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大观园的诗意与书香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寇秀兰 参加讨论

    我今天与大家探讨的题目就是《大观园的诗意栖居与书香》。
    一、文人的园林情结
    中国文人有一种爱好,就是喜欢自然山水。这爱好引用到画中,就成了文人山水画、花鸟画。应用到家庭中,就是要造一个花园。如果实在没有钱圈地,只有茅屋两间,那也要在门前种两根竹子,几株芭蕉之类的东西,把风声雨声全招来,权当是自然景观。还有比这省事的,唐朝大诗人杜甫,颠沛流离到了四川,只盖了几间茅草房,打开篷门,面对着一江春水,水上飞鸥,檐间飞燕,境界极其开阔,把外面的景致全当他们家的了。造花园的风俗连皇帝也不能免,所以北京故宫拥挤着那么多的宫殿房屋,后花园倒有三处。乾隆为退休造的宁寿宫花园,更是把他下江南看到景观也移过来。若是有钱人,成天只知盖大房子,那就肯定是暴发户,不说让人看不起,至少让人看起来没文化。所谓文化,就是这么在人们的褒贬当中传承下来的,一直到今天,书香世家听起来总有那么一种受尊敬的感觉。
    《红楼梦》里荣国府有一处园子,叫大观园。这园子很大,里面有山有水有村庄,俨然一个世外桃源。荣国府造这么大园子,倒不是他们家为了文化品位,而是为贾元春省亲盖的,原叫省亲别墅。
    贾元春是贾宝玉的亲姐姐,早年入了宫,后来得了宠,被封为贵妃。长年在深宫里呆着,大概有时也不免郁闷,皇帝一高兴,让她回娘家探探亲。
    这事听起来很小,元春又是贾家人,回来也没必要大兴土木,住原来的房间忆忆旧,跟家人家长里短聊聊,不是更亲切吗?但不行。元春从皇宫里出来,代表的就是皇家,相当于皇家代表,贾家人哪敢怠慢?赶紧把原来的小花园拆了,能用的用上,不能用的换新,又把周边的地征上来,扩大成一个大花园,堆了假山,引了流水,各处随势盖起楼台亭阁,房子装修起来,银子也花的跟流水似的,终于建成了。
    元霄节那天,贾家从老太太起,老老少少一大家子人,从早晨就开始等着元春的车驾,直等到晚上七点来钟,元妃才来了。坐船绕着园子看了一遍,其奢华程度,连元妃看了都觉得太奢费了。
    元春的省亲实在不像是省亲,倒像领导视察,连与父母兄弟姐妹见面,都跟上下级关系似的,又是行国礼,又是磕头,当官的父亲贾政隔着一层帘子与自家女儿说了一通感恩戴德的话,当皇妃的女儿元春嘱咐他,以后要为国出力尽忠,也要顾惜自己身体,关怀与指示一起来。
    元春走了,园子留下来。谁也不敢住,还是元春后来在宫中编《大观园题咏》的诗集时,忽然想起园中的景致,想到没有她发话,贾政肯定会把园子封锁起来。元春虽然只在园子里转了一圈,但对园子印象不错,觉得没人住的园子太过寂寞。不如让那些姐妹们住进去,人面桃花相映红,既不不辜负了园子,也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于是就下了一道指令,让宝钗她们在园中居住,命宝玉随进去读书。
    从元春这句话里,就会发现,元春实在是个有着文人情怀的人,也只有文人才能这么浪漫的想法,这么细致入微的对于花草的体贴,明白女孩与自然环境有着多么天然的和谐。
    元春能想到让姐妹们去园子里住,还是因为宝钗黛玉们作的诗,让元春看到了她们的不俗,这才有资格住这样的园子。
    入住大观园的消息一发布出来,最欢呼雀跃的就是宝玉了。但最向往的却是黛玉。当宝玉问黛玉,你想住哪处时,黛玉早就想好了:“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宝玉听了了,说,咱俩想到一块去了,我也要叫你那里住。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
