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无中生有的大孤山“曹雪芹家族”(下)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童力群 参加讨论

    第十六节、说一说“龙宗延”
    《新浪·曹操正宗七十代孙的博客》2011年12月29日发表曹祖义先生自己的《曹操正宗七十代孙的DNA验证与曹雪芹和〈红楼梦〉关系》。该文写道:
    “我们家和曹雪芹家第三个范世谱联中有‘龙宗延’三个独特的范字,这是一个明显的标志,说明了我们家祖先是当过皇帝的,否则,在古代是没有人敢这样起谱联的。”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用DNA验证了曹祖义先生是曹操的后裔。
    这个验证结果是否意味着曹祖义先生事先的论证过程是正确的呢?
    这个验证结果是否意味着曹祖义先生所言“‘龙宗延’三个独特的范字”起到了“明显的标志”作用呢?
    曹祖义先生所言“探春范世上仅存十四世到二十世七代人的范字”是“锡雨龙山宗贝延”。“龙山宗贝延”依曹祖义先生的意思可算一个五言句子。
    原来,“龙宗延”三字并没有放在一起,不是五言句子的后三字。
    大孤山暨岫岩曹氏大支的第三代,其派字是“明”字。
    【大孤山属于丹东市,岫岩属于鞍山市。】
    “延”字只是大孤山暨岫岩曹氏二支第三代的派字。
    显然,“延”字不是大孤山暨岫岩曹氏的共同派字,更不是大孤山暨岫岩曹氏的诗句派字。
    因此,曹祖义先生事先的论证过程是错误的。
    因此,曹祖义先生所言“‘龙宗延’三个独特的范字”没有起到了“明显的标志”作用。
    第十七节、应慎言曹雪芹在大孤山写作《石头记》
    
