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问道叹红楼(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蒋锦 参加讨论

    总而言之,《红楼梦》内容之丰富,思想之精深,艺术之高超乃我国古典小说之巅峰。然《红楼梦》之精深思想,“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语),这又不能不令志士扼腕,仁人长叹!这使我想起了《五灯会元》中北宋高僧、惠林宗本禅师的故事: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韩信临朝。”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
    好一个“伏尸万里”!曹雪芹《红楼梦》问世以来,神州大地何尝又不是“伏尸万里”!其大旨竟一直无人识取,无怪乎有“红学研究是20世纪中国最大的学术丑闻”的声音!下面我就《红楼梦》之大旨作简要论述,发其秘而揭《红楼梦》二百多年之隐晦,希望能驱散“遍被华林之悲凉之雾”(鲁迅语),同时通过揭明《红楼梦》的大旨而帮助解开一些红学研究上争论不已之谜。(当然,主要以前八十回为主)。
    (一)金陵十二钗的隐意。《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二钗》,在金陵十二钗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王熙凤、李纨”六钗的隐寓是“原应叹息羲风完”;“秦可卿、宝钗、黛玉、巧姐、妙玉、史湘云”六钗的含义是“可请宝玉巧妙云”。连起来就是“原应叹息羲风完,可请宝玉巧妙云”。“羲风”者,大道也。伏羲又称宓羲、包羲、伏戏、庖牺、羲皇等,乃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是中华民族之人文始祖,中华文化之肇始者,真正的道家创始人。相传为人首蛇身,乃“道”字原型。从伏羲到尧舜乃中国古代社会的圣人之治、至德之世也。这一时代为后世的许多先贤先圣所向往和津津乐道。但自从夏禹传给儿子夏启后,中国私有制社会开启,“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至德之世不复存在。中间虽亦有短暂太平盛世,但终不是圣人之治,羲风亦荡然无存。曹雪芹在叹息的基础上,就是要通过贾宝玉这个艺术化的大主角来巧妙地讲述羲风,讲述大道。如何巧妙呢?这便是曹雪芹独特高超的表现手法了。《红楼梦》第一回脂研斋即眉批:“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相信曹雪芹之高超手法已为大家公认,脂批也并未见高明去“批示误谬”。例是一些脂批,亦相当含蓄隐晦,令“高明人”也摸不着头脑。就纯粹“羲风”而言,曹雪芹《红楼梦》中以空谷传声手法也罢,以云龙雾雨手法也罢,大致有以下几个地方逗漏出:
    (1)《红楼梦》第一回一开头便提出“女娲氏炼石补天”,这女娲氏乃伏羲之妹,皆为上古华夏族人文始祖。伏羲与其妹女娲成婚并繁衍了我们华夏族。
    (2)《红楼梦》第一回按那石书上云: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人皆呼作葫芦庙,庙傍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到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
    “葫芦”乃伏羲时代崇拜之物;封氏寓“风”字,女娲氏即风姓;“不以功名为念”后脂批:“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脂研斋显然为阅读《红楼梦》的人着急,生怕不能领悟大旨,明显在提醒看官。同时,那些索隐派等看了这一条脂批不知作何深刻感想,还会不会执著于诸如“清朝那些事”呢?;“甄英莲”谐音“真应怜”,不仅仅是暗寓其一生身世可怜,碰到夏金桂而香魂归故乡。亦隐寓“羲风”可怜,至夏王朝便完结了矣。
    (3)《红楼梦》第五回中《警幻仙姑赋》乃隐伏三国曹植的《洛神赋》。《警幻仙姑赋》中一些语句明显取意于曹植《洛神赋》,以曹雪芹的绝代文学才华,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摩拟呢?曹雪芹是故意使看官将两者联系起来,而洛神即是宓妃,是伏羲的小女儿。故脂批:此赋亦不见长,然亦不可无者也。
