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有梦在山东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吴修安 参加讨论

    《红楼梦》确实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无论把它当做爱情小说,或者自传小说,还是政治小说,艺术水平高度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今年全国书博会期间,在山东大学举办的一次高层论坛上,“出来打酱油”的易中天教授一句:《红楼梦》可能不是曹雪芹写的,背后可能有其他作者。又在红学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作者究竟是谁,目前已有很多争论,本报去年连续报道了“草根红迷”马孝亮的研究成果:《“红楼梦”的第一作者不是曹雪芹》,《〈红楼梦〉与临朐“血肉相连”!》。最近他又多方深入研究发现:《红楼梦》确实和山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肯定有山东人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
    《红楼梦》有很多山东方言
    “草根红迷”、临沂退休民警马孝亮对《红楼梦》中的山东方言进行了研究。例如:“俺只念木石前盟”的“俺”:典型的山东词语。“阿物”:恐怖的妖魔鬼怪或做鬼脸吓唬人。“黄子”:骂人的话,不是东西,蛋黄、蟹黄、黄色大便等。“克化”,肠胃消化运动。“吊纸”:前往丧家祭奠。“没脸”:难看,很没有面子。 “耳报神”:专门从事情报工作的神仙。 “作业”:做得过分、不学好。“炸供”:过年过节逢大事,用油炸面食做供品。“歪歪”:斜躺着稍微睡一小会。 “我知道么”:我什么也不知道,至今济南等地日常对话大量用“么”,“什么”的简称。“停床”:人死了,在屋里床上放几天,一般3、5、7天。 “黧鸡眼”:斗鸡激烈战斗时的眼神。牙碜:食物中夹有砂子吃着不舒适。记者也对此做了分析,这些山东方言词语活灵活现,不但在《红楼梦》大量出现,为《红楼梦》增色不少,更让人感到振奋的是,这些方言至今仍在山东很多地方使用当中。
    记者也了解到,长春大学的张振昌先生从鲁东方言,对《红楼梦》进行了详细研究:“晒日阳儿”:即晒太阳。“扎煞手”:张开手,束手无策,形容临事没办法。“着三不着两”:指说话办事没准头,一会,一会又那样。“忽刺巴儿的”:突然、出人意料,有时又对动作与行为发出者的轻微的不满。“娘母子”:母亲,这是山东方言中较有代表性的方言词。“花马掉嘴”:北方方言泛指拌嘴,鲁东方言中又可用于男女之间的调情耍贫、耍贫嘴。
    张振昌认为,类似这样的词汇还很多,绝大部分是鲁东方言,曹雪芹没有在山东生活过,他要在书中如此熟练自如地使用这些山东方言词语,应该说是有困难的。这有两种可能,其一,有可能“孔梅溪”向曹雪芹讲过自己亲闻亲见的故事,并且和曹雪芹有过较长时间的接触;其二,这“东鲁孔梅溪”曾参与过早期《石头记》的创作,他极有可能向曹雪芹提供了自己创作的短篇小说。以上两种可能,只是猜测,但从山东方言的角度,则完全可以证明“东鲁孔梅溪”应确有其人。
    从方言角度研究《红楼梦》不算新鲜,其他地方也提出了书中有吴语、湘言、北京话等。但记者认为,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是,现在公认《金瓶梅》作者是山东人,是用山东方言写的。而且《金瓶梅》书中的方言用词,在《红楼梦》中一模一样大量存在,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红楼梦》与山东有着紧密关系。
    “东省”是山东而不是东三省
    《红楼梦》后四十回屡现“东省”。第一0六回:“再查东省地租,近年所交不及祖上一半”。第一0七回:“东省地土,你知道到底还剩多少...”、“东省的地亩早已寅年吃了卯年的租儿了”等。
    “东省”究竟是哪里?现在有不少争论。一些人理解成“辽宁”和“东三省”。这其实是错误的。“东省”就是专指山东省,这个说法有“圣旨”为证,而且是在《红楼梦》成书、出书年代。皇帝一般都是金口玉言,是不能开玩笑的。不仅仅是因为续书者高鹗是东北人,就能把荣国府根据地“乾坤大挪移”,搬到了自己东北家乡。
    康熙四十三年九月十六日给江宁织造曹寅的朱批:“朕体安。此米原欲为山东之计,今东省大熟,无处可用,到明春再奏。”
    雍正给山东登州总兵曾谟的御批:“闻东省缺雨,何得一雨而使二麦丰收,秋成可望,想你(指山东登州总兵曾谟)在醉梦中矣。似此不忠、不实之奏......”
