这不就是公然违背元春的旨意吗?
    因此,恰恰是贾母细问宝琴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准备“与宝玉求配”,说明了元春根本没有为宝玉和宝钗决定婚配。
    除了“解套”作用,薛宝琴还体现了作者赞赏“经多见广”、赞赏“多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思想倾向。
    在《石头记》第五十三回的“宁国府除夕祭宗祠”的情节里,薛宝琴当了一回“高级记者”。
    二、薛蝌
    薛蝌此番进京的任务就是护送胞妹薛宝琴,自然是不能少的人物。
    在《石头记》后半部里,宝钗出嫁了,薛家衰落了,薛蟠一向不成器,在穷困中赡养薛姨妈的任务只能由薛蝌承担。否则,作者怎能忍心让慈姨妈流离失所呢?
    三、邢岫烟
    邢岫烟天生是薛蝌的婚配。
    邢岫烟最大的作用是介绍妙玉的身世和特点。
    其次,邢岫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邢夫人、王熙凤、薛宝钗、探春等人的言行。
    四、王仁
    王仁是王熙凤之兄,自然就是巧姐的舅舅。
    【留余庆】写道:“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石头记》后半部是否会写王仁就是“狠舅”?
    五、李绮
    我曾经论证:李绮对应妙玉,即妙玉的原型是李鼐之女李绮,李绮法号妙玉;在《红楼梦》后半部里,李绮嫁给甄宝玉,反映了现实中的李绮(妙玉)与曹雪芹同居。若溯历史,其同居的时间是乾隆二十四年下半年至乾隆二十五年上半年,地点在江宁。
    六、邢岫烟的父母和李婶
    邢岫烟的父母,李纹、李绮之母——李婶,都只能算“符号人物”,即基本上没有故事情节、没有性格表现等等。
    七、李纹
    唯有李纹,值得我们深思。
    我曾经论证:李纹对应黛玉,李纹是李鼎之女。
    我想:即使《石头记》后半部流传于世,李纹也难得有大段的故事情节。
    《石头记》常用分身法。
    例如,李绮的经历分身为妙玉(但妙玉不等于李绮,妙玉本身是综合体)、史湘云的后半截(“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和李绮,导致《石头记》里的李绮近乎于“符号人物”。
    同样,李纹的经历分身为黛玉(但黛玉不等于李纹,黛玉本身是综合体)、史湘云的前半截(与宝玉青梅竹马)和李纹,导致《石头记》里的李纹近乎于“符号人物”。
    《石头记》以宝玉的人生道路和贾府的衰落为主要线索展开叙述,凡与“宝玉的人生道路和贾府的衰落”游离的人物必然被边缘化,薛宝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石头记》前半部里,薛宝琴在第四十九回进贾府,连续几回成为众人关注的“明星”,然而,从第五十四回起,薛宝琴就被边缘化了,再不可能有什么故事情节。真可谓昙花一现!
    薛宝琴在第四十九回一起进贾府的亲戚们里,是最重要的人物,然而,她与黛玉、宝钗、妙玉、史湘云等比较起来,只能算个配角。
    李纹与薛宝琴比较起来,只能算个配角。
    因此,李纹是“配角之配角”。
    既然李纹是配角之配角,为何要吟出“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如此悲苦的诗句?
    第七节、解“寄言蜂蝶漫疑猜”
    周书昌先生在《红楼梦诗词赏析》里写道:“‘寄言蜂蝶’莫作轻狂之态,可见其自恃节操,性格上颇有与李纨相似之处。”
    显然,周先生将“蜂蝶”理解成轻狂的纨绔子弟。
    我想,既然是“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如此悲苦之状,毫无“招蜂引蝶”之态,那么,就不应将“蜂蝶”理解成轻狂的纨绔子弟。
    我以为,李纹诗中的“蜂蝶”,应理解为《石头记》的读者。
    周书昌先生在《红楼梦诗词赏析》第209页《咏红梅花(李纹)·译文》里写道:“捎给那蜜蜂蝴蝶一句话:春来了,不要随便怀疑猜想。”
    我完全赞同周先生的译文。
    “漫”字在此诗句中作“不要”讲。
    我以为,《石头记》的作者强调“不要随便怀疑猜想”,实际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功效,就是提醒读者们要“怀疑猜想”。
    能“怀疑猜想”什么呢?
    李纹基本上没有提得起的故事情节,没有性格表现,没有后续的可供“探佚”的情节因素,看来,应该是提醒读者“怀疑猜想”《咏红梅花(白梅懒赋赋红梅)》的作者李纹的来历!
    第八节、“偷下瑶池脱旧胎”
    李纹《咏红梅花》的尾联是“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周书昌先生在《红楼梦诗词赏析》第209页《咏红梅花(李纹)·译文》里写道:“像是误吃了仙药的嫦娥,用凡骨把仙骨换来,又分明是偷跑出瑶池的玉女,抛弃了旧胎。”
    我完全赞同周先生的译文。
    在《石头记》里,是哪位小姐“由凡到仙”?又是哪位小姐原本是“仙女下凡”?
    唯有林黛玉!
    《石头记》第一回写道:“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上述这一段里有“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句,这句有个“胎”字。
    李纹《咏红梅花》的尾联“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里也有个“胎”字!
    “遂得脱却草胎木质”不就是“脱旧胎”吗?
    这分明在提醒读者:李纹对应林黛玉!
    ——————————————————
    第十三章、我独自纪念曹雪芹
    诞辰二百九十九周年
    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十一月十日,即公历1711年12月19日。
    今年(庚寅年,2010年)的十一月十日是公历2010年12月15日。
    12月15日与12月19日仅相距四天。
    若我有二三同志,可专门举行一次连续五天纪念曹雪芹的活动。
    然而,我今天只能独自纪念曹雪芹诞辰二百九十九周年。
