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是也不是 ——《红楼梦》的心灵痛苦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何安平 参加讨论

    红楼梦可以看作是一个鲜活的独立世界,在其中的人物有自我生命,但却是矛盾和痛苦的。外界对他们的要求和他们自我之间形成了很强的“拉力”,这种拉力使得他们处于痛苦之中,想要“是”自己,又“难以是”自己,不能被理解,心灵孤独,无所依靠,甚至可能会把他们撕成碎片,脆弱的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强的力。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都会有社会印象,这种“印象”的形成以自己的外在表现在他人意识中的印象为基础,包括个人的和群体的,一旦形成就会有稳固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就想到这个人或这类人“应该”是怎样,自觉不自觉地会以“社会印象”去评判和要求,这时实际上就忽视了人的多面性、复杂性、独特性。
    《红楼梦》中的很多人物其实就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宝玉出生在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而且贾家又以“教子有方”闻名,父亲“好喜读书”,“谦恭厚道,有祖父遗风”,按常理宝玉“应该”会是一个饱读诗书、心怀天下的人,将来以科甲出身,入朝为官,上为国家尽力,下为祖上争光,维持家族的兴旺。然而事实却恰好相反,周岁时,贾政要试一下他将来的志向,结果“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结果就被定义为“酒色之徒”;王夫人说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还有“混世魔王”之称,还说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样的话,言语行事极为怪诞,对“仕途经济”嗤之以鼻,也讨厌别人提,“宝钗辈见机导劝”,他就认为这是“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要将“除了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不读“四书五经”,却视“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为“珍宝”,偷看《会真记》等等。第三回作者用《西江月》二词来描写他的不同寻常: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伯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执挎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些行为完全不符合当时的普遍认知,使得贾宝玉这样的人很是“异样”,然而这种异样恰好是他自己的本质天性,这种强烈的反差,造成了他的尴尬境遇。在他的生活中有相反的两种力量围绕着他,一是社会的普遍认知,要求他“学而优则仕”,一是自我“逍遥游”的本质天性。方向相反的两种力共同作用于贾宝玉身上,如果服从外界的意志,就违背了自我的真实的意愿;如果走自己的路,如何在这世界之中自处,恐怕是天下虽大,却无尺寸之地可供宝玉存在。这两种力一直僵持不下,则宝玉也就一直生活在苦痛之中,无可奈何之际,只有“离开”。
    林黛玉也出生在官宦之家,可识字作文,母亲去世后到贾府,在贾府中,虽有老夫人的怜爱,但毕竟是寄人篱下,但按通常的想法,也应该是处处收敛,中规中矩,言语得体,处事圆滑,以一个大家闺秀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然而却不是。二十二回,史湘云就说她是个“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二十七回,宝钗同样认为“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红玉说“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三十六回写道“知道林黛玉不让人,怕他言语之中取笑”;赵姨娘也对黛玉不满,埋怨她不把他们“娘儿正眼”瞧。 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在贾府中她不是很受欢迎,和宝钗恰好相反。她的这些表现与她极强的自尊心有关,而且她又是个不善于的掩饰自己的人,展现出的就“是”她“自己”,但这和人们普遍的认知不相符合,人们意识中的林黛玉就“应该”像薛宝钗一样,甚至比宝钗更加符合他们承认的伦理道德标准,因为她是寄居在亲戚家里,而宝钗经济上至少是独立的。这些外在的力量要使黛玉屈服,而她自己又不会情愿如此。两者的力量都很强大,但最终她也没有屈服,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毁灭”。
    其他的一些人物也处于这样的“拉力”之中,暂列表如下:人物 外在力(普遍认知) 内在力(实际表现)薛宝钗 充分展现年轻生 命的活力 大家闺秀、温柔敦厚王熙凤 贤妻良母、相夫教子、 三从四德 心狠手辣、机关算尽史湘云 大家小姐、锦衣玉食 生性豁达 叔父抚养,做针线活到半夜晴雯 丫鬟奴才、卑躬屈膝 心比天高、风流灵巧(注:其他人物比较明了,关于薛宝钗还需说明: 在书中,宝钗是符合当时的社会传统标准的,老夫人喜爱,下人尊重,自己的外在表现和社会的普遍认知是重合的,哪么她是否也处于“拉力”之下呢?是的。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在这里有一方力量是“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显然,宝钗的行为不会被年轻读者认可,我们认为这种压抑自我本性是不可取的,也不是我们所欣赏的,所以当“滴翠亭杨妃戏彩蝶”时,才会给我们一种惊喜,因为这场面太少了。读者也想让宝钗和黛玉一样,但文本中的宝钗始终没变。作者的这种写法把读者的判断拉了进来,使读者一方构成了外在的力量,文本则是另一方,从而在文本的内外形成了“拉力”。) 《红楼梦》中,不仅一些人物处在“拉力”之下,整个贾府也是如此。在外人眼中,贾家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支派繁盛”,“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树木山石……有蓊蔚洇润之气”,“教子有方”,但事实是“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子孙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在这样的内外“拉力”之中,贾家一步步走向了彻底崩溃。
    在曹雪芹精心营造的“红楼世界”中,主要人物都是悲剧性的,人物的本真心灵逐渐被摧毁,但他们又在进行最强烈的反抗与挣扎,虽然不能改变最后的命运,但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所展现的精神,就已经是如此美丽。
    作者:何安平,兰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