    雍正给山东布政使费金吾的御批:“同心合德为之。能如此,东省一两年民情吏治可望如豫省一般矣。”
    现在旅游景点都要买门票。但乾隆曾下旨永禁自明代设置的泰山香税:“朕闻东省泰山,有碧霞灵应宫,凡民人进香者,俱在泰安州衙门输纳香税,每名输银一钱四分,通年约计万金。若无力输税者,即不许登山入庙。此例起自前明,迄今未革。朕思小民进香祈祷,应听其意,不必收取税银,嗣后将香税一项,永行蠲除……。”公元1736年六月二十一日,又谕总理事务大臣:即日起禁泰山香税,“谕到即镌石树词,以垂永久。”今岱顶碧霞祠内有当时所立《裁革香税碑》。
    查阅东三省建制历史,东三省分别成省,是清末、民国时期的事情,以前东北三省是人烟稀少的原始森林,即便开发较早、清朝发祥地辽宁,当时也只是“奉天将军”、“盛京将军”、“辽东将军”、奉天府等建制。在明朝则是建州、卫所、都司等建制,河北大部分区域当时多属直隶州和顺天府,而不是东三省。
    “东省”是不是泛指?马孝亮认为有这个可能但是不大。《红楼梦》中地名有“青州”、“扬州”等都是详指,作者似乎没有必要刻意隐藏“东省”具体地点,即是属于泛指,却偏偏又指向了“山东”,究竟是何道理值得玩味。有的红楼梦版本还说,此书“特避其东西南北四字”,实际上也没有避开。
    “东省”事关宁荣两府的“根据地”,每年的钱粮支出大部分来自这里。从龙入关、原籍在金陵、工作在北京的荣宁两府,不在东北、金陵、北京置地,为何千里遥远选择了山东?其实就是一句话,山东是老家,或者说是《红楼梦》作者的老家。记者认为,《红楼梦》作者身份隐藏得再深,也会露出些许蛛丝马迹的!
    青州缘何“土亦香”
    我们有句俗话:“爱屋及乌”。青州衡王府的林四娘,在《红楼梦》中,应该说是最受作者和读者尊敬的人物之一。除贾宝玉和贾环的诗外,也很受作者推崇的13岁的贾兰有一首诗“??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显示出作者对青州的特别推崇。要知道,一般来说《红楼梦》作者比较吝啬,书中褒少贬多,但如此对青州和青州林四娘敬重,也是大有寓意的。据了解,林四娘所在衡王府有一“胭脂井”,顺治年间,衡王府被抄家灭族,当时投井自杀宫女很多。相比明清变革之际纷纷投降的明朝诸多大臣来说,这些纷纷自杀烈女们的精神确实更值得人们敬重,从这一点上说,林四娘等“行止见识”自然高于男老爷们之上。
    其实青州还有一位“林三娘”,她就是大名鼎鼎的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领袖唐赛儿,邹平、博兴一带人,在青州卸石棚起义。她的丈夫名字是林三,按照通俗说法,她对外的名字当然应该是“林三娘子”,她早于林四娘二百年,知名度也高于林四娘,而且有确凿的历史记录。清初长篇小说《女仙外史》就是记载她起义的故事,后来被列为禁书,作者吕熊,江苏苏州人,布衣不仕。书中叙明代永乐年间山东蒲台县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事。其开篇即陈述题旨说:“女仙?唐赛儿也?就是月殿嫦娥降世?当燕王兵下南都之日?赛儿起兵勤王?尊奉建文皇帝位号二十馀年。而今叙她的事?有乖於正史?故曰《女仙外史》。”《女仙外史》写林三娘和《红楼梦》写林四娘一样,都是立意作历史翻案文章。
    还有十三世纪初, 红袄军首领青州杨妙真,人称“四娘子”,先后辅佐其夫李全、其子李?割据山东,周旋于南宋、金、元之间,对遏制金、元南下,维持南宋偏安,产生过重要作用。堪称惊天动地女英雄。《红楼梦》反复提及的戏曲《牡丹亭》中,李全、杨妙真夫妇,虽然是花脸丑角,但戏分不少。