    曹雪芹伟大,首先是《红楼梦》伟大。
    《红楼梦》的伟大,主要是红学界的批评派树立起来的,同时也是红学界的考证派、索隐派主要用文学批评的方法树立起来的。
    《红楼梦》的伟大,主要是亿万读者竖立起来的。
    《红楼梦》的伟大,主要是通过与古今中外的长篇小说名著的比较中竖立起来的。
    我有一点不喜欢“曹雪芹与外国的谁谁谁比较毫不逊色”的说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红学前辈们创立“曹雪芹与外国的谁谁谁比较毫不逊色”之论,是高明之举,是不得已而为之。
    如今是二十一世纪,如果还提“曹雪芹与外国的谁谁谁比较毫不逊色”之论,是否有一点“欧洲中心论”的气味?
    曹雪芹比人家早,凭什么老当客人?
    (莎士比亚写的是剧本,他与曹雪芹不是一个行当。)
    (曹雪芹比巴尔扎克、雨果、列夫·托尔斯泰早。)
    尽管红学界的批评派以及批评方法,将《红楼梦》的伟大地位树立起来了,然而,曹雪芹的著作权却一再受到质疑。
    我也是质疑队伍中的一员。
    我论证了曹雪芹原创了纯爱情的《红楼梦》,还论证了《石头记》(《红楼梦》的前八十回)的主要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程日兴”(无名氏甲、扬州高士),我还能说曹雪芹伟大吗?
    我仍然能说曹雪芹伟大!
    我越研究就越感到曹雪芹伟大!
    首先,我要肯定现有的全套《红楼梦》是接力创作的成果,是集体创作的成果。
    (对“集体创作”之论,最好不要轻易的否定。)
    接着,我说曹雪芹是“接力创作”的代表人物,是“集体创作”的代表人物。
    第二,我从“成书大过程”来肯定曹雪芹伟大。
    我反对“自传说”,提倡“他传说”。
    提倡“他传说”,不等于否定曹雪芹应有的功绩。
    曹雪芹原创了纯爱情的《红楼梦》。如果没有这个首创之功,现有的全套《红楼梦》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曹雪芹、曹雪芹的恋人配偶、曹雪芹的家族、曹雪芹的亲戚、曹雪芹的朋友,其经历,为《石头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曹雪芹的爱情婚姻的生涯中,有五位女性与他非常亲密:
    恋人李纹,是黛玉的主要原型,也是史湘云的前半生原型。
    情人李绮,是妙玉的主要原型,也是史湘云的后半生原型。
    第一位夫人(她可能是嫡母马氏的娘家侄女。因为马氏让亲生儿子曹天祐当了州同,就必然对庶长子曹雪芹有一个较大的安抚行为,以求心理的平衡),无影无踪,难以考索她是《石头记》里谁的原型。
    第二位夫人,无名无姓,应是皇商之女,她是薛宝钗的主要原型。
    第三位夫人花自芳,本为尼姑,是妙玉(李绮)的爱徒,是《石头记》后半部里麝月的主要原型。
    曹雪芹对《红楼梦》的再创作,持非常积极的态度,持非常开明、开放的态度。
    曹雪芹原创了《红楼梦》以后,虽然自己不再修改、扩充《红楼梦》了,却鼓励朋友们在《红楼梦》的基础上再创作。
    2009年6月30日,我在《中国文学网·百年红楼梦·原创红学》上发表了《第二个宝玉是卜宅三》。我在该文第十六节《结语》里写道:“卜宅三准备改写或续写《红楼梦》,并将其改名为《玉楼记》,得到曹雪芹的肯定和支持。”
    万里之外的一丝微风,运行万里之后,可能会掀起狂风巨浪。
    妙玉(李绮)万万没有想到,她的一个本能的请求——派花自芳去请曹雪芹来帮自己跳出不幸婚姻的苦海,会无形中造就《石头记》。
    本来,曹雪芹从乾隆二十二年春到乾隆二十四年初春,已经写完了《红楼梦》,准备做最后的修改,没料到,花自芳、花沁芳寻上门来。曹雪芹于乾隆二十四年三月初三离开北京西郊,南下去营救妙玉。乾隆二十五年秋,曹雪芹回家后,将《红楼梦》修改一番,然后送给城内的朋友们欣赏。
    本来,“程日兴”已完成《石头记》的第二稿,也许已经定局了,没料到,花自芳寻上门来,她带来了曹雪芹《红楼梦》的底稿。
    《石头记》的第一稿,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上改写,编造了“补天石”的神话,石头来到京城,接连不断的看到贵族子弟们深陷“风月”泥潭,于是愤而回到大荒山下。
    《石头记》的第二稿,以《聊斋志异》的《香玉》篇为模范,对《石头记》予以彻底的改造。
    曹雪芹病逝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之初春。
    曹雪芹临终前,将“程日兴”的地址告诉给花自芳,嘱咐花自芳一定带着《红楼梦》底稿找到“程日兴”。
    乾隆三十年初春,“程日兴”开始第三次增删《石头记》。
    后来,花自芳嫁给了“程日兴”(明年,我将有文章论证这一点)。
    “程日兴”去世后,花自芳将《石头记》前半部(《红楼梦》前八十回)带给定居在江苏省的汪易堂。
    接着,汪易堂原创了《红楼梦》后四十回。
    可以说,曹雪芹的在天之灵推动了《石头记》的创作!
    可以说,曹雪芹的在天之灵推动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创作!
    泰山成为五岳之首,自然有他的道理。
    珠穆朗玛峰最高,他既是中华山峰的代表,也是地球的最高峰!
    我今天独自纪念曹雪芹诞辰二百九十九周年!
    ————————————————
    第十四章、送子娘娘融佛道,
    苏州妙玉到花塘
    引言
    (一)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写贾母等到妙玉在大观园中居住的栊翠庵来吃茶,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
    黛玉因问(妙玉):“这也是旧年的雨水?”
    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二)
    2010年10月8日,我在《中国文学网·百年红楼梦·原创红学》上发表了《话说李绮对应妙玉》。该文的第八节是《其它“对应”之略说》。该节的第四目是《寺庙原型系列》。
    今天,我将《寺庙原型系列》改写为本文的第一节《妙玉(李绮)涉足的寺庙原型系列》。
    第一节、妙玉(李绮)涉足的寺庙原型系列
    