    一、曹祖义先生的表述
    《新浪·貌似真红》2010年3月17日全文转载了曹祖义先生的《东港市大孤山曹大汉曹家是曹操正宗后裔》。该文写道:
    写《石头记》之前曹雪芹在北京写了本书,名《风月宝鉴》。那么《风月宝鉴》怎么增删五次成了《石头记》呢?这就和东港市大孤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石头记》是曹雪芹在大孤山用了十年时间草成的,即1741——1750在大孤山完成的,尔后带回北京。所以,这十年间虽然曹雪芹正当年,没有任何资料证明曹雪芹这期间在北京。脂砚斋评《石头记》也是在1752年后开始的,曹雪芹的朋友记录他们之间的交往也是从脂砚斋评书以后也才有这样的资料。
    待乾隆年间,曹家的形势有了好转。曹頫就叫曹雪芹写一部书,把曹家从曹玺成了曹振彦儿子后,曹家心酸而又荣耀后衰败的百年历史记录下来。当时的社会文字狱无比残酷,所以曹頫设计了“影伙从”方法,叫曹雪芹把他们家的历史隐写在书中。曹雪芹开始不同意这这样写想写传奇,后来经曹頫劝导才写了《风月宝鉴》一书。到了1740年曹家有些变故,曹頫也觉得书中曹家曹玺以前的历史写的太少,不足以使曹家回归到自己真正的宗族曹髦宗族上去。便带领曹雪芹走访自己的祖籍地山东宁海洲,想通过他们一个家谱上二始祖曹霖的弟兄曹雲的后代了解他们家祖先的历史。没想到这个同宗谱的本家后人曹宗政、曹宗孔兄弟已经闯关东到了岫岩大孤山。他便带领曹雪芹来到大孤山,在大孤山大湾码头下的船。《红楼梦》中有这段情景描写。见到曹宗孔的儿子们后,曹頫看这地方偏僻,风景秀丽,是个写他设计那样书的极好地方,山高皇帝远没有管的地方,就把曹雪芹留在大孤山写书。
    当时曹雪芹不想留在此,因为这里风景虽好但条件太差。在曹頫的强逼下也勉强住了下来。可住下来后,曹雪芹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把《风月宝鉴》增删了一遍,觉得不够好,就又增删了一遍。就这样一连增删了五遍才带回北京。书上这些是明写着的,曹雪芹在大孤山为此整整待了十年,他把大孤山的景色和传说都用到了《红楼梦》中;把自己在大孤山的经历和大孤山本家曹大汉也写进了《红楼梦》;还下了谶语,《红楼梦》将来必定会是他的亲宗(秦钟)智能后人把此书解开,展示给世人看的。不客气的说自己今天就是说这些事。
    二、没有任何史料依据
    曹祖义先生的以上表述,没有任何史料依据!
    三、没有曹雪芹的任何痕迹
    如果“曹雪芹在大孤山为此整整待了十年”,应该在大孤山岫岩留下字画。但是,大孤山岫岩没有曹雪芹的一个字!没有曹雪芹的一点画!
    大孤山暨岫岩没有一点有关曹雪芹的民间传说!
    四、《红楼梦》的作者问题很复杂
    迄今红学界并没有真正解决《红楼梦》的作者问题。
    曹雪芹很可能只用了两年时间(从乾隆二十二年到乾隆二十四年)写了一部纯爱情的《红楼梦》,仅此而已。
    还有其他许多说法。
    总之,《红楼梦》的作者问题很复杂。
    五、有空白不等于可以随便填空
    曹祖义先生在《东港市大孤山曹大汉曹家是曹操正宗后裔》里写道:“写《石头记》之前曹雪芹在北京写了本书,名《风月宝鉴》。那么《风月宝鉴》怎么增删五次成了《石头记》呢?这就和东港市大孤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石头记》是曹雪芹在大孤山用了十年时间草成的,即1741——1750在大孤山完成的,尔后带回北京。”
    “1741——1750”,就是乾隆六年至乾隆十五年。
    诚然,乾隆六年至乾隆十五年曹雪芹的经历,目前是个空白。
    但是,有空白不等于可以随便填空。
    第十八节、曹文龙是薛文龙吗?
    《新浪·曹操正宗七十代孙的博客》2011年12月29日发表《曹操正宗七十代孙的DNA验证与曹雪芹和〈红楼梦〉关系》。该文写道:
    “《红楼梦》 中的薛文龙就是我们家先辈曹元龙的本家弟兄曹文龙,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应该范宗字,因曹玺成了曹振彦的养子没有办法按自己家的范字起名,才给儿子起了带宗字头的名字。《红楼梦》中的薛宝琴就是曹雪芹,范‘延’字。大孤山曹大汉是他本家叔叔即书中的邢岫烟。我们两家共同的山东始祖是曹锡章(曹锡远),即《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原型,因这层关系曹雪芹把大孤山曹家也写进了《红楼梦》。”
    曹祖义先生为了将大孤山暨岫岩曹氏说成是“曹雪芹家族”,什么都敢说,什么顾忌也没有。
    《红楼梦》 里的薛文龙(薛蟠)、薛宝琴、邢岫烟、薛宝钗是什么样的家庭关系呢?
    在曹祖义先生的表述中,曹文龙、曹雪芹、曹大汉、曹锡章在大孤山暨岫岩曹氏里是什么样的家族关系呢?
    这两套人物能相提并论吗?
    薛文龙(薛蟠)缺点很多,有时是反面人物。
    曹文龙是薛文龙吗?
    第十九节、猜谜不是随心所欲的游戏
    《薛宝琴十首怀古诗“解味”》是曹祖义先生最得意的论文,也是“大孤山曹氏是曹雪芹家族”立论的核心论文。
    《薛宝琴十首怀古诗“解味”》,说直白了就是猜谜。
    《薛宝琴十首怀古诗“解味”》的猜谜有些随心所欲。
    猜谜亦有游戏规则,这规则是约定俗成的,应该遵守。
    猜谜不是随心所欲的游戏。
    一、谜底的范围
    首先,猜谜的谜底应在制谜人划定的范围之内,而不是由猜谜人自己另外去划定一个范围,而不是猜谜人随意超出制谜人划定的范围去弄一个谜底。
    《薛宝琴十首怀古诗》谜底的范围是什么呢?
    《红楼梦》(《石头记》)第五十回写道:“探春也有了一个,方欲念时,宝琴走过来笑道:‘我从小儿所走的地方的古迹不少,我今拣了十个地方的古迹,作了十首怀古的诗。诗虽粗鄙,却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姐姐们请猜一猜。’众人听了,都说:‘这倒巧,何不写出来大家一看?’要知端的──”
    《红楼梦》(《石头记》)第五十一回写道:“众人闻得宝琴将素习所经过各省内的古迹为题,作了十首怀古绝句,内隐十物,皆说这自然新巧。”
    《薛宝琴十首怀古诗》谜底的范围是“内隐十物”,即谜底是物而不是人。不仅仅是物,而且是“俗物”。什么是俗物?即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物,不是贵族家、士大夫家、皇家的物,而是寻常老百姓的惯用之物。“又暗隐俗物十件”,这“俗物”是论“件”的。
    从《红楼梦》公开面世后,两百多年来,不断有人对《薛宝琴十首怀古诗》猜谜,在我看到曹祖义先生的大作之前,仅我看到的谜底就有几十套(每套十个谜底),这几十套谜底全部都是“物”!基本上都是“俗物”,基本上都是论“件”的。
    而唯独曹祖义先生的一套既是物又是人。
    例如,《赤壁怀古》,曹祖义先生的谜底既是冰地又是曹操。
    “曹操”超出了制谜人【《红楼梦》(《石头记》)的作者】划定的范围,只是猜谜人曹祖义先生自己另外去划定的一个范围。
    显然,曹祖义先生的作法是不妥当的。
    更何况,即使依曹祖义先生之意将“冰地”看作是大自然物体,那么,既不能称“雅”也不能称“俗”,不能算“俗物”,更不能论“件”。
    “冰地”作为谜底完全不符合制谜人【《红楼梦》(《石头记》)的作者】划定的范围!
    二、谜底的层次
    谜底的层次,很简单,只有一层!
    有些猜谜活动,表面上谜底好像有两层,实际上还是只有一层。
    例如: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这是一例“隐字联”,完全可以等同于谜语。分析:上联缺一,下联少十。答案即谜底:缺衣少食,没有东西。“缺一”与“少十”不是谜底,而是推导过程中的结果。
    曹祖义先生主张有两层谜底。例如,《赤壁怀古》,曹祖义先生的谜底既是冰地又是曹操。第一层谜底是冰地,第二层谜底是曹操。
    如果曹祖义先生有充分的理由证明“两层谜底也是猜谜的游戏规则”,我就收回我的这一条意见。
    三、对谜面的解释应通顺
    谜语有简单者、复杂者。
    对复杂谜语的谜面的解释应通顺。
    


