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最特别的要数妙玉了,我们看其余11位女子,全是四大家族的人,或者是家中的千金小姐(四春、宝钗、湘云、凤姐、巧姐等),或者是嫁入府内的人(李纨、秦可卿等),即便是黛玉,也是贾政之妹贾敏的女儿。唯独妙玉,不在四大家族之列,又不是府中的主子,因此,她能进入正册就有些奇怪了。而且在前八十回,妙玉的出场次数也极少,所以,妙玉无疑是十二钗正册中的一个另类,也是整部书中的一个神秘人物。 总体来看,应该是曹雪芹对妙玉这个人物极为珍爱。把她排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便可见作者对她的重视。写她的每一笔,作者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许多的感情。自书第十八回始,妙玉这个人物正式从《红楼梦》里出现。这个时候大观园已经造好了,元春要来省亲,府里面为了迎接她来,要做一些宗教仪式的准备。当时府里面已经买了一些年轻的女孩作为尼姑、道姑,进行培训,准备在省亲时使用。在准备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就有一个仆人来向王夫人汇报,说除了这些小尼姑、小道姑之外,还有一个带发修行的女子,本是苏州人士,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小时候多病多灾,家里花钱请一些人替她去出家,结果这也不中用,最后干脆让她自己出了家,她的病才好了,从此就带发修行了。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妙玉的出身是不低微的,入正册似乎也合理了。在此处作者就已经考虑到妙玉进入正册有一定的争议性,所以这些文字也告诉我们,作者把她列入正册在身份上是说得过去的。即便没有四大家族的血统,但是她原本也来自一个仕宦之家,也是一个千金小姐。 再看第四十一回,妙玉可谓正式出场,贾母到了栊翠庵,带着刘姥姥。妙玉就给贾母献茶,贾母说了一句话:“我不吃六安茶”。她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这样一个对话,看似无关紧要,无非表明了妙玉对贾母的习惯是了解的,可问题就在这里:作者就在此处,以一句看似平淡的话,再一次表明或者是强调,妙玉是足以进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就是说从妙玉的话来看很有可能她所在的仕宦家族和这四大家族是有过交往的,即便是没有交往,也一定对这些豪门的生活是很熟悉的,抑或是在进住栊翠庵后,和贾母等人是有过许多来往的,这才那么了解贾母的喜好,连给她奉什么茶都这么讲究,对贾母的心意猜得很准确,我猜想贾母也是很喜欢她的。因此,妙玉虽为带发修行的尼姑之身,但其出身应该和探春、宝钗等相近,而且颇知礼义,生活状态和这些主子小姐们的差距也不大,所以列入正册排序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妙玉虽有资格进入正册,但有一个人似乎比她更适合,就是薛宝琴。宝琴来自薛家,四大家族内部人员,出身和血统都没有问题,而且贾母在初见宝琴时又曾问过她的婚嫁之事,也即是说贾母是很看重宝琴的。如此重要的宝琴没有进入正册,而妙玉进入了,还名列第六,排在了王熙凤之前,读者就又要困惑了,原因何在?看接下来妙玉的几次出场,也许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就能玩味出一二了。 第四十一回,妙玉跟贾母说完这么句话,招呼一会儿之后,就拉了拉宝钗和黛玉的衣襟,把她们带到东禅房旁边的耳房里,单请她们去吃梯己茶。贾宝玉跟了进去,三个人便都笑着说:“你又赶来蹭茶吃,这里并没你的。” 然后作者就写道,妙玉招待林黛玉和薛宝钗,拿出家藏的异常珍贵的茶具(此处便又证明了妙玉原本所在家庭的生活是非常殷实的,后文也说明,她平日里吃茶用的绿玉斗,也不比贾府里的各类珍玩逊色,这些珍藏正说明了她家原本的富足和她生活的精致和讲究情调)给她们倒茶,到贾宝玉时,妙玉就把前番自己平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拿来给宝玉斟茶(对于此处妙玉的用意,我就不妄作评论了)。从此处可见妙玉对贾宝玉有一种特殊的珍爱,肯拿出自己平时用来吃茶的绿玉斗给外人用,还是个须眉男子,这对妙玉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想来也只有贾宝玉能享受到这个待遇了。