    一、文山禅寺
    《中国文学网·百年红楼梦·原创红学》2010年9月25日发表了丁三吴先生的《〈红楼梦〉里的蟠香寺是苏州哪座寺庙?》。
    该文写道:“据查,苏州吴中区光福镇玄墓山东南柴庄岭下,有一座名刹,叫天寿圣恩禅寺。”
    我认为:《红楼梦》里的蟠香寺不是天寿圣恩禅寺,而是苏州城内的文山禅寺。其主要原因是天寿圣恩禅寺不能住尼姑,而文山禅寺是尼姑庵。
    《百度百科》写道:“文山寺,位于姑苏城西北的文丞相弄内,是苏州市唯一的一座尼众丛林(俗称尼姑庵)。……为南宋古寺,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文山寺原址为文山寺、潮音庵、云林庵三寺共处,期间屡经兴废,历经沧桑。文山寺与历史人物文天祥有关。……1958年后,文山寺改为比丘尼道场。……潮音庵为南宋古刹,清初居比丘尼,嘉庆为僧寺,礼拜华严。”
    我认为,关键是“潮音庵为南宋古刹,清初居比丘尼”这一句,足以说明文山禅寺的潮音庵是尼姑庵!
    《百度百科》写道:“文山寺布局严整……净业堂内供奉着一尊观世音玉佛(立像)”。
    二、鸡鸣寺
    (一)
    雍正元年正月之后,文山禅寺的住持师太(“李氏姑母师太”)携李纹、李绮来到南京。
    李纹投靠曹雪芹家,被曹雪芹的祖母李氏“收养”,不久,李纹住进了曹家花园(即后来的随园)。
    《石头记》第十七回林之孝家的所言“西门外牟尼院”,应是南京城内的鸡鸣寺。
    李绮随“李氏姑母师太”住进了鸡鸣寺,开始当带发修行的尼姑。
    雍正三年,李纹、李绮与曹雪芹相聚在曹家花园半年左右,“娣娣姨姨笑语和”,非常愉快。
    雍正三年冬季,“李氏姑母师太”病逝。
    雍正四年夏季,李纹病逝。
    (二)
    《百度百科》写道:
    南京鸡鸣寺,又称古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东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清朝康熙年间曾对鸡鸣寺进行过两次大修,并改建了山门。
    ……乾隆十五年(1751年),地方官为了迎接皇帝和太后南巡,又重建了凭虚阁,作为驻跸行宫,乾隆也为这座古寺题写了匾额和楹联。
    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年间重修,仅有房屋十余间,中间是小院,前面是正殿。
    同治六年(1867年),寺僧西池等募资修建了观音楼,楼内供着普渡众生、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
    有趣的是,鸡鸣寺的观音与众不同,为一尊倒坐观音菩萨像(面朝北而望),佛龛上的楹联道明原因:“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
    