    

(一)陈毓罴先生对《交趾怀古》的解释
     陈毓罴先生、刘世德先生、邓绍基先生合著了《红楼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8月第一版。】其中《<红楼梦>怀古诗试释》是陈毓罴先生的论文。陈毓罴先生在该文里写道:
    《交趾怀古》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这首诗是咏东汉的名将马援。传说马援曾铸铜鼓,许多书上都有此记载。如檀萃《说蛮》云:“马流人常识其处,常击铜鼓祀波,盖所祖也。铜鼓与铜船,俱伏波所铸。”陆次云《烟溪纤志》云:“铜鼓多马伏波及武侯所制,故称曰诸葛鼓,大苗峒方能有之。其大如钟,长甬。三十六乳,重百馀斤,中空无底。亦有土中掘得如坐墩者,周簇细花纹,极工致,四角有小蟾蜍,两人舁行,以手拊之,声如鼙鼓。”《西清古鉴》有铜鼓图十四,卷三十七作了解释:“此器,今世多谓之诸葛鼓,盖武侯渡泸后所铸。然考马伏波平交趾,亦铸铜为鼓,则先诸葛有之矣。今岭南一道,廉州有铜鼓塘,钦州有铜鼓村,博白有铜鼓潭,则因以为地名矣。大抵西川所出为诸葛遗制,而流传于百粤群峒者,则皆优波为之。今未能差别,统名为汉铜鼓云。”
    首句中“铜铸”指铜制的大鼓,“金镛”乃铜制的大钟。《诗经·商颂》有《倚那》篇,赞美成汤的功业,其中说道:“庸鼓有斁,万舞有奕”(“庸”通“镛”)。郑玄笺云。“此乐之美,其声钟鼓则斁斁然有次序,其干舞又闲习。”孔颖达疏云:“大钟之镛与所植之鼓,有斁然而盛;执其干戈为万舞者,有奕然而闲习,言其用乐之得宜也。”所以曹雪芹以“铜铸”和“金镛”并提,用以称赞东汉文治武功之盛,颇有中兴气象。
    次句“声传海外播戎羌”,以“海外”和“戎羌”并提,是说马援南征北讨,屡建奇功。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他曾说过:“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清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这段话慷慨激昂,如今读来,尚觉其人虎虎然有生气。他坚决抵御北方匈奴奴隶主勾结乌桓、西羌的侵扰,在历史上是属于正义的战争。他那种奋不顾身、老当益壮的精神,得到了曹雪芹的赞扬。
    三四两句,有人解释作“若是论吹笛弄箫他更有一手,不必再提那精通音律的张良”,似不确切。作者不是在精通音律方面,而是在建立战功方面,来把马援和张良两人进行比较。传说西汉的张良,曾定计派人用铁笛吹奏楚歌,而瓦解了困于垓下的项羽约八千子弟。明代沈采在《千金记》传奇中曾有描写,其中
    第三十六出《解散》,楚兵合唱道:“听楚歌教人可伤,思亲泪汪汪,品梅花铁笛断人肠。……我和伊把铁衣卸却早还乡,早离了战场。”那么东汉的马援呢?他也曾在西北的战斗中,采取迁回包抄和夜间奇袭的办法,把敌人打得一败涂地。他不是用“铁笛”,而是用“铜鼓”,瓦解了对方将士的斗志。《后汉书·马援传》是这样记载的:“自王莽末,西羌定边,遂人居塞内,金城属县多为虏有来歙奏言陇西侵残,非马援莫能定。(建武)十一年夏,玺书拜援陇西太守,援乃发步骑三千人,击破先零羌于临洮……守塞诸羌八千馀人诣援降。诸种有数万,屯聚寇钞,拒浩亹隘(注:县名,属金城郡)。援与扬武将军马成击之。羌因将其妻子辎重移阻于允吾谷,援乃潜行间道,掩赴其营。羌大惊坏,复远徙唐翼谷中,援复追讨之。羌引精兵聚北山上,援陈军向山,而分遣数百骑绕袭其后,乘夜放火,击鼓叫噪,虏遂大溃。”曹雪芹认为他的智谋胜过当年运筹帷幄的张良,战功也比张良大,因此后人便无须再去说张良派人吹铁笛的功劳了。
    《交趾怀古》的谜底似是“喇叭”。明代名将戚继光在《新书·号令篇》里说,喇叭是“军中吹器,所以传号令者也。”
    作为灯谜来看,头两句是说喇叭用铜铸成,其声高亢,音量宏大,吹奏起来,可起传达号令、整顿队伍、统一行动和鼓舞士气的作用。三四句因喇叭在旧时俗名“马上招军”,骑兵集合队伍向敌人发动攻击,每以之为前奏,作者乃赞扬此物建功甚大,比张子房所用的“铁笛”还要好。曹雪芹拿军中的吹奏乐器喇叭来制作灯谜,并且对它加以赞美,这是很有意义的。这说明他很有眼光,深知音乐的战斗作用。
    


    

(二)曹祖义先生对《交趾怀古》的解释
    

曹祖义先生在《薛宝琴十首怀古诗“解味”》里写道:
    