妙玉可以说是有一种“洁癖”的,就是外人来在她的栊翠庵里,走后她都要打扫、用水刷地,刘姥姥用过的也还算珍贵的“成窑小盖钟”她都干脆不收了,更何况把自己用的茶具拿出来让别人,尤其是男子任意使用呢?可以说,这表明贾宝玉是入得妙玉的眼的,妙玉对他不厌恶,甚至还对他的某一些品质表示由衷的欣赏。对宝玉她也有种亲切感,并不见外。面对宝玉,妙玉的高傲、洁癖都已失色,飘到了九霄云外。妙玉的思想深处有些东西大概和宝玉的某些思想是相契合的,妙玉是和宝玉有着神交的。试想,曹雪芹其实对自己塑造的贾宝玉这个人物的某些思想品质是有着强烈的认同感的,对于这些品质他是怀有着一种赞扬和歌颂的态度的,那么对于在精神层面可以与宝玉相交往,可以在精神层面理解宝玉、欣赏宝玉的妙玉这个人物,作者又怎能不珍爱呢?而妙玉对黛、钗二人的热情,也表现出了她虽高傲,但并不是完全不近人情的。她对黛、钗的印象其实也很好,是能够认同黛、钗二人的。以我们对黛、钗这两位书中的最主要的女性人物的了解,以她们的人格和品质来反观妙玉,似乎也感觉得到妙玉是有着人格上的闪光点的,最起码她交的朋友都不差。因此以下她和三人品茶虽然时有狂话,总体却是融洽的,他们四个是说话能说到一起的,尤其看得出妙玉与宝玉的投缘。此处四人相处的融洽又表明了妙玉虽在修行,但却没有失去年轻女子的本真,没有畸形地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她实际上还是一个和黛玉她们一样的闺阁女子,最起码她是很向往黛玉她们的生活的。 第五十回,宝玉乞红梅的情节,算是妙玉的一次暗出,此处涉及到她的文字少之又少,但她却始终是在暗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具体情节此处就不一一赘述了,宝玉受罚去栊翠庵乞梅,并顺利地得到了梅花,妙玉给当时联诗的每个人都送了红梅,包括厌她为人的李纨。可见,妙玉虽已出家,但对于尘世里的人仍有一种关怀,心灵上并不是和他们完全孤立的,即使对方对自己厌恶,她也不会衔怨,便是她为人虽孤僻,却并不是连人情也不通的。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妙玉也下了个贺柬,写着:“槛外人妙玉遥叩芳辰”。便惹得宝玉不知如何回帖,又遇岫烟,岫烟便讽刺妙玉:“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这体现出了与妙玉相熟的邢岫烟对于妙玉的不理解。但这回文字却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妙玉作为一个“槛外人”,他对“槛内”的事却犹为关注,对于宝玉的生辰,她尤其上心,还要下帖拜贺。妙玉对“槛内”的公子小姐是有眷念之情的,她内心也应该是有着和钗、黛一样的闺中少女的精神特质的。对于那些小姐公子她也很关心,在接下来,妙玉的一次明出,让我们再次走近了她的真实内心。 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联了很久,佳句迭出,就在林、史二位停下来相对感叹的时候,一语未了,只见栏外山石后转出一个人来,妙玉就突然出现了。妙玉出来以后,就说你们联诗联到这个地步,就暂时别联下去了,然后妙玉就把她们带到了栊翠庵里面。妙玉自己兴致很高,就说我现在一口气要把你们这个联诗续完,最后妙玉果然就把这个诗续完了。这一回中妙玉的几句话很重要:“如今收拾,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景,且去搜奇捡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这句话可以让人读出妙玉的心境:人应该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我的性格我不遮掩,不去畸形地克制自己,生活在自己本来的性情里面,以真面目示人。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却真是难能可贵的,我想作者也是在借她来承载自己向往的这种人生态度的。她人在庵中,心却在“槛内”,始终认为自己是闺阁中人,她不认为自己因为种种原因成为了尼姑,就必须去遵守那些佛教的她不喜欢的清规戒律。她认为自己是一个闺阁当中的女子,就该具有闺阁女子的特征,就该享受闺阁女子的权益。作者写出这样的一个女子,自然珍爱,她代表了那个时代那种命运的女孩的不屈的精神。而她所续的13韵更让我们惊叹,妙玉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仙。