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日月将何用,借与闲人试一窥
贾政游大观园,首先来到园子的大门前,他让人把门关上,秉正看门,显示了他对此大门非常恭敬,这种恭敬虔诚源于大门为五间,乃属于帝王最高的规格。那水磨群墙的技艺古以有之,问题出在新鲜花样,不知门槛窗格上面雕有什么,可汉白玉台阶却刻着西番莲的花样,在当时应为绝对的新潮。她来自西洋彼岸,现在又将它刻在台矶上,不免让人想起设计者有着洋人爱好和背景。贾政把大门一开一闭之间,好象在打开《红楼梦》的首页,那五个大门上分别写着;《情僧录》《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石头记》和《红楼梦》,不知此乃巧合还是有意安排,门有五扇,书有五名,但理只有一条,不管从那个门进去看到的风景都一样,读到的内容也相同;但有一点特别,也可肯定地说《红楼梦》大门是从这里打开,是在第十七回而不再第一回、更不是第六回。《红楼梦》全书的基本立意,主题思想,园林背景和创作之法等在此回都有明确阐述。 文本中只说有五扇大门,未细述门上的楼,大观门上自然是大观楼,但大观楼却被作者分身出去。如果五扇大门和大观楼合成一起那就成为北京天安门城楼,楼与门分开描写亦透出三朝五门之意。是不是先看那“大清门”上石头匾,“大清门”三个字就是用《石头记》。从天安门到午门一色红楼,世界独此一家,《红楼梦》之名更非言过其实。天安门城楼有三十六扇菱花门,贾宝玉在此打开《金陵十二钗》正副又副三十六册之门,“菱花空对雪嘶嘶”也活灵活现。那金水桥中间蟠龙御道与薛蟠字文龙也轻轻挂上钩,两边亲王大路刻有荷花,是否在诉说着薛宝钗和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和林黛玉在倾述那荷花。贾宝玉在论文死谏之时明确表达了皇帝是“受命于天,安邦治民”,可此言却是“天安之门”的满语之意,“天安之门”名称原来就是从满语翻译过来。在往里走,穿过端阳门可看到三山环抱五峰突起的午门,俗称五凤楼;又叫雁翅楼。当贾政打开大门看到一座山横着挡住去路,这山不是山俨然为五凤楼。书中两次提到丫头嬷嬷在贾母身后如雁翅般站着,也与此相关,当然还有雍正行乐画为证。形如五峰山的午门不仅挡住臣民的去路,也遮挡了无数读者的眼睛。但山还是山,她是北京西山、圆明园的小终南山。 在前带路的贾珍好象在为书作引文。贾政扶着贾宝玉来到山口,看到一个镜面白石,这是《风月宝鉴》正面留题处。大家伙给取好几个名字,其中有叫“赛香炉”,所谓赛香炉也就是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之句,取其“紫气东来”吉祥之意,不过那紫气却来于园中福海。现实中圆明园确有赛香炉的“西峰秀色”景观,水从两峰之间倾泻而下;有叫“小终南”,小终南的名字不仅利用长安证北京,还可借韩愈的《南山诗》“吾闻京城南,兹维群山囿”之力来说京城西是群山园圃的事实;也有叫“叠翠”,“叠翠”在此是指北京西山,雍正在《雨后九洲清宴望西山》里有“山色崔嵬千叠翠,湖光潋滟万重波”的叠翠,以及《秋日登四佳楼晚眺》的“西岭层峦千叠翠,东湖细浪万重金”的叠翠;有叫“锦幛”,取“锦屏”表示有画为证,暗指《雍亲王十二屏风图》和《十二行乐图》等画像。在《七月乞巧》和《十月画像》都可见到圆明园西峰瀑布,而雍正当年的乞巧宴恰是对着西峰瀑布。 对于“赛香炉”等名字贾宝玉却不满意,不满并非那些名称无深意,只因前几个皆以“山”为题,山还是山。现在山已不像山,更像午门城楼下的绛洞。镜面却在洞口之上,须要以“洞”为题,所谓的神仙洞府洞门在此也大开。这不止是进入美如仙境的园子的洞口,也是进入全书的洞口,更是走进皇帝金銮殿的洞口,如此则一定要突出“洞”的意义,从而也可突出显示出全书一个基本结构立意——壶中天。所以贾宝玉秉承壶中乾坤大的理念,以“编新不如叙旧,刻古终胜雕今”理由,题了“曲径通幽处”名字。