交趾怀古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这首诗谜,专当诗来理解,一般认为是赞颂汉代马援从光武帝刘秀,带领军队出羌族,南征交趾,北逐匈奴的功绩。可是,曹雪芹作此诗谜也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要求我们先答出一俗物来,我们首先就要破译俗物谜。
    

诗谜第一句“铜铸金镛振纪纲”可以理解为:蚕振纪纲而做蛹的过程。蚕成蛹后,有铜铸金制一样的颜色,具体地说,就是蚕做茧的全过程;蚕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做茧,它用嘴吐蚕丝,头不住地摇动,织成丝网。(振为摇动,纪为分丝纲,网的总绳,这里是指丝网的总头)当丝网达到一定厚度时,达到把它自己完全封在里面时,蚕就开始休眠,渐渐变成铜铸金制一样颜色的茧蛹,这个过程可称之为“铜铸金镛振纪纲”。
    

第二句“声传海外播戎羌”。是说茧经过人工抽出丝后,可以加工制成华丽无比的丝绸。中国的丝绸织品,自古就闻名世界。那举世皆知的丝绸之路,把丝织品传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和海外,同时也把中国灿烂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称“声传海外泊戎羌”。
    

三四句“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这两句的意思是:中国的丝绸通过陆地的海上的丝绸之路,把中国文化传到西亚欧洲等世界各地。它的政治、经济影响力远远大于东汉时马援南征北战所建立的业绩,更大于帮助刘邦打天下,用铁笛大败楚军张良的功劳。
    

上述,表明了这首诗谜的谜底为“蚕”。
    

这首诗谜和上首诗一样,真正的谜底还在谜之中。上首诗真正的谜底是魏武帝曹操,这首诗很自然联想到曹操的儿子曹丕。这首诗谜的俗物谜底为蚕,蚕做蛹的过程为“封蚕”,“封蚕”实际上是蚕给自己“补衣”,补衣把自己包起来,怕风雨隐喻“娇子”。
    

“封蚕”谐音原字是“封禅”,“补衣”谐音原字是“不一”,“不一”合成为“丕”。俗物谜底本身就隐寓着魏文帝曹丕封禅当皇帝一事。显然真正谜底是曹丕。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的谐音原字及真正含义:
    

统主进用朕祚纲,圣传换魏不用枪。
    

祃元畤事功劳大,铁蹄无犯谁仗量。
    

破译出来的《交趾怀古》诗,原意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事。
    

诗中说(当然在前个谜底基础上来理解),东汉末年掌握朝廷权力的军队统帅魏王曹丕,已经当上了皇帝,建立了魏国。这个魏国建立不是通过战争推翻汉朝皇帝的统治,而是通过汉献帝下圣旨禅让给曹丕的。在学尧舜设坛禅位给曹丕时,曹丕手下三十万御林虎贲禁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驻扎在禅位大典地,不用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就已使天下震撼,顺利进行了政权交接。根据历史史实,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东汉政权摇摇欲坠。在那群雄逐鹿的时代,曹操父子脱颖而出,建立了自己的军队,经南征北讨,统一了北方广大地域,扶持汉朝二十多年免于灭亡。曹操逝世后,曹丕迫使汉献帝禅位与己,建立了魏国。
    

曹雪芹的诗谜设的非常和谐统一,“交趾”谐音“骄子”。说明曹丕是魏国开国皇帝,即“天之骄子”。所以诗目为“骄子”(交趾)怀古。
    


    

(三)我的评论
    将两位先生的谜面解释相对照,高下立见!
    陈毓罴先生对《交趾怀古》的谜面解释,合史合典,字顺文顺,其谜底让人信服!
    曹祖义先生对《交趾怀古》的谜面解释,不合史不合典,字不顺文不顺,牵强附会,生拉硬拽,其谜底根本难以让人信服!
    特别是曹祖义先生对《交趾怀古》的谜面解释的最后一句“所以诗目为‘骄子’(交趾)怀古”,将“交趾”变为“骄子”,连谜语的题目都要破坏、改掉。
    既然动摇了谜语的根基,又何必猜这个谜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