    三、花塘观
    雍正四年冬季,李绮到江宁县的六郎乡的花塘街。曹頫将花塘街的普光寺改名为花塘观,李绮任花塘观的住持。
    雍正四年的冬季,雍正五年的春、夏、秋、冬,每个季节,曹雪芹都来到花塘街,与李绮相聚。
    雍正五年冬季,曹雪芹来到花塘街,流连忘返,与李绮共度春节。
    雍正六年正月初六,江南总督的衙役包围花塘街的曹家大院,曹雪芹在“远房姑妈”曹光碧[庄头曹光志(曹光智)之妹]的带领下,匆忙离开了花塘街。
    四、文山禅寺和鸡鸣寺都供奉了观音菩萨
    苏州的文山禅寺和南京的鸡鸣寺都供奉了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是送子娘娘,很容易变成道教里的送子娘娘。
    第二节、“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蕴含鸡鸣寺
    一、妙玉续韵
    庚辰本第七十六回有《中秋夜大观园即景三十五韵》。
    庚辰本第七十六回写道:
    

妙玉笑道:“也不敢妄加评赞。只是这才有了二十二韵。我意思想着你二位警句已有,若续时,恐后力不加。我竟要续貂,又恐有玷。”
    

代玉从没见妙玉作过诗,今见他高兴如此,忙说:“果然如此,我们的虽不好,亦可以带好了。”
    

妙玉道:“如今收拾字句外,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且去搜奇揽怪,一则托了咱们闺阁的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
    

二人皆道极是。
    

妙玉遂提笔一挥而就,递与他二人道:“休要见笑。依我必须如此,方翻转的过来,虽前头有凄楚之句,亦无甚碍了。”
    

二人接了来看,只见他读道:
    

香篆锁金鼎,脂冰腻玉盆。
    

箫憎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萤行沼,还等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赑屭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雨一声猿。
    

歧熟宁忘径,泉知不问原。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后书:《右中秋夜大观园廊景联句三十五韵》。
    

代玉湘云二人皆赞赏不已,说:“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妙玉笑道:“明日再润色。此时想是天亮了,到底要歇息歇息才是。”
    

代玉二人听说,便起身告辞,带领丫鬟出寺。
    

妙玉送至门外,看他们去远,方掩门进来。不在话下。
    


    

二、“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蕴含鸡鸣寺
    在妙玉的“续韵”中,有“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我认为:“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是藏字诗句,蕴含了“鸡鸣寺”三字。
    显然,这鸡鸣寺,就是南京城内的鸡鸣寺。
    因妙玉实有其人,小说里的妙玉亲自写出“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就意味着现实中的妙玉(李绮)在鸡鸣寺居住过。
    第三节、花塘村的《情人树》传说
    
    《红楼梦和花塘村之谜》
    记录了《情人树》传说
    高国藩教授2005年5月出版了专著《红楼梦和花塘村之谜》。
    在《红楼梦和花塘村之谜》第40页、41页、42页,记录了《情人树》传说。
    该记录的落款是:
    采集地点:观东村、曹上村、花塘村。
    口述者:粮管所工人、章状运老人等。
    综合整理者:高国藩。
    时间:1992年10月18日。
    、花塘村的《情人树》传说
    花塘村有两棵高大的白果树,紧挨着,一公一母,村民们把它叫做情人树,关于这两棵树,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在清朝初年,花塘村有一个道观,名叫花塘观。观内住有几个道姑,供奉的是送子娘娘,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还有每月初一、十五,附近的农村妇女都要来这里祭拜,如果有人得子,还会杀猪祭祀,所以这里经常是曹家大院旁边很热闹的地方。
    这几个道姑里,有一个住持,名字叫妙玉,是一个十分清秀的姑娘,只有她与众不同,因为她是从曹家大院出来的小姐。
    不知是什么原因,她成天哭泣,曹家的老太太只好成全她的心愿,让她出家,在花塘观作了道姑,因为就在曹家大院旁边,也好照应。
    自从她进入道观以来,香火更胜了,传说经过她的手拿过香的妇女,都能夫妇和睦,早得贵子。
    她一进道观,就在院子里种了两棵白果树,就天天给它浇水,这两棵白果树,一公一母,由于她的照应,长得枝叶茂盛,青翠可爱。
    寒冬腊月一到,树叶掉尽,在大雪纷飞时,她就将树枝上的雪块,储蓄到一个小口的瓦罐里,雪化成水,装了满满一罐,她就用这里头的雪水泡茶喝。
    有一件事情,使道姑们惊奇,就是曹家的小公子经常来看她,她只用雪水烹茶款待他,公子吃剩的茶,是她的宝贝。她喝水是继续冲一般的水饮用它,从不用雪水,直到公子再来时。可见,雪水是专门用来款待公子的。
    还有更奇的事,凡是公子坐过的椅子,就是她的椅子了;公子拿过的芭蕉扇,就是她的心爱,就收藏在她的匣子里了;公子喝过的茶杯,就是她的茶杯了;公子来了,是她的节日,公子走了,她就没有了笑容。
    公子喜欢听她吹箫,他一来,妙玉就专门为他吹箫,公子听得泪流满面,她也吹得泪流满面。吹一次,两人就不说话的流一次泪,不知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没有说一句话,只听到箫声。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过去了,传说曹家闯了大祸了,要满门抄斩,也被官府抄了家,曹家是死的死来逃的逃,只有曹家小公子,由于年纪小,没有逃掉。
    在一个鹅毛大雪的晚上,公子悄悄地跑到道观里来,他和妙玉抱头痛哭,直到深更半夜。随后,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了,再也不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乡亲们都说,他们已经化作这里的两棵白果树,直到如今。
    三、白果树(银杏树)是曹家的魂
    在《红楼梦和花塘村之谜》第42页,在《情人树》传说的落款之下,还有这么一段:
    曹氏家族喜欢种白果树,在江宁是出了名的。香林寺是清初南京的三大佛寺之一,曹寅又是当时香林寺最大的施主,在他的建议下,香林寺里就种植了四棵白果树。至今几百年过去了,这四棵古白果树在南京市太平门内佛心桥37号的香林寺旧址,已经长得一个人都合抱不过来了,枝叶茂盛;和花塘村的这两棵古白果树交相辉映。
    所以,白果树在曹雪芹家族的庄园里出现,也决不是偶然的,这是曹家的魂。
    第四节、曹颙在“花塘街”保兴办了“曹家庄园”
    2010年8月3日,我在《中国文学网·百年红楼梦·原创红学》发表了《对花塘村朝阳庵<鼎建山门碑记>的分析》。该文写道:
    10、康熙二十七年左右,“花塘街”保的大户不是曹氏,而是吴氏。…… 
    11、从花塘村的民间传说看,从花塘村的历史遗存(残留的建筑物)看,大富大贵的人家是曹氏而不是吴氏。
    从花塘村的民间传说看,从花塘村的历史遗存(残留的建筑物)看,大富大贵的地址是观东村、曹上村,而不是吴家村。
    这其中必有奥秘!
    12、我认为,这“奥秘”就是曹颙在“花塘街”保兴办了“曹家庄园”!
    13、花塘村的普光寺的竣工时间是康熙五十三年,这年正是曹颙任江宁织造且在南京办公的年份。
    第五节、康熙五十三年三月之前曹颙正在南京
    康熙甲午三月,就是康熙五十三年三月。这个时间,应是“普光寺”竣工的时间。
    花塘村传说“普光寺”是曹雪芹家的一个家庙。
    现在想严密的验证这一传说,当然是不可能的。
    我只好从侧面讨论其可能性。
    据黄进德先生(扬州大学教授)撰《曹雪芹家世史事系年》所写,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十五日,曹颙任江宁织造郎中(人在北京滞留);康熙五十二年正月初九,曹颙任江宁织造主事(人在北京滞留);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初二,曹颙到达南京,正式办公;康熙五十三年年底,曹颙奔赴北京,在北京因病去世。
    可见,“普光寺”施工之时、竣工之时,正在曹颙任江宁织造主事的期间内,而且曹颙正在南京。
    因此,“普光寺”是曹雪芹家的一个家庙,或者说,“普光寺”与曹雪芹家有密切的关系,其可能性是存在的。
    