    宝玉这样一个爱热闹的人,竟然想着清幽的住处,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倒是想与黛玉住的近些恐怕还是第一位的想法。
    黛玉和宝玉看中的潇湘馆,早就被一个人看好。这人是贾宝玉的父亲贾政。
    贾政品格端方,为人正派,小时勤奋好学,本来是打算通过考试弄个文凭凭本事进入仕途的,谁知皇上格外加恩,照顾了个当官的指标。结果这成了贾政一生最大的遗憾。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儿子宝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写八股文,将来考个举人进士的,实现他没有实现的愿望。
    贾政的愿望应该说由来已久。贾家从贾政的爷爷开始发家,凭的是真刀真枪的战场搏杀。焦大一个仆人,为什么敢骂贾府的子孙不争气?因为他的功劳很大。没有他,可以说就没有贾府的现在。当年在战场上,弹尽粮绝,好容易找点吃的来,自己舍不得吃,给主子吃了。弄口水来,自己舍不得喝,给主子喝了,自己喝马尿。马没了,他自己背着主子逃生。焦大对贾家有救命之恩。
    从这里可以看出,贾家凭的是武功。贾家的祖先立了战功,受到皇帝封赏,作了官。靠着祖宗那点荫庇,一路世袭过来。贾家还没有一位子弟是靠自己真功夫争取来的,文治武功全没有,一代不如一代。难怪贾政为此焦虑,看看贾府众子弟没一个成材的,改换门风,使贾家带点书香味的希望就更寄托在宝玉身上了。
    贾政小时候的学习经历并非全然无用。那一段学习过程,还是为贾政积累下了一些文学修养。这也是贾政对宝玉不喜读书,但对宝玉的作诗歪才还算认可的原因。大观园刚建成时,贾政为考察宝玉的学习情况,带着他一起游,主要就是考试宝玉的对联与诗做的怎么样,有没有进步。当贾政一行人走到潇湘馆时,众人看到,便一齐叫好:好个所在!贾政更是借题发挥敲打宝玉:“若能月夜在此窗下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
    二、大观园的清幽之境
    潇湘馆也并没有特别的,也就“一带粉垣,数楹修舍,千百竿翠竹遮映”,粉垣,就是白色的墙。两明一暗的三间小房子,与别处最大的不同是,“千百竿翠竹遮映”。文人喜爱竹子,已经是一种文化习惯。贾政带领游园的那些人,都是文人,所以大家见了,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叫好。郑板桥画竹自成一绝,别的文人也多喜欢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对竹的那一份喜爱已经不是单纯的视觉享受了,宁折不弯,空虚有节,已成文人的心志表达。
    房子小,而竹子高而多,又是常年绿着,环境自然就会清幽。而黛玉所说的“一道曲栏”,正是说明有流水通过,可以想见这里真可谓“曲径通幽处”。
    黛玉是大观园的首席诗人,也是一典型文人。黛玉的文人气质可能得益她的父亲。黛玉的祖上也是被封过侯的,世袭了四代,到了黛玉父亲林如海时,林如海经过科举入仕,考中了探花,全国第三名,成绩相当不错。林黛玉探家时,带回来了大量书籍,她的潇湘馆布置的就跟书房似的。刘姥姥看到时就以为是哪位哥儿的书房。这是任何一位姑娘房间都没有的。
    文人为什么喜欢这种清幽之境呢?