“理由”在后文可得出另外一个圆明园景观,名称却使“石洞口”禅意顿显。首先从空间上,石洞口却和五个大门洞衔接,犹如从大清门、天安门和午门最后到紫禁城,紫禁城虽不是园葫芦,但从其布局形状上观的的确确是个方葫芦。那午门下绛洞就如处于山坳里,沿着绛洞进入紫禁城了,里面那个皇帝自称为花王,或者花主。贾宝玉那个绛洞花王外号妙极了,只要我们站在天安门或者午门前,看着那红色墙下那大红洞口,想着里面那个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皇帝,再回味“绛洞花王”名称简直太惟妙惟肖。 不过山虽是山,园依然是园,结果此山此园好象在葫芦中。那么大一个花园,贾政游大观园偏偏要从山坳石洞进去,犹如当年陶渊明探宝桃源洞,在此不但体现出圆明园的壶中天景观,也有桃源洞,真是葫芦里风光无限。难怪贾母说花袭人是没嘴的葫芦,初看《红楼梦》就如没嘴的闷葫芦。可细听,贾母又说花袭人是锯了嘴的葫芦,既是锯了嘴的葫芦也就有个洞口,这个葫芦洞口就在“曲径通幽处”。接着该来到花香袭人的“禅房花木深”处,可见到葫芦中的蓬莱仙境。 葫芦也叫壶芦,即瓠瓜。自从有《后汉书》及《神仙传》的记载;费长房在市场上跟着壶公跳入壶中的神仙世界后,便名声大振,道家视葫芦为法宝象征物,不知演绎出了多少美丽传说,更使无数文人墨客搔首吟咏参悟那壶中天地。唐元稹在《幽栖》中吟道“壶中天地乾坤外,梦里身名旦暮间。”说的是壶中世界梦里功名,不过是弹指一挥间;陈子昂便说“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讲的是看壶中就知世间人情冷暖;那韩偓却喊出“壶中日月将何用,借与闲人试一窥”。此言就如说的是用香奁体写成的壶中日月《红楼梦》,借给世上闲人试看,至于闲人还是贤人都罢了,愚者看香艳,智者观沧桑,各领风骚。不知韩偓是否有未卜先知之明,但是作者确实借香奁体把壶中日月写成《红楼梦》一书。壶中日月也就成为全书创作基本构成理念。 第一回,作者就以一正一幅、亦佛亦仙的和尚道士来做引,切入壶中世界蓬莱仙境。无论和尚的“破衲芒鞋无住迹”,还是道士的“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他们只说一个问题;那就是“壶中日月蓬莱仙境”。所以开篇从僧道引入葫芦庙中,来到壶中世界,这也是梦的开始。甄士隐住在葫芦边是作者了结醒悟后的形象,把朕事隐去,扮成一个已参透壶中世界,唱着“反认他乡做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甄(朕)费。他乡在何处?他乡不是指北京而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江南本不是故乡而是被作者错认为故乡了,所以苏州也成为副的大观园。从而苏州山水景观与北京西山圆明园在《红楼梦》中也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为什么会错认苏州为家乡呢?这不仅江南的园林与皇家园林有密切相关,以此来表达圆明园,关键还在于苏州阊门外那十里街的葫芦庙。十里长街既可指长安街上那如方葫芦状的紫禁城,也是阊门直达虎丘的七里山塘街,葫芦庙则是坐落在普济桥畔的白公桥头的敕建报恩禅寺,俗称十三阿哥行宫,此寺是雍正在怡亲王去世后为他建造的四大庙之一,寺里供奉的主神便是十三胤祥。故事就是从这里展开。许多人物命运在此集结发酵并扩散。主题也在这被香火缭绕十三哥金身上。可惜现在报恩寺只剩残墙破瓦,昔日的规模与繁华已难寻踪迹。林黛玉以泪报恩更是无人知晓。 再看葫芦中的贾雨村正是作者入梦之初的代表,说身在葫芦中,曾今潦倒不得志,终于考得功名登上大宝,雄心勃勃且一心只想建功立业的贾时飞。全书通过贾雨村的成功失败,以及与贾府的亲密关系(对贾府田产比贾政还清楚),到最后醒悟并归结了《红楼梦》一书地描述,代表了作者自己身处壶中从无到有又归无地人生经历。