    第六节、专为妙玉成立的花塘观
    
    一、“曹家小公子”应是曹雪芹
    2010年9月25日,我在《中国文学网·百年红楼梦·原创红学》发表了《“曹家小公子”应是曹雪芹》。该文写道:
    无疑,《情人树》传说故事里的“曹家小公子”就是曹雪芹。
    二、雍正六年正月初六的突变
    2010年9月25日,我在《中国文学网·百年红楼梦·原创红学》发表了《时间的符合使<情人树>传说成为无价之宝》。该文写道:
    《情人树》传说的尾段的首句是“在一个鹅毛大雪的晚上”。
    就在这个“鹅毛大雪的晚上”,曹雪芹失踪了。
    曹雪芹有可能在“鹅毛大雪的晚上”失踪吗?
    雍正帝发出的“查封曹頫家产”的圣旨,雍正六年正月初五到达南京。
    雍正六年正月初六,江南总督府的衙役,到达江宁县的花塘街,包围曹家大院。
    雍正六年正月初六,正在下雪的季节里。
    从时间上看,曹雪芹极有可能在“鹅毛大雪的晚上”失踪!
    三、曹雪芹和妙玉(李绮)从花塘观失踪
    《花塘村的<情人树>传说》的尾段写道:
    在一个鹅毛大雪的晚上,公子悄悄地跑到道观里来,他和妙玉抱头痛哭,直到深更半夜。随后,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了,再也不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乡亲们都说,他们已经化作这里的两棵白果树,直到如今。
    四、花塘观存在的时间
    (一)
    《情人树》传说的第二段的首句是“在清朝初年,花塘村有一个道观,名叫花塘观。”
    花塘村直到解放初还有花塘庙。
    在花塘庙的原址上,有普光寺。现在还存留的大石槽、大石板,上面都刻有“普光寺”三字,可以证明普光寺的存在。
    大石槽。在观东村南,花塘岸边,遗有类似井圈的石刻一件。直径约1.1米,高0.8米,壁厚13厘米。外侧所刻文字,多已不清楚,仅依稀辨有“普光寺”、“布施”、“功德”、“康熙甲午三月”等字样。
    因此,普光寺竣工于“康熙甲午三月”,即康熙五十三年三月。
    花塘村解放初的花塘庙,是一座重建的花塘庙,其重建时间在同治八年(1870年)至光绪六年(1880年)之间。
    原始的花塘庙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毁。其毁灭的时间在咸丰三年(1853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之间。
    普光寺早于花塘观。花塘观早于花塘庙。
    (二)
    普光寺、花塘观、花塘庙三者紧密衔接、一脉相承:名称变,地点不变;寺庙与道观互变,而主要供奉的菩萨(仙人)不变——始终主要供奉送子娘娘(观音菩萨)。
    (三)
    结合本文第一节第四目《花塘观》的内容,我以为:花塘观存在的时间是:
    雍正四年冬季至雍正六年正月初六。
    花塘观的成立及妙玉(李绮)任花塘观的住持,正在曹頫任江宁织造期间,应是曹頫的精心安排。
    第七节、普光寺
    全国许多地方有普光寺。
    兴建最早的是山西省太原市的普光寺。
    兴建时间比较早的是湖南省张家界市的普光寺。
    一、山西省太原市的普光寺
    2007年3月30日,中新网发表了张墨、宿晓健的《千年古刹普光寺亟待拯救》。该文写道:
    ……普光寺现存建筑为坐北朝南、重院建筑,有过殿、大殿、西厢房共十三间,占地约一千余平方米。……大殿五间,称圆通、悬山顶、琉璃脊,为古时观音海会之址。这些建筑斗拱硕大,简洁庄重。专家已认定为元代遗构,是元代建筑的典范之作。
    ……据山西阳曲县志记载:普光寺在七府营,汉建安年间建,唐初赐名普照,后避天后讳改今名。
    ……作为寺院能容纳道家并弘的范例则以普光寺为最早,原有的一座“迎仙院”院落则是道士吕洞宾的旧居。
    二、湖南省张家界市的普光寺
    《百度百科》写道:
    普光寺(又名“普光禅寺”),坐落在张家界永定区城东……《湖南永定县乡土志》记载:“迤东有普光寺,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农历癸已年)指挥史雍简建……”
    ……普光禅寺大雄宝殿的后背并未按佛教故事塑像,而塑的是文殊、普贤与观音三尊塑像……
    三、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花塘社区的普光寺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花塘社区的普光寺”,这个称呼不够准确,因为这个普光寺早在清代雍正四年秋末已经消亡了。准确的称呼应是“江苏省江宁府江宁县六郎乡花塘街(花塘保)的普光寺”。
    山西省太原市的普光寺得名的时间有一千三百二十五年(从武则天登基之年算起),“为古时观音海会之址”——其主要供奉的菩萨无疑是观音。而观音菩萨是送子娘娘,很容易变成道教里的送子娘娘。
    “原有的一座‘迎仙院’院落则是道士吕洞宾的旧居”,吕洞宾生于798年,是唐末道士,因此,太原的普光寺容纳道教接近一千二百年历史。
    总之,太原的普光寺为江宁花塘的普光寺融通佛道奠定了基础、做出了榜样。
    湖南省张家界市的普光寺供奉的菩萨是文殊、普贤与观音,其中观音菩萨是送子娘娘,很容易变成道教里的送子娘娘。
    湖南省张家界市的普光寺为江宁花塘的普光寺融通佛道奠定了基础、做出了榜样。
    第八节、花塘庙
    施德荣先生是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花塘社区“《红楼梦》农民读书会”的秘书长。
    2010年8月9日,施德荣先生寄电子邮件给我。其内容是:
    《花塘古庙布局图》根据部分老人回忆所绘。共有大殿房舍九十九间半。民国时期香火旺盛,各种佛事活动热闹非凡,大戏小戏、锣鼓声声。
    庙中“蜈蚣旗”高高竖起,“顺天老会”旗紧靠其下。根据老人讲,花塘庙凡有外事活动,蜈蚣旗在前,顺天老会旗在后,所到之处,行人和一切活动全部让开,说明花塘庙的神力之大。
     (童力群注:花塘古庙的正殿供奉“慈善大帝”。相传为感夏禹治水之恩,尊禹王,赐其谥号称“慈善大帝”。我估计这是江浙一带几千年来特有的习俗。)
    第九节、花塘庙之庙会不唱《南天门扫雪》
    ——花塘庙与《红楼梦》密切相关
    一、不准唱《南天门扫雪》
    (一)第一个版本的传说
    南京大学的高国藩教授,在《南京志史》1995年第5期上发表了《江宁陆郎乡〈红楼梦〉传说采风记》。高教授写道:
    “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这里的曹、王、史、薛四大家族也颇喜欢看戏,据说旧时每年都要请戏班子来唱戏,戏目由四家共同来点。但是,陆郎乡有个风俗,其他戏都可以演,就是不准任何戏班子唱《南天门扫雪》。因为《南天门扫雪》据说是演皇帝下旨除恶神的故事,再加上这个‘雪’与姓‘薛’谐音。据传说薛家老爷原来在清朝做着大官。在这一带良田千顷,骡马成群。但因有一次得罪了宦官,这宦官就在皇帝面前说了薛老爷的坏话,皇帝一听生了气,就罢了薛老爷的官,薛家失去了权势,又断了经济来源,加上子孙不善经营,坐吃山空,终于衰败。由于这个原故,薛家人认为《南天门扫雪》正讲的是薛家的事,‘扫雪’影射的是‘扫薛’。所以认为这戏有辱薛家的门面,于是便坚决反对唱这出戏。再加同薛家有关系的曹、王、史家,认为他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反对唱《南天门扫雪》,所以当地人再也不请戏班子来唱这出戏了,于是就形成了这个风俗。
    (二)第二个版本的传说
    施德荣 2005 年 7月30日来信(摘录)写道:
    “花塘庙庙会不唱‘南天门扫雪’。
    自丁老八化缘重修花塘庙后,香火兴旺,每年正月至二月间,大戏连台,但来唱戏的戏班子都不唱‘南天门扫雪’这出戏,原因是这出戏与曹家犯讳。
    …………
    在花塘,叔祖施泽栋曾听人说,‘南天门扫雪’一出戏,讲的是某位大官被朝廷抄家之后,其家人被贬为奴,原来做着太太小姐,现在干着苦杂役,以寒冬扫雪为主题,表现了主人的命运。整出戏是个悲剧。剧情与观东曹家遭遇相吻合。花塘庙会不唱‘南天门扫雪’,是怕引起曹家人的悲伤。入地随俗,那就必须作避讳之举了。”
    二、我的感叹与猜想
    1、令我惊奇的是——花塘村有两个自然村竟名为“南门”!
    (1)大南门头。(村部大院东南一公里处)
    (2)小南门头。(村部大院0.75公里处)
    2、庚辰本、戚序本第二十三回皆有脂批云:
    “妙。这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一丝不乱。”
    令我更加惊奇的是——《石头记》后半部佚稿里竟也有“扫雪”情节!
    3、针对民间传说的流传变异性,许多学者对某些比较易于“复原”的民间传说,经过努力,做了一些“复原”工作,力图接近历史的本原。
    例如《诗经·大雅·生民》的开头两段就可以“复原”。
    仿效今贤们的思维方式,我对“花塘村不准唱《南天门扫雪》”的民间传说“复原”如下:
    戏中的太太、小姐沦落为奴,如果是花塘村曹家的写照。那么,这太太、小姐,实际上就是“曹家庄园”的庄头的太太、小姐。就相当于南方的“乌进孝”家的太太、小姐。
    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上谕著江南总督范时绎查封曹頫家产:“……著行文江南总督范时绎,将曹頫家中财物,固封看守,并将重要家人,立即严拿;家人之财产,亦著固封看守,俟新任织造官员隋赫德到彼之后办理。……”
    雍正七年五月初七,刑部准总管内务府咨称:“原任江宁织造·员外郎曹頫,系包衣佐领下人,准正白旗满洲都统咨查到府。查曹頫因骚扰驿站获罪,现今枷号。曹頫之京城家产人口及江省家产人口,俱奉旨赏给隋赫德。……”
    该文中的“江省”大约是曾经的“江南省”。乾隆年间,江南省已经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在籍没之前夕,曹雪芹家在安徽省有两处庄园,在江苏省有六处庄园。后来,这八处庄园“俱奉旨赏给隋赫德”。
    我猜想:
    1、花塘村的“曹家庄园”的庄头“曹光志”被“立即严拿”。
    2、庄头“曹光志”的太太姓薛,她与女儿“曹小姐”被迫为新的庄头(隋赫德的亲信)做看瓜棚、看稻场之类的工作。母女俩住在花塘村的大南门头或小南门头。母女俩“寒冬扫雪”。
    3、有人同情薛太太、曹小姐的遭遇,编排了戏剧《南天门扫雪》,在乡间演唱。
    4、“程日兴”将这些情节演化为《石头记》后半部的情节,但仅有构思的提纲而已,还没来得及写出来。
    第十节、妙玉是宝玉心目中的观音菩萨
    一、《访妙玉乞红梅》
    贾宝玉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庚辰本第五十回)
    二、蔡义江先生说“这里以观世音比妙玉”
      蔡义江先生著有《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
    对《访妙玉乞红梅》之“不求大士瓶中露”,蔡义江先生注释道:
    大士:指观音大士。宗教宣传以为她的净瓶中盛有甘露,可救灾厄。这里以观世音比妙玉。
    第十一节、观音菩萨是送子娘娘
    《百度百科》写道:
    送子娘娘,又作注子娘娘、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送人子嗣”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
    送子娘娘……在中文佛典中的译名,有好几种,竺法护译为“光世音”,鸠摩罗什的旧译为“送子娘娘”,玄奘的新译为“观自在”,中国通用的则为罗什的旧译。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
    ……据《妙法莲华经》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送子娘娘,一心称名,送子娘娘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送子娘娘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一样,被称为四大菩萨。送子娘娘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是我国佛教信徒最崇奉的菩萨,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最大。
    第十二节、花塘观与花塘庙皆供奉送子娘娘
    ——送子娘娘融佛道
    一、花塘观供奉送子娘娘
    《花塘村的<情人树>传说》写道:
    在清朝初年,花塘村有一个道观,名叫花塘观。观内住有几个道姑,供奉的是送子娘娘,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还有每月初一、十五,附近的农村妇女都要来这里祭拜,如果有人得子,还会杀猪祭祀,所以这里经常是曹家大院旁边很热闹的地方。
    二、花塘庙供奉送子娘娘
    在《花塘古庙布局图》里,该庙正中偏右处,供奉的是送子娘娘。
    三、送子娘娘融佛道
    花塘观是道教之地。
    花塘庙是佛教之地。
    花塘观与花塘庙皆供奉送子娘娘,可见,道教与佛教有互相融合的方面。
    第十三节、栊翠庵里有“道婆”——佛道融合
    妙玉是带发修行的尼姑,栊翠庵是尼姑庵。
    庚辰本第四十一回写道:“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
    尼姑庵里有“道婆”,年轻的尼姑使唤年长的道姑,显然,作者在提醒我们——栊翠庵佛道融合。
    第十四节、慈航真人就是观音菩萨
    一、道教里的送子娘娘
    