    (4)《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标题“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即有隐寓。两厢记妙词本身就是戏词、戏语,何来“通”一说?这“戏语”即隐寓“伏戏之语”,即道语。中国古代三皇之事主要见之于《三坟》,皆言大道。同时“西厢”、“牡丹”在丹道学上的隐寓,也首次予以揭明。“西厢”者乃玉兔、桂花、月华、金花、水乡铅等在五行图上之方位也。“牡丹”者,乃金丹之别名也。雄性为牡,雌性为牝。而内丹又是男子怀胎术。吕洞宾真人《敲爻歌》中“养胎十月神丹结,男子怀胎岂等闲”。张三丰真人《无根树词》中“守黄庭,养谷神,男子怀胎笑杀人。”若以俗人之眼看“西厢记”、“牡丹亭”,则又何异于千部一套之才子佳人小说呢?另外顺便一提,在标题中隐寓的手法,《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运用得相当多而纯熟。肉眼之人看《西游记》是神魔小说,喜看那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路上同妖魔鬼怪战斗的故事。法眼之人看《西游记》,乃讲述一个人修道(丹道与佛道)的心路历程。《西游记》开篇诗云: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故知吴承恩不是让你看打斗的故事,而是让你知会元功。试问,你懂会元功吗?《西游记》章回标题,大多是七字句,而有些是四字句,有些是五字句,且充满了丹道术语,佛道术语,比《红楼梦》直白得多。如第一回标题“灵根孕育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第二回标题“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第十四回标题“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第三十三回标题“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等等。
    (5)《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贾氏宗祠”两傍有一副长联,写道是:
    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
    这里便透露出消息,虽说后文写道“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事实上“蒸”乃厨房之事,隐伏“庖牺”;“尝”之一字,自然何令国人想到三皇之一的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同时这个场面,为什么独以薛宝琴的眼光来写呢?须知琴瑟乃伏羲神农发明之物。因此,神主当为“三皇”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小寓大,以家寓国。贾府隐寓着国家也。
    (6)《红楼梦》中贾府凡遇节庆等皆有戏文,自家也有戏班子。通部中提到很多戏,这些戏,或戏名即有隐寓,如《双官诰》、《还魂》、《西厢记》、《牡丹亭》、《会真记》等;或戏内容即有隐寓,如贾元春省亲点的四出戏,脂研斋即给予点明。若从通部整体来看,即是隐寓“伏戏”之意。
    (7)有的《红楼梦》版本中有作者题诗:问谁幻入华胥境,千古风流造孽人。华胥氏乃伏羲之母,这就更加显明地隐伏“伏羲”之意,也更加揭明“情孽”即“道孽”也。
    就“宝玉”而言,贾宝玉自然是《红楼梦》中第一人,寄托着曹雪芹全部的精神思想。但“宝玉”或“通灵宝玉”的文化内涵却至今未见“高明”点明。伏尸万里,可叹可叹!曾有肉眼之人因曹家在江南金陵繁华过若干年而考证出“通灵宝玉”乃是南京的雨花石,只不过是曹雪芹通过艺术方法将之神化而已。恰恰相反,“通灵宝玉”乃人人本有,无形无象,非色非空,因交后天,被声色货利等所惑,或残缺不全,或暗淡无光,或迷失无踪。什么东东也?道也,大道也。道家谓之“一”、“太一”、“先天真一”、“先天太乙祖气”,后天修炼返先天则称之为“金丹”、“内丹”、“大药”、“长生药”、“长生酒”等等;佛家谓之“空”、“性空”、“本无”、“本来面目”、“真性”、“法身”、“法性”、“实性”,“真如妙性”等等。曹雪芹通过艺术方法将之俗化成一块“石头”,一块“宝玉”,称之为“命根子”,有时称之为“稀世珍宝”,一定场合甚至斥之为“蠢物”,竟迷却天下多少俗人之眼!顺便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唐朝(含唐朝)以前佛道两家皆统称为“道”,和尚道士统称为“道人”,“菩提”亦译成“道”。但道家眼中的“道”与佛家眼中的“道”稍有区别,看具体场合。《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宝玉言“大近乎闺阁风度,所以以‘女儿’命名”即是此义。《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娣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中写道:
    “贾政听说,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玉来递与他二人。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手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曰,若似弹指!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
    这便是佛家眼中的“道”,即“真如妙性”等。想天台德韶国师年轻学道时,曾问龙牙居遁禅师:“天不盖,地不载,此理如何?”牙曰:“道者合如是。”师经十七次问,牙只如此答。师竟不谕旨。再请垂诲。牙曰:“道者,汝已后自会去。”师后于通玄峰澡浴次,忽省前话,遂具威仪,焚香遥望龙牙礼拜曰:“当时若向我说,今日决定骂也。”(见《五灯会元》)。在中国传统习惯中,为师的极少直言解释“大道”。碰上亲近的人、大根智人,含蓄委婉相告;碰上不亲近的人、小乘人,王顾左右而言他。《黄帝内经》中亦有语“传其非人,漫泄天宝”。“心头无喜亦无悲”与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还我父母未生时本来面目”乃一义也。
    佛道禅语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都写得非常显明直白,如《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一文,曹雪芹写得相当精彩。但道家眼中的“道”,曹雪芹却故意写得隐晦。这是曹雪芹有隐有见的高超表现手法,刻意为之。如《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锦香院妓女云儿唱的琵琶曲后脂研斋批道:“此唱一曲为直刺宝玉。”小乘人根据此条脂批又臆想出贾宝玉的偷情故事。殊不知脂批“宝玉”二字即“大道”也,非贾宝玉也,具体来说是丹道。脂批亦是隐晦,具体解释见后文。
    在中国传统文化习惯中有“鬼神钦道”的观念,这在《红楼梦》中亦有反映。即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风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中,秦钟临死前,贾宝玉前去探视,吓得都判及众鬼,忙了手脚,只得将秦魂放回。
    吕洞宾真人《指玄篇》中云:“那怕世间诸饿鬼,何愁地下老阎王”;张紫阳真人《悟真篇》中云:“可谓道高龙虎伏,堪言德重鬼神钦”。皆是指明鬼神惧怕得道之人,都判自然不会例外。《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中“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亦是此义。当然曹雪芹另一用意是用游戏笔墨调侃世情,人道犹如鬼道。
    正因为贾宝玉有天生与之俱来的“宝玉”,故贾宝玉乃道人也,道心人也。这是观察与把握贾宝玉人格特征与性格脾气最本质的一条,也只有抓住这一条,方能与贾宝玉种种“惊天动地”或“奇异怪特”之言行交互印证。《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脂研斋批语亦逗漏出来:“更好!可见玉卿的是天真烂熳之人也,近之所谓呆公子,又曰老好人,又曰无心道人是也,殊不知尚古淳风。”有人或说贾宝玉是畸形儿,或说贾宝玉是双性恋,或说贾宝玉没担当等等,显然是小乘人说法。这些小乘人也真是太没逻辑头脑了,寄托曹雪芹毕生心血和全部理想的《红楼梦》第一主人公贾宝玉竟会是这样的人吗?难道曹雪芹没有明确指明“美玉无瑕”吗?“魏晋风流”代表人物阮籍(即曹雪芹号梦阮之由来)的《大人先生传》中“自是者非之,无识者怪之”,即是批评诸如此类小乘人的。
    同时,以曹雪芹“一树千枝,一源万派”或“有正有闰”的艺术方法,林黛玉、秦钟、秦可卿、北静王等亦是道心人也,皆具“风流”品质,当然不是“男女之事”的风流,而是“魏晋风流”之风流。请看:
    贾宝玉“是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
    林黛玉在第三回中进贾府,“身体面庞虽怯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秦钟呢?《红楼梦》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中,“较宝玉略瘦些,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
    秦可卿在第五回太虚幻境中,“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在第八回中,“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其后脂批:“四字便有隐意。《春秋》字法。”惜乎肉眼文人看见“风流”二字便双眼放光,哪去管隐意呢?