    中国文人有一种情怀,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祟尚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种清幽之境正好就可以远离人世的纷扰,只沉浸在内心的体验当中。主要作用有三:
    一是可以亲近大自然。大自然“天然去雕饰”,很美。我们看花,看树,觉得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是美的,它能让人愉悦。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在愉悦当中,自然就会把功利看淡,少了些世俗的追求,陶冶了人的情操,不致迷失了本性,这是文人追求的本真。二是居住在这种环境里,不用说,就会有一种闲适的情趣。闲适,不只指身闲,更是心闲。现代人住的高楼和古代的有所不同,那时的高楼不算高,可真能望远。“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国家多难战火不断,杜甫心里很郁闷,于是往楼上一站,看到了天地古今,时间空间的都有了。这里有胸襟,也有真实。现在你站在楼上,往远处看,还是楼。这给人一种挤压。若是往下看,车水马龙,又会给人紧张感。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想去旅游的原因。大自然无形中会化解你的愁绪,你的紧张和焦虑。比如宝玉,在秦钟死后,很伤感。贾母就让他到园子里转转,散散心。人居环境,一定不是把房子建的很大,马路修的很宽就认为很好了,而是更符合人的心理需要,能安抚人的心灵。三是当人的精神达到真正的安静悠闲时,它所表现出来的,一定是人最真实的东西。诗是什么?真的,善的,美的,是诗的本质。林黛玉在大观园里葬花,贾宝玉觉得是非常自然的事,不仅黛玉葬花,宝玉正看《西厢记》,树上的花纷纷落下来,结果落的满身都是。宝玉便用衣服兜着这些花,洒到水里,也是葬花的一种方式。史湘云喝醉了,在一条大石凳上睡着了,头上枕着用手帕包的花,身上也落了花,掉在地上的扇子被花都埋了,历来画家都喜欢将这作为一个绘画的材料。在大观园里发生的事,都这么美,而且让人觉得清雅脱俗,若是在别处,恐怕有点像是神经不太正常。
    林黛玉住在清幽的潇湘馆,她也成了大观园里作诗最多的人。她自己作诗说“无赖诗魔昏侵晓”,她不是为赋新词搜索枯肠,而是创作的灵感源源不断,以至白天晚上让她诗情涌动,使她的心灵不得安宁。
    诗与情总是相连的,这个封建社会的少女,就在潇湘馆的幽静里,不仅写诗,也演绎着清纯的爱情。
    住进大观园后,宝玉的生活真是过得有如神仙,“眼前春色梦中人”可谓色色齐全。宝玉不读书,又没正经事做,整天懒懒的,闷在屋里。袭人怕他老这么睡下去,便叫他起来出去逛逛。结果他信步到了一个院门前,先就看到了一大片竹子,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抬头一看,原来到了潇湘馆。
    贾宝玉那天偷偷躲到园子里,偷看“少儿不宜”的《西厢记》,被黛玉逮了个正着。只好拿出来给黛玉看。黛玉喜欢,不仅看完了,还偷偷记住了。两人共同的犯错,成了两人共同的话题,但这话题却是不能公开讨论的。
    宝玉才要掀帘子进去,就听到黛玉说,“每日家情思睡昏昏”。黛玉不是说给宝玉听,而是自己躺在床上念《西厢记》里的句子。但这句子实在是不能说出口的,虽然听到的人是宝玉,不会有泄秘的危险,黛玉还是红了脸。
    黛玉的丫环紫鹃进来,宝玉让她倒茶,黛玉让她舀水,紫鹃觉得宝玉是客,自然先给宝玉倒茶。宝玉见紫鹃这么懂事,一高兴,说起话来便忘了顾忌:“若共你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
    这本也是《西厢记》里的话,很露骨的表白。在那个时代,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撮合的,像《西厢记》里的崔莺莺那样私自传情,私定终身的事,是被看作品行不端,道德败坏的。这也是《西厢记》为什么在贾府是禁书的原因。宝玉把这样的句子用在黛玉的身上,极不妥当,很像浮浪子弟的轻薄。结果把黛玉气哭了。两人一天没见面,第二天黛玉独自去葬花,并作了长篇伤春诗作《葬花吟》。