此属梦的第一层次,一个外壳。第二层次就如那蛋黄,故事由第五回贾宝玉梦入壶中天的太虚幻境开始,到一一六回从梦中醒悟后,跳出壶中天而结束。前文留下四回,最后还是留下四回,又是一个四。贾宝玉只做一个梦,莫以为贾宝玉两次入梦太虚幻境,前后两个是连在一起,他的一梦从头到尾有一百一十二回长。 还是跟随贾政等人从葫芦口步入壶中天,只见:“佳木笼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 前面洞上既题“曲径通幽处”,入洞后迎来自然是“花木深深”花香袭人,由此也可见花袭人名字作用不小。壶中隐隐约约展现了仙境。那清溪与白石为栏看似普通,却最有特征性;“清溪”对于大清之龙来说却富有深意,从康熙的“清溪书屋”之名可见一斑。书中接连不断使用“白石”一词亦非同小可,白石为汉白玉大理石,是清朝皇宫主要的建筑石材。再看那贾宝玉入梦太虚幻境时所描绘的;“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甲戌侧批:“一篇《蓬莱赋》”。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和上面贾政进入壶中天描述有个共同特征;环境宁静且都有清溪和白石,由此可以断定贾宝玉梦中的蓬莱也就是现实中圆明园里的蓬莱。第五回的一篇《蓬莱赋》所赋实为圆明园。 那石桥上的亭,此亭要用什么名字?前面在葫芦洞口贾宝玉用“茹古”法来起名,而此亭也就要“涵今”之意才好。如此则从圆明园的壶中天直接来到正大光明殿背后的“茹古涵今”景观。可众客却想出“翼然”和“泻玉”的名称。可贾宝玉认为用“泻玉”不妥,其理由是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因与酒有关,但此处要入应制之例所以就变粗陋不堪;此言却遭到贾政诘问:“刚才说编今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这个对贾宝玉之问到更象在问读者,前说“茹古”如何现在又要用新雅的“沁芳”命名。前要博古后就要通今,这是在演绎成语“茹古涵今”。是不是呢?作者用双重来解释“茹古涵今”名称。众人所说的“翼然”,以及“泻玉”皆围绕着韩愈转悠,而“茹古涵今”却出于唐朝黄甫湜《韩文公墓志铭》一文。由此可见,众客和贾宝玉实属殊途同归。贾宝玉地解释中还导入雍正诗词作证。当年,雍正在《夜坐》就有“活活泉流玉”之说。贾宝玉因“酒”而用“泻”的说法,与雍正的“酒浆泻罂盎”之句同出一辙。从这些也可看出,圆明园的“茹古涵今”应该是以韩愈事迹和文章来造景。韩愈文采和思想对雍正影响极大,批语提到有用《南山诗》的“或”的文法,就在说明《红楼梦》文风与韩愈的关系。贾宝玉在芳官和干娘为洗头事吵架时,还借了韩愈的名言“物不平则鸣”。以及批语说的“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此批语就是从韩愈的《马说》翻出来,雍正与怡亲王从《马说》里吸取了千里马加料法,实行高薪养廉制度,探春的改革是对雍正“摊丁入亩和耗羡归公”的两大改革具体表述。由于改革给普通民众带来自古都未有的实惠,芳香远播九州,沁人心脾。 沁芳的“沁”本义指沁水,沁水源头叫沁源。在书中用沁芳替代了圆明园中水源主河流清溪名称,由此也产生了沁芳闸、沁芳桥等名字。“沁芳”还有什么意思呢,为何却同新鲜时事相连?不由得想起与贾芹有染的小沙弥沁香,沁芳与沁香却是同义词,这两个到底有何联系?再看林黛玉的诗句“沁梅香可嚼”,这梅香可嚼意味着回味无穷,梅为四君子之一,至此也稍稍明白了梅花有沁人芳香,但不是那么浓郁,故要慢慢品味了,去品贤良君子的沁人骨髓的芳香美德。可是此香又在何处,既然是小沙弥自然来于寺庙,来于那苏州阊门外的葫芦庙。这还要从贾宝玉的把林黛玉比喻为苏州香玉说起;香玉既是美人之名,也是君子之德,可美人也是君子之美名。