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还“索隐”的真正价值与清白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孙华天 参加讨论
   请看一个小例子:书中表林如海之祖袭列侯,至如海已五世。但书中又说起初只袭三世。因皇上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这只有四代,如海则是从科第出身,并非世袭。这个四代世袭恰与曹家四任承袭江宁织造摇摇相对。曹玺任江宁织造,去世后其子曹寅任江宁织造,曹寅死其子曹顒袭任江宁织造,顒只任三年,于康熙五十四年病逝,康熙帝又额外开恩,命将曹寅弟弟曹宣之四子曹頫过继给曹寅为嗣子,承袭江宁织造。正常"世袭"三代,又额外过继加恩袭了一任。这与林如海家原只封袭三代,又额外加恩袭了一代之情极其贴近,有非常相似的对应性。
       我们看林家支庶不盛之情与曹家又完全一样,林如海三岁的儿子死了,正隐寓曹寅之子曹顒只袭任了三年江宁织造便病逝了。再看林如海夫妻二人只能把黛玉当成"不过假充养子之意",恰恰隐寓着曹頫就是曹寅的养子之情。曹頫之父曹宣去世的早,曹頫少年时代就由伯父曹寅抚养在身边,后来又过继给曹寅为嗣子,这正合"养子"之意。而林如海夫妇把黛玉当做"养子"之情,与曹頫过继给曹寅为嗣的"养子"之情是相通的。
       实际上作者在"养子"二字上给了我们一个错觉,让人们以为是把黛玉这个女孩当儿子哺育教养之意呢。从而忽略了"养子"二字还有另一层意思,既把别人的儿子当自己的儿子之意。作者的意图恰恰是为了"过继"而设计的"养子"二字,黛玉在此便象征着曹頫。
       作者通过林如海家世状况隐寓曹寅家的家世人丁状况,目的何在呢?原来其中又关照着雨村给黛玉做老师之情。雨村在被革职情节中是李煦化身,过渡到雨村给黛玉做老师,就成了李煦给曹頫做老师了。据红学家研究推测,曹顒做江宁织造时也就二十岁左右,曹頫过继袭任江宁织造时应该还不到二十岁,可能只有十七八岁。他俩在任之际都是李煦一手扶持教导而行,有如他们的老师和保护人一般。雨村做黛玉的老师,正是对这一情形的象征隐寓。李煦成为曹頫的老师和保护人这段隐情,也是前文真事隐的补笔,应补在前文雨村进京求功名之后和甄士隐家遭火灾之前。
       第二回前部有三处真事隐补笔:一是雨村娶娇杏隐寓着曹寅娶李煦堂妹。二是用雨村被革职隐寓李煦的被革职。三是雨村做林如海家西宾隐寓着李煦是曹頫的保护人。在这些补笔中,人物象征身份在随时过渡改变,雨村由象征曹寅转换成象征李煦,而象征曹寅的雨村又换成了林如海。这种艺术手法,让人破解其象征性时,确实大伤脑筋。然而我们却可以在破解过程中,获得无穷的乐趣,并欣赏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
       《红楼梦》表面的假故事同隐于其中的"真故事"是处处并行的。但是假人物对真人物的象征关系,却是随时改变的。我的这部《红楼梦真事隐》,就是力图将并行于假故事中的真故事一一揭示出来。有的朋友会说:你这又是"索隐"。谢谢!!!不错!我这是地地道道的索隐!
       《红楼梦》中有隐,这是作者明确交待的,为什么不能探索?否认作品有隐,才是凌驾于作者头上的误导。一提起索隐,很多人避之不及。其实"索隐"本身没有错,它是揭开作品之谜的有效途径。实际上,"索隐和考证"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是解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种手段。不应该属于"方向和方法"的范畴。"索隐",是避免牵强附会地去探索隐情的过程,是确认假故事对真故事的象征范围和目标的探索过程。只有这一步做到了,才能找到正确的考证范围和考证目标。
       胡适先生恰恰是索隐出了甄家四次接驾的象征范围和目标,才考证出其"本事"是隐指曹寅在江南的四次接驾。他在《红楼梦考证》中,批判了那几家牵强附会的猜笨谜,并没有否定"索隐"。他本身就是第一位索隐出书中真正隐情的索隐大师,只不过他给自己安了个"考证"头衔罢了。由于被胡适先生批判的这几家代表作,有的用了"索隐"字样,如《红楼梦索隐》《石头记索隐》。新红学的学术体系便将他们定为"索隐派"。"索隐派"这一名称,便成了"牵强附会"和"猜笨谜"的代名词而臭名昭著
       实际上,被胡适先生批判的这些代表作,没有一部真正揭示出丝毫的""情来。连一点""都没""出来,那里配称"索隐派"呢?是新红学的学术体系将"索隐"的概念搞乱了,误导了广大读者八十多年。这本身就是反学术的行为,却打着"学术"的旗号误导广大读者。新红学体系的考证之所以走进了死胡同,就在于他们扼杀了能够提供正确考证范围和目标的"索隐"途径。现在,到了还"索隐"二字真正价值和清白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