    北静王水溶在《红楼梦》第十四回中贾宝玉路竭时,文中写道:“那贾宝玉素日就曾听得父兄亲友人等说闲话时,赞水溶是个贤王,且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
    (二)“红楼梦”的真正命意。《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昔俞平伯、周汝昌二人有“大、小名”之辩、“雅、俗”之论,并有译成外文之难。鲁迅先生亦有语:《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这里无这些拖泥带水。“石头”的文化内涵上文我已点明。“红楼梦”的命意则需深究,岂能因俗人之眼光而说东说西,亵渎曹雪芹的本意。犹如佛祖的一乘教义岂容二乘人作种种臆想解会,甚至谤佛谤经,还有明眼人吗?正如前文讲过,中国古代仙家借用中国古代术数文化来说明“阴阳”,阐明丹道功夫,其中最常用的是五行。阴阳五行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与大道密不可分但又有区别。《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云:“五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始,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万古之至理名言也!现将五行稍作介绍,以便论述问题。图表如下:
    五行 五方 五时 五色 五味 五脏  五音  五臭  五气  五性  五化  五志  五神……
    木     东     春   青   酸   肝      角      臊      风    温      生     怒      
    火     南     夏     苦   心   徵      焦      暑    热   长     喜     
    土     中(长夏)黄      甜      脾      宫      香   湿    平   化     思     
    金     西     秋    白   辛      肺      商      腥      燥    凉   收  忧     
    水     北     冬    黑     肾      羽     腐       寒    寒   藏   恐      
    由此可见,赤者,五行中为“火”,五方中为“南”,五脏中为“心”,……。心者,最为玄妙的东西。赤者,亦名红也,朱也。顺便一提,与大明王朝朱姓偶然巧合,但《红楼梦》的大旨决不是反清复明。故红楼代表心性、本性、妙性等,即佛家眼中的“道”,“大道”也。在道家眼中,红楼即代表灵根、元性、元神。“绛芸”的含义至此亦可明了。绛者,深红色,绛芸,妙心之意也。至此,可以理解贾宝玉为什么爱红的毛病。“梦”之一字,《红楼梦》第一回中:“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脂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这亦与《红楼梦》第五回中[收尾·飞鸟各投林]中“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相照应。故“梦”字乃“成空”之意,非“美梦”之意。综合起来看,曹雪芹总仙佛两家之意而取名。“红楼梦”即是:大道梦或大道成空。当然这样说太直白了些,平俗了些。诗意地说,即是“大道悲歌”。这才当得起“凡例”中“《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之语,才符合[红楼梦引子]中“怀金悼玉”之意。当然肉眼之人看到的表面意思,如“朱阁女儿梦”等,亦无须去批驳了。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关系,作了一个非常精巧的设计。请先看《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一段原文:“林黛玉昨日所恼宝玉的心事早又丢开,又顾今日的事了,因说道:‘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姐姐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三人的关系即是:贾宝玉为“道”、“太一”;林黛玉为“木”;薛宝钗为“金”。有丹道知识的人到此可以一目了然,我亦无需多言。脂研斋批“三人一体”或批“黛钗二人一体”即是此理也。可惜曹雪芹此巧妙设计二百多年来瞒了多少俗人之眼!
    同时,在丹道中,仙家常逆用或颠倒用五行:火生木,水生金。如张紫阳真人《悟真篇》中云:“不识玄中颠倒颠,争知火里好栽莲”;张三丰真人《无根树词》中云:“顺则凡,逆则仙,只在此中颠倒颠”;《西游记》中菩提祖师口诀曰;“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正因为如此,以北南“水火”说理或以东西“木金”说理,其实一义也。吕洞宾真人《指玄篇》中“两重天地谁能配,四个阴阳我会排”即是此义。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云:“金水合处,木火为侣。四者混沌,列为龙虎。”亦是此义。故林黛玉之“木”者,道家谓之元性、元神、灵根,隐寓佛家之本心、真性、大道等。林黛玉父亲林海、林如海,脂砚斋批语:“总是暗写黛玉。”为何?林谐音“灵”,寓指灵性也,性海乃佛教语。林黛玉谐音“灵代玉”,即灵性大近乎道也。《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宝玉言“大近乎闺阁风度,所以以‘女儿’命名”即是此义。而佛祖对“本性”之论述最为圆满、彻底,这是吸引东晋著名高僧僧肇出家的原因,也是印度文化为中华民族注入的营养之一。到此,我们自然就更明了林黛玉“木”之文化内涵,这也是《红楼梦》中林黛玉口中常说“阿弥陀佛”四字的原因。试问:难道林黛玉像妙玉一样是佛教徒吗?显然不是。难道林妹妹像贾母、刘姥姥等迷信佛教吗?显然不是。可见曹雪芹只是在逗漏出林妹妹“木”性的真实含义。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