    就是这样一位有着矛盾心理的林黛玉,在宝玉挨打后,把眼睛哭得跟桃子似的去看宝玉。宝玉受了感动,让自己的丫环晴雯送给了黛玉两条旧帕子。
    这已经和《西厢记》里的情景有些相似了,但这次黛玉不仅不觉得唐突,而且等她明白过来旧帕子的意思来,不由的神魂驰荡。也不管避讳,也不怕嫌疑了,提笔在旧帕子上写了三首爱情诗,其中一首还写到了自己窗前的竹子。
    潇湘馆的竹子,还有独特的一点,它寓示着黛玉的多愁善感,以及相思血泪。爱情也许是诗意的最高境界了。
    三、人居环境与观念
    大观园里不只黛玉一人是文人,也不只潇湘馆有文人雅趣,凡是在园子里呆过的,都多多少少沾染了些风雅。连凤姐这个文肓也在雪后联诗时,做了一句“一夜北风紧”。香菱一进园子,便开始跟黛玉学诗。更值得一提的是李纨。
    李纨是宝玉的嫂子,小时候读过女四书什么的,后来丈夫死了,年轻轻守了寡,带着一个儿子贾兰过活,又受了多年的贞节观念的教育,又不能出丝毫的差错,直弄的心如槁木死灰,不管事,也无是非,生活如一潭死水,连一点波澜都不兴了。受贾母委托,她负责贾府的姑娘们的教育问题。因此,当这些姑娘们搬进园子时,她也进了园子,自己选了稻香村,自己起了个号叫稻香老农,专为作诗时属名用。
    稻香村也是大观园里的一个重要所在。贾政对此极感兴趣。他刚刚看过了雅致的潇湘馆,转过青山,看到黄泥墙、稻草和几间茅屋。还象征性地用枝条编了两行篱笆,种了好多的树,还有大面积的蔬菜,田野村舍,一派新农村景象。
    贾政看了,说是产生了种地当农民的想法。自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时,就不断遇到隐士躬耕田亩,到晋代的陶渊明,干脆辞官不作,回家种田。后来读书人更是以陶渊明为榜样,动不动就要归隐,又爱标榜“耕读之家”,以此表示自己的清高。
    进入屋内,里面是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觉得跟自己想像的农村生活一样,更高兴了,就想听听宝玉的意见。结果宝玉一点不给他老子面子,说,就这地方,比“有凤来仪”差多了。这“有凤来仪”就是潇湘馆。贾政认为宝玉读书少,只喜欢享受朱楼画栋那种富丽,不知道这清幽气象的好处。宝玉并非不懂清幽,而是因为这人工的假农庄到底不是真的,心里觉得失去了天然之趣。
    如果以所居地寓人,那么李纨实际上就是失去了“天然”的“稻香村”。她的心如死灰,并不是她想这样,而是环境压制了她,使她变成了这个样子。也就是被环境改造过来了。
    不知是受了这些青春年少的姑娘们的传染,还是大观园的自然气息激活了她的潜藏的热情,在探春提出要办诗社的建议后,李纨不仅积极响应,还自荐作了社长,负责组织与评判工作,工作做的很出色。可见李纨并非没有才,而是她的才被“女子无才便是德”给毁了。
    宝钗是一个在道德上很完善的人,她获得了上上下下的好感,不是没有原因的。贾政在初看到蘅芜苑建筑时,说了一句“此处这一所房子,无味的很”。进入大门,迎面一块插天的玲珑大石挡着,把里面的房屋挡了个严严实实。而且一棵树都没有,都是花花草草。这些花草不仅长在地面,爬上石阶,有的还垂到房檐上,还有的攀绕到柱子上,香气扑鼻而来。
    这个地方后来谁住了?是薛宝钗。我们看红楼梦一定要看细节,要联系起来看,曹雪芹的笔墨跟生活一样,有时很零散,但有内在联系。这处院落其实就寓示了宝钗的性格、品格。宝钗和黛玉不同,黛玉聪明外露,目下无尘。宝钗呢?为人随和、宽厚,行为端庄得体,做事保持低调,一般在人前不主动表现自己的聪明与见解。她其实是很聪明的,懂的也很多。她与惜春说画,与宝玉谈戏曲,与探春谈管理,什么都懂。在别人看来她是“装愚”,她自己说是“守拙”。中国文人是喜欢“守拙”这两个字的,认为那才能保持自己的本质不被污染。
    蘅芜院的这块大石是什么样的呢?玲珑的,没有棱角,很圆滑,周围还有一些石头。结果这些石头就完全挡住了外面人的视线。实际是指宝钗的外在表现遮挡了她的内心世界。
    进入里面,你会发现和外面大不同。那些花草都是叫不上名字来的,散发着香气。贾政这时一改自己的看法,说“有趣!”刚才还无味呢,现在已经变有趣了。