    (一)南方、北方的送子娘娘
    《起点中文网·中国古代神话谱》写道:
    送子娘娘又称“子孙娘娘”、“授儿娘娘”、“碧霞元君”等,慈航真人也被奉为送子娘娘。她是道教中专司人间子嗣的女神。
    各地区有各地区的送子娘娘。
    南方江、浙诸省及少数北方地区多以慈航真人为送子娘娘。《中华全国风俗志》载:杭卅妇女无子嗣者多于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祭拜慈航,谓此日求子最有灵验,水族则每月初一、十五进香拜祝,逢年过节供奉祭献,倘若意得子,则要杀猪祭祀。
    北方各省多“泰山娘娘”,即“碧霞元君”为送子娘娘。有送子、赐福、保护儿童等职。
    【(浙江省)天台山桐柏宫网的《神仙故事·琼台女仙》的《送子娘娘》条目所记与此完全相同。】
    (二)花塘观供奉的是慈航真人
    《花塘村的<情人树>传说》写道:
    “花塘村有两棵高大的白果树,紧挨着,一公一母,村民们把它叫做情人树,关于这两棵树,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在清朝初年,花塘村有一个道观,名叫花塘观。观内住有几个道姑,供奉的是送子娘娘,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还有每月初一、十五,附近的农村妇女都要来这里祭拜,如果有人得子,还会杀猪祭祀,所以这里经常是曹家大院旁边很热闹的地方。”
    显然,依据花塘村一带的习俗“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还有每月初一、十五,附近的农村妇女都要来这里祭拜”来看,花塘观供奉的送子娘娘是慈航真人。
    二、慈航真人即佛教中所供奉的观音
    《百度百科》对“慈航真人”写道:
    元始天尊门下,为道教“十二金仙”之一,古代传说中的神仙。
    慈航先习道而后入佛。 
    慈航真人也是佛教中所供奉的观音,道、佛二教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共同信仰。
    