    《红楼梦》中描写贾敬崇奉道教,服食求仙,“家政不作为”,以致子孙放辟邪淫,使百年世家消亡凌替。明朝如嘉靖皇帝和一些藩王都热衷道教。在青州云门山有块摩崖刻石:《重修天仙玉女祠记》,碑文几乎全部磨灭。其一题记,保存完好。全文五十三字:“嘉靖拾叁年五月十三日,衡府内典宝贾玉曾登此山,遇道士黄云,王清富,一同发心修建太山娘娘行宫并各殿庙,永远为记耳。冀阳书。”所谓“太山娘娘”,即道教名神碧霞元君,“内典宝”是职务,“贾玉”是名字,这块石刻是否和《红楼梦》有什么牵连,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当时属于青州府益都县管辖的博山,也有个和南京一样的有个名字为“石头城”,建成于明朝嘉靖年间,文学名家王世贞和李攀龙都曾为之写记。“玻璃”、“琉璃”在《红楼梦》中也多次出现,这和山东关联更是密切,明清时期其主产地就是博山。玻璃在清初颇为珍贵,不在皇宫大内一般见不到,按照主流红学家所考证的“愤青”曹雪芹生活落魄,似乎不是那么容易接触到的。但是在琉璃、玻璃生产基地博山,这个东西还是比较常见的。女娲炼石补天是神话传说,《红楼梦》开头就是这个故事,炼石能否补天是个未知数,但是炼石做成玻璃、琉璃做成建材和装饰品倒是真的,当地炉神庙供的神仙就是女娲。王渔洋曾得到过康熙赏赐玻璃笔筒。另外孔尚任的合作伙伴、戏曲家顾彩,字天石,号补斋。
    清朝山东作家与红楼梦
    潍坊学院王宪明教授是我省较有影响的红学家。他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的清朝,是山东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现代人最感兴趣的小说,清代山东作家的成就尤其值得一说。“短篇小说之王”非蒲松龄莫属,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被大诗人徐志摩奉为中国文学史上“五名以内”的名著。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小说名著《红楼梦》,其作者、题材,都与山东有重要关系,自道光年间安丘秀才张枞恒《评订红楼梦》开始,山东红学研究,在红学史上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不仅研究《红楼梦》的文学背景离不开山东清代文学,《红楼梦》本身也是山东清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古代没有现在的著作权、版权法概念,小说的地位也不高,在小说流传的过程中,传抄者、出版者有进行反复修改、再创作的自由。这就使古代小说作者问题非常复杂。程伟元在乾隆末年萃文书局《红楼梦》初刊本的序言中说“作者相传不一”,《红楼梦》中提到顽石纂述《石头记》,空空道人抄录问世,改名《情僧录》,吴玉峰题名《红楼梦》,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最后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题曰《金陵十二钗》。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连书名都改了,谁敢说他们对正文不会染指?这便为研究者们广寻作者,提供了口实。对《红楼梦》有重要影响,与山东也有重要关系的《金瓶梅》候选作者已数十人,《红楼梦》的候选作者将来或许超过此数。
    记者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桓台人刑部尚书王渔洋是清初文坛宗师泰斗,撰写和编辑著作不可胜数,门生遍天下,高祖、曾祖、祖父们也都是明朝高官,也是“笏满床”家族。《红楼梦》有很多稀罕玩意儿,如“六足龟”、“孔雀裘”等,这些奇异物品非常少见,但是王渔洋都有记载。羽纱羽缎,出海外荷兰、暹罗诸国,盖缉百鸟毛织成。又满刺加哈烈出锁袱,一名梭服,鸟毳为之,纹如纨绮。“纹如纨绮”这四个字,暗含《红楼梦》三个人名李纨、李纹、李绮,而且有特殊意义。