    林黛玉先到贾府,之前他和贾宝玉一个待遇。薛宝钗来后,林黛玉感觉受到了危胁,原因就是薛宝钗人缘越来越好,大有后来居上的意味。而最后贾府到底弃林选薛作宝二奶奶,这原因就应该有贾家当权者对薛宝钗的逐渐认识过程。
    有趣归有趣,贾政却不认识那些花草,旁学杂通的宝玉知道,它们在《离骚》里。《离骚》里的花草都是以芳草喻美人,美人又喻贤人君子。这就揭示了宝钗的内心之丰富,品格之高雅。
    有一句话,叫“大善近伪”。 这有两层意思,一是世上没有完人,除了神仙,凡人是不可能是完人的。说一个人一点缺点都没有,就有点不可信。比如“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周公是西周的开国功臣,周平王的叔叔。周公做的太好了,结果有流言说他想夺侄子权。王莽做大臣时做的也很好,人很谦恭,后来真面目暴露了,原来他做的那么好是目的是想夺皇位。另一层意思,人既然是人,必然就会有人性上的弱点。而要想永远做完人,就会故意的或者不由自主地隐藏这些弱点,维护自己的完人形象。
    《红楼梦》里有一个情节,引起了人们的争论。这个情节发生在滴翠亭。当时大家在园子里玩,不见黛玉,于是宝钗说我去找她吧。路上,宝钗看到两只蝴蝶,很大。平常,宝钗很像一个小大人,这时显露了一个少女的活泼,她拿着扇子去扑到那只蝴蝶。
    这时,滴翠亭上有两个人,正说悄悄话。一个叫小红,一个是坠儿。小红前些天丢了一块绢子,被贾芸拣到了。后来贾芸去拜访宝玉,两人又相见了,彼此产生了好感。在还小红手绢时,贾芸掉了包,换成自己的了。贾芸把手绢交给坠儿,坠儿给小红时,对小红说,你看看这是你丢的那块不,是,你就拿着;不是,就还给人家去。小红当然能看出来不是自己那块,可是她说,就是我那块!快给我吧。伸手就要过去。坠儿说,那你得该谢谢人家拾绢子的人啊。小红就把自己的一件东西给了坠儿,让她送给贾芸。这实际已经属于私相传递,是当时根本不允许的男女私情。很私密,如果被人发现,后果很严重,因为在大观园这个清洁的女儿世界,根本不允许恋爱的事情发生。所以小红把东西交给坠儿后,也很害怕,就要坠儿发誓不说出去。
    宝钗就这么无意中听到了,觉得她们做这种事,很可耻。宝钗自然不会去说,这话听到都是一种羞辱。宝钗这时怎么办呢?她自然不会管。可是,她总要走出来,一旦被小红她们看到,那么就会被怀疑听到了这个秘密。这时,宝钗心理活动加剧,心想,小红是个眼空心大的人,又刁钻古怪,她要是发现被自己听了去,人急造反,狗急跳墙,就麻烦了。
    宝钗这时是把小红当小人了,宝钗是主子,虽然这时还不是贾府的正经主子,按说也不应该害怕小红这个丫头。可是,俗话说,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君子不会危害到你,小人则可能对你构成危胁。这危胁不一定有多大,可宝钗是一完人,万一小红她们怀疑宝钗听了去,这话传出去或者闹大了事发了,就相当于宝钗见证了一件丑事,她也就受牵连了。这是影响名声的事,就如贾母所说,她们贾家的女孩儿们是连讲故事都不准讲才子佳人的事。何况是生活中当真发生的丑闻?宝钗想到这,灵机一动,故意把脚步放重些,好让小红她们听到看到。然后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颦儿,是指黛玉。宝钗一面说着,一面故意往前走。这就给人错觉,以为她刚到此处,而黛玉早就藏在此处了。
    小红她们往外一看,都吓呆了。宝钗这时继续做戏,还问她们: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我才看见林姑娘在这里玩水呢,怎么转眼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了。说着,还故意到里面找了一遍。这才大摇大摆的走了。
    宝钗成功化解了一次危机,却给黛玉带来了隐患。有人据此说宝钗嫁祸于人。那就把宝钗看得太坏了,可能宝钗本意并不是想嫁祸于人,只是不想给自己惹麻烦。不过,这也恰好说明了大善若伪。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可能无意间就会“作伪”,伪装的伪。那么,你还是完人吗?