    三、慈航真人不是观世音菩萨
    《百度百科》对“慈航真人”写道:
    依照种种经典来判断,十分明显,慈航真人不是观世音菩萨,他们之间有十分清楚且明显的差别。
    四、《封神演义》造成
    “慈航真人是观世音菩萨”观点的泛滥
    (一)
    搜搜问问网在《艺术、文学·中国文学》里写道:
    在唐朝菩萨改为女像后(这是政府行为),再加上後世《封神演义》等小说,从而导致部分不研习经典的道士产生了慈航真人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想法,再加上,全真派提倡三教合一,有意或无意加深这一观点,于是就造就成了今天慈航就是观音这观点的泛滥。
    (二)
    《封神演义》第八十三回将文殊菩萨写成文殊广法大尊,将普贤菩萨写成普贤真人,将观音菩萨写成慈航道人。
    《封神演义》第八十三回还写道:“此乃是三大士收伏狮象犼,后兴释门,成于佛教;为文殊、普贤、观音,是三位大士,此是后话,表过不提。”
    第十五节、我推定曹頫利用“慈航真人是观世音菩萨”
    观念成立花塘观
    一、花塘观不是虚构
    花塘观不仅仅在《情人树》的传说里,而且反映在地名中。
    花塘社区(花塘村)至今仍有观东村、观西村这两个地名。
    地名是历史、文化最真实的沉淀。
    花塘社区的老百姓,凡六十岁以上者,都记得花塘庙,都记得花塘庙变为花塘小学、花塘小学变为花塘粮库(国营粮库)的经过。
    花塘庙的前身就是花塘观。
    如果没有花塘观,何来观东村、观西村?
    至于民间传说的“观东村、观西村是大观园的东门、西门”之说,那是在《红楼梦》诞生之后产生的,比花塘观成立的时间至少要迟二十年。
    二、不会无端成立花塘观
    从时间看,花塘观的前面是普光寺,后面是花塘庙。(三者处于同一精准地址)
    普光寺、花塘庙都是佛教之所,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如果没有特殊的强有力的推力,在清代的雍正年间,在偏僻的农村花塘保(花塘街),就不会成立(即中间插一个)道教之所的花塘观(就不用这么折腾了)。
    三、我推定曹頫利用“慈航真人是观世音菩萨”
    观念成立花塘观
    为什么成立花塘观?的确是个谜团。没有现成的史料可解。
    我推定曹頫利用“慈航真人是观世音菩萨”观念成立花塘观。
    当妙玉(李绮)在江宁城(南京)面临姑母(李氏姑母师太)去世、姐姐李纹去世的不幸处境,曹頫作为当家的保护人,理应为妙玉(李绮)找一个长期的安定之所。
    花塘街的曹家庄园、普光寺就成为这个“长期的安定之所”的最佳选择。
    然而,普光寺本来就有住持、本来就有男性僧众(和尚),曹頫必须设法让这个住持与这些和尚迁往别的寺庙。
    妙玉(李绮)本来就是带发修行的尼姑,她的奶妈、丫鬟本来就没有削发为尼,在江宁城(南京)是否削发还无所谓,到花塘街这么个农村环境可能就有些格格不入了。
    于是,将花塘街的普光寺改名为花塘观,妙玉(李绮)成为这道观的住持,让她年幼而当家,免得受别人的摆布。妙玉(李绮)不用削发,她的奶妈、丫鬟不用削发而摇身一变为道婆、道姑。
    若花塘观的道姑的人数不够,还可以从别处挪几个资历浅的道姑来、还可以动员几个村姑变为道姑,甚至可以动员附近的朝阳庵的一两个资历浅的尼姑转行来此变为道姑。
    至于供奉谁,利用“慈航真人是观世音菩萨”观念,就能轻而易举的解决这个宗教难题。普光寺原来就有观音菩萨,这观音菩萨可以摇身一变为花塘观里的慈航真人!
    总之,送子娘娘融佛道,苏州妙玉到花塘。
    原载:2010年12月26日星期日
    
    原载:2010年12月26日星期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