    更让人吃惊的是,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王渔洋家里就已经有了“长春园”别墅和“大观楼”。现在桓台王渔洋家的“忠勤祠”里,有诗和石刻为证。“大观”二字正式用于园林建筑命名,这里可能最早。当时有王渔洋的祖父就有程氏学生,如诗人、戏曲家程可中,王渔洋也是,很多著作就是靠门生程哲等整理,在江南出版的,现在海南三亚的“天涯”石刻,就是时任崖州知州的程哲所题。另一个门生,曾任山东学政的北京大兴人黄淑琳,其实也是程氏后人,小名“伟元”,和乾隆年间的《红楼梦》出版人“程伟元”同名,渊源颇深。至于这个出版人“程伟元”是不是王渔洋徒弟的徒弟,还很有必要进行考证。
    记者认为,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王渔洋在《红楼梦》成书过程中,很有可能参与了撰写,可能性更大的是他的文友或者弟子们,进行精心创作和多次修改,而且从创作到出版时间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之久。事实上,清初几大文学名著,如洪?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王渔洋都曾过目,还对《聊斋志异》做了数十条点评,而且这几个人都是王渔洋的学生,在三大名著基础,再多指导出一部《石头记》或《红楼梦》也应属于正常范围。起码比要其他人更靠谱。
    红学家眼里的山东因素
    红学泰斗周汝昌认为,曹雪芹上世,自周武克商,其弟叔振铎封于曹,在济水之阳,本是山东人。经过了长期的繁衍流迁,曹氏遍于南北各地,后来一支出关,俘为旗奴,是为雪芹五世祖,及清入关,旗兵南下,故此又有一支自辽东回到了“老根”济阳(定陶一带)。山东是曹氏的最早发祥地。这一史实值得重新大书特书??因为数千年后,又诞生了特异天才伟大文星小说家曹雪芹。希望山东重视发掘抢救各种曹氏族谱工作。
    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对《红楼梦》和《聊斋志异》这两部著作进行了比较学的研究,发现了两者之间有着很多共通之处,红楼聊斋一脉承。首先是两部著作的主旨接近,其次人物的命名也有相同之处,只不过《红楼梦》写得更好。好像有种“小说之魂”先是附在了蒲松龄身上,让他创作出了《聊斋志异》这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而在蒲松龄死后,这“小说之魂”又附到了曹雪芹的身上,让他创作出了《红楼梦》这部优秀的白话长篇小说。
    著名作家二月河说:“我们看到《红楼梦》里有一些篇章实际是直接取用于《聊斋志异》。但是《红楼梦》创作时,《聊斋志异》这本书还没有出版印刷,所以曹雪芹不可能读到原版的《聊斋志异》这本书,但是他这部书里就有《聊斋志异》里边的东西。 ”二月河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认为是王渔洋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目前风头正劲的新派红学家土默热认为“东鲁孔梅溪”其实就是王渔洋。土默热说,对《红楼梦》中出现的文人及其作品的考证分析,书中绝无康熙中期以后的人物和作品出现,只能说明,《红楼梦》创作于康熙中期。从林四娘的故事看,《红楼梦》记载的林四娘与山东人王渔洋《池北偶谈》、蒲松龄《聊斋志异》、安致远《青社遗闻》、李澄中《艮斋笔记》等著作中记载的林四娘,如出一辙,说明出自同一来源。
    《另说红楼》的作者张志坚女士经过多年研究,更进一步指出,博山人赵执信就是《红楼梦》的主要作者。《红楼梦》成书牵扯到多位山东人,如王渔洋、赵执信、孔尚任、黄叔琳、卢见曾等。另外,在邹城的峄山上,张志坚女士还发现山上石刻“宝玉”匾额,时间是“雍正三年乙巳”,她认为“宝玉”碑刻诗词非常少见,这从“硬件”上探讨红楼梦和山东的关系,又提供了一个旁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