    宝钗是一文化人,博学多才,由于受封建礼教毒害较深,她的行为过于规范,和黛玉比较,她就少些真挚,宝玉认为她“纵是无情也动人”。居住环境改变后,她的性情多少还是有所变化的。宝钗贤惠而识大体,正是在冷漠的浅表下散发出来的芬芳体现,她也为自己设置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精神空间。
    四、文人的另一面
    大观园的文人们基本生活在现实世界之外,林黛玉和史湘云连当票都不知,她们因此保持了人的高贵纯洁的诗性。现实生活中,要做到这点极不容易,历史上只有陶渊明做得比较彻底。他只作了八十多天的县官,就说什么也不想继续当官了。他不想“以心为形役”,让心灵被形体所驱使。通俗点说,就是为了身体的需要,忍受精神上的痛苦。身体需要不过是吃的好住的好,许多人就是为了这些而做了违背自己意愿的事。陶渊明回到老家后,生活很辛苦,每天都要亲自去劳作,因为早晚露水很大,衣服都弄湿了,穿在身上很不舒服,但他觉得心里很自在,因为这样的生活就是自己想要的。许多成功的文人因此特别羡慕,但很少有像陶渊明那样放的下的人。许多还没成功的人,则渴望着成功。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着墨并不算多,但却是贯彻书中始终的人物。也是一个典型的活现实中的文人。
    贾雨村出身贫寒,多年苦读,学问不错,本来是准备进京赶考的,结果半路上就把路费花光了。只好客居在葫芦庙里。每天卖字,或者帮人写文章挣些钱度日。
    不过,贾雨村运气不错。他遇到了当地乡绅甄士隐。这甄士隐家里比较富,喜欢文化人,贾雨村人长的不错,而且很斯文,住在隔壁,两人便开始了交往。
    有一天他去甄士隐家,刚坐下聊了没几句,有人来访甄士隐,甄士隐便去待客了。贾雨村只好自己在书房里翻弄书籍解闷。就在这时,他听到窗外有人咳嗽了一声。贾雨村站起来往外一看,见是一个丫环在摘花。丫环掐了些花,正要走,一抬头,正遇到贾雨村在呆呆看她的目光。
    丫环赶紧转身回避了。如果就此一去不回头,也许就没故事了。偏这丫环也好奇,猜测这人是谁。后来想起甄士隐以前说过的话,知道他就是那个贾雨村了,便忍不住多看了两次。
    丫环的回头助长了贾雨村的浪漫想法。他想,这丫头总这么看他,一定是对他有意思。贾雨村也明白自己现在的身价并不高,但依然挡不住他的多情,也许那丫头有一双识人的慧眼,于风尘中认出了自己这个未来的英雄。
    贾雨村自从见了这丫环,写诗的激情就来了。中秋那天,看到天上一轮明月,想到认作红尘知己的丫头,贾雨村不免心生感慨,也增添了自信。于是对月抒怀,发誓要像中秋的月亮一样,“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也就是要“一鸣惊人”。可巧,这豪言壮语被甄士隐听到,甄士隐就夸他,说一看你就不是一个久居人下之人,将来一定会发达的。贾雨村仗着酒劲,说,以自己的才学,考上应该没有问题,就是自己缺少经费,没办法去考。
    甄士隐一听,自己本来就想接济他,只是担心他是个读书人,好面子,自己要主动提出来,怕对方接受不了。现在一听雨村这话,赶紧说,银子的事我来解决,挑个好日子,你就放心赶考去。
    贾雨村哪还等着挑好日子,也没跟甄士隐道别,留了一小纸条,便怀揣爱情与发达的梦想,第二天天还没亮就走了。