试想一下,以妙玉的那种冷傲的气质,秀美的外表,加上她的出众的才华,真可谓“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了。而对这样的一个人物,曹雪芹倍加珍爱,也在情理之中。 在本回回末,35韵续齐之后,妙玉在送走林、史二人时,曾在门口目送了很久,而与四十一回送别林、薛二人时不远送就把门闭了的情景相比,大有不同。这似乎体现出了妙玉的一种眼光,作为一个旁观者,她有着一种异常的敏感。此时,贾府应该已处于被查抄的前夜,妙玉便知道,这二人此时一走,以后便不知何时再见了,也有可能这一别便成永诀。所以她一反常态,目送了二人很久。同时,这也看得出,妙玉对于大观园中的这些姑娘公子是有着一种真挚而浓厚的友谊的,她能够为他们的将来而担忧,也有着一份对于这些好友的纯真的挂念,在她的心里,这些公子小姐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对于一个出家的女尼来说,这也难能可贵了。综上,我们看得出,曹雪芹在塑造妙玉这个人物时,赋予了她很多可贵的品质,自然对她珍爱有加。相比之下,这个人物所承载的作者的思想寄寓要比宝琴的多,虽然出场次数少,但却得到了作者的高度重视,所以权衡再三,作者忍痛割爱,就没把宝琴放进正册,而把妙玉放了进去。 回头再看第五回妙玉的判词和曲词,也许也不难理解。妙玉作为出家之人,却心系闺阁,自然与俗世所谓的“洁”和“空”的标准不相符,便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了”。而妙玉的这种人生态度,虽身处“槛外”,却心不离“槛内”,便也注定是在当时难容于世的。其才华美貌,自不必说了,而强调那天生成的孤僻,却也未必是作者对她的批判。“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这两句便最好地揭示出了作者对妙玉难容于世的特征的展现与同情。曲里最后的几句,虽然让人读来感到有批判之意,但多于批判的还是作者对她的叹息与同情。而从这曲里,能看出作者对这样一个人物是饱含深情的,在这种口吻里,我们不禁会想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时,会有多少血泪和叹息。这样倾注了大量心血塑造的一个人物,作者又怎能不珍爱有加? 综上而看,在曹雪芹的笔下,妙玉是一个才华出众、貌美倾城、内心善良、坚定不屈、孤傲生僻而又聪明敏锐的人物形象。她高傲而不刻薄,孤僻而不古板;身在“槛外”,却无时无刻不关注着“槛内”的世界;作为一个名门闺秀,她有着超脱世外的性情,作为一个庵内女尼,她却又秉持着自己的闺阁面目;作为一个诗礼之家的名门之后,她有着其他公子小姐都有的乐于吟诗赏景的喜好,而作为四大家族之外的旁观者,她又有着相对冷静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一方面羡慕着“槛内”公子小姐们的闺阁生活,一方面却又很清楚地看到了豪门走向衰败,难以挽回的颓势,并与之保持着应有的距离;一方面她厌恶朱门酒肉臭,表现出超然世外的情怀,另一方面,她对“槛内”的公子小姐们又饱含同情与眷念… …这样一个人物身上承载的作者的思想寄寓实在是太多了,而这样一个人物同样深受细心的读者们的喜爱,因此对于妙玉能够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还能够排在王熙凤之前,名列第六这个问题,便在人物身份和人物精神品质两个方面都有了相对合理的解释。而我更要强调的是,曹雪芹虽然只给了这个人物极少的笔墨,但是却赋予了她太多的美好品质,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可谓字字珠玑,句句黄金。借着邢岫烟批评妙玉的话作者说出了对妙玉的评价:“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总体来说,这句话很符合妙玉的性格,虽然邢岫烟是站在批判妙玉的立场上的,这句话是一种对妙玉的讽刺,当然作者也借此对妙玉的一些弱点进行了揭示。但是作者这个评价绝不恶毒,也许在岫烟嘴里充满讽刺的话,其实包含着作者对这个人物的肯定、欣赏和同情。而在我多次阅读这几回的文字时,也很深切地感受到了妙玉身上所迸发出的人性的光辉! 以上便是我阅读《红楼梦》的一点点感受,也参考了一些研究者的文章著作,在此简单地说了说,见解很是浅薄,还请老师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admin) |