贾宝玉说的黛山在什么地方,既然林黛玉知道,那黛山应是指苏州包山。包山为太湖西洞山古名号,黛谐音袋,可袋亦是包。在包山下有林屋洞,便是所谓林子洞,读起来虽有些差别,但“屋”口语都叫屋子,如果不嫌麻烦可念为林屋子洞,不论如何反正洞在林子中。雍正有句诗句可解释林屋:“城市山林君子宅,山林城市帝王居。”林代表君,林屋指君子之宅,或者帝王居所。包山在太湖中又名西山,这就与北京西山相对接,也成为副西山。 西山下林子洞那耗子开始行动,要煮腊八粥。耗子熬腊八粥非闲来之笔,更不是什么笑话,而是真正用司马迁的史笔。在这简单的故事中委婉生动描写了一个历史重大事件,这就是雍正时期的“火耗归公”改革;耗子去偷庙里的粮豆等熬腊八粥,只产生一次火耗,节约了大量柴火,如果米归米煮,花生归花生煲,火耗自然多,如此多种粮食也就有多种火耗,可腊八粥只出现一次火耗,这就是“火耗归公”。由于节约了火耗,把羡余部分做为官员补贴。耗子们只偷一个庙里粮食,也就是全归宫庙一家耗羡。此论是否成立,作者最后补充说明,贾宝玉说出“林盐课家的香玉”,盐课即是盐税,耗羡归公说的不就是税收吗,盐税家不就是代表朝廷皇帝家吗。根据“《尔雅-释诂》林,君也。”所以林家也可指君家,香玉也的确在皇家,再看贾母所得乃皇家御赐香玉如意。“火耗归公”不止让官员减少铺张浪费提高了收入,由于朝廷实行定额一稅制,减少了苛捐杂税,停止了胡乱加税,改革让百姓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实惠,这项功德无量的改革的真正推手就是怡亲王胤祥。他的功德好比香玉,德香远播九州。 据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上:肃宗赐辅国香玉辟邪,其玉之香闻数百步,虽鏁之金函石匮,终不能掩其气。肃宗赐的香玉不但金函石匮难掩其香气,而且可辟邪。这让我想起金函石匮里的胤祥,以及通灵宝玉上写的“去邪祟”,好象与此记载有着密切关系。香玉其香如何,不要只看有玉之人,要看书中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形象,香艳势不可挡。花解语解得是什么,就是解得“明明德”,玉德生香。香玉既是指颦儿也是“频儿”胤祥,玉香播千里,从而也显现苏州的贤良祠祠内主神胤祥。他就是那个香玉。 玉,《礼记聘义》君子比德于玉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孔子说出十一个玉的德行;而许慎在《说文解字》也说玉有君子的五德。但是,读《红楼梦》很少人去探究玉之德,对此作者自己也预料到,所以才有薛蟠那句“女儿最愁是嫁给乌龟”,此话虽粗口,可不但实在也有道理。因为乌龟只看到红楼女儿的色,成为忘八,忘了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八字也;忘了雍正赐给胤祥的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个字。 最后要说贾政要贾宝玉再作一幅对子。贾宝玉四周一望便咏到:“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这是贾宝玉看到实际的景色后所作,但是,实景却来自《十二行乐图》的《六月乘凉》图。白柳绕堤,湖中两岸一色荷花香,所以才有“一脉香”之论,本以为“三篙”只是说水深柳绿,看图后才知湖水上有三条船,三人撑篙。那柳绿再借荷绿,再加倒影的水绿,呈现出满眼碧绿。贾宝玉此联题在《六月乘凉》图最合适,也最恰当,没有比这更切题的对子。至于大观园中第一重要的交通枢纽沁芳亭,可把怡红院位置固定在圆明园清溪南岸的双鹤斋,清溪南北两岸交流都要经过沁芳亭,为何如此只有以后再说 |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