    贾雨村还真有才学,一考就中。接着就做了官。做官后,回来娶了那个丫头娇杏。但这次做官做的不算成功,时间不长,就被人参了。主要原因两个,一是确实犯了错误,贪酷。二是性格原因,恃才侮上。于是,被撤了职。
    从令贾雨村倒霉的两个原因中可以看出,贾雨村既有文人的那种桀骜不逊的性格,也暴露了他人性中一大弱点。
    贾雨村被撤职后,表现的满不在乎。把家里安排好,自己就出去担风袖月游山玩水去了。这仍是文人的行为。在这种表面的洒脱中,他的内心并不完全平静,甚至可能有矛盾。他在做黛玉的家庭教师时,在城外看到一座破庙,庙门前写着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就想,说不定这庙里有个得道高人,不如求他指点迷津。这正是他在精神上痛苦的表现。
    不过,很快,贾雨村的机会又来了。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为他写了一封推荐信,他拿着这封信,见了贾政。贾政与他谈的很投机,也很赏识他,不到两个月,他就到应天府上任去了。
    考验贾雨村的事情来了。
    贾雨村到了应天府,接手的第一个案子就是关于薛蟠打死人命的案子。甄士隐的女儿香菱小时候被一人贩子给偷了。现在长到了十几岁,卖给了一个叫冯渊的人。冯渊挺喜欢香菱,打算三天后正式娶过去。谁知,这三天就发生了变化。人这贩子图财,把香菱又卖给薛蟠了。相当于一人卖了两家。两家都要这香菱,结果薛蟠把冯渊打死了。这案子一边牵涉到过去的资助他的恩人甄士隐的女儿英莲,一边涉及到现在提拔他的贾政的外甥薛蟠。
    在没有得知这层关系之前,贾雨村听说打死人的凶犯逍遥法外,立即大怒,下令就要捉拿凶手归案。说明他的正义感还没有完全消失,但当门子告诉他这牵涉到贾史薛王四大家族利害关系时,贾雨村终于吸取了以前的教训,他投靠了势利,舍弃了道义,胡乱判结了这一案。
    文人精神上一旦失守,堕落便会加速。后来的贾雨村已经沦落到令人不耻的地步。贾赦喜欢收藏,他看中了二十把古扇。偏这扇子的主人石呆子,穷的连饭也吃不上,却是把扇子看得比命还金贵,平常人连看一眼这扇子都不可能,更别提让他卖了。贾雨村听说了,便设了个法,给石呆子安了个拖欠官银的罪名,把他抓了起来。让他把家产变卖了,还上拖欠的银两。石呆子穷的一贫如洗,哪有钱?贾雨村就派人去抄了家,把那二十把扇子弄来,给了贾赦。
    贾雨村是一个很典型的腐败知识分子形象,没有功名时,他怀着梦想,“满把清光护玉栏”,想有一番作为。一旦进入现实社会中,不仅不再追求清光,还自愿陷在污泥浊水中。他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香菱正相反,香菱在经历了那么多的人生坎坷,看到那么多的丑恶后,依然保持了她情操,并在大观园里,找回了她的诗情。可见,环境影响人,但并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人在任何情况下,精神上都要有所坚守。
    原载:凤凰网读书寇秀兰专栏
    

    
    原载:凤凰网读书寇秀兰专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